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实战-申论2黄聪(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题实战-申论2
主讲教师:***
授课时间:2018.07.28
粉笔公考·官方微信
真题实战-申论2(笔记)
【说在课前】
上节课讲解遇到真题时第一步要写名字,然后先要对所有题目进行整体感知,看一下范围、题型和主题。
申论其实就像“坑”,只要到考试时大家不再跳“坑”,就成功了。
一、“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过程,请你概述这一发展过程。
(10分)
二、“给定资料2”中,L村村支书面对村民土地调整的要求,发出感慨:“这样一来,我们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请根据“给定资料2”,分析他为什么感到压力很大。
(10分)
三、“给定资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
”请根据“给定资料3”和“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分)
四、S市将举办“城市样板工程展示会”,请你根据“给定资料5”,就其中地下管廊建设情况撰写一份讲解稿。
(20分)
五、“给定资料6”中提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请你围绕给定资料反映的城市建设理念中的问题,联系实际,以“试谈‘有’与‘无’”为题写一篇文章。
(40分)【整体审题】
1.本套题比上节课的题目较难,并且是近几年较难的题目,大家如果答题分数不理想也不要怀疑人生,查漏补缺,只要今天以后不掉“坑”,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2.第一题:材料范围直接看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但是本题中注意在“给定资料1和2中反映……”,证明只需要阅读过程的内容即可。
本题有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政策,需要寻找发展过程,因此属于单一题。
3.第二题:“根据”:直接看给定资料。
本题主题是有关于土地调整方面,分析为什么感觉到压力大,很明显寻找原因,所以属于单一题。
4.第三题:主题与城市建设相关,请根据“给定资料3”和“给定资料4”:则材料范围为给定资料3和4。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属于综合题中的词句解释题。
5.第四题:请你根据“给定资料5”:只需要看给定资料5即可,围绕地下管廊写一份讲解稿,属于公文题,有量词+文种。
6.第五题:本题需要谈有关于城市建设理念中的“有”和“无”,重点有提示,可以阅读的限定范围是给定资料6,是否需要阅读其他材料现在不知道。
【解读】
1.小题的材料范围都是确定的,排布方式也是合理的,是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只是第二题找原因也许比较简单,因为第一题需要找过程,过程并不是十分熟悉,所以有的同学先做第一题,再做第二题,这时一旦调换顺序,答案一定要写在对应位置。
2.主题分为两部分,首先第一题和第二题好像都是在说农村土地方面的事情,给定资料3-5都是与城市建设方面相关,所以主题比较分裂,可能有两方面。
一、“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过程,请你概述这一发展过程。
(10分)
要求:(1)全面、准确,有条理;(2)不超过200字。
【审题】
1.范围部分前面已经说明,现在不再赘述。
主题是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寻找发展过程,当我们遇到不太熟悉的要素时的处理方法:
(1)尽量往自己熟悉的要素转换。
(2)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思考。
2.如黄老三现在需要填一份简历,从小到大的人生发展过程,黄老三一般情况首先说幼儿阶段,大概从0岁-4岁,最主要的任务是玩;后来逐渐长大,5-10岁期间,除了学习也是玩;再到青年阶段,考上高中、大学,壮年期间去工作、娶妻、生子,最后到老年阶段。
写作时一般以时间为依据,可能要说处在哪些时间段、哪个阶段,大致的样子。
本题提到农村的土地承包政策,无非看看经历了什么阶段、时间段、在那个阶段中的样子。
3.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00字”:常规要求。
4.本节课上课前同学们问到的经典问题,考场上容易出现阅读给定资料时遗忘了目的,然后再重新回去看题目。
注意技巧:第一步进行整体感知时,找到范围、主题和题型,通过
分析题目主题,如本题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会写“城、政策、过程”,将这五个字写在给定资料1和资料2旁边,阅读材料时便不会遗忘。
资料1
位于R市郊西隅的沙坝村,总面积约10平方千米,山清水秀,历史悠久。
资料1第一段:介绍一个地点,主题是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这里没有出现,无要点,属于背景。
1980年前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中国广大农村推行。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等有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文件一层层传达下来,但沙坝村却没有变革的迹象,人们还在观望。
时任大队书记的杨某回忆说:“那时候土地、山林还有各种财产都是国家(集体)的,国家的东西,哪个敢随便动!”
