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作用明显时,砂质沉积物中的
碎屑颗粒更紧密地接触。颗粒之 间由点接触发展为线接触、凹凸
接触,甚至形成缝合状接触。
(2)支撑结构
支撑类型分为:杂基支撑结构和颗粒支撑结构。 杂基(基质)支撑结构:杂基含量高,颗粒漂浮其中。 颗粒支撑结构:颗粒之间有接触(点、线、面、凹凸接触、缝 合状接触)。
第五章
沉积环境的主要判别标志
4. 沉降法:用颗粒沉降速度来划分粒级分布,适用于粘土、 粉砂级颗粒及其岩石,某些特殊的沉降法可用于砾级颗粒。 5. 激光粒度仪法:采用光学原理,通过测量颗粒群的空间 频谱来分析其粒度分布。
(二)颗粒粒级的划分
一般采用伍登—温德华标准, 它是以毫米为单位的一个分类方案, 后来 克鲁宾(1934)提出了一种对数换算,称其为Φ值。 Φ=-log2D (D为颗粒直径) 粒径(毫米)和Φ值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撑结构,它形成于沉积同期。
② 孔隙胶结:是最常见的颗粒支 撑结构,碎屑颗粒构成支架状,颗 粒之间多呈点状接触。胶结物含量
少,只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
中,它们是成岩期的化学沉淀产物。
③ 接触胶结:为颗粒支撑结构, 颗粒之间呈点状接触或线接触,
胶结物含量很少,分布于碎屑颗
粒相互接触处。
④ 镶嵌结构:为颗粒支撑结构, 在成岩压固作用下,特别是当压
第二节 岩石结构和粒度标志
一、岩石结构标志
二、粒度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一)粒度分析的主要方法
(二)颗粒粒级的划分
(三)粒度曲线和粒度参数 (四)粒度参数散点图 (五)C-M图解 (六)粒度参数的环境判别公式
二、粒度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粒度:沉积物和沉积岩的颗粒大小。 粒度分析:确定碎屑沉积物或碎屑岩中各粒级 碎屑的结构特征,其中主要包括粒度大小和各种
1.碎屑颗粒特征
碎屑颗粒特征包括圆度、球度、粒度、分选性、颗粒的表面结构。 圆度(磨圆度)取决于粒度大小、物理性质(如硬度、解理、 形状)及磨蚀历史。如在一定距离内,较大的颗粒一般比较小颗 粒圆化得好。 另外搬运介质和搬运方式对颗粒圆度也有影响。如风成者>水 成者>冰(川)成者;牵引流沉积>重力流沉积;振荡水流沉积> 单向水流沉积。圆度是沉积物形成介质动力条件的良好标志。
正态分布,表现为直线
粗粒
细粒
概率图上其它参数有:
S截点
T截点
截点:二个次总体直线交点, 以横座 标表示, 细截点(S截点),是悬浮 总体和跳跃总体的交点,表示悬浮组 分的最大粒径;粗截点(T截点), 是跳动总体和滚动总体的交点,表示 跳跃组分的最大粒径。 混合带(过渡带):指两个次总体直 线段相交时,在截点处有些点不在直 线上,而是零散过渡的,反映沉积分 异相对复杂。 次总体百分含量:即各次总体占总量 的百分数。 分选性:以各次总体直线段的斜率, 即直线段倾斜角度表示。
C-M图解的意义: NO--滚动搬运的粗粒物质,一 般C >1mm OP--滚动+悬浮,一般C >0.8 mm 过渡段 PQ--悬浮+滚动 QR--递变悬浮(由于水流上举 力引起各粒径颗粒跳跃高度不 同所致,由下到上粒度逐渐变 细,密度逐渐降低),与C=M 平行 RS--均匀悬浮 T---远洋(静水)悬浮
16 50 84
(2)标准偏差(σi):表示沉积物颗粒的分选程度,即反映颗 粒的分散和集中状态。 公式: 84 16 95 5
i
4
6.6
可将分选程度分为7级: σi<0.35 分选极好 σi=0.35-0.50 分选好 σi=0.50-0.70 分选较好 σi =0.70-1 分选中等 σi =1-2 分选较差 σi =2-4 分选很差 σi >4 分选极差
偏度计算公式:
16 84 - 250 5 95 - 250 Sk 2(84 - 16 ) 2(95 - 5 )
