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一上·和平期中) 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某中学文学社团准备举办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

以下是该展览的版块标题:①家道中落国势危②别求新声于异邦③横眉冷对千夫指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⑤万众同仰“民族魂”
下列语句不可以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
A . 疾呼呐喊,振聋发聩
B . 流亡南洋,坚持抗日
C . 我以我血荐轩辕
D . 空谈终被事实照出原形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二上·中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犬儒: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
①犬儒是个外来词,人们通常将它理解为讥诮嘲讽,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但要更完整把握它,就需要追溯一下它的起源和演变。

②犬儒派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狄奥根尼。

这派哲学主张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力倡回归自然。

据说狄奥根尼本人住在一个桶里,以讨饭为生。

有人讥笑他活得像条狗,他却不恼。

“犬儒”之称由此得名。

③早期的犬儒是极其严肃的,狄奥根尼是一个激烈的社会批评家,他立志要揭穿世间的一切伪善,热烈地追求真正的德行,追求从物欲之下解放出来的心灵自由。

狄奥根尼也确实愤世嫉俗,他曾经在大白天提着一个灯笼在城里游走,说:“我在找一个真正诚实的人。


④随着犬儒哲学的流行,其内涵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后来的犬儒派发表宏论,竭力鼓吹没有物质财富是多么的美好,而对自己的家乡依依不舍或悲悼自己亲人的死亡是多么愚蠢。

德勒斯就说:“我的儿子或妻子死了,那难道就有任何理由应该不顾仍然还在活着的我,并且不再照顾我的财产了么?”“超脱”到这一步,未免就有些矫
情了。

还是这位德勒斯,当富翁送给他一笔钱时,他收下了,说:“你慷慨大度地施舍给我,而我痛痛快快地取之于你,既不卑躬屈膝,也不唠叨不满。

”这里暗含的逻辑是,金钱本是无所谓的东西,我若拒绝你的馈赠或收下金钱又表示感谢,倒显得我把金钱太当回事了。

这种态度看上去很洒脱,但好像又有些无耻。

⑤早期的犬儒派是依据一种道德原则去蔑视世俗的观念,后期的犬儒派依然在蔑视世俗的观念但却失去了依据的道德原则。

这自然就引出了一个后果:既然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

那一个人就可以很方便地对世俗观念满不在乎的同时,又毫无顾忌地去获取任何世俗的东西。

于是,对世俗的全盘否定就变成了对世俗的照单全收,而且还往往是对世俗中最坏的部分的不知羞耻的照单全收。

于是,愤世嫉俗就变成了玩世不恭,狄奥根尼坚持真善、揭穿伪善的批评精神也就变成了他们对善良、德性、理想的怀疑与无情嘲弄。

⑥犬儒一词的演变证明,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其间只有一步之差。

一般来说,愤世嫉俗总是激烈的理想主义,玩世不恭则是彻底的无理想主义。

偏偏是那些看上去最激烈的理想主义反倒很容易转变为彻底的无理想主义,原因何在?因为,许多愤世嫉俗的理想主义者在看待世界时缺少程度意识或分寸感,对他人缺少设身处地的同情和理解,不承认各种价值之间的紧张与冲突,这样,他们很容易走向绝望,进而怀疑和否认美好价值的存在,最终则是放弃理想放弃追求。

“世界既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亦唯有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

”一个理想主义者常常是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之后才变成犬儒的,但正如哈里斯所言:“犬儒不只是在过去饱尝辛酸,犬儒是对未来过早地失去希望。


(1)下列关于“犬儒”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虽然我们可以把“犬儒”理解为“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但追溯它的起源和演变可以看出,“愤世嫉俗”与“玩世不恭”其实是有区别的。

B . 对狄奥根尼而言,蔑视俗世的荣华富贵与解放心灵有关,而德勒斯的逻辑是,既然不把世间的财富当回事,那又何必刻意去拒绝?
C . 犬儒派逐渐从愤世嫉俗走向玩世不恭,选择了对世俗东西照单全收,所以他们虽然在蔑视世俗的观念但失去了所依据的道德原则。

D . 对后期犬儒派而言,没有道德原则,自然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既然没有什么东西是了不得的,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是要不得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从起源和演变的角度讨论“犬儒”这一哲学流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 . 本文在介绍“犬儒”这一哲学流派的流变后,分析了流变背后的原因,构成了层进的论证结构。

C . 本文引用德勒斯对亲人死亡态度的表白,是为了说明后期犬儒的冷酷自私,而且还矫情。

D . 本文在分析犬儒派的流变时,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更好地揭示了犬儒派变化的实质所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为严肃而激烈的社会批评家,狄奥根尼主张抛弃世间的荣华富贵,像“狗”一样简朴生活,回归自然,追求从物欲之下解放出来的心灵自由。

