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101 中学2018届下学期高三年级三模考试理综试卷本试卷分为Ⅰ卷、Ⅱ卷两部分,共 31 个小题,满分 300 分;答题时间为 150 分钟。
Ⅰ卷:选择题(共 12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6 分,共 120 分。
1.利用某些调控细胞分化的因子,可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
该过程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共同点是
A.细胞全能性都得到体现
B. 都有信息分子与受体结合的过程
C. 都要分散成单个细胞培养
D. 都需要蔗糖作为培养基的碳源
2.研究人员发现了两株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W1 和 W2,二者均不能结实,显微镜下可
见花粉壁空壳。
W1 和 W2 分别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杂交后代花粉育性均正常。
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野生型与突变体间可进行正反交实验
B.W1 和 W 2的雄性不育由显性基因控制
C.PCR 可提供大量供研究的突变体基因
D.通过基因探针可确定突变基因的功能
3.血吸虫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
其虫卵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以藻类为食)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入水中,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发育为成虫,虫卵随粪便排出进入水体。
科研人员研究使用农化品(化肥、除草剂等)对血吸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调查藻类和钉螺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藻类→血吸虫→钉螺→人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C.使用农化品增加了藻类产生量从而促进了血吸虫繁殖
D. 使用农化品增加钉螺捕食者死亡率从而抑制血吸虫繁殖
4.饮水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 ADH )分泌增加,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机理如下图所示。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DH 由垂体合成并释放到血液,运输至靶细胞
B.结合 ADH 的受体促进① ATP 水解过程,为 M 蛋白供能
C.H2O通过③自由扩散过程,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腔内( B 侧)
D.M 蛋白促进②胞吐过程,增加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
5.为更好地建设雄安新区,科研人员调查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有机氯农药DDT
注: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
A. DDT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不能被分解
B.DDT 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
C.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 DDT 含量越高,称为生物放大
D.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
27.基于新材料及 3D 打印技术,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微胶囊吸收剂能将工厂排放的
CO2 以
更加安全、廉价和高效的方式处理掉,球形微胶囊内部充入 Na2CO3 溶液,其原理如图所示。
(1)这种微胶囊吸收 CO2 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 ,此过程是______________ (填“吸收”或“放出” )能量的过程。
( 2)在吸收过程中关于胶囊内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__ 。
a.吸收前溶液中 c(Na+)>c(CO32-)>c( HCO3-)>c(OH-)>c(H+)
b.吸收过程中,体系中的含碳微粒有CO32、HCO 3 、HCO 3
c.当 n( CO 2): n( Na2CO3)= 1: 3时,溶液中 c(CO32-)<c(HCO3-)
d.溶液中始终有 c(Na+)+c(H+)=2c(CO32-)+ c( HCO 3-)+ c(OH-)
( 3)将解吸后的 CO2 催化加氢可制取乙烯。
已知:C2H4(g)+3O2(g)=2CO2(g)+2H2O(g)H =- 1323kJ/mol
2H2(g)+ O2(g)= 2H2O(g)H =- 483.6kJ/mol
写出 CO2 催化加氢制取乙烯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如图曲线 a 表示在体积为 2L 的恒容容器中,投料为 1mol CO2和 3mol H2时,测得温度对 CO2 的平衡转化率的影响,改变投料比测量后得到曲线 b。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曲线 a 计算250℃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K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带入数值列出计算式即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条件下投料比n(H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
