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生献给核工业建设 怀念父亲李竹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一生献给核工业建设
怀念父亲李竹林
文I李水城2020年3月30日是敬爱的父亲
逝世一周年的曰子,由于新冠
疫情肆虐,原定3月上旬全家
为老人举办入土为安的祭奠仪式只能
延后了。
回想起父亲动荡且不平凡的
一生,总想写点文字纪念他,以表达
我和家人对他的怀念。
会打仗,也要会建设
父亲于20世纪20年代出生在晋
西北山阴县苑家辛庄一户普通农民家
庭。
他幼年丧母,小时候没钱读书,只
能帮村里的私塾先生家里干点活,以换取旁听的资格。
1944年,他离家参加了八路军,军旅生活他从未说起。
我记得他大腿上有一块圆圆的伤疤,是战争年代受的枪伤。
他离休多年以后,才在我的劝说下留下了一些文字,从中得以了解他的一些简历。
父亲所在部队属于西北野战军,解放战争的后期一路向西进军。
1949年8月26曰兰州解放后,他随部队在
/2005年,成都,李竹林(1929-2019)佩
戴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留影。
李竹林15岁
离家参加八路军,当过野战军、工程兵,为我
国核工业建设洒下辛勤汗水,前往大西南参加
三线建设,如他自己所言,“我这一辈子都是在
动荡不定的生活中走过来的,而且总是担任前
锋的角色”,对此无怨无悔,感到无上光荣
火库,在清点武器的过程中,有入伍
的新兵不懂事,点燃导火索玩闹,导
致大爆炸,死伤不少人。
幸亏他那天
1951年元月,父亲带着母亲返回
西北军区独立第四师驻地—
—甘肃秦
安。
年底师部与渭南军分区机关合并
组成西北空军轰炸师,父亲曾被抽调
去任参谋,临时主持了一段赴朝前的
军务工作。
1952年7月又调回渭南军
分区任补训团司令部股长。
1953年7
月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随即中央军
委决定将原定入朝参战的八个师转入
地方建设行列,归属建筑工程部领导。
当时全国分为八个大区,每个大区部
署一个建筑师(此即后来建筑工程部
八个建筑总公司的由来)o父亲所在师
转为建筑三师,负责西北地区,下属
七团驻宁夏银川,八团驻陕西临潼,
父亲所在的九团驻陕西华县。
为适应从野战军转为工程兵的变
化,部队幵始选派干部去地方学习。
1953年3月,父亲前往咸阳与当地政
府协商,将一批援建即将返回上海的
技术工人借到部队,以师傅带徒弟的
方法手把手地教战士学木工、瓦工。
经过半年学习,八团被派往阎良参加
机场建设,九团去西安郊区边家村(今西北大学附近)营建一座办公大楼和食堂,半年后竣工交付使用,初战告捷。
1954年2月,建筑工程部在北京召开这八个建筑师的英模大会,父亲作为建三师代表莅会。
朱德总司令接见全体代表并发表讲话,鼓励大家:“你们不但会打仗,还要会建设。
我们过去打仗就是为了今天的建设。
”万里副部长在闭幕式上做了总结报告。
建三师全体官兵幵始在兰州参加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包括炼油厂、化工厂、石油机械厂、电厂及各自所属的配套设施。
为保证工程能如期完成,国家将具有大工业施工经验的东北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调往兰州,与建三师的官兵混编组成了兰州建筑工程总公司,下属六个工程处,再后来又在这个基础上扩展出六个子公司。
东北这家民营公司的到来为建三师注入了雄厚的技术力量。
1955年初,接军委命令,建三师全体官兵于5月1日脱军装、交徽章、就地转业,师部转为建筑工程局机关。
万人大转运,“原子城”会战
1958年9月一个夜晚,父亲和刘志民、测量技术员杨树林被召集去参加_个秘密会议,会上见到三位素不相识的人,父亲等人被告知他们将一起赴青往西宁,下机后到西宁宾馆换乘吉普
车驶往青海湖方向,最后抵达一处名
叫金银滩的草原。
此地距海晏县城30
余公里,距西宁90余公里,西有宝山,
西南方向为青海湖,北面和东面是崇