偏度的实际意义: • 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的沉积物的频率曲 线形态不同,所以,频率曲线的偏度对于 了解沉积物的成因有一定的意义: • 河成沉积物因悬浮物被大量带向下游, 所以,一般沉积物以粗粒为主,故多属正 偏态。 • 海滩沉积物由于潮汐、波浪高能量作 用的结果多数为近对称,偏度值近于零。 但有些呈微弱的负偏态。 • 风成砂丘由于细粒物质被吹走,则多 形成正偏态。
粒级的分布情况。
碎屑物质埋藏后除部分石英有次生加大或溶解
外,一般颗粒变化不大,因此,粒度大小和分布
特征可反映沉积时的水动力条件,是判别沉积环
境的一个重要物理标志。
二、粒度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研究粒度分布,可提供如下资料:
(1) 明确搬运介质性质,如风、水、冰川、泥石 流、浊流等; (2) 判断搬运介质的能量条件,如流速、强度、 起动能力等;
3 1 2 1
图中:1为牵引流沉积的C-M图 2为重力流沉积的C-M图 3为远洋(静水)悬浮沉积的C-M图
3.胶结类型和支撑结构
(1) 胶结类型
在碎屑岩中,胶结物或填隙物的分布状况及其与碎屑颗粒的接触关 系称为胶结类型。决定碎屑岩的胶结类型的因素,一是碎屑颗粒与胶结 物或填隙物的相对数量,二是碎屑颗粒之间的接触关系。
① 基底胶结:填隙物含量较多, 碎屑颗粒在其中互不接触呈漂浮状, 填隙物主要为杂基。是高密度流快 速堆积的特征。基底胶结为杂基支
KG =1.11~1.56,尖锐;
KG =1.56~3.00,很尖锐;
KG>3.00,非常尖锐。
(五) C-M图解(对多样品的绘图)
C-M图定义:是在系统取自同 一成因岩层的一套样品(一般> 20个) ,并分别绘出各样品的累 积曲线或概率累积曲线的基础上 绘制的一种图件。 绘图方法:在双对数坐标纸上, 以C值(累积曲线上含量为1%的 粒径值)作为纵坐标,以M值 (累积曲线上含量为50%的粒径 值)作为横坐标,左细右粗,二 者均以μm为单位,根据各样品 的C、M值进行投点,然后按点 群的分布范围绘出图形。
数有二种方法:
数理统计法:以概率和统计学为数学基础,直接 用粒度分析得到的各粒级的百分比计算,计算较 复杂,较少用。 图解法: 从累积曲线上读出某些累积百分比处的 颗粒直径,再以简单算术公式计算各种粒度参数。
(1)平均粒度(Mz):表示一个样品的平均粒度大小,反映 搬运介质平均动能。 公式: Mz ( ) / 3
3. 薄片粒度法:一般用于较致密的岩石,其方法是在显微 镜下,用测微尺直接测量岩石薄片中颗粒的最大视直径, 并将测量值换算成Φ值,按1/4间隔分组,计算各组内颗粒 百分数,每片要求统计400-500个颗粒,至少>300个。 注意由于切片效应的影响,薄片粒度法测得的颗粒视直
径比其真直径小0.25Φ或更大,因此,必须进行校正。
(3) 明确搬运方式,如滚动、跳跃、悬浮;
(4) 明确沉积作用的形式,如牵引流、浊流等。
(一)粒度分析的主要方法
据颗粒大小及岩石致密程度不同,可采用五种方法: 1. 直接测量法:一般用于砾岩或砾石,其方法是用尺直 接测量砾石的直径或视直径大小,注意测量一定面积内 的全部砾石(粒径D>2mm),不少于 100个。 2. 筛析法:用于未固结或胶结较差的含砾砂岩到粉砂岩, 它是用一套筛孔直径不同的筛子将砂样过筛,以分成不 同的粒级组分,一般筛孔直径为1/4Φ或1/2Φ间隔(Φ=log2D) ,称出每层筛内砂的重量,并求出其百分含量。 筛析法比较简便,也较精确。注意取样应在一个完整层 序内,粗、中、细砂均应取样;样品重量一般为25g±。
2.填隙物特征
填隙物包括杂基和胶结物。 杂基是碎屑岩中与粗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 粒度一般<0.03 mm,它们是机械沉积产物。杂基的含量和性 质可以反映搬运介质的流动特性(粘度和密度)及碎屑组分 的分选性,因而也是碎屑岩结构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同时, 杂基的含量也是重要的水动力强度标志,在高能环境中,杂 基含量很少,砂岩纯净;相反,在低能环境中,砂岩中杂基 含量高,表明分选能力差。 胶结物是化学成因物质,常见类型有:非晶质及隐晶质 结构、显晶粒状结构、嵌晶结构和自生加大结构。胶结物的 成分与结构特征,主要反映沉积时的粒间溶液的成分和成岩 期的物理、化学条件。(4)ຫໍສະໝຸດ 态(尖度)KG: 用来说明与正态频率
曲线相对比时,曲线的尖
锐或钝园程度。
