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学生不良习惯的实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矫正学生不良习惯的实践研究
我校参加了2008年3月威海市重点课题“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矫正方法的研究”,我校课题组以“矫正不良习惯”为基点,强化“好习惯”养成,注重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实施全校范围内的整体推进,让课题研究的成果惠及每名学生。
1紧抓课堂教学主渠道,以标准量化促发展
我们把对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重点放在课堂上。
教师根据课题组下发的“课堂观察量表——学生学习习惯维度评量表”,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有针对性地观察、指导和总结。
各学科组在开展听评课活动时有效分工,教师根据量表,侧重于某一个或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课后进行交流与研讨,根据探讨结果逐一改进、扬长避短。
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我们重点推进了预习习惯、听讲习惯、记忆习惯、合作习惯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学校要求教研组、教师、学生个人每学期都要制订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计划,并定期总结,逐一落实,促使教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成一种教学常态。
2编写专题化校本课程,催生实践力量
实验之初,课题组从课堂、课外、校外三个维度人手,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确定好哪些不良习惯已经成为常态,需要重点矫正;哪些不良习惯学生只是初步形成,需要引导转化;哪些不良习惯学生尚未形成,但有形成的趋向,需要提前预防。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制定了较为翔实的“课堂、课外、校外不良习惯矫正方案”,由学校统一印发给每位教师,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
为推进养成教育,学校组织编写了《荣成二十七中学生一日常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标准》等系列养成教育校本课程资料。
在此基础上,全校师生共同完成和开发了《好习惯我养成》校本课程。
课程内容主要分课堂、课外、校外三大篇、六大章节内容,每章节从对学生的习惯测评、学生自查不良习惯和好习惯、为自己做个“小小企划家”三方面展开,让每名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自己,并为自己矫正不良习惯、培养好习惯作好规划。
校本课程课堂篇主要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由教研组组长牵头,学科教师、学生在实践中使用;课外、校外篇
主要由年级主任牵头,组织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等时间,指导学生、家长共同完成。
系列化的专题校本课程,为矫正学生不良习惯,促进好习惯养成催生出无限的力量。
3创设幽雅文化氛围,以潜移影响求巩固
习惯不是人的天性,不同的环境导致人养成不同的习惯,在实践中我们特别注重创设幽雅的校园文化氛围,给予学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了及时宣传、交流和推广优秀习惯典型,学校在校园网和宣传栏中开辟了“好习惯展示专栏”;学生创设的“海风文学社”每月编制一份全面体现学生健康成长的《海风报》;在文化长廊及办公楼内创建了“名师”长廊,在教学楼走廊及室内建立每周一更新的学生成果展台;班级内部更是良好习惯成果的展示平台,奖牌榜、文化墙报是学生良好习惯和优秀作品的具体展现。
各类文化平台的创设,成为了润物无声的“活”的教科书。
4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促使好习惯养成
在矫正不良习惯,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从主动转化为自觉和无意识,离不开一系列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主题实践活动。
为此,我们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展开形式多样、内容鲜活的“好习惯,我养成”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收获,逐步内化为稳定的良好习惯。
开展“告别陋习,走向文明”主题活动。
学校统一组织了“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签字仪式,利用各种集会时间,对学生在校的“一日常规”提出明确、严格的要求,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行为规范。
在“告别陋习,走向文明”主题班会课上让学生列举自己及同伴在校园、家庭、社区等场所出现的一些陋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总结,以具体的案例展开成因与后果分析。
一系列不雅的言行举止及后果使每位学生受到震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制订出“告别陋习,走向文明”个人行动计划。
开展“走近名人,好习惯我学习”主题活动。
首先要求每位学生课下搜集1~2个名人好习惯事例,3~5条有关好习惯的名言,在主题班会上交流。
其次每班挑选出10个名人好习惯事例和20条好习惯名言参加年级、学校两个级别的比赛,评选优胜学习班级和优秀学习个人。
最后学校将挑选出的名人优秀案例和名言汇
集印刷,发给每一位师生借鉴和学习。
开展“家务我来做,好习惯我养成”主题活动。
学校利用3个月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此项活动:第一个月开展主题式的“家务我来做”,每周学生回家按学校所定主题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或做一件令父母感动的事,并写出总结和体验,连做4周;第二个月开展学生个人自选主题式的“家务我来做”活动,第三个月推行常态式“家务我来做”,学生经历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逐步把做家务当成一种常态化的事情来做。
活动中学校组织了“家务我来做”情况反馈调查,家长普遍反映孩子较以前懂事和孝顺多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得到了矫正。
开展“我做主,我实践”综合主题活动。
为培养学生勇于参与社会实践、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增加社会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每学期都发动学生自选主题,走出校门,步入社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实践证明校外实践活动确实成为孩子们快乐学习、发展个性的“乐园”。
开展“好习惯成果展示”活动。
好习惯成果展示的过程既是肯定先进、总结表彰的过程,更是典型经验全面推广的过程。
学校每学期都开展几次大的“好习惯成果展示”活动,各班则由班主任主持召开“好习惯伴我成长”成果展示班会,让学生通过辩论、小品等形式来展示自己在培养良好习惯中的收获。
5“双轨评价”为培养良好习惯导航
好习惯的培养需要有一套科学、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作为导向,为此我们开展了“双轨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即通过对班级和学生两个层面的直观、动态的激励性评价,激发班级之间以及学生个人之间竞争的积极性,促进团队与学生个人的良好发展。
对班级的日常评价由年级主任和政教处分别通过年级、学校学生会进行,依据《荣成二十七中班级评价细则》每周进行量化考评,确定纪律、卫生、体育、学习等各个项目的示范班,利用每周一升旗时间举行授奖仪式。
各班级廊道一角设立班级“PK”台,“PK”台上悬挂着本班上一周在“自主管理示范班”“卫生示范班”“纪律示范班”等方面取得的荣誉展牌,以调动各班级争先强优的积极性。
对学生个人评价是根据通过民主与集中方式制定出的适合本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评价标准》进行,对学生一周的各项表现,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主任、学科教师及家长审议的形式开展,每周一班会时间进行总结表彰。
评价的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化表”中。
6搭建家校互动平台,以家校舍力抓落实
家庭教育资源是教育不可忽视的阵地,我们抓住和创造各种有利时机,搭建交流平台,凝聚家校合力,纠正学生不良陋习,培养好习惯,重点从三方面人手:一是通过召开“家长培训会”、成立“家长学校”、进行家访等途径与家长直面交流;二是利用“家校联系簿”、“综合素质评价表”、“家校通”网络等途径,搭建互动平台;三是开展“小手牵大手”亲子活动等,增进亲子间、师生间、家校间的感情。
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观看《感恩教育》《让世界充满爱》等主题教育片,培养学生的孝心和感恩之情。
通过向家长发送《喜报》《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加强宣传和咨询,让更多的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
几年来,经过课题组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中央电视台、《齐鲁晚报》等媒体先后从不同侧面对学校的养成教育情况进行过专题报道,2010年5月荣成市教研中心在我校召开了威海市重点课题“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成果展示交流会。
(作者单位:荣成市第二十七中学,山东荣成,26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