“>”、“<”或“=” ),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CO2)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常数大小: M>N>M1
b.其他条件不变, b 条件时增加催化剂用量,则 250℃时 CO2 的平衡转化率可能达到 M
c.当压强、混合气体的密度或n(H 2)不变时均可视为化学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n(CO2)
d.工业生产中采取较高温度( 250℃左右)是为了提高催化剂活性加快反应速率。
28.某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探究不同用量的氯水与 KI 溶液的反应。
查阅相关资
料,得知含碘的各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的颜色及性质如下。
物质
I-I2 I
3 IO-IO3-
颜色无色黄色棕黄色
—
无色性质溶于水微溶于水溶于水不稳定溶于水Ⅰ . 甲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溶液分层,上层呈棕黄
色,下层呈紫红色。
1)①下层呈紫红色证明生成了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甲同学认为空气中 O2 也参加了反应,依据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 。
③为验证其假设是否正确,甲同学进行如下对比实验:向试管中加入 3mL 0.5mol/L KI 溶液,振荡,加入淀粉溶液。
乙同学不同意,认为还需要加入 _______ 至 pH =6,
乙同学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
按照乙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发现淀粉未变蓝。
(2)针对上层溶液呈棕黄色的原因,小组同学提出 2 种假设:假设 a:;
假设 b:溶液中产生了 I3-。
④针对假设 a,甲同学进行实验:取实验 i 反应后溶液中加入 CCl 4,振荡,上层仍显棕黄色,下层为极浅的紫色,因此假设 a 不成立。
进一步查阅资料发现,生成的 I2在水层中发牛了反应: I-+I2 I3-,假设 b 成立。
Ⅱ . 丙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序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实验 ii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 Ⅲ . 丁同学重复实验 i ,将“注入少量饱和氯水”改为“逐滴滴加氯水”
序号
操作 现象
iii 加入 5 滴饱和氯水,振
荡
溶液分层, CCl 4 层为浅紫色,水层为淡黄色 继续滴加,振荡 溶液分层, CCl 4 层为紫红色,水层颜色变为棕黄色 继续滴加至过量,振荡 溶液分层, CCl 4 层为紫红色,水层颜色变为无色
色)
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 14 分)肠道微生态系统中的菌群失调是肥胖、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诱因。
探究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
1)某些肠道益生菌能分解人体难以消化的膳食纤维并产生乙酸、
从而造成肠道中的缺氧环境,从而有利于益生菌在与有害菌的
2)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利于改善血糖水平,下图为其分子机制。
据图可知,
消化道中产生的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与消化道壁上的受体结合,激活结肠 L 细胞内的
( 3)为进一步验证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辅助糖尿病治疗的效果,我国科研人员将
50
位糖尿病患者 ______________ 分为两组进行实验。
请选填下面的字母,完成实验方案。
a. 常规膳食
b. 高纤维膳食
c. 阿卡波糖(一种口服降血糖药物)
d. 注射胰岛素
ii 溶液分层,上层与
下 层均为无色。
丁酸等短链脂肪酸。
丁酸可以作为
分子,与肠壁细胞内的丁酸分子受体结合, 加速细胞利用氧气,
中占有优势。
酶 P , ______________
对照组
(
U
)
25 位糖尿病患者
处理前后患者
实验组(W)25 位糖尿病患者
阿卡波糖
空腹血糖水平
(4)研究结果证实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具有辅助治疗效果。
科研人员提取上述两组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进一步检测肠道微生物的乙酸、丁酸合成相关酶基因的拷贝数(与乙酸、丁酸合成量正相关),结果如图 2、 3 所示。
据此,研究者得出“高纤维膳食提高乙酸和丁酸合成量,均能增强治疗效果”的结论。
请评价由上述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否严谨?并阐述理由 _____ 。
30.(18 分)人视网膜色素变性( RP)是一种严重影响人视觉的遗传病。
(1)科研人员对患者甲和乙进行家系调查,得到图 1 所示的两个家系图。
据图分析,甲所患 RP 的遗传方式为 _____________ 遗传。
乙所患 RP 的遗传方式与甲 _______________ (填“相同”或“不同” )。
( 2)研究发现, RP 还存在其他遗传方式,并且目前已经发现有多达20 个基因的100
