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3欣赏杜鹃圆舞曲-人教新课标(2023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杜鹃圆舞曲》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由挪威作曲家约翰·哈沃森·达尔创作的著名乐曲,它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模仿杜鹃叫声的特点而闻名。这首乐曲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理解音乐如何表现自然和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聆听《杜鹃圆舞曲》来分析其音乐特点,探讨如何通过音乐传达春天的感觉。
本节课将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表现、理解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音乐学科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3欣赏杜鹃圆舞曲-人教新课标(2023秋)
1.教学重点
(1)乐曲背景知识:挪威作曲家约翰·哈沃森·达尔及其作品《杜鹃圆舞曲》的创作背景。
举例:介绍达尔的音乐风格及其在挪威音乐史上的地位,让学生了解《杜鹃圆舞曲》的创作背景,增强学生对乐曲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3欣赏杜鹃圆舞曲-人教新课标(2023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春天的旋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春天的时候,有没有听到过杜鹃的叫声?”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杜鹃圆舞曲》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音乐中的春天。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3欣赏杜鹃圆舞曲-人教新课标(2023秋)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3欣赏杜鹃圆舞曲-人教新课标(2023秋)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第三章《春天的旋律》,重点欣赏挪威作曲家约翰·哈沃森·达尔(Johan Halvorsen)的名作《杜鹃圆舞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打击乐表演都表现得很好。但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可以在分组时更加注意成员的搭配,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音乐如何表现春天的感觉”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从成果分享来看,有些小组的回答过于表面,没有深入挖掘音乐与情感、自然的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从作曲家的创作背景、音乐元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音乐。
(2)音乐元素:学习并掌握《杜鹃圆舞曲》的主题旋律、节奏、曲式结构。
举例:通过聆听、哼唱、模仿等方式,使学生熟悉并掌握主题旋律,分析乐曲的节奏和曲式结构,提高学生的音乐认知。
(3)音乐表现:学会用打击乐器模仿《杜鹃圆舞曲》的节奏,进行音乐表现。
举例: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按照乐曲节奏进行演奏,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协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们走进了《杜鹃圆舞曲》的音乐世界。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思考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通过提问学生们在春天是否听到过杜鹃的叫声,成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我发现这个话题让大家都很兴奋,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导入方式,比如播放一段春天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时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从而更好地引出课题。
1.了解挪威作曲家约翰·哈沃森·达尔及其作品背景。
2.欣赏《杜鹃圆舞曲》,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和春天的氛围。
3.学习并掌握《杜鹃圆舞曲》的主题旋律,能哼唱出来。
4.讨论乐曲中的杜鹃叫声特点,了解音乐中的拟声表现手法。
5.通过小组合作,用打击乐器模仿《杜鹃圆舞曲》的节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们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同时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3欣赏杜鹃圆舞曲-人教新课标(2023秋)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感知与欣赏:通过聆听《杜鹃圆舞曲》,学生能够感受乐曲中的美感和春天的氛围,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2.表现与创造:学生能够学会哼唱《杜鹃圆舞曲》的主题旋律,运用打击乐器模仿乐曲节奏,发展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乐曲的主题旋律和节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反复聆听和示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乐曲中的某个特定部分,如旋律、节奏或氛围。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用打击乐器进行节奏模仿,操作将演示如何通过打击乐器表现《杜鹃圆舞曲》的节奏。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打击乐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音乐如何表现春天的感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音乐与情感、自然的关系。
3.知识与理解:了解挪威作曲家约翰·哈沃森·达尔及其作品背景,理解《杜鹃圆舞曲》的曲式结构,提高音乐认知水平。
4.文化与传承:通过学习《杜鹃圆舞曲》,使学生了解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培养尊重和传承各国音乐文化的意识。
5.合作与交流: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3)主题旋律记忆:记住并哼唱《杜鹃圆舞曲》的主题旋律。
突破方法:采用旋律接龙、分组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主题旋律。
(4)音乐文化理解:理解挪威音乐文化及其与我国音乐的异同。
突破方法:通过比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挪威音乐文化的特点,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提高音乐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紧密结合,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核心知识,提高音乐学科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2.教学难点
(1)音乐欣赏: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乐曲的美感和春天的氛围。
突破方法:通过多次聆听、分析乐曲中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乐曲,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2)乐曲节奏:准确地模仿《杜鹃圆舞曲》的节奏。
突破方法:将乐曲节奏拆分为简单的部分,逐步教授,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掌握,并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协作,共同提高。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杜鹃圆舞曲》的基本概念和音乐特点掌握得还不错。但在讲解节奏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我意识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节奏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抽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借助一些直观的教具,如彩色卡片,通过卡片的不同颜色和排列来表示不同的节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模仿。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和展示。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杜鹃圆舞曲》的基本概念、美感和音乐表现技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音乐如何表现春天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体验音乐带来的美好。如果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但在课后,我还要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杜鹃圆舞曲》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由挪威作曲家约翰·哈沃森·达尔创作的著名乐曲,它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模仿杜鹃叫声的特点而闻名。这首乐曲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理解音乐如何表现自然和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聆听《杜鹃圆舞曲》来分析其音乐特点,探讨如何通过音乐传达春天的感觉。