山峻岭,南面有汉代王莽时期的西海
郡旧址三角城。
20世纪40年代,西部
歌王、作曲家王洛宾曾来这处草原上
采风,并创作出著名的民歌《在那遥
远的地方》。
金银滩是海北地区水草
最为肥美的高原牧场,面积超过1100
平方公里,居民绝大部分为藏族。
父亲一行驱车在金银滩草原进行
勘查并作详细记录。
出于严格的保密
规定,带队领导并未挑明此行目的。
事后得知,在父亲等人前往青海之前,
金银滩草原已被选定为中国的核武器
研制基地,并得到中央的批准。
此次
父亲等人调查目的是进一步了解金银
滩草原各方面的细节,为下一步建设
提供资料。
返回兰州后,父亲很快又和公司
的另外几人奉命去北京接受新任务。
到了北京以后父亲才知道,此前率队
去金银滩考察的领导是三机部九局
(核武器局)的局长李觉将军。
此次他
们接受的新任务是,返回兰州立即筹
组104公司,并尽快前往青海221厂
(对外称青海机械厂)实施基建任务。
此事须严格保密,不准对任彳可人(包括
家人)提起。
尽管父亲并不清楚221厂
组建104公司,挑选上至党委书记、经
理,下至工程技术人员、工区主任、工
段长等近200名骨干,还有1000余名
技术工人,上述人员凡政审合格、身
体健康者一律调入104公司,机械设
备也全都带走。
1959年元月,新组建的104公司
1200人前往青海。
当时还没有铁路,
这批人分乘百十辆卡车要走两天才能
抵达金银滩草原。
时值三九隆冬,朔
风怒吼,天寒地冻。
前期抵达的人员
还有少量的帐篷,后续人员只能挖地
窝子,打地铺、铺草席,房顶铺油毛
毡,能遮挡风雨即可。
没水,去河沟凿
冰。
没柴草,到草原上捡柴草和牛粪、
马粪。
缺油少菜,只能吃青棵面糊糊
加咸菜,最难忍受的是如何适应平均
海拔3300米的高原缺氧和强紫外线辐
射。
尽管条件恶劣,生活艰苦,但没有
人打退堂鼓,工人干部齐上阵,在很
短的时间里解决了吃、住等基本生活
问题。
作为先遣队,104公司除了解决
自身的吃和住,还要为后续即将到达
的上万名转业军人和支边青年营造一
个基本的生活环境。
刚在221厂安顿下来,1959年4
月,父亲和母亲一起受命返回兰州组建
“青海机械厂驻兰州办事处”,准备接收
从河南内黄、清丰两县招来的7000名
支边青年和3000名转业军人,并负责
将他们转运到金银滩。
办事处设在兰
海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翌曰清晨,父亲是干什么的,但隐约感觉其性质非比州西站附近的交际处(友谊饭店),成
寻常。
他在三公司的基础上开始暗中员有近30人,分为接待、财务、材料、等人前往兰州机场乘一架小型飞机飞
/ 2043年8月10日,青海,金银滩草原上的原子城。
青海
原子城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老一辈科技
工作者在这里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
o
劳资人事、生活服务、调度等小组。
20世纪50年代,兰州的各方面条 件也很差,要解决上万人的接待和转 运,工作难度和强度之大,今天很难想
象。
很快,转业军人和支边青年陆续抵 达兰州。
他们来时乘火车,去青海只能
乘卡车,第一站到西宁,再由211厂派 车接至海晏。
由于运输能力有限,来的
人多、走的少,导致大量人员滞留兰
州,将兰州饭店一整座楼包下来也不 够住,只好再租用周围的中小旅社。
除了接站、住宿和转运以外,最
困难的是吃饭问题。
办事处掌握资金 有限,只能在驻地临时搭建了两座食
堂,办事处的人员空闲了就去帮厨, 同时也发动抵达滞留人员临时帮忙。
食堂内架设了两口大铁锅熬稀饭,一 口锅蒸馒头。
每天供应两餐,每餐一
个馒头一碗稀饭,再加点咸菜,其景 象犹如赈济难民。
这期间有两位自愿 帮厨的转业军人,由于工作太过劳累, 不慎踩进稀饭大锅内烫伤牺牲了。
出 师未捷身先死,父亲每每提及此事都
很沉重。
此时,国家的粮食供应幵始紧张, 办事处的食堂入不敷出,急得父亲天 天要跑省粮食厅,但负责人为难也躲 着不见,父亲就睡在人家办公室等,
能要一点是一点。
无奈之下,也只能 改为每人每天供应两餐稀饭。
就这样,
©/彳959年7月4日,“青海机械厂驻兰州办事
