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说课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在已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之后的继续学习,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除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及小数除法打下重要基础。

本节课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掌握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及除数不是整十数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之后的知识延伸,要求学生在掌握除数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的试商、调商过程,进一步加深巩固。

二、学生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也有了一定的接触,学生能利用这些知识进行正迁移,但他们对于试商这一概念的理解仍还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和说教学重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快速判断商是几位数,并熟练地运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调商,进行除法的计算。

说教学重点: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说教学难点: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调商的过程。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为了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力图教学观念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课堂给学生。

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引领下,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亲自体会学知识的过程。

五、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总体思路是:情景导入,引出新课——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概括总结,形成技能——练习巩固,拓展增高——教学小结,结束课堂。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课1、快速口算2、你会做吗?133÷20=(请生到黑板上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正迁移主动、自主地学习新知识。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情景图,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中精选出下面两个问题:(1)王老师有84元钱,买《作文选》21元/本,能买多少本?(2)王老师带了196元钱,买磁带39元/盒,又能买多少盒?还剩多少元?接下来,引导学生列出84÷21和196÷39两个算式,问学生会计算吗?想学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案

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案

减法性质与除法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减法性质,掌握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则。

学生能够理解除法性质,掌握除法运算的基本规则。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加深对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的理解。

学生能够运用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运算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减法性质的运用。

除法性质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在不同情况下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幻灯片或黑板。

粉笔或白板笔。

2. 学具准备:学生作业本。

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减法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减法运算的性质。

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除法例子,引导学生思考除法运算的性质。

2. 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

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发现。

3. 教师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总结。

教师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加深对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的理解。

4. 课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进行计算。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的理解。

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

如有需要,教师可以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提问和小组讨论。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计算的正确性和解题思路的清晰性。

3. 练习题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七、拓展活动:1. 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减法或除法性质的例题,并互相讲解,增强对性质的理解。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五四制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五四制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乘除法的基本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整数加减法-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2. 乘法- 乘法口诀- 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除法- 除法运算- 除法运算定律- 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 混合运算-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混合运算- 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5. 认识分数- 分数的概念- 分数的分类- 分数的大小比较6. 认识小数- 小数的概念- 小数的分类- 小数的大小比较7. 认识几何图形- 平面图形的分类和性质- 立体图形的分类和性质- 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8. 测量- 长度的测量- 时间的测量- 体积的测量- 质量的测量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练习和测试,检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全面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

五、教学进度安排1. 整数加减法:第一周至第三周2. 乘法:第四周至第六周3. 除法:第七周至第九周4. 混合运算:第十周至第十二周5. 认识分数和小数:第十三周至第十五周6. 认识几何图形:第十六周至第十八周7. 测量:第十九周至第二十周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 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3. 教学工具:计算器、直尺、量角器、三角板等4. 教学辅助材料:练习册、课外读物等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第【1】篇〗第一章整式的除法1.1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过程与方法: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幂的运算性质.教学过程:一、实例导入:二、温故: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1)34;(2)a3;(3)(a+b)2;(4)(-2)3;(5)-23.其中,(-2)3与-23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与-24呢?三、知新: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10×10×10×10×10 (乘法的结合律)=105.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m·an=am+n.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四、巩固:例1 计算:(1) (-3)7×(-3)6; (2)(1/111)3×(1/111).(3) -x3·x5 (4) b2m·b2m+1..例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米/秒,泰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大约需要5×102秒,地球距离太阳大约有多远?五、拓展:1、计算:(1)105·106;(2)a7·a3;(3)y3·y2;(4)b5·b; (5)a6·a6;(6)x5·x5.2、计算:(1)y12·y6;(2)x10·x;(3)x3·x9;(4)10·102·104;(5)y4·y3·y2·y;(6)x5·x6·x3.六、课堂小结: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对这个法则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变、相加”这八个字.2.解题时要注意a的指数是1.3.解题时,是什么运算就应用什么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就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整式加减就要合并同类项,不能混淆.4.-a2的底数a,不是-a.计算-a2·a2的结果是-(a2·a2)=-a4,而不是(-a)2+2=a4.5.若底数是多项式时,要把底数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计算。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liu 减法性质-教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liu 减法性质-教学教案

