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第一编发展的理论探讨
第一章发展与发展社会学
第一节现代化与发展
一、现代化
现代化是指在近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全面社会变革过程。
或者说是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方面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
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工业化(2)城市化(3)理性化(4)世俗化(5)社会组织的分化与整合
二、发展
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区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和转化。
发展不仅仅指经济发展,它还包括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等诸多内容。
发展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经济发展(2)社会发展(3)人的发展(4)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化和发展
区别:
A 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从18世纪后期开始的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与转化,其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
B 发展则是一个绝对性概念,它所指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
其范围是没有限度的,是一个无限向前延伸的过程。
联系:
现代化特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即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阶段。
当前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是发展,是现代化发展;而发达国家的后现代化过程也是发展,是后现代发展。
第二节发展社会学
一、发展研究的背景
严格意义上的发展研究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五六十年代,其最早的起因是政治与经济问题。
二、发展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是发展学和社会学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从社会学角度对发展的探讨。
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但它并不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阶段和一切领域。
它主要研究18世纪中期之后的人类社会发展,即现代化阶段。
当代发展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后进的发展中国家由不发达走向发达的现代化发展过程。
发展社会学是立足于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践,在总结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途径、模式和过程等问题的学科。
第二章发展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孔德
一、孔德的主要理论思想
孔德从社会协调问题出发,提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规律的科学。
他的理论分为两大部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1)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协调问题,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2)社会动力学研究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所必经的阶段,揭示人类社会的进步。
社会动力学从属于社会静力学。
(一)社会动力学
孔德将人类智力的进步划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依照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人类历史的演进也相应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主要发应在社会结构上。
神学时期是军事类型的社会;形而上学时期是法律类型的社会;实证时期是工业类型的社会。
(二)社会静力学
社会静力学所研究的是社会实体各个部分的组织结构问题。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可以分为对人性结构的探讨和对社会性质结构的研究两部分。
(三)教权和人道教
“教权”有两种:智力权力和情感权力
第二节迪尔凯姆
一、主要理论思想
迪尔凯姆社会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秩序或社会整合。
(一)论社会劳动分工
《社会劳动分工论》探讨的主题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即个人怎样构成社会的问题。
将个人结合在一起的关联形式有两种:“机械关联”、“有机关联”。
集体意识:一般社会成员所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集体意识构成社会统一与秩序的基础。
(二)论自杀
个人自杀并非其研究的对象,他研究的是自杀率。
迪尔凯姆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自杀:
(1)利己型自杀(2)利他型自杀(3)失范型自杀
(三)论宗教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斯宾塞
二、主要理论思想
社会有机进化论是斯宾塞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
斯宾塞的理论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社会有机进化论、社会类型分析与国家理论。
(一)社会有机进化论
斯宾塞认为,社会的进化并不是直线的,而是以一种分散和再分散的形式进行的。
(二)社会类型论
斯宾塞以社会内部的管理形式为基础,将社会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
(三)国家理论
第四节韦伯
二、主要理论思想
韦伯学术思想的核心是“理性化”
韦伯的全部理论思想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1)第一部分通过一系列比较研究,证明理性主义为西方社会所特有;
(2)第二部分是以理性化为指导思想
韦伯指称的理性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社会行动中的目的—手段合理性行动。
“资本主义精神”主要有以下内容:
(1)天职观;(2)成就观;(3)节俭观;(4)禁欲观
第五节马克思
二、马克思的主要理论思想
(一)唯物史观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第六节帕森斯
二、帕森斯的主要理论思想
帕森斯的理论分为社会行动论和社会系统论两部分。
前期,他关注社会行动,在对多个理论家进行综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唯意志论的行动论。
后期,他在系统论的思想指导下,利用结构功能分析的方法对社会及社会变迁等进行了考察。
(一)行动理论
帕森斯认为,任何单位行动都含有以下要素:
(1)行动者;(2)行动目标;(3)行动的手段;(4)行动的条件;(5)目标与手段的选择受价值观、社会规范的制约。
社会价值规范是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
帕森斯用系统论思想来分析行动,由此提出了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
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
行动者被划分为两个部分:行为有机体系统与人格系统。
