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县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强县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加强县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县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根据县政协今年重点调研课题的要求,组织县发改委、财政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交通局等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县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调研组,通过座谈交流,统计分析,走访对比长兴、安吉、江苏武进等兄弟县区,就县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情况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县域中心城市情况。

我县的中心城市是以武康、乾元、下渚湖为板块的“一城一区一湖”组团式城市,人口19万,建成区面积24.5平方公里(其中武康19.4平方公里、乾元5.1平方公里)。

县城武康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功能性设施不断完善,已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县城形成了“纵横贯通”的城市路网结构,市内公交线路4条,从县城辐射全县各乡镇的公交线路共19条565班次,县外客运线路35条88班次。

与杭州首条跨城市公交K588的开通,加快了融入杭州都市圈的步伐,形成了与杭州的同城概念。

中心城市工业平台主要有9平方公里的德清经济开发区和1.8平方公里的乾元镇工业功能区。

副中心城市——新市建成区面积6.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4万,工业平台主要有4平方公里的德清工业园区。

至2008年底,全县城市化水平已达55%,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1.7%。

并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省文明示范城市、省园林城市。

(二)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成效。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以创建为载体,从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着手,不断加大县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力度,成效显著。

1、以城带乡,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

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更好地推动城市化进程,我县分步稳妥地实施了行政区划调整。

县城武康总人口从1994年底的6千人增长到2008年底的15.6万人;建成区面积从1994年底的0.6平方公里扩大到2008年底的19.4平方公里。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四个一体化”。

到目前为止,全县“两个点取水、一张网供水”的供水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一体化供水覆盖了大部分乡镇;县镇两级自来水通村率达94.5%,入户率95%以上;全县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30座,每日收集生活垃圾300吨左右,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人口比例已达到83.5%;全县1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6.9万吨;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088.2公里,并在全市率先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交的目标。

2、以工促贸,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城市建设管理平台是整合、聚集与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载体。

目前,中心城市形成了德清经济开发区、乾元镇工业功能区、德清工业园区三大平台。

2008年三大平台的工业增加值达48.41亿元,占全县比重为25.5%。

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3年28.1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57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0%。

六年来,城市第三产业共上缴税收28.2亿元。

3、以人为本,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

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是推进城市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内容。

1994年至今,全县累计投入250亿元用于县域中心城市建设。

仅日处理规模5万吨的狮山污水处理厂、春晖公园、千秋广场、德清大道、客运中心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就投入建设资金30.6亿元。

城市居民住房条件也不断改善。

2006年以来,全县新开发商品房面积14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42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40万平方米,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

由于城市化的有效推进,我县呈现出城乡统筹协调、经济稳步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问题分析
县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纵向比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但是对照法规和上级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目标要求,以及周边县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如城市规划的框架:长兴有56平方公里、武进有200平方公里,而我们只有34.5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的平台:长兴有7个建设平台、武进有8个建设平台,而我们只有3个建设平台。

城市建设的投入:武进投入了1000亿元,负债率7%;而我们投入250亿元,负债率达10%。

同时,武进相对我县而言,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矛盾也少得多。

很明显,我县要缩小差距并超越周边县区,只有大手笔、大投入、大框架,才有大发展,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规划缺乏前瞻,超前引领作用不大。

由于现有的城市规划没有高起点和大手笔,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造成城市建设框架不够清晰,城市建设定位不够明确,城市建设功能不齐全,没有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主要表现为:一是规划滞后于发展要求。

到2008年底,德清经济开发区实际建成面积为9平方公里,批准面积只有7.5平方公里,存在着招商选资项目难于落地的情况。

按照强工业和保增长的要求,急需要对城市工业用地从规划空间上予以调整。

二是规划实施随意性大。

规划实施的随意性,主要是指城市用地方向的变动,规划随项目而变动。

规划与现实存在着矛盾,并过于迁就现实。

即“项目”牵着“规划”的鼻子走,没有着眼长远规划选项目。

如规划中武康的城市用地拓展方向以南北为主导,但武康环城南路以南规划区块基本没有实施。

按照规划武康有两个污水处理厂,一个是现已建成的狮山污水处理厂,另一个本来应建在城市东北的城北污水处理厂,因急需解决城南片生活污水问题,实施在环城南路以南区域。

又如新市城西新区原规划为商贸用地,但是规划实施过程中,在该区的德桐公路以北建成了很多工业项目。

三是规划缺少预见性。

在城市拆迁过程中,对安置小区没有事先规划,往往按照农民意愿选择确定安置小区点,造成城市建设品位降低,城市优质土地资产的流
失。

如目前建设中的木桥、五龙农民安置小区,与周围的城市精品小区存在明显的不协调。

对部分地区控制性规划时间过长,延误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并造成了今后拆迁工作中的被动局面。