处”全体入员在兰州五泉山公园留影。
该年4月, 李竹林夫妇受命返回兰州组建“青海机械厂驻兰
州办事处”,准备接收从河南内黄、清丰两县招来
的7000名支边青年和3000名转业军人,并负责 将他们转运到金银滩,转运工作足足进行了近三 个月才完成
此次接待转运工作足足进行了近三个
月,父亲率领办事处全体人员克服重 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随即办事处
撤销。
1959年7月1曰,父亲和办事处 的全体人员带着家属到五泉山公园放 松了一天,并拍照留念。
提起这段经
历,父亲总是要感谢甘肃省粮食厅和 兰州市的运输部门,说没有他们的大 力协助,这次万人大转运的工作是很
难完成的。
返回221厂后不久,104公司被改 为221厂下属的五公司。
父亲下放到
电厂工地蹲点,和工人们在一线奋战。
在吊装设备严重不足的条件下,他们 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集思广益,
硬是用捆绑杉木杆制作的简陋倒链将 电厂跨度18米的厂房屋架钢梁一寸一
寸地吊装成功,堪称奇迹。
122 |
国家人文历史
1960年下半年电厂安装试用,父亲返回211厂筹建处负责机关的施工管理(下设调度室、计划统计科、施工技术科、预算科、测量队、化验室、机械化施工队等),其手下管辖了4个土建工区,以及综合加工厂、采石厂、砖厂、交通运输处等。
其中一工区承建七、十八厂区;二工区承建三、六厂区;三工区承建四厂区和水厂;四工区承建十厂区和火车站。
综合加工厂负责金属、混凝土构件,几乎涉及每个生产环节。
这么重的担子全都压在父亲肩上,亏得那时他年轻、身体还行。
他说起那三年(I960—1962)是他这一辈子工作最忙、最累
也最苦的阶段。
I960年下半年,蔓延全国的饥荒传到大草原。
当时每人每月的口粮定量仅有24斤青棵和谷子,每月还要节约2斤,实际仅22斤、油2两,副食品更是严重短缺。
眼看职工的身体素质一天天下降,上班无精打采,饥荒、浮肿、肝病、人心浮动。
有些河南支边青年幵始请假不归或不辞而别,外逃、减员现象严重,非正常死亡也出现了。
饥饿的人们休息了就去草原挖野菜、采蘑菇、抓旱獭(草原鼠),尽管一再劝说旱獭传染鼠疫,但饿急的人是不计后果的。
这种情况直到1961年下半年才有所转机,中央紧急给221厂调拨了一批黄豆,这以后每人每天能喝一碗豆浆,补充蛋白,豆渣还可掺入青棵面,蒸出的馒头个大,也好吃些了。
提起这一段,父亲很感谢时任211厂的党委书记赵敬璞,说这个人体贴职工的疾苦,要求各级领导都要抓生活,领导干部都去大食堂吃饭。
同时组建农副处,组织人员去青海湖打鱼。
各单位建立农副队,自力更生,开荒种地、生产自救。
到了1962年的下半年,形势逐渐好转,职工身体也逐渐恢复,生产施工重新回到正轨。
公/1960年,青海,李竹林夫妇留影。
李竹林奉命前往青海2K厂(对外称青海机械厂)实施基建任务,他坦言在青海的三年(1960-1962)是他这一辈子工作最忙、最累也最苦的阶段
大概就在这个阶段后不久,由于工作
太过劳累以及营养极度缺乏,父亲患
了肝病,被送往兰州住了一段医院,
痊愈后很快就返回221厂,投入到紧
张的工作之中。
为了加快十八厂区的建设,争取
科研人员早曰进厂,仅仅依靠父亲所
在的施工管理处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1962年底,中央将建工部西北二公司
调入厂区,与104公司一起抢建十八
厂区。
同时调入铁道兵、工程兵15000
余人,负责厂区专用铁路和等级公路
的建设。
为便于统一指挥,成立了221
厂基建联合指挥部,李觉任总指挥。
1963年下半年,各厂区的科研工程项
目如期完成,交付使用,保质保量地
完成了十八厂区50余万平方米的市政
建设,大批科研人员进入211厂的各
个部门开展工作,原子弹研制工作很
快取得了重大进展。
1964年将十八厂
区合并为九院,李觉任院长。
1月,科
研人员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浓缩铀一
235;4月,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弹的核
