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心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宋明理学”是历史悠久、形态多样,成果丰硕而又波澜壮阔的一次思想文化与哲学运动。

王阳明心学既作为“宋明理学”之整体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又为明代中叶之后思想文化的发展独辟新天。

在阳明心学中不仅仅蕴含着传统儒家思想,还充分融合了佛家思想之精髓以及道家文化之核心观点。

王阳明心学体系中核心观点并非其首创,但其融汇众家之所长极具巧妙的将其组合成新的思想体系,重新诠释了个中之意。

不但是传统哲学思想中进一步的创新者,更是传统哲学中的集大成者。

也正如王阳明对自己所说的那样“圣人之道,吾性具足”。

而当下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正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文字上嚼之无味的快消品,思想上读之无悟的泛泛篇章。

就此,希望以王阳明心学体系中的核心观点给我们当下的年轻人部分建议。

望我们能在传统国学的指引下共同的学之、习之、悟之、行之。

一:“龙场悟道”思想境界之大飞跃
“心即理”——被人们看做是王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最早由宋朝象山先生陆九渊提出。

象山先生在对“心即理”的解释中提到“修持心性不为物牵,回复天理之知,天之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

”而王阳明后来的“龙场悟道”也即是对心即理的切身体悟。

也正是这一次的被贬,使身体置之于绝境之地,才使得其有了在思想境界上的第一次飞跃。

纵观王阳明思想境界不断提升的历程可以看出,其中有两次境界之大飞跃,而每一次都是自己身处绝境之下。

如今我们年轻人生活环境大都不可能有类似的绝境,那我们又如何能获得自己思想上的大成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呢?
年轻人要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获得自身思想上的大成,首先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就在自己如何“立志”。

给自己树立一个思想上的境界。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就应该有一种豁达的情怀,更需要一种世界的眼光、观点,一种大其心,拓其心胸。

敢于将自己投身于社会,开拓自身视野,不局限在某一狭隘的领域。

不过,任何事物都是有其前提和基础的。

大其心的前提是什么?拓其心胸的前提是什么?还得是以正确的价值观给自己一个合乎自身状态的目标。

并与之不懈努力。

也正如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所说的那样“追求有价值的生活,就是用你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去效忠和服务一个超越自身的东西”。

而时下,我们的年轻人却往往想着如何才能让自己过的舒服,让自己过的舒服虽不是人生理想,却已成为每天的第一任务。

所以,想要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中或思想境界中获取更高的价值,其根本还在于自身的“立志”。

二:如何理解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不但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而且在中国古代更是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着重要影响。

其最早出现在《礼记·大学》是儒者求学的八个阶段中最基础的两个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

但未有过对其格物致知整句诠释之古籍。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古代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

格,来也;物,犹事也。

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至。

其中不足之处就在于一方面缩小了“知”的范围,认为“知”仅限于“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另一方面,又颠倒了“格物”与“致知”的因果顺序。

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中独立出来作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

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则巧妙地将其解释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去善去恶是格物。

由此看来格物还得去其善恶还原事物的本来状态;致知,又在于致良知,格去事物外在形态,还原其本来的良知是致知。

当下我们年轻缺少的正式这样一种刻苦与坚持。

每天翻看的大都
是嚼之无味的文字快消品。

对于生活中的事事物物漠不关心,追求速成,心态浮躁,追求刺激生活而又缺少责任感是大多数年轻人的通病。

不满足于现状而又对自身认识不足,一味地与人攀比,好高骛远。

久之,则变得惧怕失败。

对生活,学习,工作失去斗志。

而我们时下,更应该从王阳明心学中读到的是对于生活中事事物物不断的穷尽其道理,慎思笃行。

对于自己的目标与追求保持一份持久的耐心与坚持。

对于外在环境的改变保持自身正确的行为轨迹,不偏不移。

三:知行合一本身便延续于我们的生命当中
知行合一往往所讲的便是将知识理论付诸于实践,通过实践的检验得出正确的进一步的理论。

北宋佛教大师知礼则总结为“智为行本,则行借智生,行能成智则智借行成”。

在王阳明心学中便强调“真知即是行”这一道理。

其中,知的过程必定是通过一个实践过程来体现的,最终的实践也才是知识价值获得实现的最后境界。

事物的出现的前提必定是有一个适合其生存的环境,而事物的发展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中。

由此看来,存在即是合理这句话既正确也不正确。

因为事物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行径中,我们此时所看到的事物并不一定就和之前的事物完全相同。

而之前事物在之前环境下合理存在,也并不代表现在事物在现在的环境下还保持着存在的合理性。

所以,我们对于自己生命中不断追求的事物应该还原其本身的环境下去不断地检验,从而得到进一步的真知。

如孔圣人十有五而志于学,直至七十。

在其过程中他认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心所欲,不逾矩。

实际上我们年轻人可以把它一般地了解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随着自身知识储备与学问的提升,随着子思在《中庸》中指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一种工夫不断地成熟,然后其思想境界,生命境界不断跃迁,一直到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使心中所想便是我们自身行为所表达的那样。

这便是知行合一。

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地将心中所想付于实践,但不苛求于实践的唯一路径。

知行合一是什么?那便是不论从哪一方面,小到一件具体
的知行结合,读书,写字;大到人生理想,人生境界的实践。

都可以体现为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

四:良知与致良知的现实意义
王阳明认为世界的本体即是善良的,同样,人作为世界中的一个存在体其本心也是善的。

但之所以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这四端之分,是由于万事万物都有着一个物质的躯体,躯体的延续则需要从外在获取物质的资源。

而这种获取欲望的逾矩便是四端之心出现的源头。

现如今道德滑坡,当金钱与利益的标准已经俨然成为一个普世的价值标准时,凡事与利益挂钩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是否能取得信任的桥梁。

与此同时,在一次次“助人为乐”的行为演变成“惹祸上身”闹剧时,人们开始变得陌生,变得冷漠。

路边再次出现求助老人时,人们越来越多不是伸出援助之手,而更多的是犹豫、是驻足观望、是绕道而行。

人们的良知开始被遮蔽,开始变得两耳不闻窗外事,开始不问世事,开始置身事外。

而王阳明在其心学体系中则认为,泯灭良知之人并非良知被消灭,也正是意识到良知泯灭恰好证明了其良知之未泯。

所以,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是同世界万事万物的本本源一样都是善的,只是部分人由于欲望之逾矩,一次次使自身良知被遮蔽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