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性贫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3年2月-2014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肿瘤性贫血患者分成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重组人红细胞生长素);观察组采用中西医治疗(中药汤剂+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治疗2周,观察组总有效率为45.71%(16/35),高于对照组的22.86%(8/35);治疗4周,两组疗效分别为85.71%(30/35)、62.86%(22/3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但不良反应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治疗肿瘤性贫血,要比单用西医疗效更显著,临床可予以积极推广。

标签:重组人红细胞生长素;中药汤剂;肿瘤性贫血
肿瘤性贫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贫血严重程度与患者肿瘤严重性、自身年龄直接挂钩。

通常,贫血会使患者机体引发缺氧,一旦贫血,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相应降低[1]。

现阶段,临床主要采用西医、中医两种方法治疗肿瘤性贫血。

西医多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为主,该药功能齐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红蛋白(Hb)、QOL,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对肿瘤性贫血相对有效,但疗程较长。

而中医则为中药汤剂为主进行治疗。

为探讨中西医结合对肿瘤性贫血的疗效,笔者对70例肿瘤性贫血患者分别采用两种疗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病理学检验,全部患者均被确诊为恶性肿瘤。

大部分病例有放、化疗史,少数病例仍处于放化疗状态。

选取Hb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1)胃肠出血或代谢障碍,缺乏足够的造血原料等;(2)高血压或者是心脏病等未受合理控制者;(3)骨髓转移者;(4)慢性感染,应用皮质类激素患者;(5)高凝血患者;(6)可生存时间不足半年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西药(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赛博尔)治疗,每两天1次,4000 U/次,连续用药4周。

1.3.2 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中药汤剂)。

西药用药剂量、方法类似于对照组。

中药汤剂主要为止痛、补血功能中药,成分为熟地、山药、黄氏、何首乌,剂量各20 g,当归15 g、鸡血藤15 g、黄精15 g、党参
15 g、连翘15 g,女贞子12 g、赤芍6 g、木香6 g;中药剂水煎,1剂/d,早晚服用。

1.4 疗效评定标准
判定指标:检测患者的血红蛋白抑制情况;治疗期间,每隔1周应采取血象检查,并比较第2周与第4周的检查结果。

临床中,血红蛋白抑制程度可分为5个等级,0度:血红蛋白水平>110 g/L;Ⅰ度:血红蛋白介于95~109 g/L;Ⅱ度:血红蛋白水平介于80~94 g/L;Ⅲ度:血红蛋白水平介于65~79 g/L;Ⅳ度:血红蛋白水平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安全性较高,详见表3。

3 讨论
恶性肿瘤属于慢性消耗性病症,它本身及相关并发症都能间接或直接引发贫血,加上肿瘤患者饮食不均衡,无法从饮食中摄取足够的造血物质,这无疑加剧了贫血程度。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产生于肾脏的造血生长因子,具有促进骨髓红系祖细胞分化、增殖和成熟等作用,并增加骨髓向循环血中红细胞的释放量。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主要采用了基因重组技术,通过复杂工艺制备成糖蛋白(包含165个氨基酸),其结构与生物学特征与人体天然红细胞生成素基本相同[3]。

肿瘤化疗引起的贫血与红细胞生成素(EPO)血浆水平的下降、EPO功能抑制均有很大关联[4]。

所以,通过外源性EPO补充有助于化疗相关性贫血,EPO较生理水平更能加速恢复化疗后红系造血,并对红细胞最初的祖细胞有着特异性刺激功效,因而临床将EPO用于肿瘤性贫血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5]。

不过,其有效率偏低,联用中药后疗效有所提升。

多项研究表明,肿瘤患者经过长时间的化疗,出现贫血现象的原因,基本上是由于机体内红细胞生成素血浆程度及其抑制等因素相关,即血浆水平降低且患者抑制功能受到限制的状态下,便会出现贫血现象。

因此,基于上述因素,对患者补充充足的红细胞生成素,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

通过对红细胞生成素较为缺乏的机体提供充足的红细胞生成素,能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和释放化疗后被严重抑制的红系造血功能,加速红细胞形成与分解。

该种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红系祖细胞增值、生长有较好地促进作用,以增加机体血液内部的红细胞个数。

而重组红细胞生成素,属于临床常见的人造红细胞生成素。

通过对天然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基因实行重组,能够制备出和天然红细胞生成素性质相同的组织。

不过,根据临床个案研究来看,对肿瘤性贫血患者仅仅采用重组血红蛋白生成素进行治疗,虽然有所成效,但有待改善。

基于此,可在西医治疗的同时,适当加用中医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贫血归为“虚劳”范畴,其病机在于气血亏虚。

脾胃属于后天之本,气血是人体生化之源,益脾健气,保生化有源;后天脾胃运转,需依靠肾气温煦,肾有助于生髓,肾气旺盛,脾胃健康,则骨髓充盈[4]。

中药汤剂主要包含党参、白术、黄芪、山药等成分,有健脾益气之效;当归、熟地、首乌及鸡血有助于滋阴养血;女贞子具有补肾气之效;佐以木香便于行气,确保患者补而不滞,滋补但不烦腻;赤芍具有活血、促进骨髓造血之功[6]。

全方配伍应用有助于补充气血、生化精髓,提升患者Hb。

乔姝等[7]研究发现,通过选用中药汤剂(首乌、当归与鸡血藤滋阴补血;黄氏、黄精健脾益血,赤芍具有充骨髓功能;
木香补气活血等)由多种药物进行熬制而成。

结果得出,中西医结合组患者的治愈率要比单用治疗组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赖应昌等[8]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60例患者的病因进行探讨、治疗,得出中西医结合对本病疗效确切。

本研究中,通过对70例肿瘤性贫血患者采用西药(对照组)、中西医结合(观察组)进行分组研究,结果发现,治疗2周,观察组总有效率为45.71%,高于对照组的22.86%;治疗4周,两组疗效分别为85.71%、62.86%,观察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用中药汤剂用于肿瘤性贫血,有助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对肿瘤性贫血患者采用重组红细胞生成素+中医汤剂联合治疗,其效果远比单用重组红细胞生成素,或单用中医汤剂更明显。

中西医治疗有助于改善肿瘤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率低,副作用少,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罗洁.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5):227.
[2]赵华,刘丽波.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所致发热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9):33-34.
[3]袁改兰,陈艳红,李慧英,等.中西医结合配合食疗治疗老年人缺铁性贫血护理干预效果的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8):99-100.
[4]陈金钟,魏岚.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联合EPO治疗癌性贫血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18-19.
[5]田旭,赵湘萍.铁剂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6):153-154.
[6]刘芳,董昌虎,周智辉.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同骨髓免疫分型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医药,2011,31(2):30-31.
[7]乔姝,杨丽,白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肿瘤性贫血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0):556.
[8]赖应昌,姜义荣,张丽仪,等.65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因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2):77-78.
(编辑:张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