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课件第四章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引言
经过了中世纪漫漫长夜之后,到了 14世纪末15世纪初,西欧的封建制度建趋衰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

到16世纪,就进入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形成时期。

两大变化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

在此基础上,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一一近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这经标志着政治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代阶段。

这与一般世界历史分期不同。

Modern的含义即指Renaissance以后。

2、欧洲几个主要国家开始结束封建割据局面,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

在政治制度上,由等级君主政体过渡到君主专制政体。

西斑牙、意大利没形成民族国家,但各诸侯、城市、王国范围内权力日益集中,在反教权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力斗争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倾向。

这两大变化对政治思想具有决定性影响。

两大重要事件• 文艺复兴,产生了人文主义,在政治思想领域带来了丰
富的成果,
是近代政治思想奠基期。

2、宗教改革,产生了新教思想。

第一节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出现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一、基督教神学权威的衰落与思想的解放:
西欧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天主教神学。

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重大变革,使人们开始逐渐从天主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地理大发现使当时的神学家们思想混乱有几十年之久,不知该怎样重建已破产的神学理论。

新兴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摆脱宗教神学,采取了两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就是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思潮。

人文主义把人作为中心,表现在政治思想上,就是从人的眼光而不是从神的眼光来研究国家问题,把人和人性作为政治学说的出发点,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教条中引申出国家的规律。

(这吋期宗教迫害也十分严酷, 把人当干柴烧,不是无神论,而是对神漠不关心)
第二种途径,就是宗教改革中的新教思想。

以路德、加尔文为代表的新教思想家主张“唯信得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性去理解圣经,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桥梁。

虽然新教教义仍属于宗教神学范畴,但它提高了人的理性的地位,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士规定人们信仰的权威。

(宗教神学在当时,很大程度上靠教会权威支持着,不允宣传异端,垄断教育、惩罚不信者等,如果一旦允许人们自由思考,它就完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新教教义无异于宗教神学釜底抽薪)
二、民族国家的崛起与政治学说的世俗化
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要求统一的市场。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也需要强大的国家权力的支持。

新兴的民族国家就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因此,它得到市民阶级的拥护。

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都强调国家和国家权力的作用,主张民族统一,反对天主教会干预国家事务。

他们对国家权力的性质,统治方法等进行探讨,把政治学从这时学中分离岀来,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基础。

最初的民族国家一般都采取君主专制的形式。

专制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在分裂中代表着民族统一,是中世纪最进步的杠杆之一。

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一般都主张君主专制制度,试图依靠这种制度,建立和巩固强大的,统一的民族国家。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近代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出现。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争得均等的机会,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追求利润。

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对封建的奴役关系和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主张个人有追求现世幸福的权利,所有的人都应该在人格上平等、独立、政治自由的追求。

他们将政治学说建立在崭新的个人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之上。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也产生了早期的无产阶级。

早期无产阶级不仅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而但也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他们希望彻底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消灭私有制度。

实行公有制度和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就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的这种要求。

社会主义思想是和资产阶级思想同时产生的。

文艺复兴时期这两种思想同时诞生(双胞胎)这两种思想的对立、并存直到今天。

第二节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是发生在14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意大利开始的。

以后逐步扩展到欧洲各国。

意大利在当时是经济上最发达的地区。

封建经济关系渐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

新兴的市民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这是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最
重要的原因。

当时的意大利不是一个统-的国家,在意大利的国土上,存在着(1 )教皇国(2 )城市共和国国家(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这种城市共和国有着比较民主的制度。

在这种国家里,政治变动频繁,人们有较大的思想言论自由。

是文艺复兴的主要基地。

(3 )专制王国。

在这种政治状况下,教会、国家对人们的思想文化控制相对削弱,(各国互相残杀。

每个国家内动荡不已,整个意大利混乱、动荡。

)有利于个人发展。

外部: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教会几个势力争夺。

罗素:有稳定的社会制度是必要的,但是迄今所想岀来的一切稳定制度都妨害了艺术上或才智上的特殊价值的发展。

为获得文艺复兴时期的那种伟大成就我们准备忍受多少凶杀和混乱。

文艺复兴时代,他们对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表现出了特殊的兴趣。

人文主义者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去搜集、整理、翻译和模仿古典文化,他们的号是:“让死去的东西复活”。

