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陶渊明玄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陶渊明玄学思想
作者:靳超
概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为人们千古传颂的名句中蕴含着深
厚的哲理与情感。

我想,从每首诗中都可以窥见自己的人生态度与思想,这才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诗人。

陶渊明就是这样,玄妙的情志使他更有价值的生活下去,带着菊韵一直活到以前多年后的今天,这大概就是玄学“玄之又玄”的玄处之所在……
陶渊明的“饮酒诗”历来为我们作熟知。

《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一句自古以来都被后人认为是陶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这一句用精妙斟酌的词句勾勒出了一幅淡雅悠然的图景,不仅如此,这句更深层次地表现了陶渊明深受玄学影响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归居田园,没有丝竹案牍乱耳劳形,在南山下的偏地种豆采菊。

靖节先
生在黄昏时分从茅屋里慢慢走出来,朝着东南方向的篱笆走去,弯下腰,心情徜徉地采撷了几支清菊,不经意间抬头,仿佛远处青苍的南山就在眼前……对于陶渊明来说,采菊是隐居生活的重要内容。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写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作为花之隐逸者的菊生长在幽深偏僻处,一副与世无争的姿态与陶渊明的心境不谋而合。

他以菊花为伴,隐居在田间。

闲暇时便以采菊为趣,悠闲且惬意。

他本无意望山,只是采菊之后抬起头,不经意间看见南面的庐山。

一个“见”字已超越了望的意义,他并没有刻意地想去看什么,而山便自然地映入眼帘。

此时的陶渊明已经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

沈约《宋书·隐逸传》载:“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潜若先醉,便语客,我
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郡将侯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真率”一语,准确表现了陶渊明风范与性格。

“真”即与玄学之真同意,是老庄玄学的一个概念。

率,坦率,无所顾忌,与魏晋之放达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放达正是魏晋玄学人生观在个体人生行迹上的一种外化,陶渊明在饮酒行迹上的率真,正是玄学理想人格在其思想性格上的一种表现。


在诗歌与玄学思想的融合上,陶渊明当属境界高之第一人。

在东晋的诗歌流派
中活跃着一股“玄言诗”的潮流,这一批诗人以阐释老庄和佛学哲理为主要内容,但是诗与玄学的哲理融合在一起并不是将二者进行简单的相加,只将说理写成诗的形式,真正的融合应该是陶渊明的诗一样,在对诗画境界的赏会与田园世界的诗意感悟的同时,已自然而然地把玄学思想融入其中。

这种自然而然便是他达到的诗歌玄化的最高境界。

(一)魏晋玄学思想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

正是这样的一个
特殊的时代孕育出了一大批魏晋名士。

这些人的才华得不到施展,出世不得志,面对黑暗的现实与百姓的疾苦,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通过寄情于山水,将自然与我融为一体,超脱现实的一切得失荣辱、黑暗丑陋来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体现自身的价值。

于是一种思辨哲学——玄学便得到了高度的发达。

玄学在魏晋时期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解释汉代经籍,二是清谈玄理,
将玄理上升到一种思辨的、思考物我关系的人生哲学。

著名学者冯友兰说过:“汉朝人是伟大的,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是比较低的,汉朝哲学家们的根本观念还是具体思维的……”魏晋的辨名析理完全是抽象思维,是一种玄奥的问题。

这种玄理的讨论形式,最初一级便是要熟悉汉代经典,掌握知识遗产;再高一级则为对人生与世界的独立思考,大胆发言;更高一级当是能够清谈,除去浓厚的政治色彩,把“玄”当做一种自身人格风度的修养;而本文认为,最高一级就是陶渊明的这种“自然之玄”,在简约的谈言中流露出来,意在言外,言不尽意。

正如陶潜在诗中所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早已不需要辩了,在言辞中运用飞鸟、菊、南山、夕阳已经把欲辨之言自然地融合进去了,这种境界才是最高的层次。

(二)陶渊明玄学的融合性
陶渊明的玄学思想具有融合性。

陶渊明深受玄学的影响,在他的思想中是用儒
家的思想来解释道,陶渊明这一思想的价值在于他融合可两家学派的思想。

魏晋名士嵇康、阮籍等人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选择继承了老子的纯正的自然无为的思想,用自然来否定礼教。

于是他们便纵酒疏狂,以这种方式去挑战礼教,因此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陶渊明崇尚自然,但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自然,他强调的是一种跟随自己的心性、不强迫自己的怡然自乐的自然。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淡之关系》中写道:“盖其己身之创解乃一种新自然说,与嵇、阮之旧自然说殊异,惟其仍是自然,故消极不与新朝合作,虽篇篇有酒,而无沉湎任诞之行及服食求生之志。

”陶渊明在继承竹林七贤中合理的反抗因素,否定传统价值观,远离仕途,不对抗社会,选择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生活。

如果说嵇、阮的人生是酒与诗的话,那么陶渊明的人生便是美、诗、酒的完美结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话给人读起来不像是陶潜为了写诗而写诗,而是让人觉得这是他真实的生活写照,自然的内心感情流露。

简单朴实的诗句就如同作者的心灵之泉,潺潺地流入读者的心中。

这是一个诗人忘我的最高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陶渊明回归自然,此时已经达到了“融己于自然,物我两冥”的境界。

然而,陶渊明真正的从心中做到了“融己与自然,物我两冥”?罗宗强先生在《玄学与魏晋人士心态》中说道:从玄学的基本品格而言,则它在人生态度、人生目的上还是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的,那便是以一种委运任化的人生态度,达到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

这样一种人生态度与人生目的,自从玄风起来之后,以迄东晋名士,一直没有能够成为实践的人生。

他们事实上都没有能做到委运任化,也未能达到物我一体、与道冥一的人生境界。

把这一种人生态度付之实践,并且常常达到无我一体、与道冥一的人生境界的,是陶渊明。

”前面说到,陶渊明的思想受到儒道两家的影响。

早年的陶渊明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理想和大济苍生的愿望。

但后来由于受人轻视,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归隐田居,由此之后,他寄情于山水,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精神的超脱。

以现在“以意逆志”的角度来揣度:如果不是入世受阻,兼济天下的理想不得实现,那么陶渊明可能就不会寄情于山水了。

每个隐士都曾是充满激情的斗士。

人只要生活在世俗社会中,就一定会以入世的方式生存、活动。

陶渊明归隐之前,以儒家思想为激励,归隐之后,便以道家思想为排遣。

只不过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归隐罢了。

因此,这种人生态度是世人应持之态。

在得意的时候以儒家“实干”之思想来勉励,失意时以道家“超脱”之思想来清解。

不仅陶渊明、阮籍、嵇康,从古至今都不可能有人做到从内心里真正的超脱,物我和一。

陶渊明是古今以来做的最好的,可以说为玄学人生观划上了一个句号。

老子云:玄之又玄。

便可知无人可以抓住“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为人们千古传颂的名句中蕴含着深厚的哲
理与情感。

我想,从每首诗中都可以窥见自己的人生态度与思想,这才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诗人。

陶渊明就是这样,玄妙的情志使他更有价值的生活下去,带着菊韵一直活到以前多年后的今天,这大概就是玄学“玄之又玄”的玄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范子烨著《春蚕与止酒——互文性视域下的陶渊明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12年版
[2]童强著、匡亚明主编《嵇康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王传军《陶渊明饮酒诗研究》山东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4]陶新民《陶渊明:玄学人生观的终结与玄言诗的超越》安徽大学学报
2000年1月第24卷第1期
[5]韩波《陶渊明玄学思想的诗化表现》学术交流期刊2009年4月第四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