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理解通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理解通用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习题。
阳关曲·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
A.端午节
B.中秋节
C.清明节
D.重阳节
[2]词中的“玉盘”指的是______,你积累的哪首古诗词中也用了这个比喻?请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
2. 古诗词阅读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中写出环境幽静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诗的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矛盾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下面的古诗《过故人庄》,并完成填空。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解释下列字词。
过:_____________ 鸡黍:_____________
轩:_____________ 话桑麻:_____________
[2]诗中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_________。
三、四句是描写
_________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五、六句写山村_________。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像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和。
而以“鸡黍”相
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B. 颔联描写自然环境美。
上句是远景,绿树环合,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大,优雅恬静;下句是近景,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景象。
C. 颈联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D. 尾联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言有尽而意无穷。
[4]诗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说说颔联中“合”“斜”两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春夜喜雨
唐·杜甫
_______________,当春乃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江船火独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春夜喜雨》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3]你认为颔联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写的是_________,前两句点明_______的季节,后六句集中写
_______(白天下雨夜雨),诗中没有一个“喜”字,却体现出诗人的
_______之情。
[5]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_______ 、_______的思想感情。
5. 阅读古诗《采薇(节选)》,并完成练习。
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
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______________!
[1]将诗句补充完整。
本诗选自《》。
“薇”指___________。
[2]《采薇(节选)》诗的前四句情景交融,在“_____”与“____”、
“_____”与“_______”、“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的对比中,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
“____________”表现出战士出征时对故乡、对亲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__________”使我们联想到战士返乡时的哀伤、悲愤。
[3]“依依”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采薇(节选)》没有表达了诗人()
A.对从军路上又渴又饥的厌烦。
B.对征战兵卒的同情。
C.对战争的厌恶
D.对和平的渴望
6. 快乐阅读。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的诗人苏轼,他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
“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惠崇的一幅名为《______》的画,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的景物有________,动的景物有________,诗人从这些景物中感受
到_________来了,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7. 阅读理解曾几的《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解题,了解纪行诗,判断。
①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
_____
②从“道中”看,诗人写出游,只写到“去”,并没有写到“回”。
_____ [2]请找出诗中两处明显的对比,填写下面的内容。
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这是第一处对比:“梅子黄时”正是江南_____时节,难得有这样“_____”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②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是第二处对比:山路上苍翠的树树,与来的时候一样_____,森林丛中传来_____________,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3]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和诗人的心情,判断。
①这首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_____
②诗中“绿阴”和“黄鹂”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三衢山秀丽的景色。
_____
③“黄鹂四五声”中的“四五”是实写,表明黄鹂的叫声。
_____
8. 阅读诗词,完成下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
A.首联中的“岱宗”是泰山的别名。
B.颔联“割”字写出了泰山的绵长。
C.颈联描写归鸟,交代了时已薄暮。
D.尾联描写了诗人登上山巅之所见。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9.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
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2]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10. 比较阅读。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对于这两首诗,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______)和(_____)。
A.《马诗》是一首唐朝五言绝句,而《石灰吟》是一首明朝七言绝句。
B.《马诗》是一首边塞诗,我们可以从大漠、燕山、钩、马等意象看出。
C.《马诗》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写诗人回忆之前在战场上策马驰骋的激动人心的场景。
D.《石灰吟》一诗中的“浑不怕”的意思是毫不惧怕,后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粉骨碎身也亳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E.《石灰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具盛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马诗》的作者是明朝名臣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2]《马诗》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咏马,实际上是诗人自比为_________,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石灰吟》一诗,诗人以____________为吟咏
对象,表明自己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诗中的“清白”一词,一是指
_____________,二是指诗人______________。
[3]你还知道写到马和竹的诗句有哪些吗?试各举一个例子。
马:____________________
竹: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_________(词牌名词题),“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__(词牌名词题)。
[2]把下阕补充完整。
[3]词中画“____”的句子中,作者由_________联想到了即将到来的
_________景象。
[4]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
B. 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C.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而忘了道路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5]这首词与《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你说一说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练习。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_________,被称为“_________”之一。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两个动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这首诗最后两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月光、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了_____________的气氛。
[2]诗的前两句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由“_______”一词看出月色的_______。
这种景象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景,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这句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太多了,不知道这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那里,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思绪的。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a韵,韵脚分别是“鸦”“花”“家”。
[4]“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类似的诗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甲)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写出(甲)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词语。
(答出两个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荷花,但写法上各有不同,请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朝杨万里的这两首小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延伸阅读。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将词语与相应的解释连一连。
须臾好像
海门极短的时间
似江海汇合之处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
前两句描写涨潮情形,后两句描写退潮情形。
(_________)
(2)“八月”点出大潮时节。
“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近及远。
(_________)
(3)作者由开头的静态描写转人对潮去之后的动态描写,更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_________)
[3]把诗中的比喻句画上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