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美学论文
摘要:设计美是设计美学最核心和基本的范畴,本文将详细介绍设计美学的构成要
素、我的设计美学观、设计美带给人们的审美心理及我的设计美学观。

关键词:设计美学设计美感审美心理环保我的设计美观。

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设计美学的问题:第一个是设计美学的概念及构成要素;第二个是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分析设计创意作品,或构思带给他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感知或理解);第三个是我对设计美学的认识;第四个是我的设计美学观的形成,通过对自己这三年学设计学做人的回顾来引出我的现在的设计美学观;第五个是我对“中”的设计美学观的理解,包括这种设计观的内涵与外延。

一、设计美学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设计艺术的美学是一种应用美学,它是把美学原理应用到设计艺术之中而产生的一种美学,这种美学消解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这也是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即设计美学的核心与出发点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设计美学的本质是人类有目的性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设计美的体现是一种动态过程,而其达到的是一种静态效果。

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包括:功能美;造型美;结构美;材料美;形式美。

其中,功能美又包括实用功能、使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造型美包括形态美与色彩美;材料美包括肌理美和材质美。

下面是具有设计美的构成要素的具体作品,它们都具备哪些设计美
例如:唐代曲辕犁
1在功能性方面,与直辕犁相比,唐代曲辕犁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很高的劳动效率。

2形式美与造型美方面,唐代曲辕犁可谓达到了一种均衡与稳定的美学效果。

唐代曲辕犁的造型中,以策额为中线,左右保持等量不等形的均衡;从色彩上看,木材的颜色是冷色,而铁也是冷色的,可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犁铧为V形,是一种对称,可以给人舒适、庄重、严肃之感,对称本身亦是一种很好的均衡。

稳定,则表现在实际稳定和视觉稳定两方面,无论从造型上还是从视觉平衡上看,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3材料美方面,唐代曲辕犁的用材主要是木材和铁,二者皆为冷色,极易达到平衡。

而且在唐代的时候冶铁技术已十分成熟,铁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种器物上。

这样,唐代去院里的设计,就更加经济适用,适合于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和使用。

而且,木材和铁,二者均为冷色系的实物,搭配起来很容易,不会显得突兀。

4结构美方面,唐代曲辕犁,虽有直线的犁底、侧额、犁箭和曲线的犁辕、犁梢,但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且主题以直线为主,在变化中寻找统一,但犁辕和犁梢的曲线又使造型富有变化,给人以动态感觉,起对比和烘托作用。

再如:著名的流水别墅
1功能美方面,流水别墅本身就是为休闲养身而设计的,其内部空间既分割又连成一片,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净高,而且室内陈设偏于低层布局,天花板较低,并略有倾斜,室内有亲和感和安全感,这样的空间和陈设很适合人们放松身心,亲近大自然。

赖特的设计,使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悬浮于瀑布之上,这座建筑已经超越了它本身,其中所含的技术美足以让后来的人们仰头惊叹。

2形式美与造型美方面,从其看似简单却蕴含无限张力的外观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要桥、便道、车道、阳台以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越过谷而向周围凸伸,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材料美方面,流水别墅是具有象征性的,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犷的岩石。

石的水平性与支柱的直性,产生一种明的对抗,所有的混凝土的水平构件,看来有如贯穿空间,赋予了建筑最高的动感与张力。

4结构美方面,流水别墅的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达到了伟大艺术品的沉稳和坚定效果。

二,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分析设计创意作品,或构思带给他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感知或理解)
设计美感除了研究设计美的本质和设计美的形态和范畴之外,还必须研究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对设计之美的感受和体验,也就是说必须研究设计艺术的美感问题,研究人的审美心理。

设计美学的审美心理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领悟
消费者的审美过程是由产品的客体,通过消费者的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接受到产品的各种信息,然后对产品产生审美体验,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当然对产品的外观审美主要是通过视觉和触觉。

消费者的审美心理是丰富多彩的,审美心理包含着许多因素,比如有文化、地域、经济、年龄、性别等因素,她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消费者的审美要求也是多层次的、多样化的。

