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历史 (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二;考试时间:60 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 分,总50 分)
1.1929 年首先爆发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制度以沉重打击,这场危机根源于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财富分配不均C.自由放任主义盛行D.股票市场崩溃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
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
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
宋代租佃制
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4.1931 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
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
”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A.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没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
提倡提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D.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有学者指出,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
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 倍。
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B.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C.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D.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7.19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
然而,大约从19 世纪末开始,英国就开始反省其自由贸易政策,并于20 世纪30 年代正式放弃实行了100 多年的该政策,开始转向贸易保护。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开展B.美德后起国家实力赶超英国C.国家垄断资本义的出现D.国际金融领域处于无序状态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唐中叶前,赋税征收实物;此后实施两税法,开始部分征收货币赋税;明中后期,
在两税法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将徭役也改为征银,至此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趋于一致。
这种变化
A.加速了纸币的广泛流通B.刺激了土地的兼并买卖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0.1908 年4 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
该守则
A.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B.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C.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D.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 年,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 年。
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
”这表明当时的股份公司
A.政府建立但由商人经营B.是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C.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D.仍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
“500 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 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13.1975 年,工党领导下的英国政府举行全民公投,67.23%的英国民众支持留在“欧共体”;2016 年,保守党领导下的英国政府再次举行全民公投,51.89%的英国人支持脱离“欧盟”,自此开启漫长的脱欧之路。
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对待欧洲一体化态度犹豫不决
两党交替执政致使政策不延续C.试图建立英欧新型伙伴关系D.力求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利益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 年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
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下图是二战后美元的世界流通示意图(箭头表示流动方向)。
从中获取的最准确信息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对较为稳定B.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霸权主义C.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中心单一化D.美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受益者
16.1934 年1 月10 日,罗斯福政府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 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
进入70 年代,美国经济衰退,美元在全世界泛滥成灾,1971 年8 月15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并且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1973 年2 月12 日,美元再次贬值10%。
美国采取这些措施
A.一定程度刺激了国内消费市场B.维护了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值C.利于开拓美国的国际贸易市场D.巩固了美国世界金融霸主地位
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照片。
据此下列图片不能说明的是
A.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的发展B.溥仪社会地位变化的缩影C.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溥仪政治观念变化的历程
有人说:“14—18 世纪是大迷失的时代,丢掉了人性,没有了世界,只剩下市场。
”下列史实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C.殖民扩张D.启蒙运动19.公元前2 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把丝和丝织品送给了出使诸国。
中
唐至两宋时,政府在广州、泉州、明州等地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制定市舶法,此时市舶贸易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这种变化主要说明了
A.政府管理逐渐松弛B.中国古代以朝贡贸易为主
C.私营工商业是国家经济的主体D.经济交往的目的越来越明显
《世界历史资料选辑》:“从贸易观点看,两国早就互相倾轧;在争夺殖民地上,双方更是公开敌对。
……英国对荷兰人的竞争越来越猜忌不安,不择手段地想破坏。
” 为此A.1588 年英国打败荷兰的“无敌舰队”,取得了海上霸权
B.17 世纪初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C.17 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打击了荷兰贸易
D.18 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荷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下表是1576-1620 年由菲律宾运到中国某物品的估价统计表,该物品可能是
(注:比索是一种西班牙货币单位)
时间1576 年1586 年1596 年1620 年
价值30 万比索50 万比索100 万比索200 万比索
A.玉米B.茶叶C.鸦片D.白银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 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欧盟B.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世界银行
C.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世界银行D.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欧洲共同体
据史料记载,1917 年至1940 年间,苏俄(联)有段时间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粮食不断减产,牲畜不断减少,经济结构畸形化趋势明显。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经济濒临崩溃B.俄共调整政策,重视发挥商品市场功能C.德军全面入侵苏联,卫国战争正式爆发D.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国家资源分配不均24.1878 年,帝国政府颁布《德意志公司法》,承认卡特尔协议具有法律效能。
卡特尔组织由1879 年的14 个发展到1895 年的250 个,到1911 年又增加到600 多个,而更高一级的垄断组织,如辛迪加,康采恩,托拉斯,也先后在采矿、冶金、钢铁、化学、电气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
这表明德国( )
A.加紧对殖民地的争夺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效尤为显著C.抑制市场的自由竞争D.政府在现代化道路中作用突出
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图1 反映了商朝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图2 可作为汉代棉纺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图3 反映了东汉时地方政府对灌溉工具的重视
图4 在秦始皇时确立为全国统一流通的钱币
第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总50 分)
26.(18 分)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多次颁布禁海令,严禁濒海军民“交通外番,私易货物”。
明成祖即位后,
沿袭海禁政策,并奉为祖宗法度。
此后,明廷三令五申,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
然而,屡禁不止,民间开海呼声与违禁出海行为从未间断。
嘉靖二年宁波争贡之役
与二十八年走马溪事件发生后,海上走私贸易愈禁愈盛,尤其是自嘉靖三十一年起,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楼患。
时人认识到,要消除楼患,保卫海疆安全,最好的办法是疏而非堵。
闽、浙、粤三省官员不断上奏,请宽海禁,与主张严禁的官员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开海与禁海之争。
隆庆初年,明廷同意福建巡抚涂泽民所奏,宣布开放海禁,漳州、泉州之民“准贩东西二洋”。
开海政策持续五十余年,不仅在明后期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对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的否定,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摘编自涂丹《明代禁海与开海之争》
材料二:康熙时本有四口通商的规定,但几十年间,外国商船绝大多数开赴广州贸易,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惯例。
乾隆十二年(1717 年),西班牙商船到福建、厦门贸易。
当地官吏认为“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民风不淳朴)。
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俊夷船回掉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
