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方言俚语俗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重庆的方言俚语俗语〕
*篇一:重庆方言
重庆方言
重庆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

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它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已的特点,在语音、词汇、句式等方面都自成一体。

狭义的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为重庆方言的一大特殊现象。

本章拟从隐语、谚语等方面进行叙述。

隐语
展言子在重庆民间有悠久的历史。

老百姓们工作劳动之余,常以幽默诙谐的展言子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受。

有些内容形式都很精彩的言子经过一代代口头流传,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句”,长盛不衰。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许多言子也被不断修改着,新的言子也不断被创造出来。

重庆言子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日常琐事无所不
涉。

重庆言子的形式更是灵活多样,短小精悍,形象生动。

展言子习惯上叫歇后语、半截话,实际就是隐语。

前半句是譬语或引子,后半句是解语或注语,是说话人的真意所在。

这种语言形式类似“诗经”和陕北民歌信天游常用的“比兴手法”。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常只说出前半句,而将后半句隐去不表,听话人常会心领神会,十分默契,使语言交流不但幽默风趣,而且含蓄生动,显现出特殊的美感和魅力。

例如:“瞎子戴眼境——多余的圈圈”,这是一个完整的言子儿。

但生活中常这么说:“你也不怕麻烦。

其实你做这些无用功完全是瞎子戴眼镜。

”再如:“半天空挂口袋——装风(疯)”,生活中常说:“他这人神经得很,半天空挂口袋。


"毛煞"
"毛(maō)煞"是常挂于重庆人嘴边的一句方言俚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个性、性格及脾气,即"性格刚,脾气暴"。

我们常说某某嘿毛煞,性格"毛"得很,莫去惹。

"毛煞"常含贬义,但有时也用来夸赞某人。

小明学习成绩好,期期稳拿全年级第一,同学们个个都服了气,说他硬是毛煞不简单。

阿贵大学毕业,人勤脑子灵,肯问肯钻,技术学得又过硬,同事们常常在背后议论、赞扬他:"毕竟是大学生,硬还是要毛煞些!"而所在单位领导却对一些工作马虎、不务正业的"二杆子"常在大会小会上教训说:"有的人工作上不行式,整天在外面二冲二冲地干毛煞!"
因此,咱们做人,该毛煞的地方还得想法去毛煞,不该毛煞的万万不可去毛煞。

"搭巴壁"
在重庆方言中,搭巴壁的意思就是厚起脸皮巴倒人家占便宜。

下面摆个搭巴壁的龙门阵。

去年热天,从沙坪坝坐车去北碚。

车上人很多,一个颈子上吊金项链的光膀膀崽儿却霸着车门边的一个双人座。

车到井口,上来一位拄拐棍的老太爷,正好站在崽儿旁边。

车子开得急,老太爷摇摇晃晃站不稳,
有人看不惯了,指责那崽儿:"手脚收到点儿,让老太爷挤起坐一下口山!"哪晓得崽儿把眼一翻:"热天热势的,挤啥子挤?!"恶暴暴的一句话,吓得再不敢有人作声。

车行一阵,快到三溪口时,又上来一个娇艳的女娃儿。

女娃儿挤到那崽儿身边,娇滴滴地说:"大哥,搭个巴壁,挤一下要不要得?"崽儿色迷迷把女娃儿盯倒,赶忙让出座位来。

或许是出于感谢,一坐下来,女娃儿便热火朝天地和崽儿吹了起来。

吹倒吹倒,女娃儿突然惊爪爪叫一声,说戒指遭掉到地上去了,接着便弯下腰去找。

崽儿献殷勤,也赶紧趴到地上去找。

找了一阵,没得结果,女娃儿像突然醒豁过来,说想起来了想起来了,上车前我在那边副食店坐了一哈儿,肯定掉在那里了,说完,就急慌慌下车回头去找。

那女娃儿
下车没得好久,崽儿突然连声说遭了遭了,我的项链遭那女娃儿偷去了!众人一看,崽儿颈子上果然没了项链,一个中年汉子幸灾乐祸地说:"该被遭,喊他让老人家坐他不让,偏要让那女妖精搭--巴--壁!"
"装莽"
装莽,就是装蒜,装糊涂,装到二百钱数不清,一问三不知,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其实,装莽只不过是一种包装而已,把自己包装成老实人,包装得傻乎乎的。

