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_秘籍04__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秘籍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1)结合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创设学术情境和综合情境,考查这一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史实,突出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

(2)联系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君主专制加强、国家制度与社会变化、传统秩序面临危机和调整等方面变化的主要史实,从时空观念、历史理解角度考查变化的背景和影响。

(3)结合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创设学术情境和复杂情境、考查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特点,突出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理解。

(4)联系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和商业繁荣的具体史实,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和作用,
(5)结合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史实,创设学术情境和简单情境、考查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突出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6)联系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成就、传统科技的成就及中外文化交流等重要史实,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等角度认识思想、文化、科技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变化。

(2021年江苏省适应考)明代中后期出现一批要求冲破“天理”教条束缚的思想家,其中罗汝芳以人之“赤子之心”来诠释“良知”,肯定人性中正常情欲的合理性。

深受罗汝芳影响的戏剧家汤显祖在作品《牡丹亭》中彰显一个“情”字。

这说明
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强烈冲击
B.文学创作迎合市民需要
C.心学的发展影响到戏曲创作
D.宋明理学统治地位动摇
(2021湖南省适应考)清代乾嘉学者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如戴震提出“理者,存乎欲者也”,焦循也强调“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以上材料反映程朱理学
A.被乾嘉学者修正
B.在清代已经衰落
C.遭清代学者反对
D.不承认人的欲望
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有学者认为,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冲破了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思想解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也有学者认为泰州学派将其学说推向极端,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

王学这种“心即理”看法的发展,影响了明朝晚期对于情欲的正确评价。

因此人欲与天理是可以正面接受的。

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贽。

2、离经叛道的李贽
在陆王心学的基础上,李贽为代表的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藐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李贽将“良知”的概念发展为“童心”说,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于一念本心也,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干扰、侵蚀时,淳朴天真的本心。

李贽以此为基础,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礼教的虚伪。

保分典型题1:
【答案】C
【解析】
由题干解释“良知”得知罗汝芳是心学代表人物之一。

戏剧家汤显祖深受罗汝芳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等级,排除A;材料反映的不是文学创作迎合市民需要,排除B;D项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

保分典型题2: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清代乾嘉学者认为理学中的欲望应该存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因此对于“存天理,灭人欲”进行了修正,A项正确;清代理学并没有衰落,排除B;学者们并不反对理学,只是对其观点进行修正,排除C;程朱理学是承认人的欲望,排除D。

(2021重庆市适应考)明末,传教士利玛窦在给西方人介绍中国时说:“中国人中也有德高望重之士著书立说,但多为伦理方面的,并非科学的著述,而是根据《四书》中的名言发挥申述。

此书尤受儒者重视,日夜手不释卷。

该书体积并不很大,较西塞罗的《书信集》还小,但注释它的书籍却汗牛充栋。

”利玛窦这段话的核心是
A.感叹中国饱学之士众多
B.阐述中国古代学术的特点
C.赞扬中国传统文化繁荣
D.倡导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实用性:大都服务于人们的实际需要,属于应用科学。

西方科学重理论。

经验性:多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处于现象描述即感性认识阶段,属于经验和描述的范畴,没有形成专门化的科学理论。

如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而英国人哈雷却揭示了其中的规律。

技术性:古代科技只停留在直观经验阶段,技术化倾向严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西方科学善分析,并把分析结果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

重视实践,轻视理论。

中国古代科学缺少科学的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未能提出较为系统的学说。

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西方科学将实践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并建立了理论体系。

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多为伦理方面的,并非科学的著述……尤受儒者重视……但注释它的书籍却汗牛充栋”可知,传教士利玛窦认为中国古代学术多以伦理为核心,疏于科学研究,且中国知识分子热衷于研究儒学经典,思想上并无创新,体现中国传统学术重道轻器的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未强调传教士利玛窦感叹中国人才众多,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对传统文化繁荣的赞扬,排除C项;材料中利玛窦并未主张融合中西文化,排除D项。

故选B。

(2021年湖北省适应考)明朝政府在科举中普遍采取“优养”措施,生员、举人参加乡试、会试,岁贡生员入京,皆给予盘缠补助。

这体现出
A.民众贫富差距的消弭
B.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C.科举考试程序的优化
D.政权社会基础的扩大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
明朝科举制在程序上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在隋唐时期产生之后,在考试流程上不断发展完善,唐朝时期科举制本身制度上面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宋朝科举在制度层面上进一步完善,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

具体内容参见:秘籍2、秘籍3,唐朝科举制度层面的局限和宋朝科举制度层面的完善】
【答案】C
【解析】
根据“生员、举人参加乡试、会试,岁贡生员入京,皆给予盘缠补助”可以看出,明朝进一步优化的考生应考的流程,不让考生因盘缠问题,而耽误考试,C正确;材料只涉及考生,而不是民众,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考试过程,而不是官员素质,排除B;材料中所涉及的人员并没有扩大,还是“生员、举人”等人,因此基础并没有脑大,排除D。

(2021年辽宁省适应考)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礼部主事卢洪春上疏劝谏皇帝勤政。

