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大白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咸宁市大白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垃圾人
谢初勤
老余的老家在贵州山区,因为看着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老余才会举家来到沿海讨生计。

说是举家,也就他夫妇俩,加上一个年刚五岁的小儿子。

其实,老余只不过就四十出头,只是长年在地里干活,身上的“水气”早叫干渴的土地给吸完了,人,也就显得黑瘦。

老余到了这个地方,连续找了几家厂,可是,人家刚跟他打个照面,就皱起眉头朝他直挥手。

后来,老余就带着老婆、儿子,踏着他那辆只剩下三个轮胎和一只后架的车子,到处捡拾破烂。

有一次,一家人捡了满满一车东西,老余在高兴之余,还唱起了小曲。

当然,老余一高兴,老婆和儿子也跟着乐呵呵。

这时,他们一家听到了头顶一阵巨大的轰鸣声。

儿子最先抬头一看,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那时,一家人都给眼前这种景象震住了,呆呆地盯着那个大东西远远地歇在一大片空阔的水泥地上。

那是……一只大鸟。

儿子惊骇之余,半天才说出话来。

不。

那是飞机。

老余纠正着儿子的说法。

那是一种只在天上飞翔的机器,所以叫作飞机。

那,飞机是用什么做的?儿子又问。

铁。

用铁做的。

老余肯定地说。

儿子听了,点点头,大声说,是不是用我们这种铁做的?说着,他把三轮车壁的铁皮打得咣咣响。

望着儿子这种天真执着的样子,老余开心地笑着。

这小子,就爱打破砂锅问到底!
经过了这一次,以后,每回路过这里,儿子总是会叫他停一停,后来,不用儿子提醒,老余到这儿都会让车子停一会儿。

当然,每一回,儿子看了飞机,都会问出一些问题,比如说飞机为什么能飞,比如说飞机是吃什么长这么大的等等。

对于儿子的问题,老余能答则答,有一些自己实在不懂的,他也能编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

老余就是喜欢儿子这副样子,儿子能够这样问他,说明这小家伙聪明嘛,爱动脑筋嘛。

因此,儿子在问他话的时候,老余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

老余对儿子是满怀信心的,他的下一代,一定能活出个人样,而不是像他这样低三下四地去看人眼色,捡破烂收垃圾。

过了年,他就把儿子送进了当地一家幼儿园。

可是,没几天,儿子就吵着说他不去幼儿园了,一打听,老余才知道带孩子的老师都是讲本地话。

儿子在那里边,听不懂,玩不成,简直就是在受罪。

不读就不读吧。

老余心里想,再过一两年吧!再过一两年就把他送回家乡念小学。

一定……
有一次,老余一家路过飞机场时,正赶上飞机起飞,儿子高兴得欢蹦乱跳,一双小脚把三轮车板踏得咣咣响。

飞机过后,儿子还呆呆地盯着那个方向。

老余唤了儿子一声。

儿子这时转过头来,大声地对老余说,爸爸,我长大了,也要开飞机!说着,儿子就张开双臂,做出了一个飞机的样子。

老余一愣,随即兴奋了,他呵呵地笑着:行啊,小子!有志气!开飞机呢。

那老爸就等着享福。

儿子又说,等我开上了飞机,我就带着你和阿妈两人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一个没有人捡破烂的地方,我们可以用飞机拉很多很多的破烂回来,爸爸就不用再和那些人争了。

儿子得意扬扬地说完,以为老爸总是要像平时一样夸奖他两句。

谁知,老余一听,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

一会儿,突然高高地扬起手掌,“啪”地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
儿子没提防挨了这么一下子,他眼巴巴地望着车上的爸爸,就像看着一个陌生人一样,委屈地哭了起来。

他的哭声在空旷无人的大路上传得很远,很亮……
老余的老婆坐在车上,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她还搞不懂他们爷儿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选自《2011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题目垃圾人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也表现出了这个沿海城市本地居民对像老余这一类人的态度,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不受尊重的社会现象。

