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
析)
考试范围:必修Ⅲ第一、二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

材料信息体现的就是:既要上下相和又要保证贵贱等级的思想,即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A项最能体现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B项只体现礼乐制度中的“乐”,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君子庶人日趋平等”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排除C。

D项只体现了礼乐制度中“礼”的思想,也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要重点把握到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

要把握到这些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巩固统治以及对中国后世的影响。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领会这些制度的内涵。

关于“礼乐制”,要分“礼”和“乐”两个方面来把握,领会到规范“和而不同”的社会秩序。

2.《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B. 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C. 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 亟需确立皇权的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体现的是孟子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与礼崩乐坏无关。

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不是材料的主旨。

战国时期没有皇权的专制,也不符合儒家的主张。

排除ACD。

3.孔子和孟子在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后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儒者
A. 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B. 匡时济世的担当精神
C. 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D. 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体现了儒学积极入世、匡时济世的担当精神,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重构伦理道德,排除A;材料信息与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了儒学高度社会责任感,并非急攻近利,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内容和意义分析解答。

4.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

春秋战国时代,法家主张厉行法治,加强君主集权,因此最受统治者推崇。

由此可知B项正确。

儒家主张“仁”和“仁政”,道家讲求自然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均不符合题干“专替君主打算”的要求,由此可排除A、C、D 三项。

考点:战国百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战国百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战国各家思想由于代表的利益不一样,观点也不是一样,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战国百家思想出现的背景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5.百家争鸣中,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墨家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儒家强调,“征伐自天子出”,并憧憬着“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

这表明战国时期
A. 礼仪教化与政治相分离
B. 百家思想渐趋融合统一
C. 天下一统成为时代追求
D. 变革图强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信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都在强调国家的权力要集中在最高统治者手中,即强调政治统一,答案为C;材料没有提到礼仪教化,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思想的融合统一,B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变法图强,D错误。

6.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A. 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
B. 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 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
D.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商朝是敬畏神灵的时代,周朝比商朝有了进步,周朝统治者意识到了人的力量,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荀子更加重视人,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故答案为D项。

A项,敬天保民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
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而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B项,儒家天命观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不能反映材料中商代、周朝的情况,排除;C项,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是为了维护统治而不是为了教化百姓,排除。

【点睛】选择题的一般解题技巧:
a.确定时间、空间范围。

明确时限,弄清历史现象在历史空间和阶段中的特征,明确题目考查的时间、空间范围。

b.确定做题“导向”关键词。

这类词一般从设问中寻找。

根据条件限定词,要特别注意提取隐性信息——现象的本质特征。

c.根据“导向”要求,分析材料提供信息的本质特征。

d.分析、推敲备选项。

通过比较,掌握备选项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间的关系。

7.下表列举了四位先秦思想家的一些主张。

其共同点是
A. 反对征收赋税
B. 关注民众生活
C. 发展社会生产
D. 重视强国富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材料中老子主张的大意是:人民的饥饿,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这是造成饥荒(的原因)。

孔子主张的大意是:百姓富足,君主不会不富足。

荀子主张的大意是:实行王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民;实行霸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才;勉强存在的
国家,富的是权臣;即将灭亡的国家,富的是箱子、国库。

管仲的主张的大意是:对人民征收有度,耗费又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小也一定安宁;对人民征收无度,耗费又没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大也一定灭亡。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四个人的主张都是围绕民富国强展开,体现了关注民众生活的共同特征。

故答案为B项。

A项,四位思想家反对的是过度征税,不是反对征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发展社会生产的信息,排除;D项,荀子的思想体现出富国强兵的思想,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

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8.墨家在自然科学方面建树极大,如《墨子》中对小孔成像、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并不是从单纯的科学兴趣出发,而是要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