消费者审美心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无论是谁,他对雄伟、壮丽的金字塔、精美绝伦的故宫都会欣赏的。

我觉得自己比较满意的构思就是对于环保袋的再设计。

自从国家颁布了禁塑令之后,滥用塑料袋的情况确实好了那么一阵,但那阵风吹过后,除了超市要塑料袋需花两三毛钱外,其他似乎没有什么改变,在菜场,杂货摊这些地方,塑料袋更是买都不用买。

所以现在塑料袋现在还是随处可见,这种不可降解的东东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那么,为什么在禁塑令之后还会发生这种事情呢?人们的环保意识为何始终得不到加强?在我个人看来,使用塑料袋,并不是大家不知道塑料袋会污染环境,并不是大家不想环保,而是因为缺乏一定的条件。

去菜场买菜,年老的大妈们会提着布袋挎着篮子,但年轻一点的人却不会;去超市商场购物,又有多少人会自备环保袋?再看看我们身边的环保袋,长得都不是那么的好看,怪不得年轻人惶恐避之不及。

所以,我的想法是针对年轻人对身边的环保袋进行再设计。

一种是把环保袋设计成女生平时挎的包包款式,即环保袋变身环保包,材质不用变,可以在包上加一些时尚元素,小口袋,铁环之类的装饰品,让年轻一族挎在肩上能显出另一种时尚。

这样大家就会很乐意去商场或超市的时候带着了;第二种是对塑料袋的再设计,平时购物想拿塑料袋也不方便,而且塑料袋窝成一团也显得很不雅观,于是我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放塑料袋方便人们的携带呢?可不可以找个载体?我的想法是把塑料袋和挂件合二为一,当然,若想反复使用,塑料袋的质量一定要过关,而且最好用伸缩性大的材料制造比较好,这样可设计一个类似于挂件的东西,可以是塑料的,棉布的,皮革的等等,总之材料可以各式各样,造型可以是各式各样,但一定要空心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当我们使用的时候它是一个连着挂件的塑料袋,当我们不用的时候不用把它扔掉,而是可以把它折叠进挂件之中,然后随手挂在钥匙上,包包上,美观且携带方便。

当然,对于男性和女性,我们都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年轻人都喜欢新颖的东西,如果能做出来,肯定会受到大家的青睐,这样在愉悦了自己的同时又能做到环保,何乐而不为呢?至于价钱方面,因为连了挂件设计及塑料袋的质量有保证,所以价格会高一点,不同的款式不同的价钱,不过反过来想想,同样的价钱,以前只是买几个不怎么美观,基本上一次性的袋子,而现在虽然只买一个,但它有美观的外形又有实用的质量,到底哪个划算呢?
消费者对产品的外观是有双重要求的,一种是精神上的。

一种是物质上的,我想这两点
我心中的环保袋都能达到。

设计美感的本质特点:1、实用功利性 2、情感愉悦性 3、接受的普遍性。

前两点很容易达到,之欲接受的普遍性,理想中应该是年轻人占主体部分。

(三)我对设计美学的认识
首先,我想通过这一部分对美、美学、设计美学有一个自己的认识。

在这段时间我看了很多关于美学的书,其实在相关命题上面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很多观点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些观点是相对立的。

有些时候是不能说对错的,每种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有时候这个流派的思想占主流,有时候另一个流派占主流。

不过对于个人来说,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要有自己固定的立场。

也许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的想法有所改变,但是在现在一定要固定自己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实践当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而不至于迷失自己的方向。

谈到美,首先自己反思一下,究竟什么叫美,怎样的东西算作美?回想一下自己看到一样东西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在壮观的风景面前有震撼的感觉;完成的设计得到别人的承认时那种兴奋的感觉。

这时候都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可以叫做“美”,我一直觉得美是无法用其他语言表达的,难以形容的,所以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方法,更觉得无法解释。

究竟什么叫美,其实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我国美学界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在这场讨论中,主要形成了三种观点:以蔡仪先生为代表的典型说、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说以及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说。

我比较倾向接受李泽厚先生的观点,我觉得美应该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但所不同的是我不认为“它不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事物的社会属性”。