B. “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余一家对都市生活的向往。

C. 老余的儿子天真可爱,聪明好学,他开飞机拉破烂的理想真实而感人地表现出一个五岁的孩子对父母的爱。

但老余不仅不理解他的理想,还强制改变他的理想。

D. 本篇语言质朴生动,多用短句,充满生活气息,如“行啊,小子!有志气!开飞机呢”,运用短句,既生动地写出了老余的兴奋之情,又贴合人物身份。

5. 老余听了儿子的理想后,为什么先是“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儿”,“又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试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6. 小说以飞机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 D
5. 儿子是老余生活的希望。

他希望儿子能活出个样,而不是像他这样低三下四地去捡破烂收垃圾;儿子开飞机拉破烂的理想,其实是延续老余现在的生活,这与老余对儿子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所以老余一听,“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

“一会儿”反映了老余内心的矛盾与无助,“重重的一下”则体现了老余内心的不甘。

6. ①飞机是行文的线索,可以使故事的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②飞机是理想的寄托,与老余一家的生活形成巨大反差,给老余一家带来了希望。

③飞机是城市文明、富足生活的象征,儿子开飞机捡垃圾的理想,使老余的生活希望破灭,深化了主题。

4. 试题分析:“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不受尊重的社会现象”非小说主旨。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内涵题目,语句内涵的理解,要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理解、因为看着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先是“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儿,又“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的原因,结合上下文理解内涵,主要是情感的分析。

“一会儿”反映了老余内心的矛盾与无助,“重重的一下”则体现了老余内心的不甘。

点睛:句子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

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

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

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

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

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如本题儿子开飞机拉破烂的理想,其实是延续老余现在的生活,这与老余对儿子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所以老余一听,“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分析以“飞机”为中心的好处,主要结合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卖树
胡天翔
晌午了。