资料1第二段:
1.“1980年前后”:时间来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中国广大农村推行”:现在具体的介绍了土地承包政策中的一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具体属于哪个阶段现在不确定。
2.“中共中央……一层层传达下来”:书名号中是政策,直接摘抄到具体的政策内容即可。
要寻找政策在这个阶段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文件名太长,并且还有“等”,字数限制直接摘抄到政策内容。
3.“但沙坝村却没有变革的迹象……哪个敢随便动”:政策下发后沙坝村不敢实行。
“土地、山林还有各种财产都是国家(集体)的”:这里感觉是政策,这个政策内容无需写,要找的是土地承包政策,这是土地所有制。
资料1第一到二段梳理:1980年前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到了1981年年底,沙坝村把耕地按好、中、差进行了搭配,然后按人口平均发包给村民,完成“分田到户”,第一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沙坝村初步落实。
从此,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村民对于承包地有了经营权、使用权。
当时的规定是:所有承包地土地,不许出租、买卖;不许在承包地上建房、烧砖瓦等。
虽然承包时大队已经确定承包期是3至5年,但是,村民中仍有人怀疑分田到户不长久,会不会“今天分下去,明天又收回来”。
直到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村民们的忧虑才初步解除。
而后中央提出的“为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算是给农民吃了“定心丸”。
为了给农民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预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资料1第三段:
1.“到了1981年年底”:承接上段的时间。
“沙坝村把耕地按好、中、差进行了搭配”:开始逐渐想要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是80年前后开始实行的。
2.“然后按人口平均发包给村民,完成‘分田到户’”:“分田到户”属于政策中的一部分,直接摘抄。
“第一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沙坝村初步落实”:直接摘抄到第一轮中。
3.“从此……使用权”:“从此”指当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结果,大家可以有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
4.“当时的规定是……烧砖瓦等”:此处有规定,但是大家注意,要看清规定说的内容,这些规定都是对于村民得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的一种限制,虽然也是一种制度,但要找的是土地承包责任制,至于具体的限制不用管,主体不同,因此这部分不写。
5.“虽然承包时大队已经确定承包期是3至5年”:这个承包期3年至5年是由大队确定的,要找国家对于土地承包制的内容,此处无需写。
如果有的同学不放心,在有格子的情况下可以写上。
6.“但是……明天又收回来”:好像恋爱的过程,在过程中不断怀疑是否真爱。
“直到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具体的政策需要写。
7.“村民们的忧虑才初步解除”:大家对于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开始不怀疑,相当于“恋爱”的关系终于确定,时间段是1980年前后到1984年之间第一轮的政策实行、落实下去。
8.“而后中央提出的……再延长三十年不变”:中央对土地政策提出的具体规定,但是整个引号中不能都抄,字数有限,“为了”表示目的,算是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又往下走了一步,但不明确属于第几阶段,只是知道现在有这样的政策,继续找有无时间段、时间点的提示。
9.“为了给农民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预期”:目的。
“党的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三十年”:具体的政策内容直接摘抄。
第二轮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由此看来,十九大之前的部分属于第二轮,十九大报告中的内容属于第三轮。
10.十九大是2017年召开的,这相当于常识。
第三轮从2017年开始往后,如果第二轮没有时间,可以根据第一轮和第三轮的时间预估。
资料1第三段梳理:
1.第一轮,1980年前后-1984年:分田到户;提出土地承包期应在十五年以上。
2.第二轮,1984年-2017年: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
