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必考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必考知识点归

单选题
1、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产品丰富且大众化程度高,以至于一位到过英国的法国人颇有感慨地说:“像英国这样一个贵族的国家却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而法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而生产。

”这突出反映出
A.议会改革促进了英国民主化进程
B.在法国大革命中贵族没有受到冲击
C.奢侈品制造在法国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D.工业革命为英国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这样的一个“贵族”国家指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保留了国王,所以被称为贵族国家,而“英国这样的一个贵族国家却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指的则是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英国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D项正确;材料与议会改革促进了英国民主化进程无关,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中反封建比较彻底,贵族受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工业化水平低,而不是奢侈品制造在法国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

故选D项。

2、下表空格中应填写的是
A.机器化B.电气化C.数字化D.信息化
答案:B
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电气化,B项正确;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特征,排除A项;数字化、信息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排除C、D项。

故选B项。

3、马克思指出,一般说来,全新的历史创举往往会被误认为是那些社会生活形式的翻版,所以,这个新的摧毁了现代国家政权的公社,就恰恰被误认为是那最初产生于现代国家政权之先、而后又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基础的中世纪公社的再现。

据此可知,马克思意在说明巴黎公社
A.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B.缺乏武装斗争的科学指导
C.奠定了现代国家的基石D.属于崭新的无产阶级政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马克思在批评对巴黎公社“那些社会生活形式的翻版”、“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基础的中世纪公社的再现”的不正确的理解,据此可知,巴黎公社属于崭新的无产阶级政权,D项正确;巴黎公社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事实错误,排除A项;巴黎公社缺乏武装斗争的科学指导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巴黎公社奠定了现代国家的基石的信息,排除C项。

故选D项。

4、贝尔公司和威斯坦•尤尼奥公司对电话机的专利权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最终以贝尔公司获胜告终。

1878年爱迪生研制成功新型电话机,贝尔公司立即买下爱迪生的送话器专利,生产性能更优良的电话机,迅速占领市场……竞争失利的威斯坦•尤尼奥公司则只能经营电报机的生产。

这说明
A.科学技术的发明困难重重B.知识产权有助于提高科技投资效益
C.科研工作者追求经济利益D.商业竞争不利于科技的发明与创造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贝尔公司注重对电话机专利权的保护,进而保障了贝尔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这说明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助于提高科技投资效益,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科技发明困难重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专利保护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科研工作者追求经济利益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商业竞争有利于科技的发明与创造,排除D项。

故选B项。

小提示:
5、“19世纪后半期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A.在多国同时发生B.影响更加深远C.进程中各具特色D.重视科技创新
答案:D
解析:
材料“19世纪后半期......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体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对科技创新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多国发生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与影响深远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各具特色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小提示:
6、“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

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
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

”马克思的这段话表明
A.巴黎公社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B.马克思主义指导了巴黎公社的实践
C.巴黎公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D.巴黎公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并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巴黎公社不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革命实践,排除B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俄,不是巴黎公社,排除D项。

故选C项。

7、观察下表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情况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失衡
B.英国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C.世界贸易中心已经转移到了美国
D.世界贸易格局已经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情况表”可知,从1870年到1913年,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比的比例下降,美国和德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比的比例上升,表明世界贸易格局已经发生改变,D
项正确;材料只强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情况,无法体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失衡”,排除A项;到1913年,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依然是最高的,因此英国没有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排除B项;世界贸易中心已经转移到美国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

故选D项。

小提示:
8、下表为德意志和英国不同时期部分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统计。

据此可知,儿童入学比率的增长
A.实现了两国初等教育的普及B.提升了欧洲居民的文化素质
C.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需求D.解决了科技人才的短缺问题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示中的时间是英国和德国实行工业革命的时间,因此适龄儿童入学率的提升主要是因为
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提高所致,C项正确;根据入学率来看并没有实现普及,排除A项;图示内容仅
有德英两国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能说明提升了欧洲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解决了科技人才的短缺问题,排除BD项。

故选C项。

9、历史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国家间权利的转换作出了解释。

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下列对各时期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次康波:1800~1860,葡西为主导国,英国为挑战国
B.第二次康波:1860~1920,英国为主导国,美国为挑战国
C.第三次康波:1920~1980,美国为主导国,英国为挑战国
D.第四次康波:1980~2040,美国为主导国,苏联为挑战国
答案:B
解析:
以时间段来推导不同时期主要国家的发展变化,第二康波1860~1920年对应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
革命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187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逐渐被后
起的美国赶上和超过,B项正确;第一次康波的1800~1860年,对应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主导国应该是
英国,排除A项;第三康波1920~1980年对应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挑战国是苏联,
排除C项;第四康波1980~2040年,1991年苏联解体,不可能成为挑战国,排除D项。

故选B项。

10、下表所示为1860--1910年美国劳动力扩张(以1860年=1为基准)的情况。

这些数据从侧面反映出美国
A.产业结构的变化B.城市规模的扩张
C.政府职能的加强D.民主体制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劳动力主要向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和运输、商业等领域转移,农业领域劳动力扩张有限。