也就是让古典文化再生或复兴。

因此史称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者对古希腊罗马文化这样感兴趣,并不是要复古,布克哈特曾指出:当意大利人摆脱了中世纪的文化枷锁以后,他们需要一个精神导师来帮助他们认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他们在古典文化中找到了这样的一个
导师。

这就是他们热爱古典文化的原因。

他们并不是要复古。

而要把古典文化加以改造,以适合于自己的需要。

人文主义者■在对古典文化的整理和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俗的文明世界。

在那里,没有教会和教士特权,其宗教是自由和美的宗教。

那里的神也都具有人性,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这样,对古典文化的研究,使人文主义者眼界大开,起到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

人们如果长期生活在单一的环境中,不知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环境,他们就容易习惯于把这种环境看作天经地义的,如果人们只受一种思想意识的影响和熏陶,不知道其它的思想意识,他们就难跳出这种思想意识的框子。

(如中国君主制,儒家统治)
因此,凡要维护已腐朽落后的社会秩序和思想意识的统治者都要把人们思想禁起来。

封锁其它文化和信息。

人文主义者复兴了古典文化,就打破了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过去,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学者们都是教士。

但人文主义者中,多
数都不是教士。

这些人主要研究古典文化。

当吋叫“人文科学”。

这种人文学垂头丧气发展大大地冲击了神学的统治地位。

人文主义者既然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和新的意识形态,他们就自然地把它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社会制度和宗教神学加以比较。

他们一般都把古代社会和古典文化作为楷模,使许多人对天主教的教义变得漠不关心,有的人甚至开始走上了怀疑和否定天主教的道路。

因此,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打碎了宗教神学的枷锁,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革命。

它孕育了近代西方的思想文
人文主义思潮
化,也促进了近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代出现的新思想新文化。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
义:
•它是一种与神学相对立的、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
•第二、它以人为中心,提倡人道精神、意识形态、价值观。

文艺复兴时代一些学者自称为“人文学者”。

佩脫拉克是第一个自称人文学者的人,用以表明他们所研究的是世俗的、关于人的机关报学问,而不是老一套的宗教神学。

是人文学科而不是神学学科,是关于“人”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神的学问。

到了 19世纪,历史学家们创造了人文主义(Humanism )这个名词来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们的世界观。

Humanism也译为人道主义,但在国内,人文主义特指文艺复兴时代的人道主义。

1、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人性论。

它反对神权对人的侵犯,要求肯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尊严。

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极力证明上帝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上帝创造一切,主宰一切,人不过是上帝脚下的尘土和任其支配的可怜虫。

中世纪人们的…个普遍的观念,就是负罪感,他们相信,人类对上帝犯了罪,人们来到这个世间,就来受惩罚的。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还在继续犯罪。