数学教案-liu 减法性质-教学教案
课题:
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内容:P106—P107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理解并把握减法的性质,并能进行简洁的应用。

2、培育同学观看、比拟、抽象、概括的力量。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培育同学的小组合作探究新知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把握减法性质。

难点:抽象、概括减法性质及其简洁的应用。

教学过程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教学意图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件内容:
你想帮谁计算剩下多少元钱能用不同方法解答吗
生汇报:要求将思考的过程与所列的算式一起说出来。

2、引导观看:
黑板上贴满了你们写的算式,显得有些零乱,能将它们进行整理吗,你想怎样整理。

师问: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分吗
师小结:相等的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师说:认真观看这些算式,找一找,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四年级下册简便运算除法减法的性质讲义

四年级下册简便运算除法减法的性质讲义

四年级下册,简便运算,除法、减法的性质。

讲义授课对象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题目简便运算课型新课使用教具教学目标掌握除法、除法的性质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除法、减法的性质难点:公式的运用参考教材教学流程及授课详案温故知新减法的性质1;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用字母表示为:a-b-c=a-《b+c》2;运用减法的性质的实质与特点:实质:利用减法的性质将减数相加。

特点:连减,其中减数的和为整十、整百数。

3;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带着数字前面的运算符号交换加数、减数的位置再进行计算,其结果不变。

a-b+c=a+c-b a-b-c=a-c-b a+b-c=a-c+b4;实质与特点:实质:根据加减法的性质将其中运算结果为整十、整百数的数优先运算。

特点:加减混合,其中两数加减的结果为整十、整百数。

5;在加减运算中,当算式中的数接近整十、整百数时,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简化运算。

运用时注意以下原则: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少加了要加上;少减了要减去。

如:762-598=762-600+2=162+2 时间分配及备注=164题海拾贝减法的性质:a-b-c=a-《b+c》458-45—155 2354-456-544 1022-478-422 68547-457-123-4201814-378-422 462-83-117 698-291-9 582-157-182575-78-22 130-46-34 263-96-104 472-126-174减法性质的逆用:a-《b+c》=a-b-c=a-c-b5246-《246+694》987-《287+135》 568-《68+178》258-《158+96》369-《254+69》a-b+c=a+c-b a-b-c=a-c-b a+b-c=a-c+b4235-4067+765 3569+526-1569 25+75-25+7545682-7538+14318586-145-45-86 423-203+77-97 325-156+675-144 5897+568-897+432利用算式中的数与整十、整百数接近的特点进行简化运算:429-293 1587-689 8904-12972564-302 25478-9006 1251-409367-199 527+199 735-198知识讲解除法的性质1.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减法和除法的性质》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减法和除法的性质》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减法和除法的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减法和除法的性质》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减法和除法的基本性质,为学生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减法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基本知识,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他们在运用减法和除法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减法和除法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减法和除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减法和除法的关系。

2.如何运用减法和除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案。

2.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减法和除法的性质。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减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减法和除法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所学的减法和除法性质进行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运用减法和除法的性质进行计算。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减法和除法的性质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减法和除法的性质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减法和除法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减法的性质》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减法的性质》教案

四年级下册教案
究的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


2、联系生活,理解算理
请看,周末老师拿两百元到花店,买了一盆百合花48元,又买了一盆梅花42元,结完帐后老师还剩多少钱?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1:
200-48-42 先减去百合花48元,再减去梅花42元
预设2:
200-42-48 先减去梅花42元,再减去百合48元
师:我听懂了大家的想法,看来,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先减去哪个数,后减哪个数,结果都是一样的,因此,这两个算式的关系是相等的,
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还有其它的方法?请你写出来并与同桌交流。