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因此表格数据可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工业革命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城市规模的扩张、政府职能的加强以及民主体制的发展,排除BCD三项。

故选A项。

11、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社会主义”成为人类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

把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进程考察,我们概括为六个阶段。

下面示意图中的“口”中应填入
①《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相继发表
②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建立巴黎公社,向社会主义迈出第一步
④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其标志是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理论由理想变为现实,其标志是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因此,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诞生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而不是《资本论》;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选C项。

12、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指出:“在19世纪,正如更早些时候那样,富裕的贵族、乡绅与上层商人之间的
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判断一个人究竞属于这个集团,还是属于另一个集团。

”这反映了()
A.经济发展加速中间阶层壮大B.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结构变动
C.上层社会的身份认同感消失D.商业资产阶级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在19世纪,正如更早些时候那样,富裕的贵族、乡绅与上层商人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判断一个人究竞属于这个集团,还是属于另一个集团”,并结合所学可知,巴林顿.摩尔所述的历史现象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结构变动所致。

工业革命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较之工业革命前的复杂的社会结构,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结构变得更加简单,有些阶级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间阶层壮大,排除A项;“上层社会的身份认同感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不断提高,排除D项。

故选B项。

13、下面是某一著作的目录节选,该著作的作者是
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
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
A.马克思和恩格斯B.孟德斯鸠C.圣西门D.欧文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无产者”“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信息可知,该著作阐述的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目录是《共产党宣言》中的内容,其作者是马克思与恩格斯,A项正确;B项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CD项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排除BCD项。

故选A项。

14、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实行了金本位制。

一战爆发后,为满足战争需要,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金本位制随之告终。

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由此可见
A.纸币的发行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崩溃B.货币体系的变化促进社会的转型
C.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反映大国兴衰D.世界大战决定国际货币体系变迁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实行了金本位制。

一战爆发后,为满足战争
需要,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金本位制随之告终”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地位
的变化;据材料“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可知,二战后确立了美国在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据上分析可知,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反映大国兴衰,C项正确;据材料“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实行了金本位制。

一战爆发后,为满足战争需要,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金本
位制随之告终”可知,材料只是强调英国的变化,而未涉及美国,B项片面,排除B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16年并未战争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排除D项。

故选C项。

小提示:
15、17世纪初,英国人在君士坦丁堡初识咖啡。

1652年,伦敦城中出现了第一家咖啡馆,到60年代末,咖啡
馆已经在英国很多城市里出现,并出现了宣传咖啡饮品的广告(下图)——“让人清醒并有益健康的咖啡饮品”。

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A.城乡差别逐渐拉大B.主导着东西方贸易
C.社会生活趋于开放D.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7世纪,英国城市的咖啡馆日益增多,成为社会群体交流信息的重要场所和社交空间,这
说明当时的社会生活趋于开放,C项正确;城乡差别拉大和奢靡之风是否盛行都无法从咖啡馆的广泛出现得出,排除AD项;漫画内容并不能说明英国主导者东西方贸易,排除B项。

故选C项。

填空题
16、1867年马克思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__________________问世,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答案:《资本论》
根据材料“1867年马克思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可知,1867年马克思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问世,成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故填空《资本论》。

17、思想解放与会变革
(1)请将下列口号或主张与相关史实一一对应(填写字母)
A.宗教改革B.文艺复兴C.新文化运动D.科学社会主义E.启蒙运动
(2)以下材料中,可以作为研究主张③所引发的社会变革的直接材料是(填写字母)
答案:(1)DAEBC
(2)ABE
(1)口号与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口号①即“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出自《共产党宣言》,推动了国
际工人运动走向国际联合,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有关,和D项相对应;口号②即“人的灵魂获救依靠自己的
信仰”是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提出的,与A项相符合;主张③强调天赋人权和理性至上,属于启蒙运动的
内容,与E项相对应;观点④重视人的价值,追求知识和美德,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价值观一致,和B项相符合;口号⑤即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民主”和“科学”,与C项对应;故而表格中空白处应依次填写DAEBC。

(2)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问中③即提倡天赋人权、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引发的社会变革主要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等,与材料二中提供的美国独立战争时颁布的《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
中创作的《马赛曲》和新文化运动时的《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相关,所以空白处应填写ABE三项;《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成果,《社会契约论》是启蒙运动的内容,CD两项不是启蒙运动的影响,
与题意不符。

18、社会问题凸现:社会____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____、____严重、____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答案:贫富恶劣环境污染疾病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日益凸现的社会问题主要有,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
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所以文中空白处对应的文字依次是,贫富、恶劣、环境污染和疾病。

19、条件
(1)思想条件:广泛吸收人类优秀____的基础上。

(2)社会条件:进一步探讨____引起的社会变化。

(3)阶级条件:总结____的经验,终于从无产阶级身上看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力量。

答案:思想成果工业革命工人运动
根据所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总
结工人运动的经验,终于从无产阶级身上看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力量。

20、19世纪中期,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成为“____________”和世界贸易中心。

