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辨证施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著·社区中医药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眩晕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常见疾病,眩为眼目昏花[1],晕为头晕有旋转感。
其特点是患者自觉周围景物旋转或自身旋转,如坐舟车甚至出现跌倒[2],常伴有恶心呕吐。
眩晕除药物治疗外,护理是非常重要的[3]。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患者个体差异、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6年1-11月收治眩晕患者57例,男16例,女41例,其中脑供血不足42例,高血压8例,美尼尔综合征5例,低血压2例。
按中医辨证分4型,分别为肝阳上亢、肾精不足、痰浊中阻、气血亏虚,采用辨证施护。
一般护理保持病室整洁安静,避免噪音,空气流通,光线适宜。
让患者卧床休息,变动体位时动作宜缓慢;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尽量避免靠摇床架和帮动头部;说话轻言细语,态度要温和;保证患者安静休息。
病情缓解后,指导其做适当运动。
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观察患者眩晕发作时间、性质、持续时间和诱发因素。
辨证施护肝阳上亢型:患者多性情急躁,是阳盛之体。
若情志所伤,过度操劳,肝肾之阴耗伤,致使阳亢阴虚水不涵木,久之肝之阳气升而无制,阴不制阳,则见头痛目胀、眩晕耳鸣,每因烦劳或愤怒而面色潮红、头晕,急躁而怒,舌红苔黄,脉弦细。
施护:对此型患者情志护理尤为重要。
一方面应用说理开导法,解除患者忧虑悲观情绪,劝患者少生气动怒,否则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另一方面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尽量让患者家属配合,避免“怒伤肝”“怒则气上”而加重眩晕。
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嘱其定时测量血压,注意对患者肢体、神志、口眼活动情况等进行观察,以防风气内动,突发中风之变。
宜清淡饮食,少量多餐,食量不宜过饱。
食物性以偏凉为宜,忌烟酒。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芹菜、紫菜、芝麻、冬瓜、萝卜等,并保持大便通畅。
少食油腻、厚味、辛辣刺激动火之品及动物内脏等,如葱、蒜、辣椒、公鸡肉。
饮食宜因时制宜,春夏季宜甘凉清淡,如桑叶、菊花、莲子泡水代茶饮,以清心除烦,止渴助眠。
秋冬季可进滋补肝肾之品,如淮山药、元肉汤等。
痰浊中阻型:本型患者多见于肥胖之人。
由于胖人多痰湿或嗜好肥腻、甜食内伤脾胃,脾运失健。
脾失健运,湿邪内困者临床常有眩晕耳鸣、头重如裹,甚则视物欲倒、呕吐痰涎,少食多寐,舌苔腻,脉濡滑。
施护:此型患者饮食宜因人而异。
在适当控制饮食的同时,饮食宜清淡、平性、易消化、低脂、低盐、谷物及新鲜蔬菜为主;适量
蛋白质,限制高热量的摄入,多吃薏苡仁、萝卜、海带、枇杷等利湿化痰之品,少食肥腻助湿之物,忌食辛辣、煎炸、烧烤助火食物。
如患者呕吐严重则应及时清除呕吐物,保持口腔清洁,保持病室整洁安静;饮食宜清淡之流质,并且少量多餐。
汤药宜温服。
做好生活起居及情志护理。
气血亏虚型:本型患者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失血,先天不足之人。
症见眼花头昏,病程长而反复,遇劳则加剧,面色少华,心悸气短,神疲懒言,纳呆,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施护:此型患者由于体质的差异,应采用有针对
性的施护方法,着重指导患者生活起居
有规律,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劳逸结
合,可适当散步,听低缓的音乐,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阳,阴盛而寐。
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动作过大晕倒而发生意外,缓解后适当配合室外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根据虚则补之原则,当补益气血,应吃一些血肉有情之
品。
如:瘦肉、牛奶、红枣、黑芝麻
等;适当食用养心阴的食物,如冰糖百
合莲子羹等有良好的催眠效果。
肾精不足型:肾为先天之本,主水
藏精,主纳气并主骨生髓。
若年迈体弱,久病虚劳,房劳过度致肾中精气不足,则发眩晕、耳鸣、失眠多梦。
施护:卧床休息。
阳虚者注意保暖,节制房事。
应鼓励患者适当活动筋骨,使血
气流通,养气生精。
饮食调补方面,可食用羊肉、鹿肉、胡桃肉等温补品;阴虚者平时可用甲鱼、银耳、淡菜等滋养
补品。
讨论
眩晕病属于临床常见病,病情较轻者会出现视物旋转等症状[4],而病情严重者则会出现必须静卧闭目,无法起床以及睁眼即眩等症状。
眩晕的患病机制复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9.04.079
摘要目的:探讨辨证施护对眩晕患者的护理效果。
方法:根据中医辨证的原理,将眩晕证分为肝阳上亢型、痰浊
中阻型、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针对患者不同的证型及个体差异,采用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因人施护的方法。
结
果:针对患者个体差异、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结论:给予眩晕症患者辨证施护,提高
了临床疗效,缩短了住院时间,效果良好,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眩晕;辨证施护;因人施护。
眩晕的辨证施护
万凤琼周俊余
653100玉溪市中医医院,云南玉溪
(下转第126页)