可别小看装莽。

有的人装莽,是"面带猪相,心头嘹亮"。

心头明白得很,只是不屑一说而已--这便是大智若愚。

装莽总是有缘故的,人不会平白无故去装莽。

做一个真真实实的我,自由自在地过自己的日子,谁不愿意?
据有心人考察,装莽的理由不外有二:一是有所图。

以装莽赢得上司的好感。

"此君老实,可靠,听话,可以一用",有了这样的印象,便有了提拔重用的机会。

二是避难。

锋芒毕露,嫉恶如仇,言多必失,在吃了几次亏之后,便有所省悟,开始装莽。

该出手时就出手,自然有理。

该装莽时就装莽,也不无道理。

装莽,也许不失为一种人生"策略"。

还有一种可能是装高雅,这是"难得糊涂"惹的祸。

既然"难得",何妨也装一回糊涂,装莽谁还不会?扮酷与装莽,是包装的两个极端。

装莽是为了让人尽可能地"忽视"自己,让别人对自己处于不设
防状,这是以守为攻。

扮酷则是为了突出自己,尽可能地让人"重视"自己。

鹤立鸡群,独领风骚,众人注目,心头就是一个爽。

说个铲铲"
"铲铲"不是铲铲。

作为劳动工具的铲铲,可能是铁铲、煤铲、锅铲。

而"说个铲铲"是句常用的重庆方言,说铲不见铲,子虚乌有。

既然你"说个铲铲"么,那就别说了,说了也等于个"圈圈"。

说话不算数--说个铲铲。

整日暴雨,商住楼工地冲来大量石块泥浆。

"加个班吧,伙计们!每人发钞票50。

"冲这50块"大洋"民工挑灯夜战,东方露鱼肚白了,工地清理完毕,工人仍手拿铲铲等着发钱。

哪知包工头突然改口:"兄弟们,今天是房产老板太太的生日,大家辛苦一夜,就算以光荣的劳动作为献给老板娘生日的礼物吧!""50块
呢?""等下一场暴雨再争取嘛!"包工头食言,工人们大呼上当,骂将起来--你"说个铲铲!"包工头是个机灵鬼,也懂幽默,指着民工手中的工具说:"对头,就是"说个铲铲"哟!要是没有这么多的铲铲,遍地石块泥沙能搬得走吗?"
重庆"铲铲"多。

解放碑卖包子,皮薄馅大,肉包子,"来来来,山城"狗不理",安逸得很呀!"这么一吆喝,食客蜂拥过来。

岂知这卖包子的推车占道经营,突然一声喊"城管来了!"推起车车就跑。

哗!下起雨来了,车一偏包子滚落一
地,沾满泥水,肉包子成酱(浆)肉包子。

食客望着包子空流口水,齐发出响亮的叹息声:"哦嗬!吃个铲铲。

"看电影,看美国大片《角斗士》,25元一张票胃口吊得足足的。

哪知走拢才晓得,停电!--哦嗬!看个铲铲。

买时装,痴心的太太为自家丈夫相中一件巴黎最新款式的上衣,夫妻双双如树上的鸟儿,欢欢喜喜直奔商厦。

哪知一掏钱,哦嗬!钱包丢了--买个铲铲……说个铲铲,吃个铲铲,看个铲铲,买个铲铲,要个铲铲……铲铲多多,需要量太大了,遇上个江浙人来重庆调查市场,当他了解到重庆人对"铲铲"的需要量竟如此之大,一个传真发到总公司,总公司通过铁路发来三大车皮的铲铲:钢铲铲铁铲铲铝铲铲塑料铲铲……运拢重庆,一把也没销脱,亏得血本无归。

啥原因?情报有误。

重庆人所需之"铲铲"是挂在嘴上的,不是拿在手上的那种。

本人收集的重庆方言
啥子:什么
耍朋友:谈恋爱
婆娘:老婆
哈哈儿:马上
安逸:满意,舒服。

麻:骗
记倒:记得
男娃儿:男孩
嫩个:这么
打望:看美女
装莽:装蒜
莫搞豪:不懂事
拉起:傻
回切:回去
雄起:加油
要的:好
郎个呦台哦:怎么得了
妹儿:姑娘
堂客:老婆
长的乖:长得漂亮
*篇二:重庆方言
重庆方言词汇的透析
[摘要]:重庆方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词汇,表达了巴渝民众幽默豪爽的个性,形成了带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

