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唐诗宋词答案唐诗宋词学案以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树唐诗宋词答案唐
诗宋词学案以及答案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滕王阁》
一.走近作者。

杜审言在高宗元年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

到永昌元年,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

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他们都是初唐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

他们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的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健康的道路发展。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四杰十分敬佩,他在《戏为六绝句》中称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后以“不废江河”赞扬作家
或其作品流传不朽。

二.读《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思考问题。

1.找出点名情感的关键句。

明确:归思欲沾巾
2.文中有怎样的新鲜优美之景?结合诗文加以概括。

新鲜优美之景: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3.结合诗文说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

情感关键词:仕途失意他乡漂泊
三.读《滕王阁》,思考以下问题。

1.概括诗文大意。

2.诗作颈联表面写景,实为抒情,请结合诗作,作具体说明。

解析:重点抓“闲云”“潭影”“日悠悠”说明经年累月,空有美景,自然地勾连了上下文,点染出诗作的主题:自然风物永恒,人事沧桑巨变的感慨。

明确:情感关键词:岁月更替昔盛今衰自然永恒人事沧桑。

3.了解颔联互文的修辞手法。

补充常见的互文诗句:
A.烟笼寒水月笼沙。

文意: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
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B.秦时明月汉时关。

文意: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文意: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文意: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从军行》《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一.走近作者。

1.杨炯。

参考注释。

2.陈子昂。

参考注释,补充:
陈子昂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都有积极影响。

《登幽州台歌》为其代表作。

二.知识积累。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作背景:公元六九六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


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诗歌意译: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效法古贤的后人,我真是生不逢时啊。

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三.读《从军行》,引诗评,品诗歌。

“四才子才力既大,风气复还,故虽律体未成,绮靡未革,而中多雄伟之语,唐人气象风格始见。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
1.请问哪些字眼或句子是雄伟之语,体现了唐人气象。

明确:“辞”、“绕”、“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等。

2.赏析《从军行》颈联。

思考:描写了什么?以景物描写写战争有什么好处?
描写战斗中的景物。

以“雪暗、风多”烘托战士的英勇。

3.最能体现诗人建功立业情怀的句子是什么?此句运用何种抒情方式?
明确: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对比选择。

四.读《春夜别友人》,思考问题。

1.诗作的空间转换中,哪些是眼前的,哪些是想象的?这种写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以此让学生明白诗作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以及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眼前的室内饯行之筵是实的,别路山川及悠悠远道是虚的。

由眼前“绮筵写到“山川”之“绕”和“洛阳道”的“悠悠”正是诗人对远行友人牵念不舍之情的体现。

这样虚实结合可以更加突出诗人离别之情的深沉。

2.颈联是如何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明月隐于高树以及长河没于晓天,与前文银烛对照,表明饯行筵席持续时间之长,从侧面突显诗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春江花月夜》
一.走近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他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知识积累。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回忆学过的与月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三、思考问题。

1.完成课本P7第二题。

强调月是主体,春、江、花、夜都是月的陪衬。

诗作从简单里说就是写了月下之景和月下之人。

3.读诗歌,摘录出写月下之景的部分。

4.读“白云一片去悠悠”到结尾。

思考:写了那些人?重
点是写谁?
明确:写到了思妇和游子。

思妇是重点。

5.思考“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说体现的哲思。

结合《滕王阁》尾联来阐述张若虚思
想境界的博大。

明确:关键词:人类永恒江月永恒相思永恒
《望月怀远》《送魏万之京》
一.知识积累。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

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形式和内容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
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

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二.读《望月怀远》,思考以下问题。

1.说说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思考诗歌是如何围绕“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全诗通过写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情,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梦中才能相见,描绘了对远行之人深切的怀念之情。

着重寻找抒情主人公“望”月立足点的变化,来体会其对“远”人反复不止的思念。

同时,以此领会诗作处处紧扣诗题的写法。

2.赏析首联,体会其情感及境界的阔大。

重点落在“明月”就是诗人,“明月”就是远人。

更重要的还在于,明月升起,普天同望,月即人,月成了思念的纽带,也成了共同思念的对象。

这样浩瀚的大海,皎洁的月色,群体的相望,便构成了情感和意境的雄浑阔大。

(这是盛唐气象的一点体现)
三.读《送魏万之京》,思考以下问题。

1.本诗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景?抒了什么情?体会叙
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事:叙写送威望进京赶考之事。

