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华美实验学校2014-2015学年高二文综(历史部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盒涂改液。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4分)
12.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是他的座右铭。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他主张君主专制独裁
B、他认为国家的法令不能同时迎合公私双方
C、他认为一切人应服从法律
D、他认为君主的意见高于法令
【答案】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法家思想的理解和掌握运用情况,可以运用排除法做。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皇权凌驾于一切权力之上,而选项C“认为一切人应服从法律”不恰当,应是排除君主在外的其他人。
13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融合体现在()
①鲜卑族劳动者逐渐成为农民②农耕生活成为主要生活形式
③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有的还从事工商业
④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D
考点:孝文帝改革。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是错误的;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他们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学习。
通过排除法,所以选D。
14.一位著名的绘画史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
”他所说的“古”与“近”指的是
A. 元、明
B.晋、唐
C.宋、元
D.唐、宋
【答案】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
依据所学,晋唐画风相近,佛教道教题材的绘画较多,人物画成就较高;宋元明画风相近,文人山水画盛行,花鸟虫鱼题材丰富,其中宋代是中国古代“花鸟写生”的高峰期。
故ABC三项均不正确,A项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D。
15.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收入(单位:贯)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12625万余收支相抵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11613万余13186万余
A. 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的局面
B. 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C. “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D. 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答案】A
考点:王安石变法。
B项与当时的史实不符合,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北宋积贫现象,并不是积弱现象,所以C项错误。
D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故答案选择A项。
16.“世界上最快乐得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
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材料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出自()
A.普罗泰戈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考点: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
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材料的核心是在强调,重视道德的作用和重要价值。
可知,这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即“美德即知识”相一致。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1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这两部文献,在中美法制建设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两部文献都
①颁布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②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③是本国首部资产阶级宪法④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考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 年宪法》。
《美国 1787 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是在两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都是各自国家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而且都受启蒙运动的影响,都采用了“三权分立”的政体。
但《美国 1787 年宪法》不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这是由美国建国的特殊性决定的,《美国 1787 年宪法》的进步意义在于加强美国中央的集权,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18.“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
远在1300多年前,在一部中国的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就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赞誉的这部中国古代著名著作是()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由材料“1300多年前”、“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及生活在19世纪的“达尔文”可以推断出此部著作应该在公元6世纪的南北朝,因此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符合题意。
B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所撰写的一部笔记本百科全书式著作,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C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农政全书》著于16世纪时期,作者是明代徐光启,与达尔文所说的时间不符,由此分析可知BCD均不合题意。
故选A。
19.西方一本描写宋朝的书《中国转向内向》中说:“理学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后,整个社会走向宇宙统一规范的文化操控。
加剧了中国儒学中对工具技术的攻击反驳,中国学问一向就少逻辑,所以中国古代科学虽然发达,但出不了像《几何原本》那样的体系理论。
”上述材料的中心意思是
A.以人伦为中心的理学束缚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B.欧洲近代科技伴随实验科学的发展而兴起
C.中国古代科技虽然比较发达但欠缺逻辑性
D.中国古代科技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封闭性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理学的理解。
材料反映了理学对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选项中A项符合题意。
所以选A。
20.美国学者罗伯特·E.勒纳认为“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与这一观点直接相关的是
A.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文艺复兴的发展
C.宗教改革运动的进行 D.启蒙运动的兴起
【答案】D
考点:启蒙运动。
“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指的是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在这一时期,“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就是指启蒙运动的兴起。
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反宗教反专制的科学依据。
答案为D。
21维新派指出,“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然而通过维新变法中国并未摆脱封建落后状态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欺压,其主要原因是“今日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尚未得到初步发展 B.近代西方详论尚未系统介绍进来
C.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D.尚未出现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主要原因,所以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
22.面对工业革命的冲击,俄日均选择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的根本原因是两国
A.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D.缺乏民主传统
【答案】C
考点:1861年改革与明治维新。
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俄国和日本都进行了改革,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由政府主导的,归根到底是这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力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故选C。
AD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B项错误,主要原因是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
