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对比阅读及基础积累与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太丘与友期行》对比阅读训练题及基础积累与运用
《陈太丘与友期行》对比阅读试题一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乙】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参考译文】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
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
”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
”(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
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
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
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1、用“/”给【乙】文划线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B、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C、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D、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尊君在不.(同“否”,不)
B、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舍弃)
C、诺.,期返而食(许诺)
D、其为信.若此(信用)
3、下列对以上两篇文章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故事情节完整,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
信的道理。
B.【乙】文体现了吴起守信、以身作则、为人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的品质。
C.【甲】【乙】两文都以对话为主,都主要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
D.【甲】【乙】两文都启示了我们要为人要讲信用,待人要诚恳守信的道理。
4、翻译下面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父亲的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大门。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
《陈太丘与友期行》对比阅读试题二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乙】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
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须期〕:等到约定的期限。
【参考译文】
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了西河美稷,有几百个小孩子,每人骑了一根竹竿做的“马”,在路旁迎着郭伋拜见他。
郭伋问:“你们为什么从大老远来(见我)?”回答:“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出迎。
”郭伋表示感谢。
等到事情完毕后,各位孩子再次送(郭伋)到城外,问:“使君哪一天回来?”郭伋请部下官吏计算,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
(郭伋)出巡已经回来了,比预定的日子早了一天,郭伋认为(这样做)会对孩子们失信,于是停留在郊野外的亭子里,等到了约定的日子才进入(城里)。
郭伋的为人就是如此。
1、用“/”给【乙】文划线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
B、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
C、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
D、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
B、元方入门不顾.(顾及)
C、诸儿复.送至郭外(又)
D、使君何日当还.(回来)
3、下列对以上两篇文章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正面例子。
B.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侧重于语言描写,【乙】文侧重于叙述。
C.【甲】【乙】两文都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做人要讲信用。
D.【乙】文也告诉人们:成人要为儿童做出表率的道理。
4、翻译下面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待您很久了(您)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郭伋)出巡已经回来了,比预定的日子早了一天,郭伋认为(这样做)会对孩子们失信,于是停留在郊野外的亭子里,等到了约定的日子才进入(城里)。
《陈太丘与友期行》对比阅读试题三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
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
”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选自《韩诗外传》)【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参考译文】
田子担任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很多金子献给他的母亲。
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
”母亲说:“当宰相三年,难道不吃饭?像这个样子当官,不是我所希望的。
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
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
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
你把这东西拿走。
”田子很惭愧地跑了出去,到朝堂上退还金子,然后请求君王让自己接受处分。
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因田子母亲的深明大义而高兴,于是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当上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1、用“/”给【乙】文划线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B、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C、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D、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舍弃)
B、友人惭,下车引.之(拉)
C、子安.得此金(怎么)
D、造.朝还金,退请就狱(制造)
3、下列对以上两篇文章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塑造了一位机智聪明的儿童形象。
B.【乙】文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教子有方的母亲形象。
C.【甲】文中“惭”、“下"、“引”三个动词,表现了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
D.【乙】文中君王奖励田子的诚实而让他重新担任宰相。
4、翻译下面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你和我的父亲约好正午。
(你)正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
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
《陈太丘与友期行》对比阅读原创试题四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候:拜访,问候。
绥:安抚,体恤。
恣:顺从
【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
1、用“/”给【乙】文划线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
B、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
C、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
D、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嬉戏,玩耍)
B、待君久不至,已去.(离开)
C、周公不师.孔子(学习)
D、孤往者尝.为邺令(尝试)
3、下列对以上两篇文章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目了然,人物性格特征非常鲜明。
B.【乙】文元方的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
方。
C.【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元方随机应变、聪明机智的性格特点。
D.【甲】【乙】两文都主要通过对话启示我们做人要讲求诚信的道理。
4、翻译下面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你和我的父亲约好正午。
(你)正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
”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陈太丘与友期行》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B、与儿女
..讲论文义(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如)
D、太丘舍去.(离开)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去后乃.至(才)
B、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C、君与家君
..期日中(尊称别人的父亲)D、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引.之(拉)
B、门外戏.(玩耍)
C、尊君
..柳絮因风起(不如,不及)..在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D、未若
4.对“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友人)在过来的途中,陈太丘就离开了屋子,离开后朋友才到。
B、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还是舍不得离开,(担心)离开后朋友来到。
C、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待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D、(朋友)犯了错无法按时到来,陈太丘只好丢下朋友一个人出发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5.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待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什么也不顾地走进屋内。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神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6、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友人惭,下车引之”看出友人知错就改的特点。
B.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
C.文章的结尾,虽只寥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
“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
D.在指出友人“无礼”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信”。
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
7、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第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元方奋不顾身的进去了。
C.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8、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语言精炼,仅一百来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塑造了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
B.文中对陈元方的刻画,主要是通过“惭、下、引”三个动词及两句对话来完成的。
C.陈太丘是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而友人“日中不至”,当然是失信了。
D.文章篇幅虽短,却能在尺寸间起波澜,加之人物情态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9、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虽然是《陈太丘与友期行》,但是重点人物却是元方,开头交代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情况只是为故事的发展做铺垫。
B.《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元方懂得“信”和“礼”的重要,就是“方正”的体现。
C.在元方一番有理有据的反驳后,友人“惭”且“下车引之”,表现出了较为诚恳的态度,可见友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本文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聪明而明智的孩童和一个失信失礼而惭愧的客人的形象。
10、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会用到谦辞和敬辞,文中的“尊君”和“家君”分别是尊称对方父亲和谦称自己的父亲。
B.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知错就改、言而有信的人。
11、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太丘依照约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
体现的是古人“诚信”的理念。
B.文中的友人无信、无礼,但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能改。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尊君”、“太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父”、“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D.文章语言生动传神,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展现人物鲜明个性。
12、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陈太丘和朋友约好了时间一起外出去游玩,但朋友未能如期赴约。
B.朋友没有按时来,陈太丘决定先行一步,并嘱咐元方在家等朋友。
C.朋友没有认识到是自己失约,反而迁怒于陈太丘,认为他不守约。
D.元方虽年幼,但是面对友人的冒犯,当面毫不客气地斥责了友人。
13、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
B.“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C.客人既已认错,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人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显示了一个七岁小孩的真性情。
D.友人“下车引之”,是想向元方道歉并哄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14、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分析理解,无误的一项是(3分)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15、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叙事简练,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人物对话生动传神。
B.选文借友人的无礼和惭愧,烘托出元方的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的形象。
C.元方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既懂得“信”的重要,也懂得“礼”的重要,他“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D.文中的“尊君”是谦辞,“家君”是敬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