部件;6月,在221厂基地靶场进行的
最后一次全弹轰爆试验(即“冷试验”)
圆满成功,为下一步的原子弹爆炸成
功奠定了基础;10月,组装好的原子
弹被装入“核弹专列”,从211厂区火
车站驶往新疆,16B,中国第一颗原
子弹在罗布泊实验场爆炸成功。
父母亲常年在211厂工作,每年
只有一次探亲假,与我们聚少离多。
1964年夏天,父母托人将我带往西宁,
我记得住了两天,一天清早出发,先
乘汽车再换火车和汽车,经历几个检
查站,直至天黑了才抵达221厂区。
夜
晚的金银滩天上繁星密布,车灯下不
时映射出草原鼠的身影。
我印象中厂
区没有小孩,星期天父亲会带我去草
原上采蘑菇,茫茫大草原,蓝天白云,
远山可见耗牛,小河(麻皮河或哈利
津河)清澈见底。
我尝试下水,但水冰
凉刺骨,那个短暂的假期给童年的我
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随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
功,221厂也成为高度敏感的危险区,
为防止敌对国家的破坏,幵始采取一
些临时措施,将所有建筑物的外墙粉
MAR2021|
123
OPL
刷成与地面相同的颜色,晩上还不时拉警报,将人员疏散到野外。
但这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最后只能实施战略转移。
当时认为西北、华北、东北都不安全,如此,以四川为大后方的三线建设拉幵了序幕。
彭德怀被任命为三线建设副总指挥,百万建设大军开始转向大西南的三线建设。
曲/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位于海
北藏族自治州首府西海镇,碑高46/15米,象征
着1964年40月46日15分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
原子弹。
基地创建于1958年,1995年退役,30
多年来,在这块"79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区内攻
克了原子弹、氢弹的尖端科学技术难关,成功地
进行了46次核试验
苦,一切从零开始。
父亲先是带领公
司部分干部前往四川绵阳选点,将机
关驻地选在距离游仙镇两公里一座秃
山坡上,当地百姓被迁出,职工们可
住在农民干打垒的屋子。
此时涪江上
只有一座用木船和木板连接的浮桥,
从221厂的转运的物资和设备在绵阳
火车站卸下后,基本上都是靠人挑肩
转战西南大三线
1964年,104公司建制被恢复,并准备前往大西南参加三线建设,公司的两位老领导也返回了,但221厂将公司二处施工技术科的全体人员留下,这使得104公司的技术力量严重被减弱。
时任211厂副厂长的王志刚也曾三番五次劝说父亲留在211,但他舍不得老九团,没同意。
至此,父亲幵始了在四川的第二个忙碌阶段。
1965年下半年,104公司奉命转都是搭建的简易竹棚,竹骨泥墙,能落脚即可。
一工区驻地在902甲区,所在位置常年阴雨,鲜有阳光,空气异常潮湿,一晩上盖的被子都能攥出水来。
直至11月大部队才进驻完毕,902机关的驻地为梓潼县政府让出来的几个大院。
为加快902工程建设,国家将交通部先期进入四川为三线工厂铺路架桥的近万名筑路工人中的4000名转扛运到各个工区。
各工区的条件更差,
转战的历程同样是异常艰
T
的万,并陆续有一些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岛1966年春节刚过,902指挥部要求
建处一起办公,公司领导任筹建
战西南,并更名为“国营西南24公司”,参与国家902工程(即中国入24公司,此时公司的总人数已经过进来,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逐渐正常。
24公司将生产机关搬到梓潼与筹
工程物理研究院)建设。
这次
AX历史'―\・忌卩F進千------------------------二―1 -”《_尸X———-—.................]