3.第三轮,2017年以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资料2
L村位于某省中北部沿海平原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冬小麦与夏玉米一年两季轮作,经济作物以苹果为主。
L村的土地分为两类,一是“围庄地”,在村庄周边,有较好的水利条件;二是“洼子地”,离村庄远,水利条件较差。
与全国大多数村庄一样,L村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根据当时的政策完成了“二轮土地承包”。
L村把全村土地分成两份,一份为各户承包的人口地,另一份为机动地。
机动地主要用于给新增加的人口增地。
资料2第一段:
1.“L村位于某省中北部沿海平原区……经济作物以苹果为主”:具体事例,没有出现政策。
2.“L村的土地分为两类……二轮土地承包”:出现了土地承包政策,但是没有出现政策中的具体内容,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由此看来前文判断的时间是差不多的。
3.“L村把全村土地分成……人口增地”:无具体内容。
与其他村庄二轮承包普遍执行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不同的是,L 村在机动地上实行“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
自二轮土地承包以来,L村的人口增减变化将近百人。
L村给新增加的人口分配土地先从位置、水利条件较好的围庄地开始,围庄地分完之后,新增加的人口就只能分到洼子地了。
到了2014年,预留的机动地全部分配完了,“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也就难以为继了。
资料2第二段:
1.“与其他村庄二轮承包普遍执行……不同的是”:直接告诉土地政策,写到第二轮中: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2.“L村在机动地上实行……的办法”:这是L村人自己执行的,不是普遍的政策,无需写。
3.“自二轮土地承包以来……难以为继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需写。
资料2第一到二段梳理:第二轮,1984年-2017年:提出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村民李某在二轮承包时家里只有他们夫妇和未成年的儿子,多年后儿子娶妻生子,都没赶上村里分地,一家6个人种着3个人的地,收入窘迫。
特别是每当看到邻居张某家2个人种着9个人的地时,颇有怨言:“明显不公平,就应收回重分。
”但张某对他的话却不完全认同:“我家地多人少是事实,可二轮续包的时候就是这样,30年不变也是国家规定的。
”
资料2第三段:
1.“村民李某在二轮承包时家里只有他们夫妇和未成年的儿子”:提到二轮。
2.“多年后儿子娶妻生子……30年不变也是国家规定的”:政策的具体内容,但是这条内容已经写过,延长三十年。
与李某、张某想要地、想种地不同,L村还有不想要、不想种地的人。
76岁的万老汉,家里有6亩地,儿子和孙子都在外地打工、上学。
每年的秋收季节都是万老汉最发愁的时候,繁重的劳动都得雇人帮忙。
他想把地流转出去,但因为地比较零散,收益也不高,流转也很困难。
村里和万老汉情况差不多的还有二十多人。
近几年一直在外地打工的王某说:“种地费时费力不说,农忙时回家打理,请假还要被扣工资,不合算。
这两年一直是托付亲戚来种地,没什么收益,明年也不想这么干了。
”此外,村里还有10户完全脱离农业的家庭,因各种原因,他们承包的土地大多撂荒了。
资料2第四段:看到有很多人不想种地,没有任何政策,问题无需写,直接过掉。
现任村支书告诉记者说,村里二轮承包后一直没进行土地调整,这是因为国家对土地调整有政策,明确提出“小调整、大稳定的前提是稳定”。
“小调整”的间隔期最短不得少于5年,而且“小调整”只限于人地矛盾突出的个别农户。
2006年因为村民的承包地占用量与
家庭人口不均衡,村里曾有过一次调整的打算,村委会研究决定:凡是人口减少以及已经迁往城镇落户的农户,其承包的土地份额一律收回,另行发包给新增人口的农户。
村民石某因妻子去世而被收回了2亩地。
石某不服,将村委会告上法庭,要求返还被收走的土地。
法院经审理认为,2003年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确立了“承包土地以户为单位,减人不减地”的原则。
根据该法律,家庭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是农户整体,而不是家庭成员个体。
只要承包方的家庭还有人在,土地就是不能收回。
只有在承包经营的家庭消亡,或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并转为非农户口的情况下,发包方才可以收回承包地。
如果承包方自愿放弃承包地,则应提前半年提出申请。
最后法院判决村委会返还石某土地。
石某这一告,那次土地调整就没往下进行。
后来,国家对土地调整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多次强调“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资料2第五段:
1.“现任村支书告诉记者说……小调整、大稳定的前提是稳定”:直接告诉政策是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的,“小调整、大稳定的前提是稳定”:这是土地承包政策的一大原则,需要写入答案。
2.“‘小调整’……另行发包给新增人口的农户”:是展开的部分。
3.“村民石某因妻子去世而被收回了2亩地……的原则”:2003年施行的,与土地承包政策有关,“承包土地以户为单位,减人不减地”放在第二轮中。
4.“国家对土地调整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与第二轮找到的对策是一回事,表达不同,属于第二轮重点强调不变,作为第二轮政策的补充。
5.“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句话是十九大中的一句话,在强调时跨越两部分,第一句话是第二轮的部分,最后一句引用十九大中的话,前文写过,无需重复。
资料2第三到五段梳理:
1.第二轮,1984年-2017年:
(1)小调整、大稳定的前提是稳定;
(2)确定承包土地以户为单位,减人不减地;
(3)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
2.第三轮,2017年以后: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2016年春,李某和一些农户以土地承包量有失公平为由找到了当地政府,要求调整。
这一诉求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面对这种局面,村支书无奈地说:“这样一来,我们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
资料2第六段:本段没有答案要点。
【思维导图】
【梳理】
通过资料1找到第一轮的事情,资料2是第二轮的具体补充。
第三轮由十九大提出。
【参考答案】
第一轮,1980年前后-1984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分田到户;提出土地承包期应在十五年以上。
第二轮,1984年-2017年:提出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小调整、大稳定的前提是稳定;确定承包以户为单位,减人不减地;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
第三轮,2017年以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180字)
【参考答案讲解】
1.本题没有标序号,因为使用了“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已经相当于分条。
2.一般涉及数字时,尽量两个阿拉伯数字放在一个格子中,横线占一个格子。
3.本题难点在过程的意思,可能包括阶段、时间、当时的内容,这是通过具体生活判断的,在材料中发现阶段、时间和相关内容都有,则都写;如果在材料中发现只有一方,则依据材料,材料有什么写什么。
4.本题涉及到给定资料1、2,第二题也是涉及资料2,继续看第二题。
二、“给定资料2”中,L村村支书面对村民土地调整的要求,发出感慨:“这样一来,我们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请根据“给定资料2”,分析他为什么感到压力很大。
(10分)
要求:
(1)全面、准确,有条理;
(2)不超过200字。
【审题】
1.请根据“给定资料2”:只看给定资料2。
通过题干分析,村支书压力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土地调整不方便,可能在调整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事,于是感觉难受。
2.原因不是常规要素,涉及的要素特别多,如果是一件好事的原因,如某人考上公务员,原因是他勤奋、聪明,一个好事的原因一般也是好事,可能是好的做法、优势、条件;如果是一个坏事,如老师感冒了,可能是前几天出去衣服穿少了,坏事的原因也是坏事,可能是问题、危害。
3.“这样一来,我们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消极事件,可能在材料中围绕土地调整找一些消极的事情。
4.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00字”:常规要求。
资料2
L村位于某省中北部沿海平原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冬小麦与夏玉米一年两季轮作,经济作物以苹果为主。
L村的土地分为两类,一是“围庄地”,在村庄周边,有较好的水利条件;二是“洼子地”,离村庄远,水利条件较差。
与全国大多数村庄一样,L村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根据当时的政策完成了“二轮土地承包”。
L村把全村土地分成两份,一份为各户承包的人口地,另一份为机动地。
机动地主要用于给新增加的人口增地。
资料2第一段:
1.“L村位于某省中北部沿海平原区……经济作物以苹果为主”:具体介绍L村,没有干货。
2.“L村的土地分为两类……水利条件较差”:具体介绍村里把土地分为两部分,但是没有具体的土地如何调整。