本节课将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表现、理解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音乐学科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3欣赏杜鹃圆舞曲-人教新课标(2023秋)
1.教学重点
(1)乐曲背景知识:挪威作曲家约翰·哈沃森·达尔及其作品《杜鹃圆舞曲》的创作背景。
举例:介绍达尔的音乐风格及其在挪威音乐史上的地位,让学生了解《杜鹃圆舞曲》的创作背景,增强学生对乐曲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3欣赏杜鹃圆舞曲-人教新课标(2023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春天的旋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春天的时候,有没有听到过杜鹃的叫声?”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杜鹃圆舞曲》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音乐中的春天。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3欣赏杜鹃圆舞曲-人教新课标(2023秋)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3欣赏杜鹃圆舞曲-人教新课标(2023秋)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第三章《春天的旋律》,重点欣赏挪威作曲家约翰·哈沃森·达尔(Johan Halvorsen)的名作《杜鹃圆舞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打击乐表演都表现得很好。但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可以在分组时更加注意成员的搭配,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音乐如何表现春天的感觉”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从成果分享来看,有些小组的回答过于表面,没有深入挖掘音乐与情感、自然的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从作曲家的创作背景、音乐元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音乐。
(2)音乐元素:学习并掌握《杜鹃圆舞曲》的主题旋律、节奏、曲式结构。
举例:通过聆听、哼唱、模仿等方式,使学生熟悉并掌握主题旋律,分析乐曲的节奏和曲式结构,提高学生的音乐认知。
(3)音乐表现:学会用打击乐器模仿《杜鹃圆舞曲》的节奏,进行音乐表现。
举例: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按照乐曲节奏进行演奏,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协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们走进了《杜鹃圆舞曲》的音乐世界。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思考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通过提问学生们在春天是否听到过杜鹃的叫声,成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我发现这个话题让大家都很兴奋,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导入方式,比如播放一段春天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时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从而更好地引出课题。
1.了解挪威作曲家约翰·哈沃森·达尔及其作品背景。
2.欣赏《杜鹃圆舞曲》,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和春天的氛围。
3.学习并掌握《杜鹃圆舞曲》的主题旋律,能哼唱出来。
4.讨论乐曲中的杜鹃叫声特点,了解音乐中的拟声表现手法。
5.通过小组合作,用打击乐器模仿《杜鹃圆舞曲》的节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们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同时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3欣赏杜鹃圆舞曲-人教新课标(2023秋)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感知与欣赏:通过聆听《杜鹃圆舞曲》,学生能够感受乐曲中的美感和春天的氛围,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2.表现与创造:学生能够学会哼唱《杜鹃圆舞曲》的主题旋律,运用打击乐器模仿乐曲节奏,发展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乐曲的主题旋律和节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反复聆听和示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乐曲中的某个特定部分,如旋律、节奏或氛围。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用打击乐器进行节奏模仿,操作将演示如何通过打击乐器表现《杜鹃圆舞曲》的节奏。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打击乐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音乐如何表现春天的感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音乐与情感、自然的关系。
3.知识与理解:了解挪威作曲家约翰·哈沃森·达尔及其作品背景,理解《杜鹃圆舞曲》的曲式结构,提高音乐认知水平。
4.文化与传承:通过学习《杜鹃圆舞曲》,使学生了解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培养尊重和传承各国音乐文化的意识。
5.合作与交流: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3)主题旋律记忆:记住并哼唱《杜鹃圆舞曲》的主题旋律。
突破方法:采用旋律接龙、分组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主题旋律。
(4)音乐文化理解:理解挪威音乐文化及其与我国音乐的异同。
突破方法:通过比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挪威音乐文化的特点,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提高音乐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紧密结合,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核心知识,提高音乐学科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2.教学难点
(1)音乐欣赏: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乐曲的美感和春天的氛围。
突破方法:通过多次聆听、分析乐曲中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乐曲,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2)乐曲节奏:准确地模仿《杜鹃圆舞曲》的节奏。
突破方法:将乐曲节奏拆分为简单的部分,逐步教授,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掌握,并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协作,共同提高。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杜鹃圆舞曲》的基本概念和音乐特点掌握得还不错。但在讲解节奏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我意识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节奏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抽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借助一些直观的教具,如彩色卡片,通过卡片的不同颜色和排列来表示不同的节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模仿。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和展示。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杜鹃圆舞曲》的基本概念、美感和音乐表现技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音乐如何表现春天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体验音乐带来的美好。如果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但在课后,我还要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