景:朝唱离歌,昨霜渡河,鸿雁长鸣,关城树黄,御苑砧声。

情: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关切之情
2.首联和颔联写出的季节特征即离别的环境,请简要分析。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环境特点,借以传达诗人送别的关切之意和伤感之情。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
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不要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的最常见做法)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
一.走近作者。

王维和孟浩然均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世称“王孟”。

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的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

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
诗句句尽堪传」。

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

王维多才多艺,精诗文、书画、音乐,其诗清新秀雅,兼善各体,诗歌常冶禅理、诗情、画笔为一炉。

苏轼曾这样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读《与诸子登岘山》,思考问题。

1.读尾联,思考诗人落泪的原因。

关键在自己与先贤对比,感慨自己韶光飞逝,却无事功。

2.赏析尾联“尚”字的好处。

教参P24。

便于形成对比,使自己的感慨水到渠成。

3.分析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手法。

结合诗歌作具体说明。

借景抒情和化用典故。

三.读《山居秋暝》,思考问题。

1、从绘画的角度,概括前三联描绘的画面。

说说这些画面给你带来的总体感受。

明确:秋山明月图、明月松色图、石流清泉图、浣女归喧图、舟下莲动图。

2、从写景的角度上,给画面进行简单分类,领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明确:两大类,旨在让学生领会诗歌动静结合的手法及其
作用。

可以引领学生领会这里的画面描绘突出的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3、翻译尾联,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任凭山中春天的花草凋谢,王孙也还可以留在山中。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燕歌行》
一.知识积累。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研读诗作,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通读全诗,解决疑难字词,了解诗作大意,理清诗作所写事件的过程:出师、战败、被围、死斗。

2、你认为生疏的字词及读音,并强化记忆。

3.出师时的恩明确关键:将帅们金鼓震天而行,一副大摇
大摆的姿态,不可一世,自鸣得意的形象。

这样与下文军情形成鲜明的反衬,从而为抨击挞伐张本。

遇和行军时的状态如何?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4.哪些诗句描写了环境?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作用: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气氛。

5.“战士军前半死生,美帐下犹歌舞”句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

苦乐不均,死生迥异,矛盾重重,暗示必败原因。

表现诗人强烈的愤慨。

6、最后四句,诗人赞美了谁,又批判了谁?
赞美: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贴士兵的将领。

批判:现在的昏庸无能、荒淫无度的将领。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一.走近作者。

岑参与高適齐名,同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

代表作有《白雪歌》、《走
马川行》、《轮台歌》。

岑参在诗作多歌颂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

风格峭拔。

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

二.研读诗作,思考问题。

1.概述诗歌思想内容。

思考:写了一件什么事?怎么写的?歌颂了什么?
这首诗通过对封常清出征的描绘,热情歌颂了唐军将士在反击侵略、保卫国家的战斗中不畏艰险、挺身赴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2.写出出征原因的诗句,并作翻译,从而理解这次战争的性质。

“匈奴草黄马正肥……汉家大将西出师”。

是反击侵略,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3.汉将出师的情形怎样,翻译相应诗句。

说说描写的角度和作用。

点拨:“将军夜不解甲、军队夜行刀兵轻碰”描写的是什么?而后面的“风”“雪”“冰”等属于哪个方面的?
教师明确:行动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这样正面与侧面结合,写出了将士不畏艰险、豪迈坚强的精神面貌。

引导学生想象:为何说“戈相拨”,体现了军队什么特征来?要点是结合上文的飞沙走石。

从而明确是表现了军队纪律严明。

4.学生找出诗中环境描写的文字,反复诵读说说全诗中所呈现的环境的特点、所用的修辞手法,达到的效果。

明确:天寒地冻,飞沙走石的艰难凶险环境。

对唐军将士的形象起到了有力的烘托。

6.诗人于末句说要“伫献捷”,表明了什么,分析诗人能伫献捷的原因。

有了前文环境描写的烘托以及行军状态的正面描绘、再有虏骑胆慑的设想,伫献捷就成了满怀的自信和胜利的必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知人论世。