人是罪恶的,可怜的动物。

人应蔑视自己、诅咒自己, 甚至折磨自己。

人的唯一希望是得到上帝的拯救。

(1 )人文主义者一般并不否定上帝的存在,很少止面去攻击神学, 但是,他们普遍表现出对神不感兴趣、谈漠。

相反,他们却以极在的热情歌颂人,歌颂人的力量的伟大,人性的崇高,发现人的价值。

(2 )这种人性论以抽象的人的观念为基础,比较奴隶社会把人不当人,中世纪等级的人,抽象人,抽去人的具体特征,留一般特征,由此产生人格平等思想。

这是思想史一大进步。

2、按“自然生活”的伦理观。

人文主义者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提出“按
自然生活”的口号。

他们所讲的人性是相对神性而言的。

它既不是人为的,又不是神赋予的,而纯属人自身具有的自然的性质。

即人的自然本性。

他们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要求是不许违抗的。

人应受它指引按着它去生活。

因此,他们反对宗教禁欲主义,肯定现实人生的意义,提倡人们去追求世俗幸福&活。

中世纪宗教神学出发点,两重本性,两重生活。

否定现实人生的意义
(负罪感、今生受罚、赎罪、通往天堂或地狱的过渡、服刑期等)。

罪的含义:情欲,及由情欲所支配的一切行为。

在中世纪人们看来,这个世界生活越舒适、富足,犯的罪就越大。

人应抑制自己的情欲,真正的幸福在来丰。

他们甚至不惜折磨自己以净化灵魂。

他们大胆肯定从追求现世幸福的权利:歌颂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歌颂青春和爱情,绘画、雕塑裸体,体现这种精神。

历史意义
但人文主义者两个倾向:1 )极端的个人主义,个生活于社会中,脱离社会无法实现个人幸福;2 )强调追求现世幸福流于极端追求享乐,甚至到了无耻的程度;a、意大利当时混乱,旧道德标准已不能维系人心,新的还没找到,过渡时期。

第三节马基雅弗利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著作:
尼克洛•马基雅弗利(1469-1527 )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

1498年刚满29岁,便被任命为第二秘书厅秘书长。

此后,他多次
担任共和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职务,由于置身于尖锐复杂的国内政治生活和国际关系的漩涡中,使他能够深刻洞察政治的奥秘,获得丰富的政治知识。

(当时的意大利是一个难得的政治舞台)1512年,美第奇家族复辟,共和国灭亡,马基雅弗利失去了官职,后来,因有反美第奇家族的嫌疑而被捕入狱,获释之后,从事写作,较重要的是《论提图斯•李维的前十卷》和《君主论》。

最著名的是《君主论》前几年被西方认为最有影响的世界十人名著之一。

为了理解它的思想,有必要了解它是怎样写出来的。

马基雅弗利终生对佛罗伦萨共和国和意大利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热切希望祖国的强盛和统一。

在《论提图斯•李维的前十卷》中,他高度赞扬古罗马共和制,但是由于人性堕落、时尚的败坏、意大利各国的软弱以及外国征服的威胁,使他把理想的实现寄托于一个“新君”身上。

美第奇家族复辟后,这个家族的统治者美第奇・劳伦佐建立了独裁统治。

马基雅弗利希望劳伦佐能实现他的理想,于是,就写了《君主论》(有人译作《霸术》《邦主鉴》)同时,也相谋一个官职。

《君主论》主要是论述一个王国怎样才能保住,怎样会失掉。

由此总结岀君主的治国之道。

马基雅弗利目的在于教劳伦佐建立巩固而强大的国家,统
一意大利。

写完后秘密呈送给小劳伦佐,并没想公诸于世。

所以语言 非常坦率,毫无掩饰。

直到马基雅弗利死后五年,才被人公之于世。

二、马基雅弗利在方法论上的贡献 在政治思想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开始用崭新的方法,来研究国家 问题。

由于他观察政治问题的眼光和研究政治问题的方法上的重大变 革,使他成为近代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

1 >开始冲破神学的束缚,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问题。

中世纪的政治思想家都带着宗教神学的眼镜来观察国家。

以圣经和教 会的权威的理论为依据。

把政治学纳入神学的框子之中。

马氏力图在
(1 )观察政治现实、(2 )观察人的心理和(3 )研究历史的 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

对教会的信仰根本不理会。

这就是经验的方 法和历史的方法。

在他看来,人性是政治的基础,为了在政治上获得 成功,政治家就应该了解人的实际本性以及它所具有的全部毛病和缺 陷。

认为,人性是恶的。

他们自私自利、贪得无厌、嫉妒、胆怯、变幻无 常和忘恩负义,他们学坏容易,学好难。

2、政治与伦理问题区分开来,把国家看作是纯粹的组织权力,主张 古人国家是某种共同体,城邦(Polis),共和国(republic),中 世纪的
(commonwealth),都是共同体概念,马氏将国家理解为权力 组织,为近代State 要领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古代利中世纪的政治思想家,都给国家赋予一种伦理的目的(正义、 幸福Eg 家的利益高于 切。