解释不同的算法 200-(58+42)
问题1:算式中“58+42”求出的是什么?
问题2:200-(58+42)得到的的又是什么?
师:从200元中减去要付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而百合花的钱数加上梅花的钱数就是要付的钱数。

问题3:200-(58+42)和前边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吗?这几个算式相等吗?
200-58-42=200-42-58=200-(58+42)
小结: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总钱数中连续减掉两个数,还可以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减。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用生活中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说清楚其中的道理,也就明白了蕴含的算理。


3、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2023四年级数学教案《减法性质、除法性质》

2023四年级数学教案《减法性质、除法性质》

2023四年级数学教案《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学内容: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教学目标: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同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3.培育同学探究、讨论数学的意识与力量。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探究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同学自己探究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

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同学自己选择条件,解答。

汇报:〔1〕1035-235-4971035-497-235〔2〕1035-(497+235)〔1〕1035-497-2031035-203-497〔2〕1035-(497+203)二、新授板书:1035-235-4971035-(497+235)1035-497-2031035-(497+203)观看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觉?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老师板书。

同学发觉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看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觉?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小练:〔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日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请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解答。

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a+b+c=a+(b-c)a×b×c=a×(b÷c)a÷b÷c=a÷(b×c)到底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纳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纳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整数加减法、乘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3)掌握常见的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征,能够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

(4)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5)理解统计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探究、发现、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二、教学内容1. 数与代数(1)整数加减法、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和应用。

(2)小数的认识、读、写法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3)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表示和计算。

2. 图形与几何(1)线段、射线、直线的关系和性质。

(2)长方形、正方形的性质和特征,以及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3)平行四边形、梯形的性质和特征,以及面积的计算。

(4)三角形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5)对称轴和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3. 测量(1)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质量单位。

(2)单位之间的换算。

4. 统计与概率(1)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

(2)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概率。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采用直观教学,通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 采用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案

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案

减法性质与除法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减法性质,掌握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2)理解除法性质,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减法性质;(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除法性质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减法性质:(1)减法的定义及运算方法;(2)减法性质的发现与证明。

2. 除法性质:(1)除法的定义及运算方法;(2)除法性质的发现与证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减法性质的运用;(2)除法性质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减法性质的证明;(2)除法性质的证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加法运算,为新课学习减法奠定基础;(2)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减法运算的性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减法运算;(2)引导学生发现减法性质,并尝试证明。

3. 课堂讲解:(1)讲解减法性质的定义及运用;(2)讲解除法性质的定义及运用。

4.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引导学生运用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解决问题。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

五、课后作业(1)25 10 + 5;(2)36 18 + 9。

(1)48 ÷12;(2)60 ÷15。

3. 探究:(1)减法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除法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批改: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他们运用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高他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表格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表格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教学内容】四则运算二、【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三、【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五、【教学措施】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

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

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

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内容】观察物体(2)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设计单元四则运算一、单元教学容四则运算P2——P12二、单元教学目标知道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结合实际的生活情景,能主动探索和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掌握有关0的特性,知道在运算过程中0不能做除数让学生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能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能合理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难点:Word资料准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能列出正确的综合式解决实际问题理解0不能做除数。

四、单元教学安排四则运算 ............................... 6•课时…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 P3二、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五、教学过程导入新授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

探索发现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加法的意义出示教材P2例1主题图思考:怎样求到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019-2020年小学四年级数学《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案

2019-2020年小学四年级数学《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案

2019-2020年小学四年级数学《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案教学目标:●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

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1)1035-235-4971035-497-235(2)1035-(497+235)(1) 1035-497-2031035-203-497(2)1035-(497+203)二、新授板书:1035-235-4971035-(497+235)1035-497-2031035-(497+203)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小练:(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a+b+c= a+(b-c)a×b×c= a×(b÷c)a÷b÷c=a÷(b×c)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教案(优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教案(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教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49~50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二1~12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究,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难点:理解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把一根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铁丝的几分之几,把谁看作单位1?3.引入:5除以9,商是多少?板书:59如果商不用小数表示,还有其他方法吗?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新课讲授1.教学例1:出示题目(1)列出算式。

