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附答案)wor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附答案)word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
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
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
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
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
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
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
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
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
母亲的预感是对的。
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
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
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
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
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一一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
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
这点我做得很好。
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
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
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
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
“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
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
她也
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
我父亲是长子。
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
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
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
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
”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
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
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
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
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
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
当时我十七岁。
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
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
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 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 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 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2)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3)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答案】(1)B
(2)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
②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
③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
④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我能赶上堂兄而早早让我读书、发蒙。
(3)①从内容上,体现了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笑”;但这一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
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愧疚之情。
②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以幸福的情节开头,忏悔的情绪结尾,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解析】【分析】(1)B项,“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错误,这一内容在文中未提及,文中说“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
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
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
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由这些内容可知,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主要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
故选B项。
(2)本题中,如“我”考入北大,母亲给“我”收拾行李的时候,“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母亲不舍儿子,却只是流泪,这说明母亲不善言辞;从母亲为“我”筹措学费的表现来看,“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这表现处母亲的一片爱子之心;从因无子面对祖父的讽刺时的表现来看,“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
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母亲忠厚老实又内心要强。
(3)从文中来看,“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中“笑”是指“我”考上了北京大学而开心,“哭”是指以后将与母亲分别,不能再侍奉母亲左右,同时母亲也舍不得“我”的离去而哭,而这开心和伤心都发生在“我”接到大学通知书这一时刻;从结构上来看,这句话也就引出了下文的相关情节;开头是幸福的情节,结尾是忏悔的心理,这句话照应了全文的结构安排,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故答案为:⑴B;⑵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
②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
③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
④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我能赶上堂兄而早早让我读书、发蒙。
⑶①从内容上,体现了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笑”;但这一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
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愧疚之情。
②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以幸福的情节开头,忏悔的情绪结尾,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点评】⑴该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特色的把握能力。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多练习,培养语感。
做题时,需要考生回归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每件事表达的情感。
同时需要考生把握散文的语言特色,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
⑵该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完成这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掌握人物塑造的方法: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和侧面描写(他人反应、环境烘托等),还要注意细节描写。
在文本中,分析这些方面的描写,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再合并相同之处,最后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要注意分条,还要注意先写人物的特点,再结合文本情节给以分析。
⑶该题一般考查理解关键句子作用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首先考生要回归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其次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还要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答题时,可以分两步:内容上的意义包括浅层次的字面意思,还包括表达的情感;结构上的作用。
另外,如果运用了艺术手法,也要一并答出。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最苍凉的海岸
迟子建
①如果上帝还在怜恤失落在人间的迷途的羔羊,请他把目光投向大西洋岸边的诺曼底吧。
那里有一片浩浩荡荡的白色墓葬,那下面掩埋着成千上万的年轻的士兵,虽然他们告别这个世界已经有六十年了,但他们的灵魂,仍然在大西洋的海浪中盘旋和呜咽。
和平年代的欢歌笑语已经彻底湮没了他们满怀着伤感的心语,那些在诺曼底海滩牵着爱犬享受着阳光的度假者,那些劳作了一天、在晚餐时喝着诺曼底特有的苹果烧酒的农人,有谁还会在意这样的一片坟墓呢——也许是人类为自己制造的墓葬太多太多了!
