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229块超稠油蒸汽驱先导试验动态调控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229块超稠油蒸汽驱先导试验动态调控技术
摘要:杜229块超稠油蒸汽驱先导试验区受到蒸汽吞吐阶段采出程度差异、井网不完善、层间非均质性、蒸汽超覆、原油粘度高等条件限制和影响,转驱后表现出局部方向难受效或蒸汽突破快、油层纵向动用不均、采注比低、含水高等开发特征,为此运用吞吐引效、大修更新、调剖、分层注汽、提高排液量、高温气体驱油等动态调控技术,保证了杜229块蒸汽驱先导试验顺利进行并取得了很好的阶段效果
关键词:杜229块;超稠油;蒸汽驱;动态调控技术
前言
杜229块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为中深层中厚互层状超稠油油藏。

1998年采用直井蒸汽吞吐方式投入开发,2007年进入开发后期,与2001年高峰期相比,产量由83.2×104t下降至26.5×104t,采油速度由4.04%下降至1.29%,年油汽比由0.78下降至0.33,地质储量、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分别达到21.1%、90.13%。

为转换开发方式,增加可采储量,实现杜229块多元化二次开发,2007年6月开展直井蒸汽驱先导试验,并充分运用动态调控方法,确保试验顺利有效进行,为蒸汽驱在杜229块工业化推广提供技术储备。

一、试验区油藏概况
蒸汽驱先导试验区位于杜229块东南部主体部位,共有7个70×100m井距反九点井组,含油面积0.2009km2,地质储量122.3×104t。

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一、二段及沙三段上部兴隆台Ⅳ、Ⅴ组油层,油藏埋深970m~1050m,平均单井油层厚度为30.8m。

区内构造简单,地层平缓,总体向东倾没,倾角5~10°。

储层沉积类型为扇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沉积,岩性以中细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和砂质砾岩为主,胶结疏松。

储层物性好,孔隙度32.45~33.47%,渗透率981~1748×10-3μm2,为大孔、高渗储层。

层内非均质性较弱,属较均匀型,层间非均质性强,属不均匀型。

隔夹层分布稳定,油层连通性好,无边底水影响。

原油物性具有“四高一低”特点:高密度(20℃时原油密度1.005~1.01g/cm3),高粘度(50℃时地面脱气原油粘度54000~130000mPa·s),高凝固点(20~23℃),高胶质、沥青质(49.33%~56.88%),低含蜡量(2.19%~1.97%)。

试验前地层压力3.3Mpa,地层温度75℃。

二、试验区动态调控技术界限
通过数值模拟优选结果和同类油藏蒸汽驱开发经验值,确定杜229块蒸汽驱先导试验区动态调控技术界限为:注汽排量6~7t/h,井口蒸汽干度75~80%,井底蒸汽干度大于50%,单井日产液25~35t/d,含水80~85%,井口温度80~90℃,采注比1.0~1.2,操作压力3~4MPa。

三、试验区阶段动态调控技术方法
1.热连通阶段动态调控技术
1.1完善注采井网,整体预热,为实现平面上均匀驱替做准备
在蒸汽驱开发方式中,只有各方向连续的注汽量、稳定的排液量,才能够满足地层温度均衡上升,压力均衡下降,蒸汽带均衡推进。

注采井网不完善,势必造成局部方向排液不足汽驱受阻,而另一个方向出现蒸汽突破[1]。

试验区7口注汽井中,有4口井井况存在问题,无法保证连续注汽;33口生产井中,有8口井井况存在问题(5口井套变停产,3口井带病生产),还有1口井生产层位不
对应,不能满足稳定排液。

同时试验区转驱前单井蒸汽吞吐阶段不同,平面上温度、压力和采出程度差异大,也不利于实现均匀驱替。

加快试验区大修、更新、调补层进度,保持试验区井网完善。

截至目前,已经对井下技术状况差的井实施更新9井次,大修3井次,对层位不对应井调补层1口,累计增油4210t。

同时转驱前对注汽井和生产井整体吞吐预热1-2轮,保证平面上均匀驱替。

在扩大3个井组实施前,进行整体预热,一次转驱成功率提高到100%。

1.2对未受效井开展蒸汽吞吐引效,加强注采连通
在热连通阶段,部分蒸汽吞吐阶段周期短,采出程度低的生产井,相对注汽井处于高压低温带,注入蒸汽扩散和原油流动困难,与注汽井难以形成热联通[2],最终汽驱受阻无法受效。