23.“作画时,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种物体,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蓝色、一小块长方形的粉红色、一丝黄色。
创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现的景物上,而是放到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
”此画家属于的派别是
A.古典主义 B.印象主义C.现代主义D.现实主义
【答案】B
考点: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识记能力。
由材料“蓝色……粉红色……黄色……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派画家作画时追求的是光和色,这是属于印象主义。
所以答案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
38.(24分)人文主义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的世界观。
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推理来指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起源
材料一人文主义滥觞于古希腊,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简而言之,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
思想。
复兴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后升天,而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欲望不应该加以抑制,而应当予以满足。
发展
材料三西欧的宗教改革家认为,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与否全凭信仰,只有信仰上帝和行善才能上得天堂,以此来否定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和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成熟
材料四“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
(6分)(2)材料二、三在体现人文主义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在人文主义体现形式上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2分)
(3)据材料四,指出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走向成熟的主要表现。
(4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4)以上四则材料,作为学习研究人文主义的史料,你认为哪则材料更科学、史学价值更大?说明你的理由(4分)
【答案】
(1)表现:将认识的重点由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人),强调人的价值和人在社会中的决定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尊崇理性,追求自由。
(6分)
(2)共同点:都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都抨击天主教会。
(4分)
不同:由思想主张发展为反天主教会专制统治的政治运动(或材料一、二是思想文化
领域;材料三是政治领域)。
(2分)
(3)表现:直接批判专制制度;提倡三权分立(或分权);宣扬理性主义;主张自由、平
等、天赋人权等。
(4分。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成为世界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创立提供了一系列政治构想。
(4分)
(4)材料四。
(2分)因为材料四是原始的第一手的、直接的史料;材料一、二、三是后人撰写的、第二手的、间接的史料。
(2分)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
(1)依据材料中“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地位;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美德即知识”,强调了知识对人的重要性,同时苏格拉底崇尚理性和思想自由。
(2)材料二是文艺复兴,材料三是宗教改革,结合所学知识,二者都体现了抨击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人文主义;宗教改革人文主义的体现形式是通过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政治运动体现出来的,而材料一的智者运动、材料二的文艺复兴都是通过思想解放运动体现出来的。
(3)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可知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走向成熟的主要表现: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倡导理性主义、主张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等。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的影响回答即可;促进了思想解放,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创立提供了一系列政治构想。
(4)本问考查对历史史料的研究,第一手的、原始史料是最为可信的,其次是后人撰述的,属于第二手的史料。
故材料四选自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是原始史料,是最为可信的。
39.(28分)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国存亡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
……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尽管l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
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事年表(节选)
1894年日本挑起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1897年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在《国闻报》上定期发表。
1898年6月,维新变法开始。
9月,那拉氏发动“戊戌政变”。
1899年秋,山东平原县义和团在朱红灯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
1900年夏,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
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9月,《辛丑条约》签订。
1902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苏报》上发表。
1903年邹容著《革命军》,章炳麟为《革命军》作序。
1904年华兴会、光复会成立。
陈天华著《猛回头》和《警世钟》。
1905年实行清末“新政”。
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11年清朝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接任。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杀害了宋教仁。
7月,爆发“二次革命”。
1915年12月,袁世凯当上了中华帝国皇帝,蔡锷组织护国军讨袁。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
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6分)
(2)从上表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哪几股进步社会思潮?(4分)
并说明这几股进步潮流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6分)
(3)某校高二学生历史学习研究组认为,此表编制者明显忽视了经济文明史部分,据此请加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4分)
(4)严复译述《天演论》的发表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兴起,维新变法运动给我们留下哪些宝贵遗产?(4分)维新派与革命派的理想蓝图不能实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1)失败的原因:儒家思想的影响;近代化进程缓慢;照搬西方体制(6分)
(2)进步社会思潮: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或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
(4分) 相互关系:戊戌变法运动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在民族工业发展的推动下要求建立民主政治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任答2点,6分)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实业救国和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
(4分)
(4)遗产: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
(任答4点,4分)
共同原因: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软弱妥协;中外反动势力的阻挠破坏。
(任答两点,4分)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1)从材料“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2)根据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涉及的政治事件可以找出对应的社会思潮,主要有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和新文化运动等思潮。
根据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3)根据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回答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史的相关内容,这一阶段主要有民族工业和的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两个阶段。
(4)联系维新变法运动的内容和措施分析其历史功绩即宝贵遗产。
第二问维新派与革命派的理想蓝图不能实现的共同原因可结合其阶级局限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