121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4期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northern china: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study [J].PloS one,2014,9(7):e101296.[2]Ouyang Q ,Xue LY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the 21(st)century in china:Turning challenges into opportunities[J].J Dig Dis,2012,13(4):195-199.[3]汪悦,查安生.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干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2):394-396.[4]刘宏晶.肠炎宁胶囊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4(4):142-145.
[5]翟登合,孙艳丽.肠炎宁胶囊联合美沙拉嗪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0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5(3):144.
杂,临床所见以虚实两端为主,大部分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病之本在于气血不足以及肝肾阴亏,眩晕症状严重且出现昏仆情况时,需嘱咐患者即刻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特别是禁止体位旋转,需积极护治;若患者出现中风先兆症状,需依照中风干预[5]。
辨证施护时需结合患者的不同证型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做好保暖措施,指导合理饮食。
还应嘱咐患者保持睡眠充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另外,还需结合身体状况适当开展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增强机体抗病抗邪能力。
本研究57例眩晕患者的辨证施护说明运用中医理论施行辨证护理可提高临床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亦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最有力举措。
参考文献[1]徐丽艳.辨证施护眩晕[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24-125.[2]范蕾,李璟,朱贝贝,等.中医辨证施护在眩晕病阳亢络阻型患者的护理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12):86-87.[3]曹丽微.肝阳上亢型眩晕的辨证施护[J].河北中医,2016,38(4):628-630.[4]董桂霞.辨证施护在眩晕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23(63):178.[5]温敏,段卉.天麻素治疗中老年眩晕的辨证施护[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45(26):5533.
疗效,且有利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的恢复,降低其白细胞计数,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1]张国成,刘世喜.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和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的细菌学特点多中心研究[J].发育医学电子杂志,2014,2(4):198-203.[2]彭向东,陈立民.盐酸克林霉素与喜炎平注射液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的疗效[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2(4):204-206.[3]李娜,马翠翠.“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法联合刺络、中药足浴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4):1510-1512.[4]舒红文,余霞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与头孢替唑钠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对比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15,21(9):
25-28.
[5]张顺辰,张红新.小儿热速清口服液联合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治疗急性化
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
2015,26(27):3777-3779.
参考文献[1]姜俊杰,谢雁鸣,王永炎,等.金叶败毒颗粒治疗风温肺热病(热在肺卫证)的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8):1467-1473.[2]Zehsaz F ,Farhangi N,Monfaredan A,et al.IL-10G-1082A gene polymorphism and
susceptibility to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mong endurance athletes[J].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2015,55(1/2):128-134.[3]罗光燕,杨小琼,张芸,等.25羟维生素D 3与抗菌肽在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研究及相关性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29):4053-4055.[4]余超.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急性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12):1610-1612.
(上接第121页)
(上接第122页)
(上接第123页)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