此外,还存在着地下管网、城市停车位规划不足等问题。

同时,由于乡镇及部门间工作没跟上,造成我县有2000多套房子因此而无法办证,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

2、两规衔接不够,城市用地空间不足。

部门按照各自的要求编制规划,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性、对接度不够,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矛盾。

两规差异的原因有:一是控制体系上的差异。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的指标是自上而下的,需经省以上有关部门审定;而建设规划是按需求定的,是自下而上的,只要本级人大审定通过,报省市审批。

而且,两规由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分别委托不同的设计单位进行编制,造成两个规划不一致。

二是编制时间上的差异。

上一轮规划中,国土部门编制规划以1996年为基期,而建设部门编制规划以2003年为基期。

两规因编制时间、工作职责、基础要求、内容表述等不同,造成两者在用地规模、布局等诸多方面不一致。

三是编制依据上的差异。

从编制依据上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是根据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目标以及耕地数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程度研究的,它要考虑粮食安全;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则主要根据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城市土地所做出的时空安排。

因此,城市建设规划用地规模要远大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城市用地规模。

3、城市建设融资平台少,建设资金短缺。

我县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以城建发展总公司为主体。

与长兴县在7个不同城市功能区块有各自的建设融资平台相比,我们的建设融资主体较为单一。

目前城建发展总公司的负债较大,累计达到17亿元,相当于2007年我县地方财政收入的1.5倍。

而且,到目前为止,仍有4个安置小区不能按时交付,涉及违约金8000万元,拆迁户拿了补助还说“政府讲话不算数,拆了多年仍住无所居。

”这既影响政府诚信,又影响社会稳定。

另外,我县的融资模式也较为单一,
缺乏创新,没有引入其他机制。

4、城市文化建设不够,缺乏个性与特色。

城市建设缺乏个性与特色,特别是武康作为一个新建城市,建设缺乏文化特色。

如房屋建筑立面普通、色彩杂乱,缺少风格,没有个性,标志性建筑没有。

作为德清县引以自豪的沈约、孟郊、管道升、俞平伯等文化名人,苕溪孕育的防风文化、前溪歌舞、良渚文化、瓷文化,以及陆羽在1000多年前就提到的小山寺等茶文化,都没有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城市缺乏文化内涵。

并且,城市中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严重欠债,市民对此颇有意见。

外来人对武康的一般评价是“生态环境好,城市新”。

“生态环境好”,这是对自然资源禀赋的肯定,并不是对城市规划建设成果的肯定。

随着时间的流逝,缺乏城市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建筑物终究会变旧。

城市有特色才有魅力,有特色才有品质,有特色才有灵魂。

没有特色的城市最终很可能成为一座“水泥森林”。

5、城市管理体制不顺,创建管理工作难提升。

我们的城市在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城市管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门职能交叉、条块分割、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问题。

目前,县城管局、县城管办、县城管联合执法大队实行一套班子三块牌子,承担着市容市貌管理、交通秩序管理、公共秩序管理、城建监察管理等职能。

但它却不是城市管理的执法主体,城建执法也是受建设局委托。

对照《德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通知》(德政办发(2007)102号)的要求,有关部门还没有完全把涉及城市管理的相关职能集中到县城管局统一执法,造成城市管理的“责、权、利”不相统一,城管部门很难“硬着腰板执法”,给城市创建成果的保持和提升带来困难。

三、对策建议
面对现状,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寻找和把握机遇。

要清楚地看到,当前的客观环境给我们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是申嘉杭高速将于今年交付使用;杭宁城际铁路正在实施建设中;杭州二绕线型也正在选定之中,到时将自西向东穿德清而过;全长
24.5公里的京杭运河四改三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该工程穿新市镇区达10公里,为带动新市运河两岸的开发,拉大城市框架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二是杭州提出“城市东扩、旅游西进、交通北拓”战略,县委县政府也及时地提出了“接轨沪杭”,打造“杭州北区、创业新城”的战略目标,为融入围绕上海形成的甬嘉苏通、杭湖宁、环太湖等新的经济轴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因此,我们要调整思路,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这篇大文章。

