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 7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两个基本原则:
(1) 施加于系统的任何化学物的量在模型中均须予以估 计;
(2) 如果有一化学物以特定速率输入系统中,其途径、 分室和结果浓度必须显示。
输入速率-输出速率=总量变化
其中,动态求解涉及微分方程求解。稳态解表现形式 是简单代数形式。
建立模型的关键是给出合适的方程式描述过程和获取 化学物准确的参数值。
生态毒理学方法学方法
(IV) 生态系统平衡 在拥有大量物种的群落中,有如下特点: (1) 关联度与稳定性成反比; (2) 种群恢复力较差; (3) 物种去除导致组成和生物量改变机会较高; (4) 没有物种去除,物种组成具有较长的持久性。 如果群落之间联接愈多,则: (1) 物种达到稳定所须物种数愈少; (2) 损失一物种导致进一步物种损失的可能性愈大; (3) 其种群恢复力愈大; (4) 其组成愈有持久力; (5) 如果去除一物种,生物量愈有抵抗性。
Margalef
d
s1 ln N
Pielou Brillouin
E
H Hmax
H = (1/N)Ln[(N!)/(n1!n2!n3!…nk!)]
Shannon-Winner
H
'
ni N
log
2
ni N
s: 物种数目;N: 个体数目;ni: 第i种物种的个体数目;d: 群落丰度;E: 均匀度;H, H’: 各个体的多样性。
生态毒理学方法学方法
群落及更高层次的生物指示物:毒理学中的生态方法 (I) 有毒物质的物种间效应 1. 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只能适应环境因子特定的范围; 2. 各物种内部集合种群对特定环境参数的响应可能遵循 正态分布。 3. 两物种范围出现叠加时,化学物的压迫表现更偏向于 耐受力差的物种。 4. 实例(参见河口生态系统样例图示)。 (II) 受有毒物影响的营养水平/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研究食物网的另一种观点则采取“由顶至下”的方法: 首先去除顶级的食肉动物,释放二级食肉动物以捕获 食草动物种群,从而导致藻类生物量增加,表现为层 叠效应。
(II) 稳态质量平衡模型 (以湖泊和水塘系统为例) a 水的体积; b 水的输入和输出速率,在给定水体积条件下,计算水
的滞留时间;
c 悬浮颗粒物输入和输出速率; d 悬浮沉积物沉降; e 水体中化学物的反应速率; f 挥发速率;
g 化学物气-水分配系数; h 化学物生物-水分配系数; i 水中颗粒物浓度; j 水中生物体浓度; k 化学物排放速率; l 输入水体中化学物浓度。 目的在于计算: (1) 化学物在水、颗粒物和生物体之间分配; (2) 水、颗粒物、鱼体系内的稳态或常量浓度; (3) 所有损失速率。
(III) 种群和群落响应的终点
响应终点指数是基于特定种群或群落的结构变化,或 结构和功能的混合
(1) 基于种群的终点
生殖性能(孵化率和幼体存活率);
生命周期;
基于阶段的人口统计学模型(Leslie矩阵模型);
生命循环种群分布矢量。
(2) 群落指数
生态毒理学方法学方法
污染评价中经常用到的群落多样性指数
➢ 与95%置信水平上限相交的水平线与零浓度相关;也与95%置信水平 的下限相交,交点对应的毒物浓度即为最低可观察浓度LOEC。 ➢ 有时响应曲线会侵入“负剂量”区域,这对该经验曲线并非异常情况; ➢ 尽管在图中的数据集合内LOEC与LC10相符合,但对于其它经验型的 剂量-响应关系而言,数据的变化/变异性可能很大。
作业练习
列举生态毒理学与传统毒理学的差别; 图示环境/生态毒理学的基本要素; 如何理解环境/生态毒理学中的“剂量”概念?描述在该主题各 种应用中剂量的不同表示方式; 什型。么这是种LC评50价?毒描性述方毒法理的学优家势如和何不测足定表,现包在括哪所里用?的某些统计模
慢性和亚急性毒性生物法经常表现出比急性毒性测试更为灵敏。 利用不同方法的实例,描述通常使用的终点类型;
变量
动态平衡 稳定
忍受性
恢复力 抵抗性 持久性 可变性 物种丰度 联接度 相互作用强度 均匀度 多样性指数 混乱/扰动 压迫 救助
定义
单位
通过反馈控制过程保持稳态状态
扰动后所有变量返回初始状态,系统稳定;若仅对小扰动能返回原态称局部稳定; 无量纲和二元
对所有扰动均能返回原态,称为全局稳定。
(稳/不稳)
描述获得无效应浓度和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的方法。对比先前 的种群-响应分布模型,通用线性模型方法的优势是什么?
