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乐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人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长乐第二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段期中考试历史科试题(人民版)
命题人:董雪峰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汉唐明清中枢的演变图例正确的是
A.御史台——内朝——军机处——内阁
B.内阁——中书省——内朝——军机处
C.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
D.丞相——三省六部——中书门下——内阁
2.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这段电文()
A.真实记录了当时历史事实
B.是后人的“伪造”史料
C.是研究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的珍贵材料
D.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国属于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②它体现了西方民主思想
③其实际意义主要在于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④标志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4.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的观念是()
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C.“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5. 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墙,增加民族纠纷。
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利于民族团结,利于社会稳定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6.“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7.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这段话()A.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
B.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
C.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
D.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
8.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十款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
这些宪法条文体现了()
A.联邦制原则 B.民主原则 C.三权分立原则 D.自由平等原则
9.“他们相信人人平等,希望在生产过程中用合作代替竞争。
对后来的社会主义者来说,尤其是卡尔·马克思的追随者,这样的想法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们”是指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B.启蒙思想家
C.空想社会主义者 D.中国的新文化人士
10.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这些规定体现出()A.走向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B.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
C.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典范性
D.和平夺取、平稳过渡的必然要求
11.“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是“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
最有可能作出这个“回答”的人是
A.罗斯福B.丘吉尔C.杜鲁门D.尼克松
12.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演讲时说:“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
……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改变策略,建立多极世界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13.《全球通史》叙述道:“……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
”材料表明()
A.两极格局瓦解B.世界新格局形成
C.多极化趋势出现D.区域集团化发展
14.(《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上述材料中出现从《诗经·小雅·北山》到《诗经·小雅·大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B.青铜器的制造
C.水利工程的兴修D.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15.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与此认识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A.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 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
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 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16.《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业。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气节来安排农业生产 B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17.(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18.英国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
上数十年!”然而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
这个国家9/10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
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
”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阅读《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下表结论中不正确
...的是()
A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D.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20.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初谈到:“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
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
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
曰政治清明。
曰农村繁荣。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工业发展
②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国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③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
④当时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③④
21.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
……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
”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22.“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
”这里描述的是()
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3.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
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
”说明当时的中国()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24.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2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流行词语,下列各组中,都是从属于20世纪80年代开
始流行的是()
A.阶级斗争一国两制无私奉献
B.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经济特区
C.市场经济勤俭节约休闲娱乐
D.和谐文明注重环保小康社会
二、非选择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4-1917年间,俄国有一千五百多万人被强征入伍;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工厂,工人们每天被迫工作十小时以上。
物价飞涨,工人实际收入不断下降。
截至1917年3月,俄国约有一百五十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
材料二、1917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革命犹如火山爆发,在短短几天之内就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这次革命历史上称为“二月革命”。
材料三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
——《土地法令》
材料四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
对于这种方法,过去在共产党内和共产党外,都有许多人表示怀疑。
……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年1月25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俄国参加了什么战争?(2分)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2分)(2)“二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革命后,俄国的政治形势有何突出特点?后又引发了什么革命?这场革命的性质如何?(4分)
(3)十月革命后,苏俄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消灭私有制的?(2分)
(4)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采用什么方式来消灭私有制?有何作用?(4分)
(5)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27.(15分)“风云浙商”在当今媒体频频出现。
近代民族企业家里,“宁波帮”曾经叱咤风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
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报道,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各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
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二(通久源纱厂)纺纱机器现经安妥,开工在即,外洋机器厂派洋人二名来甬(宁波),已为该局雇佣……宁波道台已批示慈溪县的仁乾及其他华商商号,准其建立一个火柴厂制造火柴。
他们准备暂时雇佣日本工匠……这是一个新创举,可使中国在这种一向被外国入口货独占的行业中,今后也可分得一分利润。
这工厂将设于偏僻的处所,不至于使城市中人觉得讨厌或影响健康。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1897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
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于洋商者。
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
”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文中又点浙江,可见问题较为突出。
——金普森等编《浙江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7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阻力?(4分)
(3)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近代浙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2分)为什么?(4分)
28.(10分)服饰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
……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
违例……治以重罪。
——《明史•舆服志》
材料二早在1852年匈牙利政治家弗朗西斯•帕尔斯在美国游历时,曾这样感叹,人们的服装毫无个性,表现不出不同的社会等级,而在东欧,外国人立刻可以从不同的衣着看出一个古老的各种不同的职业和习惯。
美国的“衣着民主”是其服饰上的一大特点,20世纪的美国人可能是穿着最讲究,穿着最相似的工业民族,缝纫机的大量使用以及生产的批量化,是造成这一特色的物质原
因。
——《世界全史百卷本•世界近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材料三1912年10月3日,由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颁布的《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大礼服、常礼服两种,昼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裤用西式长裤。
常礼服两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
——严昌洪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四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
……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毛式短上衣。
——R•麦克法奈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 (2分)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衣着民主”的原因。
(6分)
(2)材料三说明的实质问题是什么?(2分)
(3)材料四“列宁装”的流行反映出新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的特点是什么?(6分)
(4)综上所述,影响人类服饰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