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提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面激问:激将法式的提问,提出较为尖 锐的问题,适当地刺激对方,促使对方的 心态改变。适用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 谈、地位高不屑谈。 故意错问:故意提出错误的问题,以考察、 试探、激发采访对象,从而了解真实材料 。采访对象不合作,无可奉告时。 及时插问:谈话过程中,及时抓住对方话 语中的某个疑问进一步提问。

直接提问
直接提问,是记者在采访中使用最多的提问方 式。如果记者与采访对象比较熟悉,或者虽然 不熟悉,但经过采访前的预热,两个有一定阅 历的人彼此已经了解,记者提问就可以采用最 省时、最简单的直接提问方式。 直接提问,简单且明确。记者采用直接提问的 问题通常是采访前已经准备好的问题。准备好 的问题目的性比较强,也比较不会多做修饰, 对方也容易理解。
提问技巧
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 量的优劣。故此,能否掌握提问的技巧和 风格,实现有效的提问是采访的关键。 提问技巧的优劣,体现了记者采访水平的 高下。 提问技巧的提高,需要靠记者在职业生涯 中不断积累,用心体会,反复实践。

正面提问
正面提问,是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 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这是记者运用频率最高的提问方法。 适用对象

案例:1969年法拉奇对卡扎非的经典采访
背景:1969年9月,在利比亚发生了由卡扎非一 手操纵的“革命”,其实质是一次政变。法拉 奇在对卡扎非的采访中就采用了一连串直逼要 害、一针见血的提问。 法拉奇:你是怎样理解革命的?利比亚的事情 如果是革命,怎样理解到处可以看见你的照片? 你禁止很多事情,为什么禁止不了个人崇拜? 人民爱戴你,你为什么住在军营?„„
提问类型
封闭式提问 1、《中国青年报》记者:张部长,有人说劳动和 社会保障是城市的就业部,你怎么看? 张左:这种称谓是不对的,事实也不是如此。 2、1998年《焦点访谈》做过《“形式”逼人》

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是相对封闭式提问而言的概念,指 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 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的自由发 挥的余地。 开放式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显得得体。 开放式提问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采访双 方的心理、感情距离。

案例:《新闻调查》栏目记者对山西 某起矿难的采访
记者:比如说出事的这个矿,王全全探矿, 这个矿跟你是什么关系? 矿主殷三:他们自己的矿。 记者:跟你有关系吗? 殷三:没有。 记者:他们不需要向你交什么承包费吗? 殷三:就是承包费,就是有这110万元的 承包费。

提问类型

封闭式提问

提问方式的适用
记者采访中使用何种提问方式,应视具体情况 而定。 例如:




解释性新闻,可以多用封闭式提问,让采访对象简 洁清楚地回答问题; 广播电视记者做电视消息,为保证画面完整,方便 后期编辑,也较多运用封闭式提问; 人物访谈、专题节目,为了让采访对象充分表达, 陈述故事,更适合用开放式提问。



指提出比较具体、具有针对性、范围较小的问题, 对回答的内容限制比较严格,给对方充分发挥的余 地较小。 封闭式提问的答案通常是唯一的,是有限制的,是 在提问时给对方一个框架,让对方只能在框架里选 择回答的内容。 一般而言,封闭式提问是让记者的提问化小;即使 是大问题,提问时也要尽量拆开,拆成很多小问题; 用一个个小问题,同样能让采访对象回答大问题。

记者熟悉的采访对象 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等


适用场合

特定时间/场合的现场访问,广播、电视的演 播室采访,记者招待会等。
正面提问的注意事项

提问是否切题、到位
防止提问过于直白 善于处理谈话跑题
迂回提问
迂回提问,是从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攀谈的 形式稍作迂回,然后逐步将谈话引入正题。 迂回提问一般时间性不太强,谈话也不受特定 场合与报道方式的限制。 当采访对象紧张拘束或者思想有过顾虑不太愿 意交谈,或者不知道怎么谈。提问应该是采访 对象熟悉的、简单的问题,被采访对象无需思 考。

其他提问技巧
追踪提问:把握重点,循着思路/逻辑连环式推 进提问。 灵活设问: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假设性问题, 是一种“试探而进”的提问方式。 《杨澜访谈录》采访新华社记者问到“有一个假 设,有一个渡河者,行到河中遇到风浪要翻船, 必须要减负,美貌、金钱、机敏、才学、荣誉、 诚信等,他先把诚信扔了。


诱导提问
诱导提问,是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方法,具有针 对性地把采访对象掌握的信息诱导出来。 诱导提问,既可以引导对方的思路,也可以诱 发对方的情感。 需要记者前期准备充分,根据已掌握的资料来 引导、启发采访对象。 采访对象了解许多信息,因谦虚不大愿意说, 或者性格内向不会说,或者需要回忆,对方想 说不便自己主动说。

这些问题连串起来简直就是一篇讨伐卡扎非的, 而卡扎非或支吾或躲闪或辩解的回答,则无一 不是对这篇文章的生动注脚。
追问
采访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事前料想不到的新线索,一个富 有经验的记者能够抓住这些线索,步步为营深入追问, 将采访引向深入。 记者的提问,可以环环相扣,从采访对象的回答中找出 新的追问线索,发现新的、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采访中,如果采访对象回答的比较宏观、概括,记者应 该追问,让被采访者谈得更详细、更具体,紧要处要追 问细节。 采访中,如果采访对象回答问题不清楚,或者一些关键 的数据和专业术语记者没有听清楚或者根本不懂,同样 要追问。 追问是在采访对象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的采访方式, 故此追问要及时,要用短句子。(追问是应急反应,是 让采访对象针对某个问题深入回答,他们不会因为记者 追问时句子简短不完整而会错意思。) 追问也有助于保证报道事实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巧妙借问:借他人之口提出自己想问的问 题,避免直接提出尴尬问题,也显示了问 题的客观性。 偏问:问题角度偏,引起对方重视,从而 认真回答。 质问:对持有敌意、对立观点甚至固守错 误的采访对象提出质问。 绝问:记者从气势和问题的强度上将采访 对象置于绝境,迫使对方别无选择 ,只 能如实回答。
新闻采访提问
新闻采访提问
新闻采访提问,是新闻采访的一个核心环 节。 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 式。

提问方式

常见的提问方式:
陈述引题
直接提问
追问
陈述引题(新闻发布会)
陈述引题是记者在提问前铺陈通过资料收集等 准备工作已经掌握的材料。这些材料是记者提 问的由头,这些材料可能是人物或事件的背景, 可能是采访对象曾经对某些人或事发表的看法 等。 陈述提问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让采访对象更清楚记者提问的理由和采访意图; 使采访对象有一个思考的线索; 限定采访对象回答问题的范围和角度; 提示采访对象回忆记忆模糊的事情; 让采访对象证实记者掌握的材料的可信度。

[人民日报记者]:总理您好,我是人民日报记者。 两会期间,我们人民日报下属的人民网和其它 十多家网站都做了“两会关注热点”或者“我 有问题问总理”的网上调查。参与网民达数千 万,提出的问题超过百万,成为公民有序参与 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家关注度最高的是物价问 题。您在报告中提出,今年物价增幅控制在 4.8%,请问总理,新一届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 确保实现这个目标?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