多个突变位点与 RP 有关,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 3)科研人员构建斑马鱼模型,探究 rp2 基因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①科研人员敲除斑马鱼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的rp2 基因,筛选得到 rp2 基因杂合突变体。
将该突变体与野生型斑马鱼杂交,对得到的F1 进行 rp2 基因测序,发现序列不同的两种突
31. (18 分)科研人员研究了周期节律对拟南芥光合作用的影响。
( 1)科研人员使用化学诱变剂处理野生型拟南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诱导拟南芥发生 ,筛
选得到周期节律改变的纯合突变体 Z 和 T ,在正常光照下条件下测定突变体和野生型植株的 气孔导度(气孔开放程度) ,得到图 1 所示结果。
据图可知,突变体 Z 的周期节律比野生型 _ ,突变体 T 的周期节律则 _____________。
②研究者认为,与突变型 B 相比,突变型 A 在性状上与野生型差异更大,适合用于研 究 rp2 基因的功能。
从分子水平分析,选择突变型 A 的原因是
③选取相同突变类型的 F 1 个体相互交配得到 F 2 ,理论上突变纯合子应占 F 2 _________ ,但实际鉴定只有 10%为纯合子,推测 rp2 基因
突变 4)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突变的 rp2 基因对影响感光细胞感光能力的两种蛋白
P1 P2表达的影响,得到图 3 所示结果。
变类型 A 和 B ,如图 2 所示。
请比较突
变型 A 、B 的异同
(2)研究者推测植物生物钟周期与环境昼夜周期可能共同影响光合作用。
①科研人员检测了野生型拟南芥在T20(光照和黑暗各 10h)、T24(光照和黑暗各12h)
和 T28(光照和黑暗各 14h)条件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图 2结果表明 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研人员继续进行了图 3 所示的实验,该实验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该实验方案有不足之处,请写出对该实验的改进措施 ___________ 。
( 3)CO2 浓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
研究人员发现,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节律异常突变体 C 在 T24 光照条件下碳同定量仅为前者一半。
据图 4 和图 5 所示研宄结果推测,突变体 C 碳固定量低的原因可能是生物节律异常使植物短期持续光照条件下较小,从而减小了 _____ ,从而导致较低的碳固定量。
( 4)植物具有 “周期共鸣” 的特点, 即植物内在的生物节律与外界昼夜的时间变化
(正
常昼夜周期为 24 小时)相互匹配。
研究人员发现两者的完全“周期共鸣”可使拟南芥在 35 天内的干重增加明显高于其他 “周期共鸣” 匹配不完全的处理组。
综合上述研究, 请阐述“周 期共鸣”对光合作用起调节作用的机制: 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答案】
1. B
2. C
3. C
4. D
5. A
6. D
7. D
8. C
9. C 10. C 11. C 12. D
13. B 14. C 15. D
16. D 17. B 18. A 19. C 20. C
21.
(1)①1:3:5
2
(h3 h1) f
(其它结果表示正确也同样得分)
2
②
(h 1 h 2) f 2
(2)① B D
②(如图所示)
③ 随着温度的升高,小灯泡灯丝的电阻率增大
④ 8.3 ⑤ AC
2
22. (1)在最高点 D , mg mv
( 2 分) R
解得 v gR ( 2 分)
(2)设小球开始下滑时与水平地 面的竖直高度为 h ,从
最高点到 D 点过
程,
动能定
理
12
mg(h 2R) mv 2 0
( 3 分)
h 2.5R ( 2
分)
h 与半圆半径 R 的比值为 2.5
( 1 分)
(3)小球从最高点到倾斜轨道最 低点 B 过程,
动能定
理 mgh 1 2 0 mv B
2 ( 2 分)
在 B 点重力做功瞬时功率
为:
P mgv B sin
( 2 分)
解得 P mg 5gR sin
( 2
分)
23. 解:(1)由图中可得: 12s 末的速度为 v 1 = 9m/s , t 1 = 12s 导体棒在 0— 12s 内的加速
3)设电子在恒定电场中由静止加速的时间为如时的速度为 v ,由动量定理:
度大小为 a v1 0 0.75 m/s 2 t 1
E 1 BLv 1 ①
I 1 E 1 ②
1R
由牛顿第二定律:
F 1 mg BI 1l ma 1 ③
则
P m F 1 v 1 ④
I m E R
m
⑥
则 P m F2 v m
联立① —⑧代入数据解得: 0.2,R 0.4 3)在 0— 12s 内: t 1 12s
则此过程牵引力做的功为 27.35J
24.(1)电流的定义式 I Q ,在 t 时间内,流过横截面的电荷量 Q nSvte , 因此 I neSv
U
a. 恒 定 电 场 的 场 强 E , 导 体 中 全 部 电 荷 为 q n Sl e , 电 场 力 做 的 功 l
W qEvt q U vt = nSel U vt nSevUt
ll
又因为 I neSv , 则 W UIt 。
4分
b. 由欧姆定律: U
IR ,由电阻定
律: R l
S 则U I S l ,则 U l
S I
由电流密度的定义:
QIU j 故
j
6分
2)设金属棒与导轨间的动磨擦因素为 μ 、 A 点:
当棒达到最大速度
v m 10m/s 时, E m BLv m ⑤ 由金属棒的平衡: F 2 mg BI m L 0 ⑦
通过的位移: 1
s 1 1
2(0 v 1)t 1
由能量守恒: W
F Q R mg
s 1
1mv 12 ⑩ 21
代入数据解得: W
F 27.35J 4分
Ft0 mv 0 解得v Uet0
mL
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v 0 v
2
Uet0
2mL 金属导体中产生的
电流
I q
t
nSvte
neS
v t
nSUe t0
2mL
由电阻定义式R U
I
U 2mL
2
nSUe t0
ne2t0S
25
.