行动发生于其中的社会环境构成社会系统。
长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价值规范等构成文化系统。
(二)AGIL分析框架
帕森斯认为,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分别承担着各自不同的功能:
适应(A)、目标达成(G)、整合(I)和模式维持(L)
行为有机体系统承担着适应的功能;人格系统承担着目标达成的功能;社会系统承担着整合的功能;文化系统承担着模式维持的功能。
这就是AGIL功能分析,即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图式。
虽然AGIL是从行动系统中抽象出来的,但可以用它对任何系统进行功能分析。
(三)模式变量理论
帕森斯利用模式变量来区分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的主观取向,他的模式变量是一种类型学的工具。
他认为,任何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进行社会互动时,必然要面对五个问题,即面对五种类型的选择。
这五种选择就是所谓的“模式”,包括:
(1)普通性对特殊性(2)扩散性对专一性(3)情感性对情感中立(4)先赋对自致(5)集体对个人。
模式变量是帕森斯在对行动者的主观取向进行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他认为,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行动者所面临的选择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某种既定的组合。
(四)社会变迁思想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所强调的是社会秩序与社会均衡。
帕森斯认为,在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中存在着能量的提供和信息的控制。
在系统的能量与信息的供应与控制中,会产生能量与信息的不足或剩余,这样就引起各个层次系统的适应性调整,从而引起社会的变迁。
社会变迁首先是结构的分化,即原来承担着多种功能的单一结构转化为承担着单一功能的多种结构。
结构分化又会带来系统内和系统间的紧张与冲突。
帕森斯将所有的进化过程概括为分别与系统的结构功能相呼应的四个更一般的演化形态,用来解释社会变革的过程。
这四个形态分别是:适应性增长、分化、容纳与价值概化。
帕森斯还将社会进化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中间阶段和现代阶段。
他认为社会结构的核心是社会团体。
第三章发展社会学的发展理论
第一节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处于发展理论的第一阶段,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一、理论来源
现代化理论直接受益于社会学的经典理论。
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滕尼斯等人在其理论中对社会变迁与社会进化的研究直接成为现代化理论的前提。
帕森斯利用其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对社会进化的研究也成为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构功能主义成为现代化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二、现实背景
三、理论观点
现代化理论并非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它是在运用经典社会学理论大家对西方社会变革的解释来剖析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时,形成的某些基本一致的理论倾向或理论观点。
这些基本理论倾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二分法。
帕森斯的“模式变量”事实上已成为现代化理论中“两极化”思想的基本模式。
(二)对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问题的分析
基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二分法,现代化理论对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1)首先,在发展阶段上,现代化理论认为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仍处在传统社会阶段。
(2)其次,在发展原因上,现代化理论将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未能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原因归咎于其社会内部的“传统性”。
(3)再次,在发展途径上,现代化理论认为,非西方不发达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西方化或照搬西方模式。
四、现代化理论的反思
(一)西方文化中心论
(二)社会进化论
(三)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和过渡
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和过渡是贯穿现代化理论的主线。
(四)发展的内因论
(五)发展道路的同一论
脱胎于经典社会学理论和结构功能论的现代化理论,基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简单二
分法,不仅没能很好地解释西方社会的发展,而且在研究广大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问题时暴露出了更大的不足与缺陷。
五、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
“新现代化研究”
修正后的“新现代化研究”较之以前的“经典的现代化理论”有几点不同之处:
首先,它抛弃了传统与现代的简单二元对立,认为它们不仅可以共存,而且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其次,它抛弃了高度抽象的类型学研究,而代之以具体的个案研究。
重视历史对某个特定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的作用。
再次,它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是其关注历史和具体研究的逻辑结果。
“新现代化研究”将历史分析又带回到现代坏研究之中,并引入了历史分析的方法,从而使其研究更丰富、更全面。
第二节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处于发展理论演进的第二阶段。
现代化理论利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与转化解释非西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
而依附理论主要是用“中心”与“外围”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来解释非西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为什么不发达的原因。
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内因论的进化观,依附理论则是一种外因论的欠发展观。
依附理论的出现与发展取代了现代化理论在发展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但不久,它又被世界体系论取代。
因此,依附理论是从现代化理论向世界体系论过渡的中间理论。
一、理论来源
依附理论以马克思的社会理论(特别是其关于资本剥削与资本扩张的理论)为基础,借鉴了借鉴了一些发展经学家的理论观点而形成的。
依附理论在马克思、列宁的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综合了一些发展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强调到中心与外围的关系中寻求对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欠发展的原因的解释。
这种观点的产生也与当时的现代化理论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成功实践不无关系。
二、现实背景