等)并用伦理的原则约束国家的活动。

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就是国家的庄严、强大和安全,政治生活所遵循的主要法则, 就是国家的利益。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惜采用任何手段,既使是不道德的手段也罢。

3、他不是从抽象原则出发,来探讨理想的国家模式即国家应该什么样。

而是完全从实际出发,讨论国家实际上是什么样怎样去治理等实际问题。

把政治看作为管理国家的学问。

三、马基雅弗利主义
马基雅弗利把国家的安全与强大作为政治的最高法则。

他认为,为了实现国家的安全与强大,君主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其中包括被人认为是不道德的手段,如贿赂、暗杀及毒害、背信弃义、阴谋诡计等。

都是允许的。

只要目的正确,一切手段皆无妨。

后来,这种以目的说明手段,为达到一定政治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政治无道德论,就被称为了马基雅弗利主义。

马基雅弗利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人性恶的理论。

在他看来,人性卑鄙、自私自利、忘恩负义。

(在《君主论》中,他将人称为最可怜最不幸的动物,完全有理由以大声啼哭宣布自己来到了人间)君主要建立强大国家,必须注意到人的这种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

他在《君主论》中向君主献计献策,提出一整套关于统治权术的理论。

他指出,君主要成功,一方面要靠掌握巨大的权力,军队、法律为立
国的两支柱,特别是建立自己的军队;另一方面,应善于运用权术,把暴力与欺骗结合起来。

他说,君主应该效法狐狸与狮子。

因为狮子不能够防
止自己落入陷阱,狐狸无力抵抗豺狼,因此,一位君主必须是狐狸,以便认出那些陷阱;同时又是狮子,以便使豺狼恐惧。

他指出:运用力量和权术,不必受道德的束缚。

合乎道德事自然受人赞扬,但是,在政治上,不须问什么是正当,什么是不正当。

只应问什么是有得的,什么是有害的。

当合乎道德的事有害于国家利益和君主个人安全时,就不应去做。

当不道德的事对国家和君主有利时, 都应毫不犹豫的去干。

不要有什么顾忌。

他说:“如果一个人完全遵守德行去行事,不久就会遭逢不幸,家破
人亡”
“做人君的如欲保持地位,必须知道怎样去行不义。


好的品行自然受人褒奖,“可这些特性,既不能完全取来,也不易完全遵守,人生的环境,是不许如此的啊!既然罪恶不可避免,只好放心大胆,任着罪恶干下去好了。

纵然犯了罪受人谴责,心里也不必感觉不安,没有这些罪恶,耍救国家是极难的事。

我们只要把一切事物,仔细考虑一下,不知道凡类似徳行的事,一经实行,反把人君弄行破败,类似罪恶的事,照做起来,倒能获得安全与繁荣。


虽然君主不一定去遵守道德信条,但应该装作有德行的样子。

我敢说, “有了这些特性,(德行)并且时时遵守着,是有害的。

装作有的样子,是有益的。

君主不应顾虑对自己残暴的谴责,但暴行不能每天重复,给人恩惠可一点一点来,但加害于人'一定要一次完成’。

不得人心的事要假
手于人,示恩分惠的事自己完成。


如何看马基雅弗利主义?
1、马基雅弗利主义并非马氏所发明。

他作为政治活动家,目睹了当时政界残酷斗争、尔虞我诈的内幕。

当时意大利政局混乱,是政治权术表演的大舞台。

他是这种肮脏政治斗争的目击者,深刻洞察者。

另外,他又特别对罗马史和佛罗萨史有专门研究。

他这套理论也是从历史上总结出来的。

在这个意义上,罗素说他是“政治艺术的鉴赏家”。

即别人实际都那样干的,却不那样说,他只不过是把别人干的坦率地说了岀来
别人事实在干在想,但却不那样说,因为它违背通行的政治准则和道德准则,马氏欣赏,肯定这种做法,把一些偷偷干的事上升为一般政治原则。

