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论述晚清政府历次对外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历史学综合真题)
正确答案:(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政治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受到严重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司法、关税等主权开始丧失,中国开始受制于西方列强;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受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冲击,并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的供应地。
从此,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地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天津条约》和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国门户为之大开;通商口岸增加十一个,且深入长江和南北沿海;使中国的领海和内河主权、海关和外贸主权、司法主权等进一步丧失;而各国公使常驻北京,又极大地便利了各国对清政府就近施加影响和加强控制。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三)甲午战争及其签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它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它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
(四)中法战争是中国反对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战争,但结果却被清政府的妥协路线葬送。
中法战争不仅结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形成的“中外合好”的局面,而且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对外软弱妥协的心理,助长了英、法、俄、日等列强侵略中国及其邻邦的野心。
(五)八国联军战争及其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要负担巨额的赔款,百姓承受的苦难更深;也使中国的革命派和部分国人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因而纷纷支持反清的革命运动。
此外,《辛丑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清政府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洋人控制中国的工具。
涉及知识点:列强的对华侵略
2.论述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思想演变。
(北京大学201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真题)
正确答案:(一)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创立民国。
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组建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袁世凯达成南北议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并由袁世凯接任,袁则以实际行动迫使清朝皇帝退位,结束清朝统治。
(2)讨袁护法。
1912年8月,联合其他党派,改组同盟会,成立国民党;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后,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发起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袁世凯称帝后,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1917~1918年、192l—1922年,联合南方派系在广州先后两次展开护法运动,均以失败告终。
(3)联俄联共。
1919年10月,改组中华革
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3年,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确立联俄政策;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学习苏俄的建军经验;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确认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开启国共第一次合作。
(4)扫荡军阀。
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北伐讨贼军,准备进行北伐;10月,广州发生商团事变,孙中山率师回广州,击溃广州商团武装;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邀孙中山北上,孙中山北上后不幸病逝。
(二)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思想演变。
(1)民族主义的发展。
一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二是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实现了由“排满兴汉”到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的转变。
(2)民权主义的发展。
主张国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3)民生主义的发展。
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
国家应当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以防止“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
“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凡具有独占性质或规模过大之企业,要“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4)政权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中央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主张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涉及知识点:辛亥革命
3.为什么说夏朝是奴隶制国家?
正确答案:(1)夏朝的建立是从禹开始的。
禹是继尧舜之后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
他因治水成功被拥戴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高的君长,建都于阳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
为巩固王权,禹举行了“塗山之会”,众多部落首领前来参加大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的礼节,成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
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2)禹死后,儿子启继位,遭到了伯益和有扈氏的反对,夏启排除了这些干扰,巩固了王权。
夏启继位破坏了军事首长由部落联盟酋长会议推举产生的“禅让”制度,首领职位继承原则由推选变为传子,执行酋长会议意志的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开始变成国家的君王。
夏启即位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的氏族社会彻底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
(3)夏朝的国家机构已基本完备。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王以下设百官;夏朝已经有了典章制度和简单的赋税制度;夏朝已建立军队,制定了刑法,并且开始按照地域划分统治区,组织国民。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
4.明朝在防御蒙古贵族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其代价和影响如何?
正确答案:元朝灭亡之后,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仍然过着游牧生活。
他们因地域不同分成三部,自东向西分别是:兀良哈部、鞑靼部和瓦刺部。
明朝在防御蒙古贵族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1)征战:1409年,明成祖派遣的使者被蒙古鞑靼部专权擅政的阿鲁台杀死,明朝派大军北征,全军覆没。
次年,明成祖亲率50万大军,在斡难河大败鞑靼可汗牙失里,鞑靼势衰。
1414年,明成祖因瓦刺马哈木准备进攻明朝,亲征瓦刺,大败瓦剌三部。
瓦刺也先称王之后,极力向周边扩张,寻机进军中原,借向明朝贡马之机,称明朝赐赏减少为借口,分兵四路内犯。
1449年,太监王振挟英宗亲征,英宗被俘,明军死伤
过半,史称“土木之变”。
为了防止蒙古统治者,明朝统治者对蒙古的征战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蒙古的进攻,但是也浪费了明政府很大的人力、物力。
尤其是“土木之变”,英宗被俘,暴露了明朝军事力量的空虚。
双方交战,边境地区不得安宁,影响了边境地区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2)册封与贸易:瓦刺部在元朝灭亡后归元故臣猛可帖木儿管辖。
猛可帖木儿死后,瓦剌分裂为三部,分别归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统领。
1409年,明朝分别册封三人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
明隆庆时,由于明朝军事力量较为强大,蒙古土默特部领主俺答汗愿与明朝修好,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俺答汗死后,明朝册封其妻三娘子为忠顺夫人。
俺答汗受封,约束各部不来犯边,西部安宁,20多年没有战争。
明政府在册封俺答汗之后陆续在张家口、大同等地开设茶马互市,与蒙古进行贸易。
册封与贸易的措施,有利于笼络蒙古统治者,更主要的是给边境创造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册封和贸易必须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一旦蒙古实力增强了,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摆脱明政府的控制,战争又处于一触即发的边缘,所以,发展生产,增强自己的实力乃是维持明政府对蒙古册封和贸易的重中之重。
(3)防御:设重镇、修长城。
为了防止蒙古地方统治者袭扰,明政府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一线设置九个重镇,派驻重兵,同时,又修缮沿镇长城,提高防卫能力。
设置重镇、修缮长城,有效地阻止了蒙古统治者的进攻,但是,明政府也消耗了人力、物力,人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加重。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5.明朝在防御蒙古贵族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其代价和影响如何?
