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1.作家作品。
(1)苏轼(1037~1101),字,号,北宋眉山人,著名、、。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词开一派,与辛弃疾并称“”;其散文著述宏阔,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
(2)辛弃疾(1140~1207),字,号,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词人。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
作品集《》。
(3)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
宋代女词人,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其词前期多写其,后期多,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
2.文学常识。
(1)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分为两大类。
派:主要是内容侧重,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
派:大体是创作视野,气象,喜用诗文的宋词配画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2) 词牌:也称为,是填词用的。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三种情况:①: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像菩萨。
②《忆江南》本名《望江南》,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③。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等。
3.生字注音。
故垒()公瑾()纶巾()樯橹()
酹江月()孙仲谋()舞榭歌台()巷陌()
狼居胥()佛狸祠()乍暖还寒()憔悴()
4.文言知识。
(1)通假字
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
(2)古今异义
大江.东去
古义:今义:
千古风流
..人物
古义:今义:
故国
..神游
古义:今义:
1.(1) 子瞻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 幼安稼轩豪放派爱国济南二安稼轩长短句
(3)易安居士婉约悠闲生活悲叹身世
2.(1)婉约派:儿女风情比较窄狭
豪放派:较为广阔恢弘雄放
(2)词格曲调名乐曲名称摘取词中几个字诗的内容
3.故垒(lěi ) 公瑾(jǐn) 纶巾(guān) 樯橹(qiáng lǔ) 酹江月(lèi) 孙仲谋(zhòng) 舞榭歌台(xiè) 巷陌(xiàng mò) 狼居胥(xū) 佛狸祠(bì) 乍暖还寒(zhà huán) 憔悴(qiáo cuì)
4.(1)通假字
华:通“花”,花白。
尊:通“樽”,酒杯。
(2)古今异义
①古义:专指长江;今义:泛指江河。
②古义:古代有功绩而又有文采;今义:跟男女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
③古义:古义:旧地;今义:旧国。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乱”——写岸边岩石险怪;“穿”——写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惊涛骇浪的力度;“卷”——写出波涛力量之浩大。
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和意气昂扬,渲染了环境气氛。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可写的英雄人物很多,苏轼为什么单单写周瑜?
理由有四:(1)年龄:苏轼四十多岁,任团练副使,虚职;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2)机遇:苏轼遗憾没有碰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3)作者身在赤壁,而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4)惺惺惜惺惺:苏轼自负才能可与周瑜相匹敌,但不同的时代却使得他们的个人命运大为悬殊。
苏轼借周瑜的形象表达自己被排挤而仕途不顺、大志难以实现的惆怅失意之情。
3.辛弃疾作词善用典故,请指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及作用。
用典是在诗词中引用古代故事或过去的旧事以及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来说明当前的事情,以丰富诗作的思想感情,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一种表现手法。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赞扬了三国吴主孙权。
词人说像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无从寻觅了,南朝统治者真不如孙权,由此感叹了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运用了刘裕的典故。
刘裕出兵灭南燕,夺得淮北河南大片土地。
义熙十二年再次统兵北伐,次年灭秦,后废晋自立。
这就暗示了像刘裕这样具有英雄气概的人没有了。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了刘义隆的典故。
他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以此暗示韩侂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运用了拓跋焘的典故。
因为拓跋焘也是异族君主,当年南侵筑行宫于瓜步山,与金人南侵有几分类似,而民众不仅不痛心,反而在祭祀异族人的佛狸祠前供奉祭品庆祝,作者因此痛心疾首。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运用了廉颇的典故。
作者借廉颇自比,表达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4.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运用的叠字素来为人称道,请指出其精妙之处。
“寻寻觅觅”写动作,主人公起床伊始若有所失,到处寻找,表现出她的空虚、不安和恍惚。
“冷冷清清”写环境,交待寻觅的结果——毫无所获,仍然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冷清至极,自然引出下文“凄凄惨惨戚戚”,描写人物内心情感,由国家衰微和身世飘零所引发的孤独、凄凉、冷漠、哀愁,全都在这六个字所造成的氛围中呈现出来。
十四个叠字既未写悲愁,也未写眼泪;但却蕴含了社会人生无穷无尽的酸甜苦辣,令人不忍卒读。
另外,十四个叠字在情感进程上使用了点染法,“寻寻觅觅”一起点,接着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对环境和心境加以重笔渲染,一层进逼一层,而丰富的感情内容又深蕴不露,
呈现出别具韵味的含蓄之美,烘托出强烈的哀怨悲愁气氛。
同时,在语言运用上,每一个字又都是从生活口语中提炼出来的,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也没有扭捏作态,具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色美。
5.如何理解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句话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的凄凉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抒胸臆。
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樯.橹(qiánɡ) 憔悴.(cuì) 羽扇纶.巾(lún)
B.廉颇(pō) 暮霭.(ǎi) 金戈.铁马(ɡē)
C.巷.陌(xiànɡ) 故垒(lěi )封狼居胥.(xù)
D.梧桐.(tónɡ) 佛.狸祠(fú) 舞榭.歌台(xiè)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周郎公谨浪涛尽雄姿英发
B.豪杰峰火这次弟元嘉草草
C.神鸦仓惶憔悴陨晚来风急
D.杯盏寻觅扬州路乍暖还寒
3.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B.斜阳草树,寻常
..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羽扇
..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根据词的意境,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人物对话。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词人问:
(2)卷帘人答:
(3)词人纠正说:
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
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了周瑜指挥若定、胸有
成竹的形象。
(3)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__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4)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刘裕
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场面,表达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5) 李清照《声声慢》中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 )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词人心灵。
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等等,词人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7~8题。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
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
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8.有人说,词的最后几句含有消极成分,与全词豪壮情调不合,你的看法如何?