B . 德勒斯认为不应该执着于亲人的死亡,他的言行又表明了他对世俗财富的贪恋,这与犬儒派所宣扬的观点是完全吻合的。

C . 早期的犬儒主义坚持内在的美德和价值,鄙视外在的世俗功利。

但后来,犬儒主义却变成了对善良、德性、理想的怀疑与无情嘲弄。

D . 虽然曾有过理想,但是现实中屡屡碰壁,饱尝辛酸后,愤世嫉俗的理想主义开始怀疑和否认美好价值的存在,最终放弃理想和追求。

3. (9分) (2016高二上·舒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

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

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

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

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

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

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

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

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

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

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

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

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

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

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

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

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

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
相关链接:①疟疾,又称为“打摆子”。

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

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

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
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B . 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野之蒿”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C . 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

D . 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

E . 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2)屠呦呦为研制抗疟药物,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3)文章划线的三处引用,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屠呦呦获奖,有内因,也有外因,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 (12分) (2018高一下·新化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门,门,门
谭谈
送走了不知第几批客人,谢宏志制教授再次背起行装,准备出门。

他刚则走到门边,还没有伸手去开门,门就被人敲响了。

门开了。

门口,毕恭毕敬地站立着一个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

他仰头看看副教授,谦恭地笑了笑,很礼貌地问道:“这是谢主任家吗?”
中年人悬着的心落下来了。

自己这两天在报批户口的报表堆里翻出的救命菩萨,终于找到了。

看来,儿子这回升大学,有门了。

总不能就这样对着客人站在门口说话吧,副教授不得不再次放下背起又放下、放下又背起的行装,谦和地道:“请屋里坐。


“您就是……”
“我老谢。


“您就是谢大救授,谢大主任啊!我真是有幸,有幸啊!”
“你……”
“我是公安局户籍科的。


客人的目光,在屋里扫视着,似乎在寻找什么。

副教授想,客人该看到自己刚放下的行装,客人该早就发现自己正有事要出门。

心里着急,嘴上却又道:
“有事情,请说,没关系的!””
“您夫人呢?”客问。

“上班去了。

”主答。

“您母亲呢?”
来客这话一出口,副教授不由得奇异地看了对方一眼,一时没有作答。

客人在沙发上坐下了。

接着,很谨慎地又颇激昂地抨击起当今的时弊来。

“唉,现今这‘公文旅行’,这机关的办事效率,真是害死人啰!你看,您三年前为老母亲申报户口的报告,左转右转,直到最近才到我手里。

我看了报告,完全符合条件嘛,早就该解决嘛!像您这样有贡献的中年知识分子,尤其应该……”
“请喝茶。

”制教授给客人递过来一杯热腾腾的香片茶。

“谢谢。

”客人欠起身,双手接茶,“谢主任,是这样,办户口,有那么一些条条框框。

我特意来,是想见见您母亲,看她身体如何,看是不是符合…….当然啰,这些框框条条,也是由人去掌握的!”
“回老家去了?”
副教授举目望着窗外,一时无话。

“那没关系,就算我已经看到了她老人家就是。


“你……还有事吗?”
“你们系,可是全国有名的啰!最近又被评为全国教育战线的红旗单位,你不知道,高考的许多考生,都希望进你们这样的名牌系深造啊!比如我那儿子,想要进你们系都快想疯了!”
“他成绩如何?总分多少?”副教授顺口问道。

“五百一十九。


“不错呀。


“上是上了重点大学的分数线,可你们学校要求更高呀!我不知道……”
“他叫什么名字?在哪个考区?考卷号码是多少?”
这时,副教授由刚才的心不在焉,变得神情专注了。

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认真地把儿子的姓名、考卷号码、所在考区,一一报告了副教授。

副教授则扭开钢笔,打开笔记本详细地把这些记下了。

“还有事吗?”写罢,副教授看了看表,忍不住再次询问对方。

“没、没了。

过几天,我就把老人家的事办、办好。

”客人恭维得有点口吃了。

“很抱歉。

那就请……我不能再待下去了,要去赶九点四十八分的火车。


“好,我这就走,这就走。

主任,你准备去哪呀?”
“招生。


“您亲自出马?那、那太好了。


副教授又焦急地看看手腕上的表,担心误了车。

他顾不得客人了,匆匆背起行装,大步跨出门去。

这位不知给他带来烦恼还是欢乐的客人,被他远远甩到了后面。

客人则面有欣慰之色,一直微笑着目送副教授远去的背影。

一个星期以后,这位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又出现在刚刚招生回来的副教授的门口。

自己的儿子终于被这所名
牌大学的名牌系录取了。

这自然是担任系主任的谢副教授起了作用。

他很感激,特意登门将他在收到儿子的录取通知后亲笔批的,这位副教授三年前为其母亲申报的户口送来。

这一次,副教授刚一开门,还未说声“请进”客人便一边往屋里走,一边兴奋地道:
“谢主任,这一次,真是太感谢您了。

这是老人家的户口。


副教授跟在客人后面进了屋。

这时突然站住,摆了摆手:
“谢谢了!我母亲去年就去世了。


“……”
副教授迈着沉重疲惫的步子,不觉返身从屋里走到门口。

(选自《人民文学》1986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叙事欲擒故纵,逐层蓄势,反复写副教授急于出门的情态与民警的恭维、纠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小说中画线部分,主要描写了民警的心理,“悬着的心落下来了”“救命菩萨”等词语刻画出他心慌着急等心理。