②人类的战争史应该永远铭记着1944年六月六日的黎明——事实上那一天是没有黎明的。
盟军在薄雾中向着防御薄弱的诺曼底发起了攻击!为了抵御盟军的登陆,希特勒早在1942年就下令修筑一道从诺得角到西班牙海滨的防线——大西洋壁垒,虽然到了1944年还没有完全建成,但它设置的地雷场和像丛林一样潜伏在水中的障碍物,还是给登陆的英美联军士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伤亡。
③战争永远离不开流血和牺牲。
从中世纪开始就不断在欧洲大陆崛起的教堂,从来就没有以上天赋予的无穷力量阻止过炮火的袭击。
我们在高唱赞美诗的同时,屠戮却在烽烟中进行。
也许我们应该感谢上帝,如果不是德军的最高统帅把盟军的登陆点预计在加来地区,而把更多的兵力部署在了那里,如果不是天气护佑着艾森豪威尔,那么,盟军在诺曼底的伤亡将会更加惨重。
④我们不知道那些肩负着武器、野战背包、防毒面具、水壶、急救包以及食物的士兵在冲上诺曼底海滩的那一瞬间,怀着怎样的心情。
当战争像一条条看不见的坚韧的饵线把他们如鱼一样鲜活的身体强行拖上海岸时,他们就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了。
命运好的,他们躲过了敌人炮火的袭击,活到了和平年代,能在夕阳中一次次地回忆那个惊心动魄的早晨。
命运差的,会被敌军的子弹射中,当他还来不及看到这片陌生的陆地上哪怕一抹的生命绿色时,就永久地闭上了眼睛。
那些在飞机掩护下先期登陆的伞兵,他们并没有因为来自天上而特别受着上帝的眷顾,他们有的落入了沼泽地里,有的掉入农户的花房中,还有的被吊在教堂的十字架上,十字架充当了刺刀的角色,使他们一命归天!
⑤随着德军反扑的加强,漂浮在岸边的盟军的尸体越来越多,沙滩上被炮火击中的登陆艇在燃烧,坦克也在燃烧,硝烟中受伤的士兵无助地坐在沙滩上,鲜血如朝霞一样染红了那片海域。
但伟大的盟军还是拥有兵力和武装上的绝对优势和主动,一批人倒下来了,另一批人又冲上去了,最终,大西洋壁垒被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诺曼底登陆成功,艾森豪威尔可以畅快地喝上一杯香槟酒,为他的规模宏大的两栖登陆战的巨大战略成果而庆贺!
⑥我是在三月底来到诺曼底的。
春天来了,行进在乡村公路上,可以看到初开的各色花朵。
我们奔向诺曼底海滩,走向那片掩埋着登陆战中死去的盟军士兵墓地的时候,确实有一种被现实击痛的感觉,虽然说这个“现实”距离我们已有漫长的六十年了。
⑦第一眼看到那片浩大的墓地的时候,我以为看到了正在安闲吃着青草的一群羊。
那些伫立在草地上的白色十字架,连绵在一起,远远一望,像极了雪白的羊群。
我悄悄在入口处的草地上摘了一簇碎碎的小黄花,拈着它走向墓地。
墓地太大了,它被划分了十几个区,白色的墓碑数不胜数,墓碑前几乎是没有鲜花的,不像我沿途经过的那些乡村小教堂
旁的墓地,总有鲜花点缀着。
我真不知该把花放在哪一座墓碑前。
天气晴朗极了,阳光飞舞着,环绕着墓地的翠绿的松柏将它的影子投到草地上,就像为墓葬镶了一道花边。
那里的游人零星可数,四周静悄悄的,只听得一片呢喃的鸟语和草地下的大海的平静的呼吸声,我缓缓地独自穿行在墓葬中,看着白色十字架上的碑文,后来将那簇黄花献给了一个年龄只有十五岁的战士,十五岁——花季的年龄啊!
⑧有谁还会记忆着这些客死他乡的战士呢!他们无声无息地躺在这里,隔着苍茫的大海,诉说着他们永远的乡愁!他们的死亡,在历史教科书中,是伟大的辉煌的死亡。
可是再崇高的定义,也不如生命本身的存在更富诗意,他们在最该对着青山碧海抒发豪情的年龄闭上了眼睛,在最该亲吻恋人的年龄闭上了嘴巴,所以我相信,他们年轻的心,一直没有死亡,大海上那些漂浮的云,可是他们流浪着的灵魂?他们该诅咒谁?诅咒制造了那场人间地狱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或者诅咒让他们成就英名的艾森豪威尔?