依附理论的兴起,是与现代化理论在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推行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的经济社会后果联系在一起的。
三、依附理论的基本观点
依附理论弥补了现代化理论单纯从社会内部看问题的片面性,它从西方发达国家与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之间的掠夺与被掠夺的不平等关系着眼,为我们看待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依附理论的基本视角
(二)欠发达的发展论
(三)依附化的过程和形式
四、依附理论和现代化理论的比较
三个方面相同:P88
(1)研究旨趣相同。
(2)理论范式相同。
(3)研究方法相同。
分歧:p88
(1)理论和现实背景不同。
(2)分析角度不同。
(3)对不发达国家的落后状况的解释不同。
(4)对发展途径的分析不同。
(5)对西方化认识的差异。
(6)对发展道路的认识不同。
(7)对发展前景的认识不同。
五、依附理论的反思
依附理论的理论欠缺:
(1)首先,依附理论批判了现代化理论“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法,自己却又陷入了简单的“发达”与“欠发达”、“核心”与“边陲”的二分法之中。
(2)其次,依附理论批判了现代化理论在价值观念(即文化方面)的内因决定论,同时又陷入了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外因决定论。
(3)再次,依附理论基于“核心”与“边陲”的二分,在其外因决定论的前提下,认为发展与依附是不相容的。
还有就是依附理论的普遍性问题。
六、依附理论的新发展
“新依附理论”
与“经典的依附理论”相比,它们之间有以下不同:P92
首先,
其次,
再次,
第三节世界体系论
世界体系论是发展理论的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
世界体系论用体系观点来分析整个世界及其组成部分的发展与变化,它不像现代化理论那样只注重单个国家的现代化,也不像依附理论那样将世界简单地划分为中心与边陲,并从二者的关系中来分析发达与欠发达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是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探讨其总体的发展规律,并从其总体的发展过程中分析作为部分的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一、理论来源
世界体系论的最主要理论来源是依附理论。
世界体系论的产生也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
世界体系论还受到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分析方法的影响。
二、现实背景
三、世界体系论的基本观点
世界体系论的最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分析单位是“世界体系”,而不是个别孤立的国家。
世界体系论认为,社会变迁和社会行动并非产生于抽象的社会中,而是产生于一个特定的体系中。
世界体系是一个整体,其整体变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展现出来,决定着单个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一)世界体系的产生与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三种趋势:(1)世界农业资本主义化;(2)科技发展;(3)组织结构强化。
(二)世界体系的结构
在资本主义体系中,会自然生发出世界体系的核心、半边陲和边陲三个不同层次,它们形成了世界体系的结构。
核心国家、边陲国家、半边陲国家
(三)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
沃勒斯坦提出了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即两种既相互联系又彼此不同形式:周期性规律和长期性趋势。
周期性规律是资本主义体系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是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重复再现的。
长期性趋势是一种直线式的发展方向和过程,也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必经的发展过程。
世界体系作为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贯穿于时间的流逝,以周期循环的方式形成长期性的趋势。
这样的长期性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扩张;
2、商品化;
3、机械化。
(四)世界体系的消亡
世界体系会崩溃,取代它的将是一个世界性结构
(五)世界体系中的国家发展
四、世界体系理论与依附理论的差异比较
首先,分析的单位有异。
依附理论的分析单位是国家,侧重于单个的国家和社会;世界体系的分析单位是整个世界
第二,分析的维度不同。
依附理论的分析是二维的,而世界体系的分析是三维的。
第三,分析模式不同。
依附理论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模式;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模式。
第四,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依附理论侧重于研究边陲国家;世界体系论则研究世界整体的发展状况。
第五,产生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不同。
依附理论受马克思、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等的影响;而世界体系论除受到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外,还更多地受到当时的结构主义、系统论、法国年鉴派的影响。
五、对世界体系论的反思
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首先,世界体系论倾向于“结构决定论”
其次,世界体系论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视为一个整体,研究其总体的发展规律
第三,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循环论。
第四节发展理论的再思索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发展研究中不见了主导理论,这三种理论处于并存互动的状态,继续从各自的视角进行探讨。
一、研究主题
发展理论是研究现代化发展问题的。
以发展作为理论研究的主题,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首先是现代化发展的含义问题。
其次是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未能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问题。
再次是现代化发展途径问题。
二、研究假设
(一)现代化理论
1、社会进化论。
2、社会结构要素的相互依赖性。
3、文化系统的特殊重要性。
(二)依附理论
1、依附是历史上形成的一般的抽象过程。
2、依附是经济剩余转移的结果。
3、依附与发展是不相容的。
(三)世界体系论
1、整体结构决定部分。
2、结构体系的相对封闭性。
三、发展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
(二)西方发达国家对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发展的作用问题
(三)现代化因素的共性和个性
四、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
纵观近二十年的发展理论研究,发展研究出现了分化和综合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
(一)分化的趋势
发展研究分化的趋势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一些发展研究不再把西方发达国家和非西方不发达国家都包含在内
另一方面,现代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这三种发展理论在发展研究中的差别不仅未能消失,
(二)综合趋势
发展研究中的分化与综合趋势是相辅相成的。
