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理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与建筑浅析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理念
□郭贝蒋晖
摘要:扎哈•哈迪德(以下简称"扎哈”)所处的建筑时代主要为后现代建筑时期,这一时期,建筑师和理论家不断批判以往的建筑思想,许多新的建筑风格和元素相继诞生。

扎哈作为一位杰出的现代建筑师,在其整个建筑设计生涯中不断成长和创新,逐渐形成独特的设计语言体系,留下了许多引人深思的建筑作品。

该文介绍了扎哈建筑设计理念的形成,并从建筑构造和建筑空间两方面分析其建筑设计理念。

关键词:扎哈•哈迪德设计理念建筑构造建筑空间
一、扎哈设计理念的形成
1家庭教育和文化对扎哈思想的影响
扎哈的建筑设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开明的家庭教育氛围使扎哈形成了追求自由、平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她往后追求自由、自信、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有所影响。

同时,扎哈从小在英国接受教育,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西方社会文化和思想的转型期,反传统思想的思潮逐渐显露。

这种文化转型正与扎哈的思想不谋而合。

扎哈的设计理念本就是希望打破固有的建筑形式,实现新的现代建筑的突破,文化的转型进一步激发了她敢于突破创新的决心。

2.专业学习对扎哈设计理念的影响
扎哈学习建筑主要从在贝鲁特攻读数学系开始。

她早期的许多建筑运用了几何结构,形状构造看似夸张、没有规律,实则是经过严谨的理性思考和逻辑分析形成的。

在进行设计时,扎哈会分析场景,并将环境中的影响因素作为数据,以这些作为参数,通过软件程序编写相应算法,再由计算机生成可能的方案,从中选择较为合适的方案。

学习数学让扎哈形成了严谨的理性思维,并将其运用于之后的建筑设计。

扎哈开始专业、系统地学习建筑是在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和大都会建筑事务所。

在建筑联盟学院学习期间,扎哈接触到22世纪初俄国的构成主义思想和表现手法,这奠定了她的建筑设计理念基础。

当时正值建筑联盟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学院里的多位师生如库克、屈米等人敢于做全新的现代主义者,希望通过新视角描述建筑。

学院大胆创新的学习氛围深深影响了扎哈的设计理念。

她毕业后进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深入学习,之后创立了个人工作室,参加了大量国际赛事,并获得不少奖项。

当时,她的设计中便出现了具有非线性建筑特征的流动长弧曲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3.建筑设计期间扎哈设计理念的完善
扎哈的设计思维十分前卫,具有超前的数字化意识,敢想他人所不敢想。

早期,她就以抽象绘画的方式对建筑表现形式进行极具数字化意识的探索与实验,成为以数字化设计意识设计建筑形体和空间的领军人物。

关于非线性建筑思维的形成,扎哈最初的建筑设计侧重于塑造建筑形态,这从她早期代表作品之一的德国维特拉公司消防站便可看出。

早期,她的创作风格受到至上主义的影响,许多建筑作品的形态抽象,让人琢磨不透,表现出她对于将抽象建筑形式推向极致的追求和探索。

2200年之后,她便开始重视和思考对建筑场所空间的设计。

受到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扎哈习惯用抽象、破碎、爆炸、重组等方式营造建筑空间,并善于模糊空间边界,增强建筑空间的连续性和交融性。

二、扎哈的建筑构造设计
1.非线性的建筑构造
非线性建筑是一种持续流线型的形体,其构成源于对建筑性能与周边环境因素的计算分析。

非线性思维的探索始于22世纪60年代,它突破了原有的22世纪现代主义的主流线性建筑思维,以一种不规则的方式描述建筑形态,具有数字性、动态性、拓扑性、自相似性、模糊性、轻透性、多向连接性、地景性、地域性和永续性等特质。

22世纪八九十年代,非线性设计思潮在全世界蔓延,扎哈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扎哈的许多建筑设计明显体现出非线性建筑给人的动态感,形体上以流动、大弧度的曲线和曲面呈现,没有明显的分界断面;构成上通过破碎重组的方式,使建筑形态在平滑中体现变 化。

并且,她设计的建筑本身就如同一件雕塑艺术品,给人以奇妙的视觉体验。

女P,位于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巴库的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凸显了非线性构造特点。

整个建筑造型的创意源于巴库市周围起伏的山势,建筑的整体造型由大面积的曲面包裹而成,以动态的曲面划分建筑区域,建筑整体与周围的非线性区域相联系,给人以群山连绵的动态视觉。

作为巴库城市开发的一座重要建筑,扎哈以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为思想基础对其进行设计,将整个场地和景观相结合,在市中心区域围合出一大片非线 性广场,使建筑融入场地,使游客进入非线性的建筑网,获得移
85
绘術去二右究
步异景的体验效果。

2.扎哈的建筑构造与环境的关系
扎哈十分重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联系,这在其设计的德国维特拉公司消防站中便有所体现。

消防站建在厂区北部的狭长小路上,扎哈对于该建筑的设计思路是使其顺着原本地形的走势发展,形成一道长长的线性景观,看起来像是对相邻田野和葡萄园的人工性延伸。

建筑整体构造由一系列墙和平面构成,这些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体块,朝不同方向收缩或扩张,延伸出的墙和翼与部分大面积玻璃使建筑与环境的分界得到缓和,使人不会明显感觉自己被封闭在建筑空间内部。