对比更为机械的模型,基于种群的剂量-响应模型的毒性临界 值的概念是什么?给出毒物兴奋效应的两种解释。
生态毒理学的两个关键问题?两个重要过程是什么?为此需要 了解那些内容? 解释受体和最大可接受毒性浓度的概念。 沉积物质量评价三合一方法中的要素是什么?
(1) 群落完全损失 (2) 没有替代
abc ac b acb
a cb a bc ab ab
a
接受 接受
需要基准 需要基准
指示物种间相互作用
需要基准
不可接受, a:代表污染区内的分类数目 不太可能 b:代表未污染区内的分类数目
c:代表两区所共有的分类数目 不可接受 I:群落损失系数指示损失程度
I = (a-c)/b 不可接受 其中,b可以包括一些在未污染
PP
MZP
包含较小的浮游植物种(小型 硅藻、鞭毛藻、蓝藻),桡脚
COP
类动物和底栖过滤饲养者数
OYS
B
目下降,微小浮游动物微生 物捕食者占据优势。
2. 另外,除直接的有机体毒性效应,污染物还可引发食 物链破坏,例如富营养化过程,过量的氮磷通过点源 和非点源来源导致初级生产者的定性和定量变化,主 要副作用是增加水中氧的消耗,出现贫氧或厌氧环境。
代表一种在缺少更多合适数据条件下估算慢性毒性的 粗略方法:ACR = 急性LC50/MATC
利用回归技术由急性毒性生物法外推时间、浓度、死亡率以估计长期效应
正规偏差值 Probit
外推的LC0 A
96 h 72 h
利用在不同时间间隔上,剂
48 h
量-响应的数据所得到的回
5
24 h
归方程来确定LC0 ( LC0.01)
b 气溶胶:大气中天然和人为来源的颗粒物; c 水:考虑水体深度; d 悬浮沉积物: e 水生生物: f 底泥:包括固体和有机质。在水平和垂直空间上异质 性,充当污染物“汇”或“源”;
g 土壤:包括固体、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h 陆生生物:含有一定比例的脂。常存在巨大的不确定 性和变异性。
逸度:与化学势有关,化学物的分压,可视为化学物 逃逸的趋势。不仅与化学物自身性质有关,也与介质 的性质有关。是两相物质平衡的化学热力学的判断基 准。
为此,需要获得下述可靠的信息
(a) 平衡分配 例如辛醇-水分配系数KOW表征物质亲脂性大小;
(b) 降解反应 包括代谢,改变物质化学结构,且通常不可逆。
降解反应涉及生物降解、光降解、酸碱水解和生物代 谢;
(c) 传输过程 例如挥发、沉降、进食和呼吸速率。
生态毒理学方法学方法
(I) 模型中环境介质的特性 (以一个拥有8个分室环境的模型为例) a 大气:与地表最紧密接触的对流层,假定大气压下气 体密度同一;
(图B)。
LC0 浓度
0.010.020.03 1/T
绘制LC0 对1/T图形,以确定LC0 在t 处
低剂量外推模式示意图
反应
出现多种可 能情况,存 在不确定性
0 外推剂量范围 可观察范围
剂量
比例响应
通用线性模型评价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
1.0 95%置信水平上限
95%置信水平下限
0.1 0.0
LOEC 毒物浓度 (mg/L)
无量纲
中间相互作用的数量级:一物种密度对另一物种生长速率效应的大小
无量纲
物种丰度分布的方差
结合均匀度和丰度并分别给予特定权重的一种测度
位
系统输入或环境的改变超出正常变化范围
对系统产生负面效应的扰动
对系统产生负面效应的扰动
上述方法缺陷之一表现为:忽视了在不同群落中物种的角色不同, 没有认识到群落性质差异可能来源于与环境污染无关的复杂因子。
污染排放下游河流生物群落可能变化情景
群落组成的改变 各种可能关系图示 管理决策
无变化
(1) 群落无损失 (2) 低层次丰度增加
(1) 群落部分损失 (2) 低层次丰度增加
(1) 群落部分损失 (2) 低层次部分替代
(1) 群落部分损失 (2) 没有替代
(1) 群落完全损失 (2) 低层次丰度增加
(1) 群落完全损失 (2) 低层次部分替代
注意:因检测(观察)结果的变异性较大(源于技术、方 法等),因此NOEC不宜用作无效应浓度(NEC)的估值; 而更加EC一50和致其,它更为点可估靠计,值可则用相以对比NO较E不C不同确检定测较的大结的果情。况
