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
教学目标
1、掌握游、遇、进、贾等常用文言实词和重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管仲的民本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会对文言现象的整理,懂得怎样学习文言文。

学法指导:从扫除文字障碍着手,联系原文,补充必要的资料,突出重点,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友谊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历史上多少动人的知音故事,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友谊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是无私的关怀,宝贵的信任;是正直的忠告,热情的鼓励。

友谊是对理想的共同追求,是前进征途上的精诚合作,是困难关头的相互支持,是人生道路上的神圣承诺。

志同道合者可以成为君子之交、金兰之交、莫逆之交、患难之交、生死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

而这幅楹联的主角管仲,和友人鲍叔牙的故事,更是定格为成语--管鲍之交,成为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管仲列传》。

二、解题和作者介绍
课文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管晏列传》是管仲、晏婴二人的合传,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
司马迁对二人的赞词。

课文节选的即是传中写管仲的主要内容。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三、梳理文言知识,整体把握文意。

1、给加点字注音。

(1)尝与鲍叔贾()(2)与俗同好恶()(3)仓廪实()(4)匡救其恶()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2)鲍叔终善遇之()(3)鲍叔遂进管仲()(4)尝与鲍叔贾()(5)公子纠败,召忽死之()(6)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3、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2)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3)以区区之齐在海滨(4)岂以为周道衰微
4、补充注释。

(1)游:交游,来往。

(2)进:保举,推荐。

(3)匡:纠正。

(4)“已而”二句:齐襄公立,政令无常,数欺大臣,淫于妇人,诛杀屡不当,鲍叔担心齐国将大乱。

为避难,管仲、召忽奉襄公弟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奉襄公弟小白出奔莒国。

(5)“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公元前686年襄公被杀。

前685年鲁国派兵保护公子纠赶回齐国争夺王位,先由管仲领兵扼守莒、齐要道,以防小白先行入齐争位。

两相遭遇,管仲射中小白带钩。

小白佯死,使鲁国延误了公子纠的行程。

小白率先入齐,立为桓公。

桓公以军拒鲁,大败鲁军。

鲁国被迫杀死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6)穷困:困厄,窘迫。

(7)三:泛指多次。

(8)见:被。

(9)遭:遇,逢。

(10)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1)羞:以……为羞;耻:以……为耻。

(12)相:出任国相。

(13)俗:指百姓。

(14)度:节度。

(15)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16)固:安固,稳固。

(17)原:通“源”,水的源头。

(18)论卑:指政令平易符合下边的民情。

(19)去:废除。

(20)“桓公实怒”二句:说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

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

(21)小之:认为他器量狭小。

(22)顺:顺势助成。

(23)匡:纠正、挽救。

(24)上下:指君臣百姓。

5、文章共五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介绍管仲和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分三层:一层交代管仲的字和籍贯;二层简介管仲和鲍叔牙的交往及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三层叙二人的从政情况,评述鲍叔牙举荐管仲对齐国、对天下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部分(3-4)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第三部分(5)是司马迁的赞词。

作者直接评述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上下相亲”的治国方略。

第二课时
用案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课
教学要点:评价管鲍之间友情了解管仲思想分析管仲从政成功原因
一、复习导入(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二、品读鉴赏
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要求: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

提示:整段文字是叙述管仲的一番话,内涵丰富,语言很美,写得十分感人。

①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做战、事君五个方面(管鲍合伙作买卖而管仲图利自我、管仲为鲍叔谋事未成、管仲从政频遭革职、管仲参战屡次逃逸、管仲未如召忽般于公子纠被杀后尽忠殉难)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②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

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③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④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的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三、问题探讨
1、思考问题一: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
明确:①主观因素:
“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管仲是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思想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顺民富民是强本之策,他以“与俗同好恶”为指导思想,围绕“顺民因俗”而展开改革。

在管仲的政治实践中,社会治理,国家富裕,军队强盛,君主称霸,都系于民。

因为人民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创造者和积累者,要使他们承担起富国强兵的责任,必须使他们先富起来;富民的根本要
义是“顺民心”;顺民心的根基所在是顺民欲、足民欲。

欲望之于民,是根本的,满足民的根本性欲望,是顺从民的本性与意愿;只有顺从了民的本性与意愿,民们才可能脚踏实地地生产、劳动,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才会心甘情愿地听从号令,遵守法律,拥戴君主,服从统治,服务国家。

所以,民乃国之本,欲乃民之本:以民为本,即是以欲为本。

顺民欲、足民欲,则民富,民富则国富兵强。

要顺民心,就得推行“与俗同好恶”,必须实施“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②客观因素:
A、朋友知己之情。

《管晏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友朋相知。

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B、君臣知遇之恩。

《管晏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君臣之间的遇合。

齐桓公是一个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君王。

他即位后,不计前嫌,任用曾箭射自己的管仲为相,诚心接纳管仲之计谋。

后来有人进谗言,中伤管仲,齐桓公不仅加以驳斥,而且对管仲更加信任,尊为“仲父”。

这样,使得管仲能够施展他的聪明才智,作出一番事业。

桓公、管仲二人堪称互为知己,君臣之间的遇合成就了显赫的霸业。

2、思考问题二
从选文看,太史公对管仲的态度是怎样的?
提示:极力推崇其政治才干,但又认为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而不是扶持日益衰微的周王室是不合道义的。

四、拓展阅读(《史记管晏列传》阅读训练)
晏平仲婴者,菜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谢,入闺。

久之,是石父请绝。

晏子懼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尼,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五、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P30-31练习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