为了把问题说明口,为说服君主的效果,为使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有意用了一些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方式和语言:慷慨一一大手大脚、吝啬
——精打细算、暴力与欺骗结合一一恩威并施、实力与技巧、策略结合。

・马基雅弗利主义有合理的因素
(1 )是为统一意大利服务的,是教君主统一意大利方法,他的爱国精神没人怀疑;
(2 )以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从人性、政治现实、历史中引申出政治原则,是近代政治学说的奠基人;
(3 )把政治学变为管理国家的学问;
(4 )政治与伦理既有联系,又属两个领域,不能把道德教条机械地搬到政治斗争中来(宋襄公)有的时候,政治斗争类似军事斗争,阴谋诡计的另一说法是足智多谋、战略战术、兵不厌诈等。

3、马基雅弗利主义有严重缺陷或错误,产生过非常恶劣的影响
(1 )政治有其道德准则,完全不顾道德的政治是不道德的政治。

政治活动和政治斗争中,有些起码的道德准则不能践踏,否则,人之间与野兽没有区别。

a、守信用b、人道主义c、条约d、其它国家利益项羽:可以成败论英雄,不可以成败论人格
(2 )政治手段与目的不可分割。

他割裂了两者的关系。

实际上,手段对主体有影响,恶劣手段会毒化人的心灵。

马丁路德金:手段代表正在形成中的理想,和进行之中的目的,人们无法通过邪恶的手段来达到美好生活的目的,因为手段是种子,目的是树。

(3 )无道徳论影响极坏:a、它把肮脏、自私的政治合理化,为专制腐败的、恶劣的统治者开脱责任,b、为国家的目的很易转变为个人。

路德和德国宗教改革
第四节路德的政治思想
马丁•路德(1483-1546 )生于德国的萨克森。

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在德国推销赎罪券。

声称谁只要购买了赎罪券,他的已死的亲属的灵魂就会从炼狱飞升天堂,对人民进行露骨的搜刮。

推销赎罪券的人把赎罪券说得活灵活现:只要买主的钱币落入钱筒叮当一响,他的已死的家属的灵魂就会飞升天堂,最后宣布:天堂的门现在已经开了!大家就开始购买赎罪券。

路徳反对过分吹嘘赎罪券的作用,因为这样会使其它教义无法自圆其说。

于是他写了《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教堂门口,要求就此进行辩论。

(这
在当时是通行的开展神学辩论的方式)路德本人只是要举行神学辩论,没料到激起轩然大波。

《论纲》成了宗教改革运动的信号。

开始,路德极力讨好教廷,企图得到教皇的谅解。

1520年,教皇签署通谕,把路德革除教籍。

并焚毁其著作。

这样,路德被迫与罗马教廷公开决裂。

他相继发表了三本小册子《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因》,《论基督徒的自由》被称为徳国宗教改革的三大论著,系统地提岀了宗教改革的纲领。

其它政治学著作还有:《论世俗权力》?1525年,爆发了农民战争,路德从这时起,站在敌视下层人民的立场上。

托庇于诸侯的势力。

主要致力于《圣经》的翻译注释工作,(用德语译圣经,对统一德国语言,发展德国文化贡献很大)另外,从事新教路德宗的建设工作。

路德创立了新教,被新教徒奉为基督教的三大伟人之一(保罗、奥古斯丁)新教已发展为基督教三大支派之一(天主、东正)约占基督教徒总数的三分之一,三亿二千万。

分七大宗派:1 )路德宗2 )加尔文宗3 )安立甘宗(圣公会或英国国教4 )公理宗5 )浸礼宗6 )公谊会(贵格会Quaker 颤抖考、教友会)7 )卫斯理宗。

二、宗教改革的思想
1X《圣经》最高权威论
天主教的会统理论认为,只有教皇和天主教会是《圣经》的权威解释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