广州大剧院的设计则体现了建筑融于自然的理念。

建筑形体的设计受到珠江河谷的 影响,周边环境设计也被刻意营造出类似山丘的粗犷起伏之态,使歌剧院整体与周围环境景观有机结合。

但是,扎哈的建筑始终受到争议,她的建筑被认为难以与当地的环境对话,是孤独突兀的存在。

在笔者看来,其实扎哈十分注重建筑的延伸和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她绝不设计孤立封闭的盒子空间,希望建筑可以融于自然环境,事实证明她确实做到了。

但无论如何,建筑不可能一味以环境为标准,倘若建筑能与环境相呼应,那是幸运的,可建筑不仅是对既存环境的响应,而且是促进环境再生的契机。

扎哈的建筑魅力便在于此,她不是令建筑与周边一样,而是打造一个建筑和环境交流的有机体,使人进入该领域并能有所感受。

三、扎哈对建筑空间的设计
1.建筑空间的形成
扎哈在对空间的营造上,喜欢打破传统局限的空间纬度,通过细化空间层次,模糊空间边界,带给人多维度变化的建筑空间。

她打造的含混的空间围合模式、丰富的空间层次以及共融的空间形态拓展了人们的空间维度感知,给人们全新的审美体验。

(1)由连续曲面形成的空间形态
扎哈的许多建筑空间的表现效果是利用计算机造型软件完成的。

以台中的古根海姆美术馆为例,整个建筑空间由连续曲面构成,连续的曲面将瀑布般流淌的大厅、悬在基地上空的展厅、公共广场和基地内的活动展厅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将地面、墙体界面和顶面自然衔接,模糊了空间的既定界限,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和界面思维,使建筑内各空间相互流通,形成复杂多变的多维度空间。

(2)空间元的嵌套拼叠形成的空间
扎哈的某些建筑空间是由多个形态相似而大小比例不同的空间元以嵌套或拼叠的方式构成的。

空间元经过数次的演变或拼叠,再以相应的排列组合连接,便形成了各空间元相互嵌套关联的多层次空间,使建筑内部各空间产生既独立又相互流通的特点。

如香奈儿流动艺术展览馆,整体的大贝壳空间中嵌套着多个小贝壳空间元,空间元发生形变扭曲,再分别连接,形成整体的内部空间。

2.建筑空间的延伸性
(1)空间元的延伸
以香奈儿流动艺术展览馆内部空间为例,艺术馆的平面似贝壳形态,整个空间里的小空间元以贝壳造型为原样进行扭曲变化拼接,各空间元之间相互流通。

观察一个局部空间元,便可感受到该空间元在不断向周边延伸。

实际上,各空间元都在互
86相延伸,共同形成一个连续交流的内部空间。

(2)整体空间的发散性和消融性
扎哈的建筑空间不仅仅局限于内部空间的延伸,其对于建 筑整体空间的向外延展也十分重视。

早期她习惯将建筑空间拆解成碎片化的空间体,再将其重叠组合,相互碰撞,从而形成新的具有发散性的建筑空间,这一点从维特拉公司消防站中可清晰感知。

后期,她关注建筑内外空间的融合,采取“消退”的概念,使建筑从场地中形成,自由流动的建筑形体与自然环境相融,又渐渐消失在场地环境中,形成无限延伸的空间。

这在首尔东大门公园和广场设计方案中便有所体现。

(3)空间体验感
扎哈不会将建筑大空间切割成相互独立的空间,各空间是 相互贯通的。

她设计的建筑空间内部不会有阻碍所有视线的隔挡,整个建筑是自由发散和具有透明性的。

人们游走其间,没有明显的空间界限,感受到的是空间的流动感和不同视角空间带来的不同体验。

结语
扎哈作为当代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其建筑突破了许多传统建筑思想的束缚,既有着雕塑一般美妙的非线性建筑外形,又具备打破传统时空维度的空间。

她设计的建筑不仅为现代建筑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对现代建筑设计思维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较于建筑带给人们的观感享受,扎哈超前的设计意识更加具有启发意义。

她对于数字化设计意识和非线性设计思维的探索与实验,对于复杂空间的抽象化表达,对于建筑公共化景观的处理,都反映了其对建筑设计发展无止境的追求与探索。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CX2015036)。

参考文献:
[1刘璟.动态形式背后的理性思维一浅析扎哈•哈迪德的非线性建筑语言及其内在的生成逻辑.建筑与文化,2016(1).
[2]蒋蔚鹏.浅析参数化非线性建筑的美学特征一以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为例.建材与装饰,2019(1).
23吴雨桐,管雪松.浅谈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美术教育研究,2019 (20).
[2]刘松茯,李静薇.扎哈•哈迪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刘鹏飞.浅谈扎哈在建筑场所空间方面的设计模式及影响.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6).
55]邵唯晏.当代建筑的逆袭.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7]张萱.浅谈经典的城市雕塑建筑对城市文明的影响.大众文艺,2019 (18)
[8]王一涵,刘松茯.哈迪德近期作品的空间分形现象.新建筑,2017(2).
5]曾雯,管雪松.室内空间"破碎后的重生”一解构主义设计.美术教育研究,2019(8).
80]曾雯,管雪松.参数化设计:让室内空间"自由生长”一解放传统几何空间形式.美术教育研究,2018(22).
81李娜,张乘风.Zaha Hadid在中国现代性建筑的评价与分析.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11).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编辑缪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