⑨在二战的将帅中,我最尊崇的人就是艾森豪威尔。
凭着自己咄咄逼人的“战绩”,他成为一名五星上将,并且做了两届的美国总统。
他的战绩之一,就是我面前的这片庞大的墓地,这样的战绩是多么的让人撕心裂肺啊!走在这样的墓地中,艾森豪威尔的光环在我心中黯淡了一圈,虽然我知道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将军!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
和平的来临就是伴随着这样一个又一个沉重的代价!然而我们并不珍惜无数人用鲜血换来的和平,这世界的局部战争从来就没有止息过,我们战胜了法西斯,可我们一直没有战胜我们内心的贪婪和愚蠢!
⑩诺曼底登陆距今已有六十年了。
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日子,在六月六日的一天,现任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将莅临诺曼底,祭奠他们长眠在这里的士兵。
所以,诺曼底一带的公路正在迎接这两国的领导人而加紧重修着。
诺曼底一带旅馆的房价,也因此而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了暴涨。
当布什与布莱尔沿着平坦的道路畅通无阻地抵达这片墓地时,我相信这些越来越被世人所遗忘的战士的墓碑前会有鲜花覆盖着,庄严的祭奠的炮声也会隆隆地响起。
只是谁知他们带着怎样的情怀来到这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举动,将会使他们的政治天平中,又增加一个砝码!
⑪我想起了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就任美国第34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他说:“在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中,我们已经走了多远?我们是否正在接近光明,接近所有人类都应享有自由和平的一天?还是另一个黑暗的暗幕正在向我们逼近?”也许在他任职的四年中,他深深体会到了这样的黑暗仍然存在,所以他在1957年连任时又强调:“愿自由之光,普照一切黑暗的角落,燃起明亮的火焰,直到最终黑暗消失为止!”
⑫黑暗消失了吗?!
⑬愿这样的墓葬能像火炬一样,照亮人间还残存的黑暗;让人类的光明,能像诺曼底的海水一样,汪洋澎湃,势不可挡!
(1)第④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请加以赏析。
(2)简析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
(3)联系全文,分析第⑩段的用意。
(4)文中多次提到“六十年”,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1)将战争比作看不见的坚韧的饵线,将水中战士的鲜活的身体比作鱼,形象地表现了诺曼底登陆中士兵为战争所操纵、无法主宰命运的可悲状况。
含蓄地表达了对士
兵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
(2)我们在用战争争取和平的时候,往往以流血乃至牺牲生命为代价,这是对和平的伤害。
(3)第⑩段写诺曼底墓地因政客的到来又为世人关注,这与第⑦段墓地平日的冷清形成对比,由此引发的作者的忧思与质问,到底应该怎么纪念这场战役?今人应如何反思过去?质疑布什和布莱尔祭奠阵亡战士的意图,暗含了对政客们用战争牺牲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批评。
(4)“六十年”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分别在第一、第六、第十段。
一是起强调作用,提醒今人关注六十年前发生的这场屠戮,从中去发现人类昨天的问题,思考如何面对明天,二是有穿针引线的作用,逐步推进文章,每次出现即新启一层意思,由回想战争,到祭奠沉思,到“黑暗消失了吗”的追问。
【解析】【分析】(1)“当战争像一条条看不见的坚韧的饵线把他们如鱼一样鲜活的身体强行拖上海岸时”,这句话中将战争比作看不见的坚韧的饵线,将水中战士的鲜活的身体比作鱼,再结合“他们就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了”这句话可知,是为了形象地表现诺曼底登陆中士兵为战争所操纵、无法主宰命运的可悲状况。
从而含蓄地表达了对士兵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
(2)“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这句话是用一个形象的类比来说明战争和和平的关系。
“橄榄枝”代表和平,“折取橄榄”的行为就相当于发动战争,再结合文中的“就是我面前的这片庞大的墓地,这样的战绩是多么的让人撕心裂肺啊!”,“和平的来临就是伴随着这样一个又一个沉重的代价!”两个句子可知,这句话是要告诉我们“我们在用战争争取和平的时候,往往以流血乃至牺牲生命为代价,这是对和平的伤害”。