李白有远大政治抱负,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得到的是翰林供奉的侍御闲职。

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山东友人。

(结
合诗作注释1)
二.给以下生字注音。

瀛暝栗冥
鸾悸怳著
三.研讨加点词语的意义。

信难求越人语天姥拔五岳殷岩泉....
云青青兮欲雨虎鼓瑟安能摧眉折腰...
四.讨论诗作的层次结构。

点拨:可以以“梦游”的时间前后进行划分。

A.梦游之前对天姥山的向往。

B.梦游经过及见闻、感受。

C.及时行乐的思想和不事权贵的决心。

五.研讨以下问题。

1.第一段诗人用了哪些手法表现天姥山的?天姥山在作者的笔下呈现出了哪些特点?
手法:对比夸张的手法。

特点:高峻邈远雄伟,有让人神往的奇幻色彩。

2、作者所见的梦游之景的特点是什么?从描述中感受梦游过程中李白的情感和心理的变化。

梦境特点:清幽、雄伟、秀美、神异。

诗人的情感和心理:游历之前的倾心渴慕之情;游历山景时的喜悦之情;幻入仙境时的惊悸;梦游醒来的失落惆怅。

3、李白描写梦境,曲折地表现了李白怎样的内心情怀?对现实的不满。

4、学生反复阅读最后一层,思考讨论李白独特的个性特征。

李白不事权贵、傲视王侯,追求个性自由的的性格特征。

诗人也流露出了人事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情绪。

五.总结全诗。

李白豪放飘逸诗风的表现:思想感情上表现为蔑视权贵的傲气,高村出世的洒脱,面对离情的磊落,呼酒买醉的旷达;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奇特的想象,大胆有夸张,巧妙的拟人。

《月下独酌》《送友人》
一.知人论世。

《月下独酌》写作背景:天宝三年(744)三月,李白在被唐玄宗召为供奉翰林学士三年后,终因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受到李林甫、杨国忠的排挤,被谗,“赠金放还”。

本诗即写于此时。

二.读《月下独酌》思考问题
1.品读前四句,说说诗人饮酒的环境,饮酒的心情以及排解的方法和创作的手法,从而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饮酒环境:花间月下
饮酒心情:孤独悲凉
排解方法:邀月对影
创作手法:浪漫的想象、别致的拟人。

2.诗题为“独酌”,结合课后【品读与探讨】3,写出体现“独酌”情绪的诗句。

体会诗人在反复之中咏叹不尽的悲凉情绪。

3.小结诗人的情感历程。

孤独-不独-孤独-不独。

三、品读《送友人》,思考问题。

1.翻译诗作颈联。

强调注意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手法:对偶、比喻、拟人。

2、学生合作讨论颈联如何通过物象来表达“游子”与“故人”的惜别之情的。

情景交融,在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诗人借助浮云、落日等景物,来表明依依惜别的深情。

3、联系并补充以下几首送别诗,对比体会李白诗作的浪漫性。

王维《渭城曲》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高适《别董大》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颀《送魏万之京》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将进酒》学案
一.文体常识及写作背景。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铙歌的曲调,题意为“劝酒歌”。

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

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

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

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

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本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友人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元丹丘家里做客。

他与友人岑勋、元丹丘饮酒,借酒兴诗情写下这首《将进酒》,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

二.识记字音。

(给加粗的字注音)
将进酒()金樽空对月()烹
羊宰牛()
岑夫子()钟鼓馔玉()恣欢谑()
将出换美酒()千斤散尽还复来()。

三、自读思考:
1、全文情感变化怎样?主基调是什么?
情感基调:愁情感过程:悲——乐——愤——狂——愁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与感慨?
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悲叹人生短促。

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态度。

4、“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对现实社会及其不满。

5、诗中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
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

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

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

作者借曹植吐心中的不平。

6、通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何而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青春不再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壮志未酬怀才不遇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寂寞陈王失意千古同愁
7、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本诗颇具特色之处,请举例予以解说。

①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

”特色:开篇用长句起兴,借天上而来不再复回的黄河之水、明镜中转眼雪白的头发,来感慨人生之短暂,尽吐心中这郁闷,引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主旨。

②诗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特色: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浪漫、狂放的气质和性格,同时很好地照应了下文“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主旨,也为文末“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开阔而旷达的胸襟作了很好的铺垫。

《兵车行》
一、走进作者。

杜甫生平: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
官兵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