这反映出,《墨子》
A. 吸收了各家学派的思想精华
B. 奠定了古代中国的科学基础
C. 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需求
D. 符合上层统治者的价值取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指出,《墨子》所记述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不仅仅是出于兴趣,而是本着服务“生产实践”需要的目的,这既反映了墨家学派的实用价值,又反映了墨家学派的平民化倾向。

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强调的是“墨家在自然科学方面建树极大”,没有涉及墨家的思想来源,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墨子》的自然科学在实践中的运用,强调劳动人民的生活追求,虽然《墨子》对古代中国科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奠基,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墨家代表的是平民百姓的愿望,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

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9.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集中反映了当时秦朝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

由此看出秦朝官吏职业规范遵循
A. 法家的治国理念
B. 道家的思想观念
C. 墨家的思想观念
D. 儒家的思想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可见主要是对官吏的道德品行规定了严格的要求,说明秦朝的官吏职业规范强调官吏的道德品行,不是强调法律的作用,故D项正确,A项错误。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

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尚贤”,故C项错误。

10.两汉皇权大多认可“亲亲相隐”,反对惩罚亲属间的相互包庇,如西汉宣帝曾下《子匿父母等罪勿坐诏》,东汉章帝一度设立《轻侮法》,对亲亲相隐施以轻罚。

据此可知汉代
A. 法律彰显儒家伦理
B. 司法缺乏公平正义
C. 法律维护专制皇权
D. 司法恶化社会治安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皇权认可儒家伦理“亲亲相隐”的原则,从而影响了汉代法律的实施,故A正确;法律面向所有人,不能说司法缺乏公平正义,故B错误;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亲亲相隐”的原则与社会治安日趋恶化没有必然联系,故D错误。

11.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题目和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的能力。

材料中二者“同归于治”,体现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合流,佛教受儒学影响,主动适应社会,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B项错在“开始”;当时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学,C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三教合流
12.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
【解析】
“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仁”、“礼(等级秩序)”,程朱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即“仁”、“人伦”,所以“周孔之道”被“孔孟之道”取代的原因是程朱理学的推动,故选C。

A项不是原因,B项“深入人心”太绝对,D项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不能成为变化的原因。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具体考查程朱理学。

13.明朝虽然以儒家伦理纲常为立国宗旨,但历任皇帝却极少真正尊儒。

坚持儒家道义的士大夫不能得到公正对待,处于生存焦虑之中的士大夫
A. 日渐注重内心修养而致良知
B. 开始强调人的内心私欲
C. 坚持弘扬程朱理学维护天理
D. 开始猛烈抨击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儒家强调入世,辅佐明君治国理政,从材料可知明朝在政治上极少尊儒,结合明朝君主专制加强和明代阳明心学盛行,可知明朝坚持儒家道义的士大夫解决生存焦虑的方法是转而内求,逐渐注重内心修养,通过致良知来探究天理,选项A正确;选项B“开始”表述绝对,排除;选项C不是明代士大夫解决生存焦虑的手段,排除;选项D出现在明
末清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4.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A.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D. 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答案】D
【解析】
【详解】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A 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故B 项错误;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 项错误;材料“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D 项正确。

15.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上述思想
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起到了早期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实践有一定的影响,A 选项“走向近代化的先声”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故A 选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仍然占主流地位,故B 选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故C 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但不是新理学思想体系,故D 选项错误。

故选A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学生需要明确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在性质上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而不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时,
也要认识到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对近代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影响。

16.据《新编中国史》记载,书籍“刊行大备,要自宋开始”,其时“监中官刻与士大夫家塾付梓者”,大多刀法纯熟,纸墨装潢精美,备受后人珍视。

这一记载可以表明
A. 活字印刷技术精湛
B. 雕版印刷盛行于宋朝
C. 造纸技术得以改进
D. 政府推广活字印刷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监中官刻与士大夫家塾付梓者”,“大多刀法纯熟”等信息说明宋代雕版印刷成为图书生产的主流技术,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活字印刷技术精湛,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印刷术,不是造纸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官刻”“付梓”等说的是雕版印刷术,故D项错误。