正确答案:元朝灭亡之后,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仍然过着游牧生活。
他们因地域不同分成三部,自东向西分别是:兀良哈部、鞑靼部和瓦刺部。
明朝在防御蒙古贵族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1)征战:1409年,明成祖派遣的使者被蒙古鞑靼部专权擅政的阿鲁台杀死,明朝派大军北征,全军覆没。
次年,明成祖亲率50万大军,在斡难河大败鞑靼可汗牙失里,鞑靼势衰。
1414年,明成祖因瓦刺马哈木准备进攻明朝,亲征瓦刺,大败瓦剌三部。
瓦刺也先称王之后,极力向周边扩张,寻机进军中原,借向明朝贡马之机,称明朝赐赏减少为借口,分兵四路内犯。
1449年,太监王振挟英宗亲征,英宗被俘,明军死伤过半,史称”土木之变”。
为了防止蒙古统治者,明朝统治者对蒙古的征战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蒙古的进攻,但是也浪费了明政府很大的人力、物力。
尤其是“土木之变”,英宗被俘,暴露了明朝军事力量的空虚。
双方交战,边境地区不得安宁,影响了边境地区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2)册封与贸易:瓦刺部在元朝灭亡后归元故臣猛可帖木儿管辖。
猛可帖木儿死后,瓦剌分裂为三部,分别归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统领。
1409年,明朝分别册封三人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
明隆庆时,由于明朝军事力量较为强大,蒙古土默特部领主俺答汗愿与明朝修好,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俺答汗死后,明朝册封其妻三娘子为忠顺夫人。
俺答汗受封,约束各部不来犯边,西部安宁,20多年没有战争。
明政府在册封俺答汗之后陆续在张家口、大同等地开设茶马互市,与蒙古进行贸易。
册封与贸易的措施,有利于笼络蒙古统治者,更主要的是给边境创造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册封和贸易必须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一旦蒙古实力增强了,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摆脱明政府的控制,战争又处于一触即发的边缘,所以,发展生产,增强自己的实力乃是维持
明政府对蒙古册封和贸易的重中之重。
(3)防御:设重镇、修长城。
为了防止蒙古地方统治者袭扰,明政府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一线设置九个重镇,派驻重兵,同时,又修缮沿镇长城,提高防卫能力。
设置重镇、修缮长城,有效地阻止了蒙古统治者的进攻,但是,明政府也消耗了人力、物力,人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加重。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6.简述路德“唯信称义”与加尔文“预定论”的关系与区别。
正确答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是新教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均主张信仰得救,简化教会组织和礼仪等。
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尔文就是在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下转到新教立场的,接受了路德的革新的政治思想。
但加尔文与路德相比更为激进,具有以下特点:(1)加尔文的“预定论”是适应资产阶级需要而产生的。
它进一步打破封建神学的禁锢,扫清前进道路上的思想障碍,创立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为资本主义的合理性进行了辩护。
(2)“预定论”把神学应用和服务于现实世界,重点在于改造社会,这是它不同于路德的“唯信称义”说的一个根本特点。
(3)加尔文的“预定论”与路德的“唯信称义”说不同的另一个特点是:它鼓励与依靠“选民”们自己去奋斗以实现其政治、经济主张;路德的“唯信称义”说的宗教思想则是依靠封建诸侯的力量实现各项改革。
(4)影响有所不同,加尔文的“预定论”不仅反映了一般资产阶级的要求,而且更集中地代表了资产阶级中最富雄心、锐意进取、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获得成就的一批资产阶级的愿望。
成为资产阶级中最激进的先进人群的锐利武器。
解析:加尔文教派与路德教派既有相同点,又有重大区别。
知识模块:世界近现代史
7.试述五四运动至建国前中国史学的发展。
正确答案:五四运动后,中国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主要表现在:
(1)李大钊在1924年出版的《史学要论》,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
(2)郭沫若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始形成。
(3)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了较大成就,代表性的论著有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等。
(4)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等在史学研究上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涉及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
8.恺撒内战和独裁期间采取的改革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1)为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奴隶主阶级统治基础,恺撒在内战和独裁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主要有:①改组元老院,安插亲信,并把元老院名额增至900人。
②增加高级官职的数目,执法官由8人增至16人,市政官由4人增至6人,财务官由20人增至40人。