(一)超前、大手笔规划定位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并严格规划实施。

一是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

超前大手笔规划建设有利于职能部门统一整合资源,加强用地保障。

根据我县目前客观环境的变化,城市规划建设急需调整规划定位。

我们要以“大手笔、大气魄、大规划”的要求,舞活规划“龙头”,加强规划宏观调控作用,严格规划实施刚性,尽快实现县域规划一张图,城乡规划全覆盖。

德清作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考虑与大杭州功能的对接,建议把县城定位为“杭州北区、创业新城、休闲天堂”,使德清成为杭州大都市经济圈北部生态人居、休闲服务、创业新城,并请专家研究确定。

中心城市总体结构从“一城一区一湖”的块状布局向“三区一湖”(武康核心主城区、站场新区、临杭工业区、下渚湖)的组团环抱的方向发展。

中心城市框架建议定为140平方公里(武康51平方公里、下渚湖36平方公里,临杭工业区36平方公里,站场新区12平方公里,乾元城区5平方公里),新市副中心城市框架为18至20平方公里;钟管等中心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要体现因地制宜、个性特色的原则,科学规划,高起点建设。

特别是随着申嘉杭高速的开通,应加强雷甸、新安等城镇建设的规划控制。

二是明确城市功能定位。

“三区一湖”中的武康核心主城区:主要功能应为政治、文化中心,商贸、居住的理想之地。

乾元门户形象区(站场新区):主要功能应考虑到与杭州城市功能的差异互补,侧重居住、商贸、科技功能,成为我县总部经济的门户形象区域。

临杭工业区:发挥临杭区位优势,以规划建设临杭工业区为契机,着力打造德清经济融入杭州的大平台、德清工业的主
战场、德清交通物流的主枢纽,为我县发展增加后劲。

下渚湖:作为城市的绿心,要认真规划,慎重建设,突出文化性和休闲性。

新市副中心城市:主要功能应为经贸、旅游、居住。

要紧紧把握申嘉杭高速项目和运河四改三工程中韶村桥、急水桥、徐家桥新建的历史机遇,改道德桐公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规划建设新市副中心。

中心镇:是情系群众的纽带、联结基层组织的桥梁、示范村建设的标杆。

钟管等中心镇要结合周边农村的服务要求,配套满足一般要求的功能设施,对“中国和美家园”建设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是构筑中心城市路网框架。

中心城市路网框架建议构成“三横四纵”。

三横即:杭州二绕、德清大道、临杭大道。

四纵即:武康中兴路和云岫路南延工程、站前大道接下仁公路、临杭工业区中心大道。

在加快推进德清大道建设的同时,要加快推进武康城南片的建设,尽快贯通城南与塔山森林公园至下渚湖景区的景观城市大道,则可以大量增加城市内立体绿色景观,使武康成为四面灵通、山水环抱、景色优雅的城市。

四是强化工业集聚功能。

要实现县镇联建,今后各乡镇新发展的工业企业,原则上要向临杭工业区集聚。

五是严肃规划实施。

强化法制观念。

城市规划是法规,一旦确定,就要严格组织实施,任何个人意志不能随便改变规划实施。

如确需变化的,也要按法定程序加以调整。

(二)强化两规对接,破解土地瓶颈问题,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在2009年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强化两规的对接。

鉴于上级分配给我县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105.14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为16.18平方公里,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以缓解城市建设中的土地要素制约。

一是重点保障近期建设用地。

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虽规划期末为2020年,本轮规划尽可能的确保近期用地的规模需求。

二是保障重点区块用地。

根据县域土地总体利用规划,新增用地指标在分配时将侧重保障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

三是要预留弹性用地空间。

针对本轮土地利用规划中增加了城镇增长边界(发展备用地空间)的特点,在建设用地控制范围线外再适当增加一部分弹性空间,在规划实施管理中给一些无法预测的项目留出调整余地。

四是多渠道挖掘建设用地指标。

(1)依据“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
用地增加相挂钩”政策,采取大力开展建设用地复垦,结合“中国和美家园”建设,大力推进村庄复垦,坚持农村住宅建新拆旧的刚性,探索农村宅基地置换商品房等办法,千方百计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量;(2)通过包装项目,利用低丘缓坡等办法,向上争取省级预留用地指标;(3)利用矿山集中开采区,以及村委会大会堂、村办学校、工厂等闲置房,平衡用地指标。

从而节约集约用地,挖掘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缓解土地瓶颈制约。

(三)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的各项要素,凸显城市个性与人文特色。

城市特色是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建筑风格、经济发展等诸多要素的综合表征。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我们应该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文化遗产保护和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上、文化资源的挖掘上、建筑风格上合理配置要素,凸显城市特色。