清廷的复示是:“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
”……1757 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正式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
——摘编自《清实录》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一,指出隆庆初年明廷开海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隆庆年间的开海政策。
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初年福建地方官员和清廷在对待西班牙商船贸易问题上的分歧。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后期从“四口通商”转变为“一口通商”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27.(17 分)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
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
据估计原来有1000 万到2500
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 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 万人,同时期印加人
从约700 万减少到只有约50 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
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
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
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28.(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1 年初,苏俄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
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削弱社会化和鼓励有限的自由经营。
其目的在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
它使苏俄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工农联盟日益巩固,苏维埃政权不断加强。
材料二当罗斯福接替胡佛担任美国总统时他意识到持续近四年的大萧条已经让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工业国变得千疮百孔、风雨飘摇。
上任的第二天,罗斯福就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即“新政”。
“新政”的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fief)。
经过一系列“新政”的实施,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也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美国也由此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世界简史》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之处,并概括新经济政策在什么方面对社会主义建设有所发展。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共同之处。
你认为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A
【解析】
结合所学,1929 年首先爆发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之间的矛盾,故A 正确;BCD 都是1929 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但不属于根本原因,应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这场危机根源于”,即根本原因,结合所学,1929 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B
【解析】
“一条鞭法”把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均表明当时的政府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故答案为B 项。
这种赋税改革对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影响,也没有加重农民负担,排除A、C 项;这种改革没有推动经济政策的改变,排除D 项。
3.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即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
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因为他们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故 D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促进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卖加剧,不利于自耕农的发展,故 A 选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体现的是宋朝租佃制,与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与否无关,故B 选项错误;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但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故无法减轻农民经济负担,故 C 选项错误。
4.D
【解析】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反过来,消费能刺激生产力,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只要增加消费,减少相对过剩产品,就能缓和危机造成的灾难,可见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D 正确;材料不是说明“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A 错误;生产的品种不能决定消费,B 错误;材料不是提倡提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C 错误。
5.A
【解析】
依据材料“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可知因为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积极生产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阻碍了中国生产方式的改革,因此 A 选项
正确。
B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并不狭窄,而是因为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积极生产基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C 选项错误,中国家庭手工业产量的提高依靠的是人力和时间的增加,其生产效率低于西方机器生产;D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廉价劳动力对生产方式变革的阻碍,并未涉及科学技术因素。
故正确答
案为A 选项。
6.D
【解析】
根据“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 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 错误;B 表述绝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 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结合所学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分析解答。
7.B
【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和美国在工业生产方面超过英国,在国际和国内市场方面冲击了英国,所以当时英国会改变自由贸易政策,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故B 正确;材料反映英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一变化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的,故排除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应该是在罗斯福新政以后,故排除C;题目要求分析英国放弃
了自由贸易政策,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原因”而不是其造成的影响,故排除D。
8.B
【解析】
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
9.C
【解析】
材料中“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明显使农民与土地的依附关系降低,有利于农民从事其
他方面的生产,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C 项。
A 项,纸币的广泛流通与材料中“征银”不符,排除;B 项,根据材料中“一条鞭法”并结合所学可知,以土地为征税标准,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 项,增加政府收入是材料反映的表面现象,不符合题目设问的主旨,排除。
10.C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可以看出,这些守则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
故答案为C 项。
A 项,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的说法扩大了“乘车守则”的作用,排除;B 项,从材料信息不能看出“乘车守则”是单纯要求租界内的中国人,所有乘车人不论国别都应该遵守,排除;D 项,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的表述与材料中“乘车守则”的具体要求无关,排除。
11.B
【解析】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和联合东印度公司都是一种殖民机构,他们是资本主义国
家资本原始积累的工具,因此本题选择B 选项。
A 选项错误,政府的建立和经营都是政府部门的人员,而不是商人;C 选项错误,殖民机构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 选项错误,这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一种形式。
12.D
【解析】
500 年前欧洲人拿着《圣经》到非洲的主要目的还是殖民掠夺,促进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拿着《圣经》传播基督教只是目的之一,不是主要目的,或者说传播宗教只是幌子,真正的目的仍然是殖民掠夺,“象牙”的拥有者易手,反映了经济方面的冲突,《圣经》的传播反映了文化、文明的融合,故D项正确。
材料中论述的是文化融合,不是冲突,A 和B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经济冲突,不是融合,C 错误。
13.D
【解析】
从1975 年的超过六成赞同“留在‘欧共体’”,到2016 年超过一半赞同“脱离‘欧盟’”,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欧洲内部和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
1975 年英国“留欧”是因为更多英国人认为留在欧共体利大于弊,而2016 年选择“脱欧”则是更多人认为“留欧”损害了英国利益,如移民问题、福利政策等等。
所以“脱欧”与“留欧”反映的是英国面对国内外形势为保障自身最大权益而作出的不同决定。
故答案为D 项。
A 项,两次公投结果相异并不能充分体现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犹豫不决,这仅是两个不同阶段英国人的不同态度,排除;B 项,材料无法体现两党交替执政,公投是英国全体公民的决定,排除;C 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人在“留欧”“脱欧”上的纠结,未涉及英国与欧盟建立新型伙伴关系,排除。
14.D
【解析】
据所学可知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的,故1943 年的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电视节目的说法是错误的,D 正确;西服、婚纱、西式教堂都是鸦片战争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