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河渠书第七—从大禹治水说起,到汉武帝塞河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记》河渠书第七—从大禹治水说起,到汉武帝塞河结束河渠书的开篇就提到了大禹治水,大禹治理洪水十三年,经过家门而不入,他走路的时候乘
车,走水路时乘船,走泥路时用橇,走山路时坐轿。
他把天下划分为九州,依靠山势来疏通河
道,按照各地的土质特产规定贡物,开通了九洲的道路,把九州地势低洼的地方做成了蓄水用
的湖泊。
黄河的水害最大,因此大禹治水把治理黄河为当务之急,他采取疏导的方式,最后将
黄河之水引入了渤海。
因为大禹治水的功劳,华夏人民才平安,没有了水患,而大禹治水的功
德一直延续到了夏商周三代。
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开凿灌渠,避免了水灾,在成都平原上开通两江,这些水渠可以
行船,至于水流过的地方,人们常常饮水为用,增修灌溉农田的小水渠数以万计,那是没办法
能数的清楚的,造福了无数的百姓。
到了西门豹的时候,治理水患采用了严刑酷法,对于一些
装神弄鬼的乡绅恶霸给予了坚决的打击,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开围挖掘了
十二条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
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
西门豹治水
战国末年韩国为了达到自己弱秦的目的,派遣了本国的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游说秦王修建一
条长三百里的水渠用来灌溉农田。
秦王相信了郑国的说法,便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水渠
的建设。
后来秦人发展了郑国的间谍身份,但是郑国说我是间谍不假,但是为秦国修建水渠对
于秦国也没有什么不好,秦国的农业因得到了发展,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秦王因此没有
降罪于郑国,水渠建成之后,关中地区沃野千里,国富民强为秦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
础,于是秦人就用郑国的名字来为这条水渠命名,郑国渠直到今天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间谍工程郑国渠
这些都印证了一个道理,水患关系天下苍生,水利会造福天下万民,从古至今但凡有为的明君
贤臣,都必然重视水患的治理和水利工程的建设。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治理黄河的水患还是一个大问题,关系天下百姓和国家社稷的安稳,对此
汉武帝十分重视。
但是当时的宰相田蚡却并不以为然,只因为自己封地在上游,没有收到水患
的影响,而且连年丰收的缘故,就把灾情隐瞒不报,还用方士的说法来蒙蔽汉武帝,以至于大
量百姓深受水灾之苦,却无处倾诉,导致民怨沸腾,影响了国家统治的根基。
田蚡和窦婴
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采纳大臣们的建议,疏通河道治理水患,引水入渠灌溉农田。
在泰山封
禅以后,还带领文武群臣来到黄河决口的地方,把自己带的白马、玉璧用来祭奠河神,还命令
所有的官员和士兵都背上柴薪,用来堵住黄河决口的地方,以表示自己治理水患的决心。
汉武帝治理水患
皇帝的重视带来了军民百姓战胜洪灾的勇气和力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黄河的决口被堵住
了,为此汉武帝在决口出修建了一座宫殿,取名为宣房宫。
在附近开挖水渠,引水入渠灌溉农
田,解决了困扰梁、楚两地多年的水患问题。
水患国之患,水利国之本,治患固本才是治理国
家的要务。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