一团团青烟从烟囱里蹿出来,南风一吹,向北漫过堂屋的脊瓦,溜进屋后树木繁茂的叶子间,消失了。

那是一片白杨树。

一棵棵白杨长得又高又粗,无数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摆动。

在院门左边的灶屋里,女人坐在锅台前的木墩子上烧火。

中午吃捞面,把锅里烩的番茄鸡蛋汤盛进汤盆,女人在锅里又加了两瓢水。

一把把芝麻秆顺进灶里,火舌舔着锅底。

水响了、滚了,一锅面条下了锅。

怕面条搅成团,女人用双筷子往锅里荡了荡。

面条一熟,女人用漏勺捞进铝盆里,浇上凉水,过了两遍。

女人坐在院子里捣蒜泥。

这时,一阵呼呼啦啦的响声由远及近而来,是自行车的声音。

男人回来了?女人停下来,拿着捣槌望着院门。

呼啦声小了,虚掩的院门开了,男人推着自行车进来了。

怎么回来这么晚?女人问。

吴小利进城送板材了,晌午才回来。

男人说。

将自行车支好,拉开车把上帆布兜的拉锁,男人从里抓出一卷粉红票子,蹲在地上一张张数起来。

男人数了两遍,女人数了一遍,都是四十六张。

四千六百块钱,不多不少。

啥时去给石头寄学费?女人问。

吃过饭就去。

男人说。

嗯,都开学半个月了。

女人说。

吃饭吧!男人在井台边的水盆洗脸洗手。

女人进了灶屋,去盛饭,捞面条。

吃过饭,男人拉开堂屋东边桌的抽屉,拿出一个小本子,翻开,找到石头的地址,抄在一张烟盒纸的背面。

四十六张“大团结”,男人数了三十张,用烟盒纸卷住,又塞进了帆布兜,推着自行车出了院子。

男人去了镇上的邮政所。

洗碗刷锅,女人端了一大盆麦麸子水出了院子。

“老黄”还拴在屋后的树林里。

“老黄”是头老母牛,刚怀上牛犊子。

天热,女人要给“老黄”饮点水。

卧在树阴下的“老黄”看见女人,哞哞叫着站起来。

“老黄”喝着水,牛虻和苍蝇却趴在“老黄”的屁股上、腰上吸血,女人一巴掌一巴掌地拍过去,拍死了五六只大牛虻。

盆里的水浅了,“老黄”伸出舌头卷、舔盆底的麦麸子。

女人挠着牛的脖子说:“‘老黄’,明年,你就不能在这树阴下乘凉了。


是啊,这些杨树已经卖了。

到了冬天,买树的吴小利就要来锯树了。

这片杨树一共三列、十五棵,还是女人来相看那年种的。

是三月吧,女人来相看。

女人对男人还满意,也不嫌弃作为新房的三间黄泥屋,虽然除了墙根是砖垒的,墙是黄泥砌,屋顶没有一片瓦,铺的是茅草。

只是看到宅子外面光秃秃的,女人要男人栽些树。

栽!栽树!男人的父母说。

男人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三个弟弟。

看着儿子们一个接一个都长出了胡子,男人的父母也心急,成家一个是一个呢。

女人前脚刚走,男人后脚就去林场赊了四十棵杨树苗。

一家人全动手,挖坑,掂水、浇水、培土,天黑之前,四十棵杨树都栽上了。

亲事就这样订下了。

过了年,青麦扬花,二十岁的女人穿着红袄、披着红围巾、坐着娶亲的马车,从小谢庄来到了杨楼,嫁给了男人。

女人先是生了个丫头,取名叫小荷;后又生了儿子,取名叫石头。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荷和石头越长越高,四十棵杨树也越来越粗。

石头去城里读高中那年,扒旧屋盖新房,架梁、用檩条,男人锯了十棵杨树;小荷出嫁那年,拉院墙盖灶屋,买砖头、水泥,男人又卖了十五棵;四十棵树,就剩屋后的十五棵了。

昨天,这十五棵杨树也卖了。

要给读大学的石头缴最后一年的
学费。

给石头缴学费要紧,明天去小吴庄拿现钱。

吴小利说。

树叶没落哩,树还长,等冬天我再来锯树。

吴小利说。

不能让树在宅子里白长,多给你一百块钱。

吴小利还说。

树贩子吴小利是真相中这十五棵白杨树了。

日子过得真快啊。

这些杨树已经长了二十八年,都有一搂粗了。

特别是挨粪堆的那一棵,女人张开双臂抱住树干,两条胳膊使劲伸,两只手的中指还挨不到一起。

看到日头偏西了,该下地除草了,女人拿着空盆回了院子。

石头爹到镇上了吧?女人想。

到了镇上邮政所,男人走进了营业厅。

在一张汇款单上,填了金额,抄下烟盒上的地址,按照惯例,男人会在附言栏里,写上“好好学习、别乱花钱”八个字。

可是,想到石头明年就毕业了,男人就不想写这句话了。

写什么好呢?男人想了想,写了一句话。

三天后,省城某学院的学生杨小石收到了一张汇款通知单。

在汇款单的附言栏里,他看到了七个字:屋后的杨树卖了。

(选自2015年3月9日《羊城晚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清冷沉寂的气氛,为下文写男人和女人卖树的不舍之情做铺垫。

B.女人在院子里着急地等着男人回来,是因为男人出去拿昨天卖树的钱很晚没有回来,她在为丈夫担心。

C.树贩子吴小利说孩子的学费要紧,让男人明天去拿钱,冬天来锯树再加上一百块钱,这些细节说明他是一个通情达理,而绝不是一个追逐利益的人。

D.小说注重从细微处写人,如开篇写女人煮面、男人女人数钱、女人喂牛等细节描写,都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

E.“男人”“女人”的称呼使小说具有普遍意义,他们是社会中最底层、最普通的人的代表。

他们几十年来艰难的生活,是千千万万农民生活的缩影。

(2)女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围绕“树”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汇款单附言栏里的七个字结束全文,有何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答案:
(1)选E,给;选D,给;选B,给;选A、C,不给分;
(2)①贤惠(勤劳),干练;②有远见,持家;③重情。