C . 谢副教授待人谦和有礼,爱惜人才,坚守原则;作者用较多笔墨塑造这一形象,意在揭示甘当伯乐为国选材这一主旨。

D . 小说通过对话与心理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尾出人意料,与前文构成突转,耐人寻味。

(2)小说结尾写谢宏志副教授的母亲已经去世,前文中有伏笔,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3)小说以“门,门,门”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两个角度,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
韩愈
公讳丹,字文明,姓韦氏。

公之父政,卒雒县丞,赠虢州刺史。

公既孤,以甥孙从太师鲁公真卿学,太师爱之。

举明经第,选授峡州远安令。

顺宗嗣位,诏拜谏议大夫。

刘辟反,围梓州,诏以公为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

公行至汉中,上疏言:“梓州在围间,守方尽力,不可易将。

”征还入议蜀事。

刘辟去梓州,因以东川节度使让高崇文① ,拜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

将行,上言:“臣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

”上以为忠。

一岁,拜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

公既至,则计口受俸钱,委其余于官。

罢八州无事之食者,以聚其财。

始教人为瓦屋,取材于山,召陶工教人陶,聚材瓦于场,度其费以为估,不取赢利。

凡取材瓦于官,业定而受其偿,从令者免其赋之半;逃未复者,官与为之;贫不能者畀②之财,载食与浆,亲往劝之。

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重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署湿则乘其高。

明年,筑堤捍江,长十二里,疏为斗门,以走潦水。

公去位之明年,江水平堤,老幼泣而思曰:“无此堤,吾尸其流入海矣!”灌陂塘五百九十八,得田万二千顷。

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卒有违令当死者,公不果于诛,杖而遣之去。

上书告公所为不法若干条,朝廷方勇于治,且以为公名才能巨,治功闻天下,不辨则受垢,诏罢官留江西待辨。

使未至,月余,公以疾薨。

使至,辨凡卒所告事若干条,皆无丝毫实。

诏笞卒百,流岭南。

公能益明。

(选自《韩愈文集》,有删改)
【注】①高崇文:唐代大将,刘辟反,统兵往讨,平定叛乱。

②畀(bì):给予。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举明经第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B . 因以东川节度使让高崇文让:责备
C . 为重屋四千七百重:双层的
D . 不辨则受垢垢:污秽,耻辱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①罢八州无事之食者,以聚其财②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B . ①逃未复者,官与为之②吾书与汝曰
C . ①从令者免其赋之半②其信然邪?其梦邪
D . ①贫不能者畀之财②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韦文明“治功”的一组是()
①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②罢八州无事之食者
③为瓦屋万三千七百④征还入议蜀事
⑤得田万二千顷⑥筑堤捍江
A . ①②⑥
B . ①④⑥
C . ②③⑤
D . ③④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

②公既至,则计口受俸钱,委其余于官。

③卒有违令当死者,公不果于诛,杖而遣之去。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2020·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②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江宁。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 诗人善于炼字,首联“倚”字,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

而“寒”字,既写出了春寒料峭,阴晴不定的特点,而且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B . 诗人写景善于调动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颔联中“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 . “日斜江上孤帆影”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恋恋不舍之事;还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后别离的复杂情思。

诗人将景、事、情三者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D . “草绿湖南万里情”一句借眼前之景抒别离之情。

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又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蕴含于其中,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可以喻指情感不断,像芳草一样延伸。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7. (5分) (2018高二上·儋州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2)《归去来兮辞》写作者归隐后登高舒啸临水赋诗的是: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
8. (1分)阅读下面以“‘英语热’使中国教育质量遭毁灭性打击了吗”为辩题的辩论赛中正方的一段辩词,
回答后面的问题。

正方:英语目前一语独大,如果不能从宏观上科学规划外语教育,对公共外语教育单一化倾向的蔓延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后果必将会是严重的。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影响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这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汉语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你同意正方的观点吗?若同意,请以助辩的身份为其做补充;若不同意,请以反方辩手的身份进行反驳。

要求:先明确辩论方,再进行辩论;观点鲜明,理由充分;不少于100字。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9. (5分) (2016高二上·佛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前不久在西班牙举行的一场自行车赛上,车手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300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

他身后的竞争对手纳瓦罗拒绝超越,刹车放缓了速度,慢慢地跟随在埃斯特万身后。

最终,爆胎的埃斯特万获得铜牌,而纳瓦罗未获奖牌。

纳瓦罗表示,在快到终点时超越一个爆胎的对手取胜,是不道德的。

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你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