答:
(二)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9~10题。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故事,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10.《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分析这两首词的异同。
答:
(三)阅读《声声慢》,完成11~12题。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
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
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便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
B.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
而“晚风”,却是“急”的。
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酒薄、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义:一是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书信往来的丈夫。
二是词人流落在江南,在异乡又看到飞雁,就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黑”字是作者的叹息,无奈而又凄迷。
盼时光早逝,衬出了愁苦之深。
1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是怎样融情入景的?结合词人生活背景,简要分析。
答:
三、迁移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临江仙①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②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
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东坡”是苏轼的号,是词人自称,点明了夜饮的人物和醉酒的程度。
B.“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蒙眬的情态。
C.“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营营,周旋、忙碌,内心急躁状,形容为功名利禄竞逐钻营。
这两句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D.“夜阑风静縠纹平。
”縠纹,指水波细纹。
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14.词人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清平乐·年年雪里
(宋)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15.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插梅花醉”,一个“醉”字将词人热爱梅花,为梅花陶醉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
B.“挼”读ruó:采摘。
上片三四句透露了词人生活坎坷,屡处忧患,但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不减。
C.“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
观察自然界的“风势”。
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应包含深层语义。
D.李清照在词中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16.词人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不同的赏梅感受,请结合全诗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一、积累与运用
1.B
【解析】A项,“纶”应读ɡuān;C项,“胥”应读xū;D项,“佛”应读bì。
2.D
【解析】A项,“谨”应为“瑾”,“涛”应为“淘”;B项,“峰”应为“烽”,“弟”应为“第”;C 项“惶”应为“皇”,“陨”应为“损”
3.B
【解析】B项,“樯橹”是借代,其他三项是比喻。
4.A
【解析】风流:古义,多指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这里指英雄业绩;今义,多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或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
5.(示例):(1)“海棠怎么样了?”
(2)“还好,还好,一夜风雨,海棠的样子一点没变。
”
(3)“你再仔细看看,应是绿叶鲜绿茂盛,红花残褪变少了吧!”
【解析】“却道‘海棠依旧’”表明词人问的对象是海棠;卷帘人的答语要根据“海棠依旧”这一意思合理想象扩展组合;词人纠正的话应扣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一意思来组织。
6.(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4)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5)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课内阅读
7.D
【解析】D项,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
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8.“多情”是古代诗词中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华发”固然已使人生悲,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
“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统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情感。
结合词的内容、作者此时的心境及他的人生态度来理解。
9.C
【解析】C项,“元嘉草草”三句写历史典故,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10.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
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解析】本题考查两首词的写法异同。
一般从内容、意境、风格等多个方面去分析。
11.B
【解析】B项,“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的不是酒味淡,“三杯两盏”也不是言酒量之少,作者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
12.后期经过战乱后,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词的情调十分低沉,自己的晚境,孤苦飘零,看到菊花枯萎凋落,堆积一地,就像看到了自己。
人憔悴,花也憔悴,花枯萎,人瘦损,物我两化,情景交融,满地黄花寄托了词人无尽孤寂哀怨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
结合句意,词人所处的环境,以及时代背景来理解。
三、迁移阅读
13.A
【解析】这里的“东坡”指的是苏轼在黄州期间开垦的一片荒地,首句点明的是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不是夜饮的“人物”。
14.①“复”写出词人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回临皋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天色很晚,说明畅饮之久;“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蒙眬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醉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②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词人风流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形象以及刻画方法。
要抓住体现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分析表达效果。
然后再归纳诗人的形象特点。
15.B
【解析】B项,意思是说现在即便梅枝在手,也无好心情去赏玩了,只是漫不经心地在手中揉搓,怀念当年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16.【答案】词人上片一二句写自己早年醉赏梅花、三四句写中年泪洒梅花,下片三四句写晚年无心(难以)赏梅三个生活阶段。
三种不同赏梅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突出了词人人生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国家之忧。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先找出诗中的对比:早年醉赏梅花,中年泪洒梅花,晚年无心赏梅。
然后分析作者生活境遇的变化,指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