③改善行省管理制度,提高行省各城市的自治权,改进行省的税收制度。
④扩大授予罗马公民权的范围。
山南高卢和西班牙的一些城市得到罗马公民权,山北高卢和西西里的一些城市获得拉丁公民权。
⑤在意大利和行省建立至少20个殖民地,安置
老兵和贫民10万人。
此外,恺撒还取消部分债务,安置游民就业;对罗马的币制和历法进行了改革。
恺撒的独裁统治及其改革措施,引起了部分固守共和传统的元老贵族的极端不满,公元前44年,恺撒在元老院遇刺。
(2)恺撒改革的意义。
恺撒的改革,不仅适应了罗马地区和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体现了罗马地区和各行省、各地方城市奴隶主的利益。
同苏拉独裁相比,形同实异。
苏拉独裁是为了维护以元老院为代表的一小撮元老贵族的统治,恺撒独裁则是废除共和制。
它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涉及知识点:古代罗马文明
9.西欧中世纪行会的职能和作用。
正确答案:(1)中世纪西欧的行会主要有三种职能:①经济职能。
行会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和维持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使其能进行正常的再生产,所以行会对本行业的生产规模、生产过程、价格、工资、原料、市场等方面有严格和详细的规定,以保证行业的垄断优势。
②政治职能。
行会往往是中世纪西欧城市管理机构的一部分,其内部有较大的自治权,有自己的组织和法规。
城市通过行会组织市民选举,征税并建立城市武装。
③社会职能。
行会一般都把团结互助作为自己的一大原则,会员遇到困难可以得到行会的救济,有了纠纷也由行会来调节和判决。
每个行会还有自己的保护神和固定的节日,经常举行庆祝集会和露天表演。
(2)行会在它产生的初期是有积极意义的:①它有效抵制了封建贵族对行会成员的掠夺和压榨,保护了行会成员的政治经济利益。
②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技术的传授,促进了中世纪西欧早期手工业的发展。
③初期具有明显的民主精神,如自由选举、自由辩论、平等对待所有成员等。
④有利于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稳定。
⑤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行会本身的发展,行会的保守性和反动性越来越明显。
首先,由于行会的宗旨是平均主义,所以它主张墨守成规,反对革新和改良。
其次,行会到后期对经济活动的限制和垄断变本加厉,自私性和排他性愈来愈重。
第三,后期行会内部分化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成员的入选资格越来越严,使行会变成了世代相传的封闭且织,再加上行东对工人的剥削,必然引起工人的愤怒和反抗。
随着封建制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行会也就慢慢衰落了。
涉及知识点:中世纪的西欧
10.如何认识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国地位?
正确答案:中国军民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早在1931年,日本就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又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战争。
中国人民在世界上首先举起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义旗,在欧战爆发和欧洲抵抗运动开展之前,就进行了反法西斯侵略的武装斗争。
(2)中国第一个建立了广泛的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在欧洲国家展开全面的抗德战争之前,就进行了多年的全民族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第一个以自己的斗争挫败了法西斯国家的速战速决战略,在纳粹德国以闪击战横扫欧洲大陆之前,已使日本法西斯陷人了长期战争的泥潭。
(3)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牵制了日军主力,阻碍了日德法西斯的进一步勾结。
法西斯轴心国德日曾企图会师印度洋,控制中东石油产地及亚非拉交界之地,把欧亚法西斯势力
连成一片。
中国人民的顽强抗战使日本无暇西顾,从而将德日两个法西斯主力国力量分割孤立,打乱了法西斯的战略安排。
(4)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还使反法西斯盟国“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得以实现。
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战争中用巨大的牺牲,在中国战场上拖住了日本的侵略主力,从而减轻了法西斯势力在东方对英、法、美的压力,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局面,从而对整个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发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大国之一,是亚洲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力,是亚洲太平洋战场的主要承担者,抗击和牵制了日本海外军事力量的主力。
中国人民在抗战中创造的被压迫民族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经验,对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被压迫的国家和人民具有普遍的意义。
战争后期大国会议对未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安排上把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之一,是由于中国人民对反法西斯二战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中国赢得了当之无愧的世界大国的地位。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