最低观察效应浓度 (lowest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 or level, LOEC or LOEL)
(III) 鱼的化学物吸收/去除模式 涉及的过程: a 从水体经鱼鳃吸收; b 从食物吸收; c 经鱼鳃损失; d 经排泄损失; e 经代谢损失; f 通过有机体生长稀释组织中的浓度。
河口生态系统中痕量金属效应的概念模型
PP
MZP
COP
A
OYS
圆的大小指示生物体大小和丰 度,箭头指示捕食关系。 PP: 浮游植物;COP: 桡脚类 动物;MZP: 微小浮游动物; OYS: 底栖过滤捕食者。
A. 正常群落包括较大的浮游植 物种,优势的桡脚类动物 和底栖过滤捕食者。
B. 痕量污染元素压迫群落则
生态毒理学方法学方法
模型 (A) 概念 数学模型是概念模型基本的量化形式。 生态毒理学中模型的正确应用包括: i) 鉴别环境中有毒物途径和行为的关键过程; ii) 预测系统扰动造成的输出(结果); iii) 现存和尚未登记化合物风险评价; iv) 指导有毒物管理。 (B) 质量平衡模型 当前大多数模型属于箱式(box)模型,质量平衡应用在 给定的环境容积内。
群落中没有出现的替代物种。
绘制对数正态分布的数据计算(作图基础)
每一物种的个体数目 几何分类 算术分类
物种数目 百分比例%
累积%
I
1
8
19.5
19.5
II
2-3
13
31.7
51.2
III
4-7
3
7.3
58.5
IV
8-15
4
9.7
68.2
V
16-31
5
12.3
80.5
VI
32-63
2
4.9
85.4
VII
系统能不确定地保持结构和功能,所有非连续性生态系统(即顶点)是耐受性的, 二元 但并非稳定。
扰动后变量恢复至平衡状态的速率,对非稳态系统无定义。
时间
扰动后变量改变的程度
无量纲,连续
变量改变所需的时间
时间
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或联合的测定,如标准偏差或变异系数
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
整数
实际的中间相互作用数目除以可能的中间相互作用
指响应与对照控制组有明显差别所对应的化学品最低 浓度。
百分抑制浓度 (percentage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 ICp) 表述分级的低于致死剂量的结果。例如:造成孵化率 或生长率30%抑制作用,可表述为IC30。 急-慢性比率 (acutechronic ratio, ACR)
64-127
2
4.9
90.3
VIII
128-255
2
4.9
95.2
IX
256-511
2
4.9
100
❖兼顾种群大小和物种丰度的群落指数表现为对数正态分布。 ❖这里,利用每一物种中个体的几何分布与一群落中物种的累计百分数作图; ❖针对大量不同种类的群落数据作图将得到一线性关系。
群落结构特性及其定义 蓝:稳定性;绿:复杂性;黄:变化
USEPA利用三维方法(剂量-响应-
0 浓度
时间)推导无效应浓度(NEC) NEC的操作定义为:从正规/正态偏
B
差曲线上t 处的LC0.01。
包括两步分离的回归过程:
截距 (a) LC0
(1) 首先确定各时间间隔的LC0(图A); (2) 然后绘制LC0数据与时间倒数的 关系,并外推至假设的极限暴露时间
基本概念
毒效 (efficacy) 外源物在理想条件下可以达到的对生物体的最大影响,
即:剂量-响应曲线中生物体“响应”的上限。毒能 与毒效主要用于比较化学物对生物体影响的能力和特 点。 最 大 可 接 受 毒 性 浓 度 (maximum acceptable toxic concentration, MATC) 指无观察效应浓度与最低观察效应浓度的几何平均值。 是对低于致死剂量(慢性)生物法的一种度量。 无观察效应浓度 (no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level, NOEC/NOEL) 指响应与对照控制组没有显著差别所对应的化学品最 高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