比如本身一束花就是美的,它有那种自然美,这是本身固有的。

但同时它是一个男生送给她的恋人的,这样的话对于那个女孩,这种美也包含了它的社会属性。

这两种属性是同时具有的,并且没有主次高低之分。

这是我对美的看法。

对美有个确定的认识似乎对于美学这个概念就好定义了。

可其实问题才刚刚开始,在学科划分上美学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内容也很庞杂。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流派对于美学的定义都有所不同。

在中国最流行的主要有三种:(一)美学史研究美的学科;(二)美学是研究艺术一般原理的艺术哲学;(三)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科学。

李泽厚先生对这三种观点都不赞同,主张用多元化的方法来认识美学。

不过对于我们学习设计艺术的学生来说,我觉得把美学理解成“研究有关审美活动规律的学科”就可以了
美学是个开放型的学科,下面的很多分支都是跨学科研究的,我们学习的设计美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属于科技美学的一个分支,具体来探讨设计活动过程中的审美现象与规律。

设计美学以审美规律在设计中的应用为目标,旨在为设计活动提供相关美学的理论支持。

我看过关于设计美学的书籍,有的书籍将设计美学的范围仅限在研究形式美的规律上来;而有的书籍将设计美学写成了工艺美术史。

我觉得这都是片面的,曲解了、缩小了设计美学的含义与范围。

研究设计美学是要研究历史,可这只是手段与途径。

设计美学的关键是把工业美术史与设计史中的美学规律抽象出来,形成独立的讲述方式,否则的话,这个学科就没有它存在的意义了。

设计美学也不仅仅是一些形式美的法则(这等同于讲设计原理,这只是美的自然属性的一部分),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它的社会属性。

就比如一件设计作品的功能性,文化性与语义,这都应该是设计美学研究的范畴。

我认为徐恒醇老师在《设计美学》当中的分类方法比较合理,他将设计美学分成六大块,分别为:形态构成论、功能转化论、文化整合论、审美范畴论、符号表现论、风格变迁论。

设计美学的学科范围应该包括很多的内容,但大部分图书的介绍得不全面。

粗读过一边这本书,这本书好的就在通过这六个部分对设计美学可能要涉及到的内容作了系统的讲解。

在以后的学习当中相信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我的设计美学观的形成
我所追求的是设计出一种都能接受的产品,首先作为设计者,我所设计的产品是能让我自己满意的,它一定是我努力追求的结果;其次它也要被社会所接受,最终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是作为一件成功产品的评判标准。

一件成功的产品在设计美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一定是它的社会评价与设计者自我评价相统一的结果。

我们设计的一件作品,如果只是设计师自己感到满意,而缺乏社会的认同,那可以说只是自我意识的展现,最多只能算作一件艺术品;而如果这件作品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但是设计师自己不接受甚至是昧心来做的,那样的话也不能算作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因为它可能是附庸高雅或低俗无趣,这也是作为设计师道德所不允许的。

我的设计美学观基本经历了五个阶段:技术至上→形式美为主→符号语义→风格与文化→“中”字设计美学观。

随着对形态认识的加深,我发现,对于特定的产品并不是什么形态都可以用的,有时候它得需要的固定的形态。

有时候形态本身就具有功能性,为了某种功能需要,我没在形态上面也要进行配合。

形态不仅具有自然美的属性,它还有社会赋予他的固定含义。

这时候我开始接触产品符号学与语义学的知识,慢慢的对于设计造型有了更深的理解。

单纯的设计造型与单纯的技术可能都不足以满足产品的初衷,一种好的设计产品也需要必然要追寻特定的文化背景,一个产品在欧洲可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可是直接拿到东亚地区可能就没法取得同样的业绩。

不用的时期社会的改变也必然导致审美的演变,不同的设计风格也随之产生与消失。

学习得越深入,越发现工业设计绝对不是变变造型那样简单,里面涵盖的内容太多了。

各种设计思想、各种设计风格流派让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不知所措。

怎样做设计成为一直拷问我自己的问题。

阅历的增加、知识的积累,对内容的认识不断加深。

逐渐我自己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设计观。

这就是“中”的设计美学观。

(五)我对“中”的设计美学观的理解
对于设计我不相信简单的办法可以解决问题,设计是个综合性的学科,对设计的认识也应该是综合性的。

我的基本观点是要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这个点来找准自己的位置,吸收一切有用的知识、技术和理念,扩展知识最后寻求突破。