生产特征表现为蒸汽吞吐特征,随着生产时间延长供液不足直至停关。

对未受效井,主要坚持用蒸汽吞吐引效法[3]来降低地层压力,提高油层温度和采出程度,同时根据油层纵向动用状况配合分选注、调剖措施,提高油层纵向动用程度。

热连通阶段累计对9口井实施吞吐引效,有6口井成功实现注采井间热连通。

2.驱替阶段动态调控方法
2.1、注汽井实施高温气体驱油剂、分层注汽、双管注汽措施,提高油层纵向动用程度
试验区生产兴隆台Ⅳ、Ⅴ组油层,纵向上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加上蒸汽超覆作用影响,存在严重的油层纵向动用不均。

根据试验区注汽和生产井吸汽剖面资料统计发现,目前试验区吸汽油层主要为物性较好的兴Ⅳ组,物性较差的兴Ⅴ组油层基本没有得到动用。

针对注汽井油层纵向动用不均的问题,杜229块通过采用高温气体驱油、分层注汽、同心双管分注的方式,提高油层纵向动用程度。

有内衬套管的3口注汽井,受管柱内径小(Ф108mm或Ф110mm)限制,无法下入封隔器,采用高温气体驱油剂措施调整吸汽剖面,提高驱替效率并降低原油粘度,实施1口。

措施后对该井组生产井套管气中的氮气含量进行监测,周围生产井均受效。

其它4口注汽井实施分层注汽措施1口、同心双管分注措施2口。

从措施后油层吸汽剖面监测显示,原来基本没有动用的兴Ⅴ组油层已经全部吸汽,吸汽强度达到0.57t/h·m,而兴Ⅳ组油层的吸汽强度则由措施前的1.13 t/h·m下降到0.87 t/h·m。

措施后,试验区油层纵向动用不均的矛盾得到显著改善。

2.2提高注汽干度,改善汽驱开发效果
资料显示,国外成功的蒸汽驱稠油油藏全部采用汽水分离器技术,保证锅炉出口干度达到95%,井口干度达到90%。

井底干度全部大于70%。

目前杜229块蒸汽驱试验区没有汽水分离器设备,注汽井锅炉出口汽干度只有75%,同时油藏埋深大,井筒热损失相应加大,井底蒸汽干度只有50%,相对国外蒸汽驱注汽质量而言,杜229块注汽干度偏低。

试验区目前的注汽锅炉条件可以将注汽干度提高到83%左右。

2008年4月,杜229块将2个井组的注汽干度由75%提高到82%,提高蒸汽干度的2个井组日产油由措施前的41t/d提高到48吨t/d,含水由86%下降到84%。

目前这2个井组日产油量稳定在50t/d,而未提高注汽干度的井组日产油量只有39t/d。

通过提高蒸汽干度,试验区阶段增油量达到3650t,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2.3对生产井实施暂关、调剖、限流射孔等措施,解决过早蒸汽突破问题
进入驱替阶段,具有与注汽井井距小,位于构造高部位,单层渗透率高或厚度薄等地质特征[4]和蒸汽吞吐阶段采出程度高、有汽窜历史等生产特征的生产井,易过早发生蒸汽突破。

蒸汽突破井在驱替阶段初期日产油量上升显著,日产液量、井口温度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井底流温流压监测资料上显示当井底流温几乎没有变化时,井底流压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

随着蒸汽不断推进,如果不控制生产,很快就产生蒸汽突破,生产特征表现为日产液量,含水及井口温度迅速上升,产油量下降,对安全生产管理也带来很大不便。

截止目前,先后有4口生产井出现蒸汽突破,影响了汽驱效果。

对暂时性蒸汽突破井,要逐渐降低冲次或暂关一段时间,并提高邻井采液量,改变汽驱方向。

如果固定的蒸汽突破通道已经形成,需要根据汽窜原因封堵汽窜通道。

对蒸汽沿渗透率较高的单层、或蒸汽超覆严重沿薄层上方突破的问题,采取调剖措施,降低高渗层的渗流能力。

对于蒸汽吞吐阶段采出程度高地层亏空大,井底形成低压区,与注汽井生产压差较大的蒸汽突破井,可在调剖后采用三元复合措施补充地层能量。

对于更新后的生产井,可以应用限流射孔方式[5]预防蒸汽突破。

2.4对生产井提液,提高试验区采注比
根据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当采注比达到1.2,蒸汽驱开发效果达到最佳。