这些丰富多彩的方言词语成为记录巴渝文化的载体,是重庆独有文化的符号象征。

[关键词]:重庆方言词汇
方言,一方之言。

它是通行于一定地域的话,是语言的地方变体。

重庆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他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
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自成一体,尤其是词汇更具特色。

重庆方言表达了巴渝民众幽默豪爽的个性,形成了带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

文化中最容易引人注目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服饰、饮食、住房、器物、交通工具、劳动工具、娱乐器具等,这些东西都会在方言中有所记载。

重庆方言里不乏这样的新创造。

重庆方言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语言的
内涵,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换成其他语言形式就会显得于瘪、失真;还在于它轻松搞笑、生动通俗,有许多有趣味又有个性的词语,同时又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

重庆方言是重庆文化的历史积淀,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

重庆方言具有的凝聚力,可以让重庆人产生相互的认同感。

在这里就着重看一下重庆方言中的词汇。

例:宝器:像活宝爱出洋相又带傻气的人。

“宝器”一词发源于重庆,是重庆人的口头禅。

“宝器”本指宝物一类器物,供人把玩。

言行土俗而带傻气的人常被人耍弄,因而被称为宝器。

也有人叫作“宝气”,当指宝器之人表现出来的傻气,非指宝器之人。

相当于“宝里宝器”。

(1)样子土惨了,偏偏还喜欢打领带穿西装,还操一口秀普,硬是宝器一个。

(2)那个宝器,经常遭别个逗起耍。

背时:意即悖逆时运,倒霉。

有的写法是“背湿”,这
个背湿与我们重庆的天气有关,雾都重庆深秋阴雨连绵,衣裳洗了一个星期不干,穿上身背肯定湿,人“背湿”了处处触霉头子——上电车挨车门夹,喝稀饭把舌头烫了,饭后散步,踩到没铁盖的下水道洞洞里去了。