(板书:13=)(2)讨论:1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3)教师画出示意图。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应是这个蛋糕的,就是个1。

板书:13= 1/3(个)2.教学例2:出示题目(1)动手操作。

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看作3块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2)口述方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3)归纳: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看出,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块饼的,即3个块,把3个块饼合起来就是1个饼的,即块,因此,34=3/4 (块)。

由此可见,不仅可以理解为把1块饼(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也可以看作把3块饼组成的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学生相互说说表示的意义。

3.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篇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思维连贯发散的过程,教案的写作也是为了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进解除法意义,熟练计算除法算式。

2、进一步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3、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估算。

4、能用所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除法意义与计算:1、出示书上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2、怎样计算?3、为什么用除法?说说什么情境下要用除法计算?4、学生列式计算。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6、师出示一些除法口算,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1、师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让学生读数。

2、说说万以内数的怎样的?3、师出示:四千三百六十九、三千零三、五千七百等数,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写法是怎样的?4、师出示书上第120第5题,说说哪一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5、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三、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6、7题。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四、复习估算: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三者121页第8题,要求用估臬的方法完成。

2、小结: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2教学课题:统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二册第七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进一步学习象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2.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调查、计数等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统计图表。

3.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图表中反映出的数据关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给以解决,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 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与同伴交流思想。

5.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知识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说课推荐(3)篇2024年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说课推荐(3)篇2024年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说课推荐(3)篇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说课第【1】篇〗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本节内容是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口算除法,有关整十、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由于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学习笔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基于以上认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

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优化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说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算法的过程。

这节课,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会新知识,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学会口算,而更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

(1)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口算方法、理解算理。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

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口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从而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在本节课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

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得出80÷20的不同口算方法,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让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

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四年级数学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案

四年级数学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教学重点:1.理解减法的性质,包括减法的交换律和减去相同数等于零。

2.理解除法的性质,包括除法的交换律和除以1等于它本身。

教学难点:1.运用减法的性质解决问题。

2.运用除法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小黑板、白板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带有减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回答问题,并与教师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减法的性质讲解a.减法的交换律:a-b=b-a。

教师在小黑板上写下一个简单的减法算式,例如:5-3=2、然后将算式改写为3-5=-2、通过对比两个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减法的交换律。

b.减去相同数等于零:a-a=0。

教师提问并让学生回答:8减去8等于多少?引导学生发现减去相同的数等于零。

2.除法的性质讲解a.除法的交换律:a÷b=b÷a。

教师在小黑板上写下一个简单的除法算式,例如:12÷3=4、然后将算式改写为3÷12=1/4、通过对比两个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除法的交换律。

b.除以1等于它本身:a÷1=a。

教师提问并让学生回答:9除以1等于多少?引导学生发现除以1等于它本身。

三、示范与练习(3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个别完成并检查答案。

2.教师讲解解题方法,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解题思路。

3.学生进行练习,边做边思考并记下思考过程。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综合性思考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评价并给予指导。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让学生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

2.学生逐条回答,教师进行复习和总结。

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案

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案

减法性质与除法性质教案第一章:减法性质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让学生掌握减法运算的规则和步骤。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减法的基本概念: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的性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减法运算的规则和步骤。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练习、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资源教学PPT、黑板、练习题。

1.5 教学步骤1.5.1 导入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入减法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减法的意义。

1.5.2 讲解讲解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解释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含义。

1.5.3 示例通过示例演示减法运算的规则和步骤,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1.5.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内容。

1.5.5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问题并解决。

第二章:除法性质概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让学生掌握除法运算的规则和步骤。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除法的基本概念: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法的性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除法运算的规则和步骤。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练习、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资源教学PPT、黑板、练习题。

2.5 教学步骤2.5.1 导入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入除法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除法的意义。

2.5.2 讲解讲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解释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含义。

2.5.3 示例通过示例演示除法运算的规则和步骤,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2.5.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内容。