tbi",“px.----—
处副职,父亲任总调度室主任,但他一天没去过办公室,整日钻山沟,从一个工区到另一个工区。
当时规定各单位驻地的选择须遵照“山、隐、洞、散”四大原则。
山乃大山深山,隐蔽为主;若有需要还要钻山洞;散即三线的工厂、甚至车间都要解体建在不同地点,相距几里、甚至几公里。
1967年冬,我曾随父母到梓潼山里三所的工区,目睹了那里的简陋条件,办公室是竹编泥墙的棚屋,里外透光,连风都不挡。
此时,父亲所在的单位仍坚持生产,与地方社会保持距离。
24公司曾先后2次被军管,1972年解除军管,二机部领导在北京召集各直
属单位领导参加座谈,此后生产秩序逐渐恢复。
1977年,中组部任命父亲为24公司经理,直至1987年离休。
1971年初,把我们从小带大的姥姥因病去世,父母将弟弟妹妹接到四川,从此我们有了个完整的家。
我在1969年参加工作,独自留在兰州,每年春节回去探亲。
那些年,除了春节几天家人团圆以外,其余的日子父亲似乎总是在出差,从他嘴里听到最多的都是些代号:221、404、504、816、821、902、903……父亲离休前,二机部领导安排他们前往新疆观看了一次核试验,还了这批老同志的一个心愿。
就在父亲离休的1987年,211厂彻底销号。
1994年6月15H,核工业总公司211厂向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区办理正式移交。
1995年5月15S,新华社宣布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基地退役,移交当地政府使用。
2005年,该基地被中宣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后来,父亲在他的回忆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这一辈子都是庭动務不定的生活中走过来的,而且总是担任前锋的角色,从建三师兰州的师部及家厲基址选点建设,到参与青海211核基地的勘©/20世纪70年代末,四川绵阳,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李觉(左六)与24公司领导班子合影,左七为24公司经理李竹林/965年下半年,李竹林奉命转战西南,参与国家902工程(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建设,这次转战历程同样是异常艰苦,李竹林先是带领24公司部分干部前往四川绵阳选点,而后靠人挑肩扛将物资和设备从绵阳火车站运到各个工区,—切都是从零开始
查和建设,再到B川902工程0勺选点
建设,莫不如是。
这种动场的生活也让
我和我的家庭失•很多。
1960年,我
旳老父亲来211基址看我,没想列老
人家年事己高且家体患病,无法适应髙
原缺義的恶劣环境,雀到达佥银潍草原
的第二夭早上便不幸•i•世,直至20世
纪*70年代才■{殳法将老人遺骨从金银潍
草原辻回故土。
由予我多与的核基址
建设属予国家绝•对机雷,我们夫妇祁
连104乂司,只能将孩子杞付给岳母,
最,卜灼女儿送到山西由她姑姑抚养,
我们一心扑连工作上,垂年只有一次
短暂的探亲假与孩子团聚。
"文革”期
间,连回家探亲旳请格也被剝夺J。
20
世纪*70年代初,岳垃去世后才将孩子
们接到曲川。
不可否认,中国核武器的
研制成功是大量科技人鬲奋战対结黑,
这其中也应包括数万基建工人和千部
旳艰苦存斗,可以说,这是一吏政治素
养高、技术过硬、特别能啃硬骨头、打
硬仗的优秀基建队伍。
兀十年来,这个
队伍一直连核武研制的幕后默默元闻
址做奉献,至今也没有多少人知道、甚
至沒有人特别提起这支为我国的枝工
业建设洒下辛勤汗水、貞献毕生精力、
做出巨大栖牡旳基建队伍。
对此我们
无怨无悔,感到无上龙榮,但同时也希
望国家和人民不要忘记恵共和国0勺历
史上曾有这样一支为祖国対核工业建
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群体。
”
父亲这一生颇为动荡不定,他是
农民的儿子,参加革命后边干边学,进
步很快。
后来在单位里长期主抓生产,
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领导。
由
于他常年在保密单位工作,平时话不
多,原则性很强。
20世纪50年代末,中
央下发了干部下放的通知,他在单位
竟率先把母亲下放回家了一段。
尽管
后来母亲坚持回到了原工作岗位,但
此前的工龄却被取消,一切从零开始,
使得母亲与同时参军的人在工资待遇
上差了一大截,这件事也让母亲埋怨
了他一辈子。
仅此一例就能看出父亲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家人和
子女的工作作风。
I
MAR2021|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