当采注比>1,油层中是蒸汽驱;当采注比=1,油层中是蒸汽驱+热水驱;当采注比<1,油层中基本上是热水驱[6]。

试验区驱替初期无法达到蒸汽驱开发采注比大于1.0的要求。

杜229块通过采取提高冲次的方式,提高试验区排液量,从而达到提高采注比的目的。

试验区17口井先后进行了提高冲次,冲次由措施前的5.8次/min提高到7.5次/min,措施后试验区日产液量由措施前的880t/d提高到990t/d,采注比由0.94提高到1.06,措施后日产液一直稳定在990t/d左右,达到蒸汽驱开发采注比大于1.0的要求。

2.5完善监测系统,合理利用多种监测方式
在吸汽、采液剖面、井底流温流压、长效压力计测井温等监测基础上,针对性采用注汽井底干度捞样测试、毛细管分层温度压力测试和气体示踪剂监测技术。

观察井井数由1口增加到3口,测试范围由单井测试向分层、井组测试扩展,监测系统能够较好的覆盖整个试验区,为试验区动态调控提供准确参考方向。

四、试验区阶段实施效果
2007年6月,杜229块兴ⅣⅤ组蒸汽驱先导试验步入实施阶段,先期转入4个井组,2009年12月再转入3个井组,其中注汽井7口,生产井33口,观察井3口。

7个井组日注汽量936t/d,开井30口,日产液量1011.2t/d,日产油量147.9t/d,含水85.4%,瞬时油汽比0.16,采注比1.08。

截至2012年6月,杜229块蒸汽驱先导试验实施1831d,7个井组累计注汽量129.5×104t,累计产液量135.2×104t,累计产油量20.5×104t,阶段油汽比0.16,采注比1.04。

通过合理的动态调控,杜229块蒸汽驱先导试验区取得一定的阶段效果:(1)见效时间短,受效比例大。

实施第13天第一口油井受效,20-45天油井基本受效,试验区经过6个月的热连通顺利进入驱替阶段。

热连通阶段受效比例达到84.0%,驱替阶段达到100%。

(2)操作压力保持平稳,温度逐渐上升。

试验区转驱以来,操作压力一直稳定在3MPa左右,油层温度由转驱前的70~75℃稳定上升到150℃左右。

(3)与蒸汽吞吐到底预测对比,各项生产指标得到改善。

单井日产液、日产油显著上升,采油速度提高,递减减缓。

转驱后单井日产液量
由15.6t/d提高到27t/d,日产油量由2.0t/d提高到3.5t/d。

,采油速度由2.2%提高到2.9%。

递减率由25.1%下降到15.2%。

五、结论与建议
1.蒸汽驱动态调控,要在技术界限范围内进行,热连通阶段主要以调整平面动用不均、实现注采连通为目标,驱替阶段主要以调整纵向动用不均、提高采注比、防止蒸汽突破为目标,以完善的监测数据为调控依据。

2.蒸汽驱开发方式可以有效动用蒸汽吞吐阶段未动用储量,有效提高油藏采收率,减缓递减,实现区块稳产。

3.杜229块蒸汽驱先导试验的成功实施,为中深层超稠油油藏提出了新的开发模式,对其他同类油藏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慧清,范玉平,等.热力采油技术原理与方法[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55~56
[2] 刘文章,等.稠油注蒸汽热采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429 ~434
[3] 赵宏岩.蒸汽驱动态调控方法探讨[J].特种油气藏,2008,15(6):71~72.
[4] 李艳玲.稠油油藏蒸汽驱地质影响因素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9,16(5):58~60.
[5] 蔺玉秋,张亚丽,宫宇宁,刘立成.辽河油田稠油蒸汽驱注采井射孔方式[J].中外能源,2009,16(5):58~60.
[6] 刘文章,热采稠油油藏开发模式[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50 ~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