尖锐、 正态、扁平
公式:
95 - 5 KG 2.44(75 - 25 )
峰值的等级界限: 值越大峰越尖,越小越平
KG<0.67,很平坦;
KG =0.67~0.90,平坦;
KG =0.90~1.11,中等(正态);
球度是指颗粒近于球体的程度。球度与颗粒本
身的性质有关,如石英颗粒无解理,故搬运愈远,
球度愈大,而片状的云母,其球度较低。在搬运过
程中,不同球度的颗粒表现不同,球状大的颗粒易
滚动搬运,球状小的片状颗粒易悬浮搬运。 颗粒表面结构是颗粒表面的形态特征。一般主 要观察表面的磨光程度及表面刻蚀痕迹两个方面。 碎屑颗粒的表面结构在识别沉积环境方面有一定意 义,因此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
各次总体发育的数量、粒度范围、分选性等参数是有规律的, 受沉积条件和水动力条件控制。各种沉积环境的粒度分布不同。
• 常见沉积相的概率累积曲线特征
A
B
C
D
E
F
A-洪水密度流沉积;B-洪水辫状河沉积;C-曲流河沉积;
D-障壁砂坝沉积; E-浅海滩砂沉积; F -风成沙丘沉积
2.粒度参数
常用的粒度参数有平均粒度(Mz)、标准偏差 (σi)、偏度(Sk)、峰态(KG),计算粒度参
粗粒
细粒
C:意义: a、反映粒度的分布范围; b、反映颗粒的分选程度; c、提供某些基本粒度参数,如在C-M图中C值对应累积 百分含量为1%处的粒径值;M值对应累积百分含量为 50%处的粒径值。
D:缺点:对沉积物粗、细尾部反映不明显,而沉积物
粗、细尾部被认为是对水动力条件最有指示意义的。
(4)概率累积曲线:在正态概率纸 上绘制,横座标代表粒径;纵座标 为累积百分数,并以概率标度,概 率坐标不是等间距的,而是以50%处 为对称中心,上下两端相应地逐渐 加大,这样可以将粗、细尾部放大, 并清楚地表现出来。概率曲线是由 几个呈对数正态分布(为直线)的次 总体组成,一般来说,往往包含有 三个次总体,在概率图上表现为三 个直线段,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基本 搬运方式,即悬浮搬运、跳跃搬运 和滚动搬运。
总的来说:从风成砂丘— 海(湖)滩砂—河道砂— 冰川和冲积扇沉积,其分 选程度依次变差。
(3)偏度(SK):表
示频率曲线对称性的参数, 分为三类: 单峰对称曲线:以峰为对称 轴的对称曲线, 曲线为正态 分布,反映出:Mz(平均粒 度)=Md(中值)=Mo(众 数)。 不对称正偏态曲线:曲线不 对称,主峰偏粗一侧,即沉 积物以粗组分为主。 不对称负偏态曲线:曲线不 对称,主峰偏细一侧,即沉 积物以细组分为主。
直方图、频率曲线的意义可清楚地表明粒度分布特点,分选 好坏,粒度分布的对称度(偏度),尖度(峰度)、颗粒的 百分含量等。
(3)累积曲线:
A:坐标的含义: 纵座标为累积百分含量; 横座标为粒径,从粗粒一端开 始。 B:绘图: a、自粗粒开始,依次标出 各粒级的累积频率点; b、以圆滑曲线连接各点即 可,一般呈S型。
第五章 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
第五章
沉积环境的主要判别标志
第二节 岩石结构和粒度标志
一、岩石结构标志
二、粒度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一)粒度分析的主要方法
(二)颗粒粒级的划分
(三)粒度曲线和粒度参数 (四)粒度参数散点图 (五)C-M图解 (六)粒度参数的环境判别公式
一、岩石结构标志
碎屑岩的结构包括三方面内容: 碎屑颗粒的特点(粒度、形状及颗粒表 面结构) 填隙物(包括杂基和胶结物)特征 碎屑颗粒与填隙物之间的关系(即支撑 和胶结类型)。
(三)粒度曲线和粒度参数
1、粒度曲线
包括:直方图、频率曲线、累积曲线、概率累积曲线
(1)直方图:横座标为颗粒粒 径(多用Φ值,也可用毫米值标注), 纵座标为各粒级的百分含量。
% % 20 10 Φ
%
50
40 30 20
Φ
10
-2 -1 0 1 2 3 4 1 2 3 Φ
辫状河沉积
风成沙丘沉积
(2)频率曲线:是将直方图每个柱子的纵、横边 的中点依次连成多边形频率曲线,此频率多边形 的面积仍基本等于直方图的面积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