我发现一个“中”字可以表达的所有含义。

第一层意思从消费者、生产者、设计者三者关系的角度来说的。

那个“口”是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我们做设计的直接客户是企业——生产者,消费者是我们的最终客户。

两个人群对设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常常也是对立的。

我们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在设计当中权衡两方的期待,在此基础上突破他们的束缚,设计出理
想的产品来。

第二层意思是在对于设计者的一种困惑。

我们常常面对太多的设计思潮,设计风格,在设计当中不知道该寻找哪种道路来走。

我们被这些思想、方法、风格、主义的包围着,举步维艰,想创新却无法超越。

换种思路来想,别人的思想、设计中有可取的地方就应该学习,这样,用一个开放的心态来学习设计。

我们并不想依附于哪些人的思想,而是要吸取他们的优点,在这种学习消化当中必然会形成自己的特点,最终突破他们的束缚。

第三层的意思是关于“中”字的那一竖,在设计当中权衡,并不是指毫无原则的走中间路线,单纯的把他人的观点综合到一起就可以了,而是指首先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也许这种观点不够全面,很粗浅幼稚。

这都没关系,一定要有独立的思想。

接下来就是逐渐甄别吸收别人的优点,逐渐完善自己的思想。

在三者的关系(设计者、生产者、消费者)中也是这样,设计师要有独立的思想,以产品的使用性为归宿点。

优秀的设计师不会被生产者和消费者所
束缚,但却能使他们更加满意。

以上是对自己设计美学观的梳理,从对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设计美带给人们的审美心理、美、美学、设计美学的认识到自己美学观的形成,落脚于自己总结出的“中”的设计美学观。

最后的总结的确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国的“中庸”思想,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并不多,我只是觉得这个字最能代表我的想法。

关于设计我欣赏一种开放的心态,并且也是这样执行的。

我的感觉,整个设计美学分为非常广泛,但最终是给人一个整体的愉悦感,上述所有的总结都是为这个目的。

这是我现在的观点,我也希望自己在未来能够突破我的观点,希望有更多提高。

参考书目:
1. 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眼出版社.2003.10
2.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3.8
3. 张宪荣.现代设计词典.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2
4. 曹耀明.设计美学概论.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1
5. 徐恒醇.设计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
6.7
6. 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9
设计公司观后感
学号:2010118518202 姓名:仝海龙专业:艺术设计通过周六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了设计公司,我们带着老师说的设计元素去参观以后相信我们每个人各有不同的感受。

在室内空间中直接看到和感受到的是界面实体,因此室内界面的设计及有功能技术要求,也有造型美观要求,既有界面的线性和色彩设计,又有界面材质选用和构造问题。

界面设计直接决定着室内空间的容量和形态,既能使室内空间丰富多彩,层次分明,又能赋予室内空间以特性,同时有助于加强室内空间的完整性。

空间的尺度是和室内的功能使用要求相一致,尽管这些功能是多方位的。

其实说起来,空间有其它的性格,不同空间造型具有不同空间性格特征,方圆的严谨规整的几何形空间,给人以平稳、肃穆、庄严的感觉;不规则的空间会使人以随意、自然、流畅的氛围;封闭式的则是内向、安静;开敞的空间就给人以自由、流通、豁达的气氛。

这就使我们在设计上要过多的考虑环境的需求,各个空间的需求,人的生活环境需要,主要是让人有那种需要的感觉。

还有一个重要的是就是室内空间的采光。

我觉得设计就要有创新,人的思想也在发展,科技也在发展,需求也不会像原来那样简单,现在的人都追求的是高品质的生活,空间的设计要做到很多,像是品位,文化,性格等等都要体现出主人的需求,能让你从繁重的家务中,工作中解脱出来,释放到完全放松高舒适的生活中去。

其实不管是形态还是质感都可以体现出人的生活品位,生活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