一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展示本地人文特色。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制上,要加强对文化引入的组织领导,提高文化部门和文化专家的参与度和发言权。

建议建立本地文化专家咨询组织,在规划及项目设计时,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吸收采纳。

武康城市建设中,要重点修建位于塔山森林公园中的明万历年间的青云塔,成为县城的标志性文化建筑之一;并通过塔山森林公园、余英溪三期、下渚湖景区工程等项目,具体展示孟郊以及游子文化、管道升、赵孟頫、俞平伯等人文文化和古老的佛教文化、瓷文化等。

同时,挖掘1000多年前陆羽《茶经》中提到的小山寺茶文化和莫干黄芽文化。

场站新区的建设,要结合周边的山水特色凸显当代文化内涵。

新市要从乌镇、西塘风格差异化着手,体现出当地特有的饮食、道教和蚕丝文化,在其城市建设中,要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

二是要大力投入,增加现代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满足人民的文化体育需要,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提升城市的现代化档次。

(四)以市场的手段建设城市,努力化解城市建设资金困难。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建设必须通过市场的经营手段来运作,发挥并适应市场规律的作用,确保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

一是搭建城市建设融资平台。

(1)将整个城市规划按照确定的功能划定若干个区
块,组团建立若干个融资平台。

如“杭宁高铁场站区块”、“临杭工业区区块”。

每个区块由政府授权设立独立的法人融资建设主体,明确责任,完善考核机制。

形成党委政府管班子,管监督与考核,各平台以市场化运作,相互竞争的态势。

(2)将有形公共设施进行出让或转让。

本来由政府控制的一些公共设施可根据实际情况授权给融资平台。

通过盘活城市土地,转让公共设施的经营权以及冠名权,采用BOT等国际上较为通行的融资运作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城市建设资金融资渠道。

二是建立债务平衡机制。

按照城市建设债务总量基数控制的要求,以及省政府关于政府负债率和零界点的要求,控制新增负债规模。

除重点民生工程外,政府要从繁重的建设任务中脱离出来,县级财政要建立一定规模的偿债准备金,逐步完善政府债务的偿还机制。

(五)尽快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加大城市长效管理力度。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说的是建设重要,管理更重要;建设难,管理更难。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应该坚持城市管理“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树立大城管的理念,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

建议:一是理顺关系。

参照安吉的做法,将交通、环卫、园林、市政、亮化等管理职能划归城管局,并将大城管向乡镇延伸,完善和强化各乡镇的城管职能,强化城镇管理。

二是确立城管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

按照《浙江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省人大常委会通过,2009年1月1日起实施)规定,组建城管执法局,确立城管部门的行政执法主体地位,提高执法效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三是强化管理。

要加强管理,组织协调。

完善地下管网设施系统,增设城市停车位等。

对武康城中停车位严重不足、地下管网规划设施不到位等情况及发生的问题,要下决心给予改善。

对新建区域,要科学规划建设停车场与停车位。

此外,对现有的四个拆迁安置小区的建设问题,要尽快解决;对历史上遗留的2000多套无证房屋,结合实际,积极商定可行的解决方案,妥善办理好产权证。

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紧紧抓住新一轮的历史机遇,超前大手
笔规划,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依法规范管理城市,用改革创新的城市发展成果来平衡现实矛盾,使我县的区位优势更优,实现新一轮跨跃式发展,真正展现杭州大都市边上一个山水禀赋优越,历史文化深厚,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市。

第二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为了顺利完成地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确定的今年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任务,提前做好明年工作计划安排,地区建设局组织了由***、***副局长带队,局各科室领导及地区设计院院长胡忠等8人参加的督察调研组,于9月4日至5日到市规划局、建设局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调查组采取听汇报、实地察看、现场讨论等多
种方法了解情况,交流思想,达到共识。

调研之后,调研组同志坐下来,按照“开始怎样、中间怎样、后来又怎样”的方法,剖析了今年城建工作的全过程,理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进展情况
(一)城市规划
1、总规修编情况
2006年5月委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市总体规划》,8月中旬对总规进行了专家讨论,8月28日向**地区、**市和兵团、铁路、石油等部门领导汇报了大纲,计划10月30日完成正式成果,年底完成报批工作。

2、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结合总规修编的同时进行,年底完成报自治区建设厅审批、备案。

3、专项规划编制情况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城市防灾减灾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供热规划、城市燃气规划、城市供水规划、城市排水规划和城市公交系统规划。

4、城市详规编制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