3.“与全国大多数村庄一样……新增加的人口增地”:好像分法不错,特别有智慧,都是好事,而我们要找消极的,无要点。
与其他村庄二轮承包普遍执行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不同的是,L 村在机动地上实行“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
自二轮土地承包以来,L村的人口增减变化将近百人。
L村给新增加的人口分配土地先从位置、水利条件较好的围庄地开始,围庄地分完之后,新增加的人口就只能分到洼子地了。
到了2014年,预留的机动地全部分配完了,“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也就难以为继了。
资料2第二段:
1.“与其他村庄二轮承包普遍执行……的办法”:看到这条政策感觉很好,对于百姓很好,只要生孩子,地就不断增加,但是有的同学感觉是“作死”。
2.“自二轮土地承包以来……的办法也就难以为继了”:指“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政策坚持不下去。
如村里执行这个政策,但是和自然状况产生冲突,人口变化加减量较大,人口增加了,但是与此同时预留的机动地数量不够,这二者之间出现了冲突。
资料2第一到二段梳理:“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与人口增减变化大、机动地数量有限的实际相矛盾。
村民李某在二轮承包时家里只有他们夫妇和未成年的儿子,多年后儿子娶妻生子,都没赶上村里分地,一家6个人种着3个人的地,收入窘迫。
特别是每当看到邻居张某家2个人种着9个人的地时,颇有怨言:“明显不公平,就应收回重分。
”但张某对他的话却不完全认同:“我家地多人少是事实,可二轮续包的时候就是这样,30年不变也是国家规定的。
”
资料2第三段:
1.“村民李某在二轮承包时……都没赶上村里分地”:新增人口发不了地。
2.“特别是每当看到邻居张某家2个人……就应收回重分”:李某心理不平衡,村民心中产生一种不满的念头,为了公平想要让土地收回重分,这是一部分居民的心中所想。
3.“但张某对他的话却不完全认同……30年不变也是国家规定的”:张某这句话的意思
是国家规定了30年不变,有这种政策依据,如果李某把这件事拿到村支书面前,村支书的压力很大,村民有这种愿望,村支书不敢调,因为这里有国家的政策,国家30年不变的规定。
资料2第三段梳理:村民为寻求公平,要求收回重分土地,但与30年不变的政策相矛盾。
与李某、张某想要地、想种地不同,L村还有不想要、不想种地的人。
76岁的万老汉,家里有6亩地,儿子和孙子都在外地打工、上学。
每年的秋收季节都是万老汉最发愁的时候,繁重的劳动都得雇人帮忙。
他想把地流转出去,但因为地比较零散,收益也不高,流转也很困难。
村里和万老汉情况差不多的还有二十多人。
近几年一直在外地打工的王某说:“种地费时费力不说,农忙时回家打理,请假还要被扣工资,不合算。
这两年一直是托付亲戚来种地,没什么收益,明年也不想这么干了。
”此外,村里还有10户完全脱离农业的家庭,因各种原因,他们承包的土地大多撂荒了。
资料2第四段:
1.“与李某、张某想要地……流转也很困难”:万老汉不想种地,可以概括为村民不想种地。
种地欲望比较低的人,分来土地想要流转出去,但是土地不能流转出去、流转十分困难。
2.“村里和万老汉情况差不多的还有二十多人”:这些人也是种地意愿比较低的。
“种地费时费力不说……明年也不想这么干了”:这些人想要流转出去却不行,只能让亲戚帮忙种地。
3.“此外”表并列,前面是这样,证明后面也是这样。
“村里还有10户……他们承包的土地大多撂荒了”:用三个例子,万老汉流转困难因为地零散,收益不高;村里脱离农业的家庭因为各种原因流转不出,找到想要流转却流转不出的矛盾。
资料2第四段梳理:村民种地意愿低,但土地流转难。
现任村支书告诉记者说,村里二轮承包后一直没进行土地调整,这是因为国家对土地调整有政策,明确提出“小调整、大稳定的前提是稳定”。
“小调整”的间隔期最短不得少于5年,而且“小调整”只限于人地矛盾突出的个别农户。
2006年因为村民的承包地占用量与家庭人口不均衡,村里曾有过一次调整的打算,村委会研究决定:凡是人口减少以及已经迁往城镇落户的农户,其承包的土地份额一律收回,另行发包给新增人口的农户。
村民石某因妻子去世而被收回了2亩地。
石某不服,将村委会告上法庭,要求返还被收走的土地。
法院经审理认为,2003年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确立了“承包土地以户为单位,减人不减地”的原则。
根据该法律,家庭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是农户整体,而不是家庭成员个体。
只要承包方的家庭还有人在,土地就是不能收回。
只有在承包经营的家庭消亡,或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并转为非农户口的情况下,发包方才可以收回承包地。
如果承包方自愿放弃承包地,则应提前半年提出申请。
最后法院判决村委会返还石某土地。
石某这一告,那次土地调整就没往下进行。
后来,国家对土地调整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多次强调“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资料2第五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