答案:世界工厂
根据所学,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及完成,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3年,英国工厂调查委员会的一个报告中写道:童工在英国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他年纪太小,连衣
服都不会穿的时候,就被监工打得尖叫。

经常挨打受骂,他们受到残酷孽待。

监工们随身带着皮带。

尽管如此,但是所获取的报酬却少的可怜。

有议员说:“英国工业的繁荣是建立在无助儿童的悲惨命运之上的。


材料二 1871—191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公立小学入学统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嘉瑶《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厂童工生存状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业的繁荣是建立在无助儿童的悲惨命运之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公立小学入学人数变化的趋势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造成劳动力短缺;社会对儿童权利关注的缺失;资本主义制度尚不完善。

(2)趋势:不断上升。

影响: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进一步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可知童工在英国是一种普遍现象,虐待童工的现象非常普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童工悲惨状况与劳
动力短缺、缺乏对儿童权利保护、资本主义制度不完善方面有关。

(2)
关于趋势,根据材料二“1871—191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公立小学入学统计”可知英国公立小学入学人数变化的趋
势不断上升。

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分
析作答。

小提示:
22、近代化(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它在各地区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也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材料三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
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解读材料一信息,从“中外关联”的角度简要概述这一阶段中西方近代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阶段特征。


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并按材料二的观点分析19世纪后期的日本。

(3)如何理解“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结合19世纪中日两国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答案:(1)特征:经济上,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地联系加强,整个世界形成统一市场,工业文明向纵
深方向发展;面对国家危局,中国掀起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工业化的进程。

政治上,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日等国通过革命和改革,资产阶级代议制得以确立和发展;随着西学东渐的
深入,中国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掀起维新变法,推动近代化由器物上升到制度层面。

趋势:现代化、全球化、整体化
(2)观点:世界近现代历史就是一部近代化(或现代化)的历史。

分析:经济上,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走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政治上,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
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走上了民主化和法制化的道路;文化上,文化教育、社会习俗西方化(实行“文明开化”);对外殖民扩张,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3)理解: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

(“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论证:日本:明治维新前推翻了幕府统治,维新中彻底破除了旧的政治体制,全面学习西方,使日本迅速崛起。

中国:没有扫除旧势力,依靠无权的皇帝,改革中,没有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戊戌
变法也以失败告终。

解析:
(1)特征:本题要求从“中外关联”的角度简要概述这一阶段中西方近代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阶段特征和世
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材料提到1850年到1900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等。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这一阶段中西方近代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阶段特征,注意从经济、政治方面概括:经济上,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地联系加强,整个世界形成统一市场,工业文明向纵深方向发展;面对国家危局,中国掀起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工业化的进程。

政治上,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日等
国通过革命和改革,资产阶级代议制得以确立和发展;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中国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资产
阶级掀起维新变法,推动近代化由器物上升到制度层面。

趋势: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化(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它在各地区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也表
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迅速实现近代化,亚非拉等其他地区受到工业革命文明的影响,不
约而同的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向近代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体现了现代化、全球化、整体化的趋势。

(2)观点:根据材料“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
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世界近现代历史就是一部近代化(或现代化)的历史”。

分析:根据材料“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并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19世纪后期的日本,可知在经济上,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走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在政治上,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走上了民主化和法制化的道路;在文化上,文化教育、社会习俗西方化(实行“文明开化”);对外殖民扩张,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3)理解:根据材料“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可知,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

(“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论证:结合19世纪中日两国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即可,可知明治维新前推翻了幕府统治,彻底破除了旧的政治体制,全面学习西方,使日本迅速崛起。

而中国没有扫除旧势力,依靠无权的皇帝,改革中,没有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戊戌变法也以失败告终。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材料二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英国在资本主义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社会也发生着重大变化。

1801年英国农林渔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32.5%,1841年为22.1%,1861年英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17.8%,而1901年则为6.4%。

在收入差距方面,1801年,英国1.1%最富有的人取得国民收入的25%,到1848年,1.2%的最富有者就取得35%的国民收入,到工业革命已完成的1867年,2%的最富有者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收入的40%。

相反,体力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却从1803年的42%下降到1867年的39%。

由于英国近代工厂大多建在水源充足的河流旁边,这样在就近取水解决工业用水和动力问题的同时,也便于处理日益增加的工业废水。

连续不断的工业废水和生产污水的自然排放,完全超过了河流和大地的自净能力,就连英国人视为生命之河的泰晤士河都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臭河”。

——摘编自刘俊俊《英国工业化的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并指出英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答案:(1)局限:观点一只看到工业革命消极的一面;观点二只看到工业革命积极的一面。

看法:应该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

从积极影响来说,工业革命为工人了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素养,提供了合法的政治斗争平台;从消极影响来说,使工人被残酷剥削,工作时间长,居住条件差,缺少社会保障和人文关怀。

(2)因素:光荣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政局长期稳定;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殖民扩张拓展了海外殖民地,积累了原始资本;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了技术等;
问题:牺牲了农业和损害了农民利益;导致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造成环境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