17.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A. 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 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 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 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降命后稷,食为政首”的信息表明神农、尧等对农业的重视,“《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信息体现了儒学的农本思想,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的特点·《齐民要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18.公元前516年,齐国上空出现了彗星,按当时的说法,彗星出现是灾祸的象征。

齐景公准备举行一次祭祀,以消除灾祸。

大臣晏婴认为,如果国君有好的德政,还怕什么彗星?反之,
如果国君像夏桀、商纣那样暴虐,违命乱德,那么即使祈祷又有什么用处?这反映出当时
A. 君权神授观念受到彻底批判
B. 形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C.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D. 出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晏婴认为国君如果德政比祈祷更重要,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选项D 正确;君权神授观念是董仲舒提倡的,选项A 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春秋时期尚未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选项B 排除;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选项C 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把握晏婴言论中对鬼神的态度,其强调人的作用,以此思路解答即可。

19.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 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 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 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20.据史载,《诗经》中的《国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雅》《颂》应是出自贵族之手,但后来三者被汇集成册,成为主要供上层阶级学习、唱诵的作品,所谓“不学诗、无以言”;汉代乐府诗歌成就最高的《孔雀东南飞》,却是无名氏的作品。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文学发展体现社会价值观变化
B. 文学作品的大众特色日益鲜明
C. 文学作品折射社会阶层的分化
D. 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界限模糊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诗经》到《孔雀东南飞》都没有体现当时社会价值观变化的内容,故排除A项;根据《诗经》“主要供上层阶级学习、唱诵”可知并没有反映文学作品的大众特色,故排除B 项;《国风》是劳动人民创造,但成为供上层阶级学习、唱诵的作品,《孔雀东南飞》为无名氏作品,说明文学作品并没有折射社会阶层的分化,而是体现了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模糊,故排除C项,故选D项。

21.《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

”这反映了宋代
A. 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B. 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D. 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说明两种文化同时存在,并行不悖,没有涉及市井文化冲击贵族文化,故A错误。

材料的主旨是市井文化的异军突起,没有涉及文化的纵向比较,不能体现宋代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故B项错误。

在贵族文化发展繁荣的时候,市井文化也在兴起和发展,这说明宋代的文化艺术不再被贵族所垄断,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故C正确。

宋代以后随着科举制的成熟和完善,贵族势力逐渐式微,庶族兴起,
故D错误。

22.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便颁布谕旨:“诏天下郡县闾里皆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

”“各州县在城并乡村,但有三五十家,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不妨他本业,务要成效。

”这说明,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是
A. 政府的重视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教育大众化
D. 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诏天下郡县闾里皆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可知,教育的大众化推动国民识字率提高,是促进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故C正确;材料重视教育是民众文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但政府的重视不是小说繁荣的原因,排除A;材料信息与商品经济的繁荣无关,排除B;材料只是涉及教育方面的内容,无法体现市民阶层的壮大,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诏天下郡县闾里皆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分析解答。

23.南宋画家马远开创了残景山水的画风,他在整个画面的一角、半边上做文章,创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这一做法
A. 开创了北宋风俗画的先河
B. 描述北方山河的雄健壮阔
C. 隐讽南宋半壁江山的政局
D. 由注重写意转向抽象象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他在整个画面的一角、半边上做文章”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是偏安东南的政权,这一画法从写意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南宋朝廷的破碎河山,从而“创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残景山水画风,并非是以社会
生活风俗习惯为题材的风俗画,也与画家所处时代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南宋画家开创的残景山水画风,南宋是偏安东南的政权,不能体现北方山河的雄健壮阔;D选项错误,“残景”山水画依然是山水画,仍然注重写意,并未转向抽象象征。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4.为了完成下列“中外文化交流”时间轴,在“?”处应填上
A. 日本派出遣唐使
B. 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
C. 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
D. 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抓住时间1600年,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大概在1600年,故D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
25.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D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