凡是背湿鬼都抱怨重庆的鬼天气。

还有个俗语就是,乌龟淋雨——背湿。

不过,这个俗语很生动很形象。

挨雨淋了,长霉,霉起冬瓜灰了,形容人晦气透顶。

(1)劝你不听,总有一天该背时的。

(2)你活该背时。

方脑壳:意即傻人、笨人,是骂人的话。

正如方言电视剧中唱道:“方脑壳、哈戳戳、祸事来了跑不脱。

”在重庆方言中,“脑壳”家族,个个是哈脓包,“哈儿师长、方脑壳、轻脑壳、猪脑壳、木鱼脑壳、灰面脑壳、没长脑壳”。

哈儿:人太傻,太憨,太笨,抑或是太天真可爱,常被人喊作“哈儿”。

“哈儿”的意蕴丰富,形无定形,义无定义,神戳戳、宝筛筛、乐呵呵、筋绊绊、瓜
兮兮、憨痴痴。

(1)你个哈儿,杂个不晓得把钱要回来嘛!
(2)你硬是哈到家了哦。

的的儿/哈哈儿:重庆话“的的儿”形容数量极少,即普通话说“一点点”。

旧社会天花流行,熟人相遇,面对面,互相数点点儿,犯忌,所以方言中的“点点儿”就改成了“的
的儿”。

“哈哈儿”,表示时间短暂,一下子,一会儿。

(1)“放不放辣椒,要不要葱花儿?”(吃小面,问客人)
——“放的的儿”(回答)
(2)啷个急啊,我还没弄好,等我哈哈儿嘛。

铲铲:这里的“铲铲”不是指作为劳动工具的铲子,“铲铲”是旬常用的重庆方言,说“铲”不见“铲”,子虚乌有。

“说个铲铲”的意思是说话不算话,说了也白说,说了等于“圈圈”(零)。

吃个铲铲,看个铲铲,买个铲铲,要个铲铲等,都带着浓浓的失望语气。

(1)走,我们去逛哈垓(街)。

(提议)
——逛个铲铲,我钱都没得了。

(2)你说个铲铲!
猫煞:煞同杀,凶神也。

猫煞是威猛、烈性,好厉害的意思,猫煞得邪了门,重庆话叫“发猫二毛”。

(1)小伙子好猫煞哟!(娶了个啷个漂亮的姑娘)
(2)梁山好汉108将,36天罡星,72地煞星。

个个烈性,个个猫煞。

以上的词汇反应了重庆方言中日常的物质生活,下面要列举的方言词汇则体现了重庆人的精神生活。

例:不存在:意即没什么,没关系。

自从“不存在”这句俚语在山城流行,以往那些粗话脏话,什么干燥呀,猫煞呀,出血呀,拉爆呀都收敛了起来,说话显得含蓄、深沉,有分
寸。

(1)A:“听说你哥子摆了个面摊,找钱惨了,硬是搞肥喽。


B:“咳。

不存在。


(2)甲:“对不起,踩了你的脚。


乙:“不存在。


空了吹:意即没有时间陪你,懒得理你,不相信你。

重庆人闲聊,一般说“摆龙门阵”、“冲壳子”、“吹牛”等,这里的“空了吹”可能是受了“吹牛”的启发而发明创造出来的,是非常戏谑的一句言子。

听听下面的精彩对白:A:“哥子,烫火锅去,我请客。


B:“钱呢?”
A:“等下个月发工资。


B:空了吹!
空了吹,要有空了才能吹。

重庆人忙,爬坡上坎挤车搓麻将,没有一丝空闲。

雄起:重庆崽儿怪,在大田湾看球,不喊“加油”喊“雄起”,在重庆喊还不过瘾,上成都喊,成都人说,喊得巴实,也跟着喊。

随着四川足球迷狂热的呐喊,这个词真的是冲出了四川,震撼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众所周知,重庆的球迷都是些铁杆球迷。

伴随着“雄起”的是重庆人独特的性格和特有的巴渝文化。

细细揣摩,“雄起”确实有点不雅,但它
也是一种地域文化的表现。

霸道:形容特别好,相当于普通话的“厉害”。

据说,这是重庆人吃辣椒给
辣出来的一句俚语。

重庆崽儿干燥,烈性,霸道二字不离口。

(1)格老子勒海椒硬是霸道哩!朝天椒嗦?!
(2)马拉多纳球踢得霸道;刘晓庆戏演得霸道。

(3)八月天连睛高温,红火大太阳,热得霸道!
捡帕和:占便宜,捡现成,图方便省事的意思。

(1)别人煨热和的被子,钻进去就睡,捡帕和。

(2)老太婆进菜市场,捡了个帕和,一块钱就买了五斤菜
一般拉撒:一般拉撒就是是一般,拉和撒都是虚词,没有意义,凑足音节,但听起来很过瘾,跟“骇人巴沙”的“巴沙”作用一样。

“一般”二字太平淡了,缺少特色。

一般拉撒与Y货、谢市货、簸箕货、孬火药、烂渣窝儿、没得名堂等俗语意思差不多,但听起来没有那么刺耳,唐赛人而不露痕迹,不伤和气。

(1)考得如何?一般拉撒。

(2)宴席酒菜如何?一般拉撒。

(3)老板生意近来如何?一般拉撒。

遇得倒你:这是重庆人的口前话,遇好事、温馨事,很
少直接这样讲的。

逢上烦心事,忿忿然,是必定要出这口恶气的。

(1)呸,老子遇得倒你!(街边漫步,一盆洗脚水从天而降)
(2)老子遇得到你哦,啷个晚(某人迟到了,等了好久)
撇脱:意即洒脱、爽快、干净利落。

人间有繁琐有撇脱。

撇,指丢开。

《水浒传》第二十六回:“小人买卖撇不得,不及奉陪。

”脱,轻快貌。

《淮南子·精神训》:“则脱然而喜矣。

”这词很早在宋代就出现了,《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要之,持敬颇似费力,不如无欲撇脱。

”《二刻拍案惊奇》卷九:“撇妥些,我要回去,这事做得不好了,怎么处?”现在还有简单、容易、轻松等义。

(1)说起撇脱,但做起来难。

(2)今天没买菜,吃撇脱点儿。

幺不倒台:台指戏台、舞台,幺指末尾。

幺台就是戏演完了。

川剧的一个专门术语,戏散场叫幺台。

所以,幺台就引申为结束的意思。

戏演得好,会接二连三地谢幕,幺不倒台。

舞台表演,当然是越幺不倒台越好。

可是日常生活中。

这句俚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巴蜀俚语妙趣横生,一词多义。

(1)你的那本书,幺台没得?(结束)
(2)他乱整一伙,二天才幺不倒台哦。

(下不了台)
(3)拽啥子拽嘛,90分就幺不倒台嗦!(了不起,耀武扬
威,骄傲自满)重庆方言的魅力是无穷的,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重庆的历史文化和重庆发展的脚印。

