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论语子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论语子张
【原文】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
【译文】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
【评析】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
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原文】
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文】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原文】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
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
'"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
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原文】
19·4 子夏曰:"虽小道(1),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2),是以君子不为也。
"
【注释】
(1)小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2)泥:阻滞,不通,妨碍。
【译文】
子夏说:"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怕就行不通了,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
"
【原文】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译文】
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
【评析】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孔子并不笼统反对博学强记,因为人类知识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认真记忆,不断巩固,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
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种借鉴作用。
【原文】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切问(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注释】
(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
(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译文】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
【评析】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
"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
折叠解析二
【原文】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
【注释】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
肆,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
【译文】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掌握道。
"
【原文】
19·8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
【原文】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
【原文】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
【译文】
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
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
【原文】
19·11 子夏曰:"大德(1)不逾闲(2),小德出入可也。
"
【注释】
(1)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
(2)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译文】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
【评析】
这一章提出了大节小节的问题。
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
【原文】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1)末也。
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2)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君子之道,焉可诬(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
(1)抑:但是,不过。
转折的意思。
(2)倦:诲人不倦。
(3)诬:欺骗。
【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
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评析】
孔子的两个学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而且争得比较激烈,不过,这其中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只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
【原文】
19·13 子夏曰:"仕而优(1)则学,学而优则仕。
"
【注释】
(1)优:有余力。
【译文】
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
【评析】
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
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
同时,本章又一次谈到"学"与"仕"的关系问题。
折叠解析三
【原文】
19·14 子游曰:"丧致(1)乎哀而止。
"
【注释】
(1)致:极致、竭尽。
【译文】
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
【原文】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
【译文】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
【原文】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
【译文】
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
【原文】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
【原文】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1)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
【注释】
(1)孟庄子:鲁国大夫孟孙速。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
【原文】
19·19 孟氏使阳肤(1)为士师,问于曾子。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则哀矜(2)而勿喜。
"
【注释】
(1)阳肤:曾子的学生。
(2)矜:怜悯。
【译文】
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
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
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
【原文】
19·20 子贡曰:"纣(1)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2),天下之恶皆归焉。
"
【注释】
(1)纣:商代最后一个君主,名辛,纣是他的谥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暴君。
(2)下流:即地形低洼各处来水汇集的地方。
【译文】
子贡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
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
折叠解析四
【原文】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
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
【原文】
19·22 卫公孙朝(1)问于子贡曰:"仲尼(2)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
(1)卫公孙朝:卫国的大夫公孙朝。
(2)仲尼:孔子的字。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
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
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评析】
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
子贡说,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
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这不需要什么人讲授给孔子。
表明了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学习过程。
【原文】
19·23 叔孙武叔(1)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2)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3),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4),不得
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5)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
(1)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三桓之一。
(2)子服景伯:鲁国大夫。
(3)宫墙:宫也是墙。
围墙,不是房屋的墙。
(4)仞:音rèn,古时七尺为仞,一说八尺为仞,一说五尺六寸为仞。
(5)官:这里指房舍。
【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
"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
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别人可以看到屋内摆设的美好状况。
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房屋的绚丽多彩。
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
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原文】
19·24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1)见其不知量也。
"
【注释】
(1)多:用作副词,只是的意思。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
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
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
【原文】
19·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1)之斯行,绥(2)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
(1)道:同"导"。
(2)绥:安抚。
【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
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
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
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
(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
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