2.5.5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问题并解决。

第三章:减法性质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减法性质的应用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减法性质的应用:求未知数、解方程、计算代数表达式。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练习、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案

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案

减法性质与除法性质教案第一章:减法性质简介1.1 减法性质的定义与意义解释减法性质的概念说明减法性质在数学中的重要性1.2 减法性质的表述写出减法性质的数学表达式解释减法性质的表述意义1.3 减法性质的证明利用数学原理证明减法性质给出减法性质的证明过程第二章:减法性质的应用2.1 简单应用题设计与减法性质相关的应用题引导学生运用减法性质解决问题2.2 复杂应用题设计与减法性质相关的复杂应用题引导学生运用减法性质解决问题2.3 减法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减法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法性质的实际意义第三章:除法性质简介3.1 除法性质的定义与意义解释除法性质的概念说明除法性质在数学中的重要性3.2 除法性质的表述写出除法性质的数学表达式解释除法性质的表述意义3.3 除法性质的证明利用数学原理证明除法性质给出除法性质的证明过程第四章:除法性质的应用4.1 简单应用题设计与除法性质相关的应用题引导学生运用除法性质解决问题4.2 复杂应用题设计与除法性质相关的复杂应用题引导学生运用除法性质解决问题4.3 除法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除法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除法性质的实际意义第五章:减法性质与除法性质的综合应用5.1 综合应用题设计与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相关的综合应用题引导学生运用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解决问题5.2 实际生活中的综合应用举例说明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综合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的综合实际意义第六章:减法性质的扩展6.1 减法性质的推广探讨减法性质在其他数学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减法性质的广泛性6.2 减法性质与其它数学概念的联系分析减法性质与加法、乘法等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6.3 减法性质的局限性讨论减法性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遇到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减法性质的适用范围第七章:除法性质的扩展7.1 除法性质的推广探讨除法性质在其他数学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除法性质的广泛性7.2 除法性质与其它数学概念的联系分析除法性质与乘法、分数等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7.3 除法性质的局限性讨论除法性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遇到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除法性质的适用范围第八章:减法性质与除法性质的数学证明8.1 减法性质的数学证明利用高等数学知识对减法性质进行证明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证明的方法和技巧8.2 除法性质的数学证明利用高等数学知识对除法性质进行证明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证明的方法和技巧8.3 减法性质与除法性质之间的联系探讨减法性质与除法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第九章:减法性质与除法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9.1 科学计算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在科学计算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9.2 工程问题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9.3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第十章:总结与评价10.1 减法性质与除法性质的总结对本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10.2 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数学素养10.3 课程反馈与改进建议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根据反馈意见进行课程改进,提高教学质量重点解析减法性质与除法性质的定义与表述减法性质与除法性质的证明过程减法性质与除法性质在简单和复杂应用题中的应用减法性质与除法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综合应用减法性质与除法性质的扩展,包括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和局限性减法性质与除法性质的数学证明方法减法性质与除法性质在科学计算、工程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课程总结与评价,以及对教学的反馈与改进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减法性质除
法性质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
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
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

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1) 1035-497-203
1035-203-497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
a×b×c= 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
□-(217+443)=89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
□÷(25×7)=350〇(□〇□)
(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
113-36-64= 133-(36+64)
3456-(481+519)= 3456-481-519
35÷14 = 350÷2÷7
3000÷4÷25= 3000÷(4+25)
三、巩固练习:
P39/做一做1、2
简算:(1)1245-(245+673)
(2)1275-(164+36)
(3)480-82-18
(4)673-84-71-45
(5)81÷3÷3
(6)210÷(7×6)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P41/2—4、P47/6
板书设计:
连加、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1)1035-235-497 (1)1035-497-203 a+b+c= a+(b-c) 1035-497-235 1035-203-497 a×b×c= a×(b÷c)
(2)1035-(497+235) (2)1035-(497+203)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学生举例)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
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 a÷b÷c=a÷(b×c)
课后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