分化是综合的基础,而综合有可能成为进一步分化的起点。
第二编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四章全球的现代化发展
第一节现代化的缘起
一、现代文明的时间起点
1500年作为现代化源头
二、现代化发端的内部因素
第一,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王权的削弱。
第二,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
第三,宗教改革和世俗化。
第四,近代科学的兴起与确立。
第五,社会结构的多元性。
三、现代化发端的外部因素
促进现代化发端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对外的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
第二节现代化发展的三次浪潮
一、第一次现代化浪潮
第一次现代化浪潮是在西欧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推动下,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在西欧及其海外殖民地扩散而设计社会各个发面的整体社会变革。
时间大约为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
卷入第一次现代化浪潮的国家有两类:一类是西欧诸国;另一类是西欧的海外移民殖民地。
分析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发展,剖析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要素,可以看到以下几点:第一,现代意义上的独立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建立,是现代化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
现代意义上的独立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建立,并不仅仅意味着政治上的统一,它同时也意味着下列多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
1、政治共同体的建立。
2、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3、社会共同体的建立。
4、心理和文化共同体的建立。
第二,现代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内生”与“原创”的特征。
西欧最初的现代性因素,主要包括三个要素:
1、一种特有的理性经济形式。
2、以自治和契约为特点的政治模式。
3、理性的普遍主义的法律。
第三,现代与传统的更替比较顺利。
西欧各国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自发的、自下而上的现代性因素在其内部逐步成熟的过程。
第四,资源利用的全球性。
第五,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来自民间。
二、第二次现代化浪潮
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是现代化在西方文化的核心地带西欧及其海外殖民地取得成功之后,越出西方核心文化的范围向其他异质文化地域传播而形成的社会变革。
时间大致为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
卷入第二次现代化浪潮的国家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位于西欧文化边缘地带的德国、俄国等中东欧国家;另一类是异质文化的中国、日本和土耳其等。
第一,政治变革是现代化发展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
第二,现代化的“外生性”与政府的人为干预紧密相连。
第三,传统与现代的交替顺利与否,影响现代化的进程和成败。
第四,一系列现实和历史因素使民主政治难产。
第五,利用“后发优势”,博采众长,积极参与国际社会。
三、第三次现代化浪潮
第三次现代化发展的浪潮出现于20世纪下半期,这是一次真正席卷全球的现代化发展大潮。
第三批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的一些共同特征:
第一,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未被根本消除。
第二,发展中的困境不断,现代化过程中充满错位与失调。
、
第三,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激烈。
第三节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特征
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具有以下总体特征:
第一,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进程不是直线式的,而是阶段性波浪式跳跃前进的。
第二,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技革命。
第三,现代化发展进程也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与调整过程。
第四,现代化发展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各个方面的整体性社会变革。
第五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指原来经济社会落后、目前正在努力改变其落后状态、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起步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的最大差异是其后发外生性。
一、发展中国家的原有文明
可以大致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前现代文明分为两种:一种为农业文明,另一种为前农业文明
二、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与依附
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发端
统一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发展中国家取得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立志推进现代化的精英人物掌握政权,推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变革。
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时序模式
在发展中国家中,最早被卷入现代化变革的是拉丁美洲。
随拉丁美洲之后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及其周边地区。
最晚被卷入现代化变革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一地区20世纪60年代才从殖民主义体系中挣脱出来。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工业化战略、经济增长战略、社会发展战略、政治发展战略)
一、工业化战略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其工业化时,主要有两个战略:
(一)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是一种内向发展战略。
(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是一种外向型发展战略。
二、经济增长战略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战略主要有两种:
(一)均衡增长战略,
(二)不均衡增长战略,
三、社会发展战略
对于经济增长的分配,发展中国家有三种选择,由此构成社会发展的三种不同战略:(一)“先增长,后分配”战略
(二)“边增长,边分配”战略
(三)“先分配,后增长”战略
四、政治发展战略
政治发展战略主要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解决如何推进民主政治的大众参与问题。
政治发展在发展中国家以政治稳定和政治参与的两难抉择出现,由此出现了:
(一)政治稳定战略
(二)政治民主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