重庆方言词汇还有很多很多,每当在异乡听到家乡话时内心的澎湃就难以用言语来形容,虽然我们重庆的历史不是很悠久,可是流传下来俚语,也是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它是我们的骄傲,虽然别人认为俚语是低俗,可是我却不那么认为!
记得有句话,“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

人们常说的语言障碍就是指这种文化间的差异。

”那么,不同民族语言是如此,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的语言也是如此。

对不同地区的俚俗语的比较研究可以让不同地方的人互相增进
了解,可以让人了解不同地方文化问的差异并消除由此产生的语言障碍。

因此,在广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我们不应该放弃各自的方言,而更应该传承、展示它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曾晓渝.重庆方言词解[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李荣.成都方言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
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3]吴文.巴渝言子儿[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篇三:方言俚语
方言俚语
一、方言简介:
启东境内有两种方言,一是启海话,即启东、海门话的简称,当地又叫“沙上(音浪)话”、“南沙话”;还一种是吕四话,一般称通东话,即旧南通县东部地区的话,当地又叫“北沙话”、“老土话”。

吕四方言区包括天汾、三甲、吕北、吕东、秦潭、吕四镇等区域,土地总面积为82.7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16%。

其他乡镇都是启东方言区。

从区域的成陆时间和居民来源看,吕四方言区是老土,是古长江的冲积平原和冲积物之间的泓道封淤所组成,成陆千年以上,居民年代久远。

启东方言区是近200多年内由沙洲之间的泓道封淤而联并成陆的,称作“沙”,居民系近代从外地迁来。

启东话与海门话基本相同,与崇明话略有差异。

吕四话与今海门、南通县境内的通东话大致相同。

这两种方言在听感上差别较大,但就其特点来看,启东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吕四方言属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

二、俗语、谚语、歇后语
(一)俗语
1、形象、动作
消地光赖在地上耍泼
板面孔放脸
腾腾转团团转
惹闹骚故意惹是生非、寻开心
舞拉痴故意打闹、调笑
调路头在路上遇见不相识的人故意开玩笑、戏闹、或作弄调笑女人煞脚跟紧急着,指追。

他~追来了
煞屁股紧急着,指跟。

他~跟来了
翘辫子死的讳称,贬义
勿爽气
虎拉势
小孩(音喊)点
轧闹稝
轧结足
吃生活
吃夹档
勿登样
精光条萧
精赤骨离
赤脚仆倒
磕头仆跌
蔫黄瘪倒
精丝无力
对绷拉嘴
斧牙拉嘴
牵脚舞手呑呑吐吐脸露凶色小时候凑热闹挤得紧紧的
挨打两头受气不象样、不好看不穿裤子,光屁股赤膊光着脚掌跌跌撞撞,因惊吓或危急时的行为面黄肌瘦筋疲力尽顶嘴龇牙咧嘴手舞足蹈
笃屄拉牵说话吃力费劲,又结巴
鹅嘈鸭嘴七嘴八舌
跷拳捋(音勒)臂显示力量,准备大干一场
骨头冷棚①瘦得骨头凸起,②话中带刺仄头仄颈斜伸着头和颈
饿喝囵呑饿得囫囵呑咽
眼脱愣愣因愤怒或羡慕而睁大眼睛定定地看哭作乌拉
一脸哭相
拉哭拉笑一会哭,一会笑,哭笑无常四丫仰脚四脚朝天,指人
柏肢拉脚两脚呈岔开状,指人
东厾(音笃)西掼衣、物随便乱扔、乱放
作姿作夠做作
捏骨捏髓不停地捏弄皮肉戏嘻
扭结裹结形影不离,抱成一团
瘦节伶伶人很瘦
汗珠白蒲满脸汗珠
乌吃灶鸡乱吃一通
荡发荡发不紧不慢,悠悠然走
扳眉头勿开心里不开心,整天皱着眉头喉神发拉极着急起来
搲(音水)握厾(音笃)烂泥顽皮,耍无赖
眼睛白样样心里不服气,白眼相对
一对搭拉苏一对活宝
精光剥扭扭身上一丝不挂
无乾(音巩)托落湿全身湿透了
眼睛不不眨一眼不眨
卵(音乱)子笃摇摇行动慢慢呑呑
合扑拉一跤跌个猪啃地
《重庆的方言俚语俗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