(3)第⑩段主要是写现任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将莅临诺曼底,祭奠他们长眠在这里的士兵。
结合文中的“被世人所遗忘的战士的墓碑前会有鲜花覆盖着,庄严的祭奠的炮声也会隆隆地响起”这句话可知诺曼底墓地因政客的到来变得热闹,又为世人关注。
再结合最后一句“只是谁知他们带着怎样的情怀来到这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举动,将会使他们的政治天平中,又增加一个砝码!”可知,作者对这些政客的到来是持质疑的态度的,甚至是批评。
所以作者通过第⑩段的论述是来引发今人的反思的,到底应该怎么纪念这场战役?以及暗含了对政客们用战争牺牲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批评。
(4)题干要求分析“文中多次提到‘六十年’,请分析其作用”。
一个词语在文中多次被提到,应该联想到强调作用,以及线索的作用。
“六十年”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分别在第一、第六、第十段。
作者反复强调这个时间,是要提醒今人关注六十年前发生的这场屠戮,从中去发现人类昨天的问题,思考如何面对明天,所以起强调作用。
文中在不同的段落多次出现“六十年”,且每次出现都有一层新的意思,由回想战争,到祭奠沉思,到“黑暗消失了吗”的追问,所以还起到线索和逐步推进文章上文作用。
故答案为:⑴将战争比作看不见的坚韧的饵线,将水中战士的鲜活的身体比作鱼,形象地表现了诺曼底登陆中士兵为战争所操纵、无法主宰命运的可悲状况。
含蓄地表达了对士兵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
⑵我们在用战争争取和平的时候,往往以流血乃至牺牲生命为代价,这是对和平的伤害。
⑶第⑩段写诺曼底墓地因政客的到来又为世人关注,这与第⑦段墓地平日的冷清形成对比,由此引发的作者的忧思与质问,到底应该怎么纪念这场战役?今人应如何反思过去?质疑布什和布莱尔祭奠阵亡战士的意图,暗含了对政客们用战争牺牲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批评。
⑷“六十年”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分别在第一、第六、第十段。
一是起强调作用,提醒今人关注六十年前发生的这场屠戮,从中去发现人类昨天的问题,思考如何面对明天,二是有穿针引线的作用,逐步推进文章,每次出现即新启一层意思,由回想战争,到祭奠沉思,到“黑暗消失了吗”的追问。
【点评】(1)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择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
简单概括就是:手法+内容+情感。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
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意语言表达)。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其中结构上的作用: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玉米在人间
李思维
茂盛的玉米地,散落在村庄的周围,一片连着一片,把村庄包围在万绿丛中,带着乡亲们的体温,聚着他们的心血,成为乡村最朴实,最优美的风景,在我的眼睛里,这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波涛起伏,涌动蓬勃的生命。
身居城市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闭上眼睛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家乡的那些景物,尤其是那些庄稼,那碧波如浪的玉米林,我仿佛听到风儿吹过来的沙沙声响,嗅到阵阵夹杂着甜味的清香,每当这个时候,我好像又找回了那些丢失了的东西,找到了我的乡村记忆和童年的快乐时光。
闲暇时翻阅史料,得知玉米的渊源来自墨西哥的古印第安人,墨西哥因此被誉为“玉米的故乡”。
历史风云,世事沧桑,我想,当年墨西哥那些土著居民,做梦也想不到他们培育的这种黄金般的玉米竟漂洋过海,养活了无数中国人。
在漫长的岁月里,玉米用一代一代的生命轮回精心地呵护着村庄民众,与村庄一起经历风雨洗礼,一起接受阳光的爱抚。
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每逢春风吹醒冻裂的泥土,父亲总在这个时候左手持鞭右手执犁,跟在那头老牛后面,用一把锋利的犁铧划开春天的序幕,农事是一波接一波的,耕好了地,接着就要把玉米种子播进地里,乡间的路上,随处可见推着种子化肥,肩扛锄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