皇帝大怒,传谕内阁,命拟旨治其罪。

阁臣拟夺其官,“帝不从,廷杖六十,斥为民”。

诸给事中申救,忤逆帝意。

“诸御史疏继之,帝怒,夺俸有差。

”这一过程中
A.礼部削弱了内阁权力
B.内阁行使了决策的权力
C.御史制约了皇帝权力
D.给事中行使了言谏权力
中国古代的谏议机构
明朝时期,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清朝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在政治制度上与唐宋时期对比,
独立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监察机构达到顶峰。

即便在明朝之前,中国古代的谏议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防止决策失误,谏正皇帝过失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无法从根本上约束无上的皇权。

【答案】D
【解析】
对于皇帝的决策,给事中“忤逆帝意”,不遵从皇帝的旨意,结合史实,给事中直接对皇帝负责,辅助皇帝处理奏章,及时制止纠正皇帝的失德失政行为,故选D;内阁本身就没有权力,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排除AB;御史和给事中一样都属于言官,并不能制约皇帝权力,排除C。

(2020·全国Ⅲ卷高考)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2019·北京高考)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

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

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明朝内阁的特点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专制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
内阁在明朝中后期获得票拟的权力,权势强大,甚至出现了地位在六部之上,权倾朝野的局面。

但内阁并没有对皇权形成制约,因为内阁自始至终都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以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票拟是否通过,还需皇帝的披红。

同时,明朝中后期,皇帝通过司礼监制衡内阁。

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抢分典型题1: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只得遵旨”可知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皇帝,故选D项;内阁大学士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A项;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B项;内阁掌握票拟权,“按照皇帝传谕来票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抢分典型题2: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据材料可知内阁成功的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巨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据材料“面谏力争”说明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据所学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的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C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不是宰相,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

(2020·山东高考)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

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019·江苏高考)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作为根本原因推动了:
在思想上,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基本的思想;社会价值观发生一定改变;
在文学上,明清小说流行;
在绘画上,木刻版画、风俗画、年画等;
反映了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抢分典型题3: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
业皆属本业”可知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他作出这一论断的主要目的是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故选B项;“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是这一论断反映的本质,并非其作出这一论断主要目的,排除A项;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主旨“崇本抑末”的经济思想不符,排除C项;根据材料“‘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可知黄宗羲在论述本末的关系,主张工商皆本,并未涉及此时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

抢分典型题4:
【答案】B
【解析】从“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到“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表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故B项正确;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C项错误;反正统思想在明朝晚期已经产生,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

(2018.11·浙江高考)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
清朝的奏折制度
康雍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答案】B
【解析】通政司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勘合关防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实封建言、陈情申诉及军情、灾异等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结合所学,密折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故B项正确;枢密院,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与材料中“密陈朕前”不对应,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与材料中“密陈朕前”“为朕之耳目”不对应,故D项错误。

1.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

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

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①罢除丞相②设立内阁③设司礼监④六部直属皇帝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

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

”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A.丞相B.内阁C.六部D.刺史
3.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4.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

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

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

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别黑白而定一尊”
5.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术(木)葱郁、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前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

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项中哪些功能
①避暑②练兵③围猎④处理民族事务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

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

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

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
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

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8.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9.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0.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1.【答案】D
【解析】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罢除丞相,加强皇权,故①正确;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②正确;设司礼监牵制内阁,加强皇权,故③正确;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直接控制最高行政机构,加强皇权,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机构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职能和唐宋基本一致,故选C项;明朝废除丞相,排除A项;内阁首创于明代,其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与唐宋的中枢体制有别,排除B项;刺史在元代以后废止,明代并无这一机构,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画不是材料关注的重点,并且元朝时就已经出现文人画,此画并不是新的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君臣将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解释为中国传说中的祥瑞之物“麒麟”,表明了朝廷用中国文化解读朝贡贸易贡品,故B项正确;明成祖虽派郑和下西洋,但并未解除海禁政策,开放的只是朝贡贸易,故C项错误;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虽为外来物品,但却被明朝君臣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并没有形成新的观念,故D 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材料军机处体现出皇权达到顶峰,其实际职能是跪受笔录,“只供传述缮撰”体现出这一职能,故选A项;B项是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排除B项;明朝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排除C项;秦朝皇帝制度“别黑白而定一尊”,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围场处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在地理纬度上偏北,气候温凉,适宜避暑,故①正确;据材料“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可知,围场有练兵的功能,故②正确;据材料“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可知,围场具备围猎功能,故③正确;围场地点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接壤地区,因此可以处理民族事务,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表明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选D项;“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表明农村出现雇佣劳动现象,但是无法得出基本普及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表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排除B项;材料表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材料没有涉及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由材料“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收,工匠不再专一于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市场流通的货币形式,“已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雇佣劳动并未发展为主要的用工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宋明理学是官方哲学,材料宗谱的主要内容“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
故选B项;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选官制度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并非士族独有,与维持血统纯正无关,排除C项;材料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结构无关,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①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良知,故②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③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0.【答案】B
【解析】材料史实没有反映出中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的成书与汉代大一统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颁行”,体现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的推动无关,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