(,每点,要点,分析1分)(3)①“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以“树”为中心可以使情节更集中,紧凑,将二十八年前的种树、盖新房时的砍树、女儿出嫁和今天为儿子交学费时的卖树等情节贯穿在了一起;
②树是情感的寄托物,是他们一家人二十八年来生活的见证,有助于主人公内心情感的表现;
③有农村生活特点,以小见大,表现“树”在农村家庭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共,每点2分)
(4)①照应标题,交代了故事的结局;
②短短的七个字,表现了一个沉默寡言的父亲对子女深厚的教育内容:希望孩子能勤俭节约,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③表现了男人对杨树的不舍无奈之情,丰富了人物形象;
④结尾暗示了当下教育费用给农村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深化了主题,令人深思。

(,每点,答出观点,具体分析2分)
【考点】小说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
(2)本题考查小说形象的分析;
(3)本题考查线索物品对叙事及人物塑造的作用;
(4)本题考查重要句子的理解分析;
【解答】(1)A.错误;“渲染清冷沉寂的气氛”不正确,这里的作用只是引出白杨树;B.分析不够深入;从后文看,女人着急的主要原因是儿子开学半个月了还没有给他寄学费,希望男人快些拿钱回来去给儿子寄学费;C.错误;“这些细节”并不能说明他不是一个逐利的人,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这些白杨树很高大,很粗壮,算起来每棵只卖了300元钱,这也从侧面证明这个分析是不正确的;(2)①女人煮面麻利熟练的动作,给“老黄”喂水、拍牛虻,反应出女人的勤劳、贤惠能干;
②女人结婚的要求就是栽树,而这些树在后来盖新房、嫁女儿、给儿子缴学费都派上大用场,说明女人当初的要求非常有远见,能持家;
③女人给老黄牛拍牛虻,跟老黄牛说话,把每一棵杨树记得清清楚楚,抱树干等行为,都反应出她对家中这些动植物感情深厚,是个重感情的人;
(3)树是线索,围绕树来叙事,写尽了女人出嫁时要求种树,盖新房是砍树,嫁女儿和给儿子缴学费卖树等情节,显得更集中;树是女人结婚时要求种的,可以说承载了夫妻俩二十八年的回忆与情感,能更突出地表现人物的情感;树还是农村最常见的东西,树为他们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体现出树的经济价值;
(4)理解重点语句,可以从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语句在文章主旨表达上的作用,语句对人物塑造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本句在文章结尾,可照应开头;交代了学费的来源,体现父亲对孩子沉默深厚的爱与期望;特意告诉孩子钱是卖树得来的,体现父亲对这些树的不舍;从主旨上来说,反应了高昂的学费对农村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深化了主题;
3.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陈雍君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

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称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

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

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

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

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很大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字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华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参考答案:
(1)A
(2)B
(3)A
(1)A项属于偷换概念.并不是使用拼音进行交流,而是使用拼音输入法.故选A.
(2)B项属于表述绝对.“已经不再令人惊叹”的说法说得过于绝对.故选B.
(3)A项文中没有依据证明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现象是美国媒体率先发现,而只是美国媒体率先报道,而国内媒体纷纷报道和评论的不是“美国媒体的报道”,而是“提笔忘字”现象.故选A.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7—31题。

(15分)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①;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②,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③,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更千
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永州八记·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睥睨:城上的矮墙。

梁欐:栋梁,这里指山石堆积形似城上望楼一类的建
筑。

②箭:小竹子。

③数(cù):密。

偃:俯。

27.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逾黄茅岭而下:越过B.有积石横当其垠:边际,尽头
C.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罢了D.更千百年不得售其伎:经历
28.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寻之无所得知不可乎骤得B.故为之文以志为睥睨梁欐之形
C.为睥睨梁欐之形环之可上 D.益奇而坚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29.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句记叙作者寻找小石城山一事,行文平淡,却反映了作者在永州因怀才不遇而借游赏自然、寻幽探奇以排遣时光的心态。

B.“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可见小石城山之幽,“环之可上,望甚远”可见其高旷;“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则显其奇丽。

C.第二段借像小石城山那样美好的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一事,表达作者对美的事物被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自己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

D.小石城山之美使作者确信世上无造物者,而把这样美的事物安置于荒僻之处无人赏识,又使作者怀疑世上有造物者。

30.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3分)
②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3分)
参考答案:
27.C 28.A 29.D
30.翻译①略,②见译文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廷。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