2)CH 3CH 2OH
3
)C2H5OOC-COOC 2H5 取代反应
4)C2H5Br C 2H 5ONa
26.(1)SO2+H2O H2SO3 2H2SO3+O2=2H2SO4
2SO 2+ O 2
催化剂
2SO 3 SO 3+H 2O = H 2SO 4
(2)4Fe 2++O 2+4H + NO 4Fe 3++2H 2O ;
( 3)① 22.4 ②2NO 3-+6I -+8H +=3I 2+2NO ↑+ 4H 2O 或 2NO 2-+2I -+4H +=I 2
+
2NO ↑+ 2H 2O 可增.加.催.化.剂. N .O .的
.量
.,
.加
.快
.反
.应
.速
.率
.
(4)① S (硫): FeS 2- 15e - + 8H 2O = Fe 3++ 2SO 42-+ 16H +
②
F ..e3
.+.+.
3.H .2.O . F ..e .(O .H .).3.+.3.H .
+.溶
.
液.
中.
c .
(.
H .
+.)
.
降.
低.
,.
平.
衡.
向.
右.
移.
动.,. c .(.F .e .3.+.).减.小. ,
导致脱硫率下降。
27. (1)CO 2+H 2O +CO 32-=2HCO 3-;放出
2)cd 3) 2CO 2(g )+ 6H 2(g )=C 2H 4(g )+ 4H 2O ( g )
0.125 (0.5)4
(0.25)2 (0.75)6
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 H 2 的浓度,可以提高 CO 2的转化率 ③d
28. (1)①I 2
Cl 2+ 2I = 2Cl +I 2 4I + 4H +O 2= 2I 2+ 2H 2O
②盐酸,加入氯水后改变了溶液 pH ,因此需控制溶液中 H +
浓度为 pH = 6。
(2)水中的 I 2未被 CCl 4萃取完全 (3)3Cl 2+I -
+3H 2O = 6Cl -
+IO 3-
+6H +
( 4)溶液中发生反应:① Cl 2+2I =I 2+ 2Cl ,② I +I 2 I 3 当氯水少量时,随着 Cl
2
增多,反应①生成的 I 2 增多,平衡②右移,生成 I 3-
增多,因 此水层颜色从淡黄色变
为棕黄色;
当氯气过量时, Cl 2 与 I -
发生反应生成无色的 IO 3-
,因此水层颜色变为无色。
(反应② 中 I -被 Cl 2 转化为 I 2,平衡②左移,同时 Cl 2与 I 2 发生反应生成无色的 IO 3-) 29. (14 分) ( 1)信息
竞争
(2)启动 GLP-1 基因表达( 1 分),GLP-1 与胰岛 B 细胞( β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1 分),通过细胞内的一系列过程,引起细胞膜电位改变, Ca 2+ 通道打开, Ca 2
+
进入细胞, 促进胰岛素释放( 1 分)。
(3)随机
H =- 127.8kJ/mol
4)①
不严谨( 1 分),乙酸合成酶基因的拷贝数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丁酸合成酶基因的拷贝数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1 分),因而结果不支持乙酸能增强治疗效果(结果仅支持丁酸能增强治疗效果)(1 分)
30.(18 分)
( 1)常染色体显性不同
( 2)不定向性随机性
( 3)①均属于碱基对缺失,但碱基对缺失数目不同, A 为 5 个碱基对, B 为12 个碱基
对
②突变型 A 为 5 个碱基对(非 3 的倍数)缺失,造成 mRNA 上的密码子阅读框错位,对蛋白质影响较大;而突变型 B 为 12 个碱基对( 3 的倍数)缺失,造成蛋白质中
4 个氨基酸缺失,对蛋白质影响相对小
③ 1/4 影响斑马鱼的个体发育, rp2 基因纯合导致其存活率降低
(4)对 P1和 P2基因的转录无影响,但 P1、P2翻译量数下降(或导致 P1、P2降解)
31.
( 1)基因突变短变长
(2)①植物生物钟周期长于或短于环境周期均导致拟南芥叶片叶绿素含量减少②植物生物钟周期与环境昼夜周期之间匹配程度是否通过影响叶绿素含量而影响光合作用
补充突变体 Z 和 T 在 T24 条件下的实验:补充野生型植株在 T20 、T24 和 T28 条件下的实验
(3)气孔开度(气孔导度)CO2 吸收量
( 4)(1)影响拟南芥叶片内的叶绿素含量,影响光反应速率,从而影响CO2 固定量;
2)影响拟南芥的气孔导度,影响 CO2 吸收量,从而影响暗反应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