新课程体系下“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体系下“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初探
【摘要】在新课程体系的教学背景下,教师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出了“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

何为“引导—探究”模式,即教师不应该在课堂上
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上运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用特殊的思维方式去
探究知识,主动去思考一些问题,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
可以让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关键词】新课程体系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正文】初中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一个非常有利的阶段,为什么会说
在初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知识较为有利呢?一方面,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
力相对较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加发散,另一方面,初中学习的知识的探索性更强,所以让学生去探索知识更有意义。

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要不断的对所讲
知识进行引导,让学生去积极探究。

一、初中科学教学模式
1.1教师缺乏高素质水平
在初中阶段,由于大部分教师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很多教师都缺乏相关的教学培训,所以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
没有将科学这门学生重视起来,由于老师抱有这种教学观念,所以在科学课堂上,很多教师都是自己简单的去介绍课本知识,介绍完之后,老师就会让学生去背一
些重点知识。

因为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所以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没有得到提高。

1.2教师教学观念较为传统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被老师沿用较为广泛,所以这种教学观念就在每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成为良好的教学模式。

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地位得到重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违背,所以,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而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探索与研究。

1.3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较为传统
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非常古板和单一的,比如:教师阅读书本上的知识点,并将重难点知识进行简单的解释,学生去背诵重难点内容。

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压抑了课堂的氛围,导致科学课堂的学习氛围越来越差,所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随之下降。

当前更多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比如:信息技术、微课等模式,而教师往往却忽视了这些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好处,所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都较为滞后。

二、新课程体系下“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2.1利用情境创设方式引发学生思考
在初中科学学科课程开展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科学知识都是需要去开展实验的,其内容也是非常发散的,所以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去开展科学教学,让学生在良好的情景学习中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科学《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节知识的时候,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下本节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即植物的感应性、向性运动以及感性运动的实验教学。

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字面意思去解释一下什么是感应性,老师可以随机抽取两名同学去分享一下他们对感应性的理解,学生分享完之后,老师让同学去阅读课本,找出感应性的含义。

在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下载一些具有感应性植物的动态图片,比如:含羞草。

同学阅读完课本上的内容之后,老师在和同学们一起去说一下感应性的含义。

然后老师可以让同学们看一下图片,并解释一下含羞草的感应性,即当人们触碰含羞草时,含羞草的叶子会慢慢的进行收拢。

老师还
可以再利用多媒体去下载一些树叶变黄、植物向外生长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这
些图片的同时,去思考一下这些植物受什么因素的影响?老师可以让学生同座位
之间去进行讨论,并得出植物向外生长的刺激因素,学生讨论完之后,老师可以
收取两个小组的同学去分享讨论结果,即植物会受到光合作用的影响向阳而生长,从而得出具体的结论。

然后,老师可以将全班同学按照做座位的顺序去进行分组,即前后座位的几名同学分为一个小组。

然后每一个小组都需要去探讨一下实验的
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目的以及实验结果。

小组讨论完之后,老师可以让每一个
小组出一名同学去分享实验设计内容,所有小组都分享完之后,老师可以拿出自
己所做的实验,并让同学近距离观察并得出实验结论。

在科学课堂上,老师通过
插入图片和提出问题、学生探讨的方式去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让学生更加主动、活跃的去思考每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2.2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彼此评价
在初中阶段,每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解答问题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所
以难免会存在歧义,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重视这些歧义,从而也不能有效的利用
这些歧义。

在初中科学课堂上,学生之间存在的质疑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
问题,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相互质疑,对彼此的行为和做法做出相应的评价。

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摩擦力》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在
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问一下同学:当我们去踢足球的时候,足球开始转的很快,为什么后来速度会越来越慢直至停止?同学去思考一下并给出答案。

然后老师需
要对本节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

在涉及摩擦力的实验的时候,老师可以给每一名
同学一些实验器材,让同学们利用这些器材去探究一下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并得
出相应的结论。

老师可以给学生25分钟的时间去思考并进行实验,25分钟之后,老师可以随机点一名同学去分享结论,学生发表完自己的结论之后,老师应该给
予肯定,由于学生自己开展实验,所以很多学生之间的结论可能会有所差异,在
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学生发表完之后,老师可以让
学生之间去进行讨论和辨析,最后得出完整的答案。

在同学们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会引发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去探究知识,提高学生之间的学
习能力。

【结束语】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多教师的积极引用并得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结果。

所以,教师要善于寻找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体系的教学理念下,积极汲取新课程理念所带来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去提高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初中科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J].郑增越;.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9(12)
[2] 正确理解与运用概念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 [J].黄惠连;.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