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比人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势比人强
作者:张鸣
来源:《领导文萃》2013年第02期
做主子的,要给下面的人赏赐,上下关系才维持的牢。

西周末年,天子穷了,原本该给的赏赐,比如青铜祭器,都是臣子自己花钱买的铜,自己出工钱,让天子的工匠铸造了,假装赏下来。

所以,春秋时期的君主,都明白了这个道理,只要用得着臣子了,赏赐很大方,多少双白璧,多少黄金,外加采邑。

做臣子的,收入一方面固然可以靠官俸,但相当部分的收入,还是来自上面的赏赐。

但是,到了帝制时代,这种情形有点变化。

总的来说,赏赐部分越来越少,成为象征性的,而作为臣子的主要收入,则来自于职务。

俸银俸米之外,捞多捞少,都跟职务有关。

从某种意义上,皇帝给了官职,就等于给了一个弄钱的机会。

所以,赏赐就可以免了,如果有的话,也是额外的恩典。

得了这样额外的恩典,做臣子的当然没有不高兴的道理。

即使只是象征性的,也代表着某种难得的荣耀。

皇帝当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赏赐除了物品之外,还有字画,所谓的秀才人情,皇帝亲笔的字画。

如果能得到皇帝赐的匾,挂在家里的大堂之上,出来进去让人看着,那可有多牛。

正因为如此,连西太后这样的不怎么识字的人,也经常要给人赐“福”字,赐梅花,自己写不过来,就找代笔的代劳。

无论赏什么,都是按规矩来,接受的人,大抵也只能感激涕零,在日记里怎么的,也会记上一笔。

一个王朝,在盛期的时候,皇帝是绝对不喜欢臣子们结成朋党的,更不喜欢某个权臣拥有一大堆党羽。

但是,这样的事,从来都免不了。

中国人但凡出了家乡,没有朋党,就没法子活了。

如果说,在王朝的盛期,皇帝的禁令还有人理会,那么到了王朝的末期,人人都在找出路,朝廷里的“党”或者说集团,就愈发兴盛了。

袁世凯就是晚清最大的一个党,北洋集团的首领。

这个集团,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叫做北洋团体。

这个集团,有文有武,集中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人才,每个成员,都跟袁世凯关系密切。

袁世凯慧眼识人,当年曾国藩派遣幼童留美,半途而废,那么稀缺的人才,回国之后,让人家从水兵干起。

朝廷不用,袁世凯用,好些人都归到了他的帐下。

新政之初,开经济特科,有人进了谗言,特科取了士,朝廷居然不用。

朝廷不用,袁世凯用,特科的前三甲,梁士诒、杨度和张一麐,都成了袁世凯的人。

西太后死后,上台的满人亲胄曾经刻意铲平北洋集团。

可是,即使赶走了袁世凯,也没法弄散北洋。

士兵念袁宫保的好,是他从不克扣军饷,而军官和其他人念他的好,则是他出手大方,肯赏人,而且赏到点子上。

只要袁世凯有心笼络谁,谁都会动心的。

阮忠枢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期的文案,笔头功夫了得。

一次,他跟袁世凯说,他看上了天津一家妓院的妓女小玉,想要纳她为妾。

袁世凯没有说什么,阮忠枢觉得他的这个东家看来是不会帮他了,也就死了心。

过了几天,袁世凯拉阮到天津办事,将他引到一个小院,一进门,只见红烛高照,分明是座新房,里面一个丽人端坐里面,定睛一看,原来正是他朝思暮想的小
玉姑娘。

原来,袁世凯听了阮忠枢的话,马上暗中派人给小玉赎身,并买了这个小院送给阮忠枢做新房。

袁世凯做了总统之后,一次土匪出身的张作霖前来见他。

这个张作霖,手下的队伍挺能打,东北的新军都怕他。

袁世凯破例把张作霖迎入里间的办公室,两人聊的时候,他发现张作霖的眼睛一直盯着多宝阁上的四块大黄金表,待到张作霖告辞,回到住所的时候,这四块金表就已经在房间里了。

从此之后,张作霖在袁世凯在世的时候,从未有心反叛过。

张伯驹是袁世凯至亲,也是亲信张镇芳的儿子,才情很高,眼高于顶,谁都看不上。

但第一次见了袁世凯之后,回家看到袁世凯的赏赐,居然有他想了多年没得到的白狐皮坎肩,不禁心里大受感动。

晚清能人很多,但没有一个人能做到袁世凯这样,对部下或者他想笼络的人,能如此体贴入微,挠到人的痒处。

北洋集团能够做大,一统天下,不是没有道理的。

个人关系再好,也抵不过天下大势,抵不过个人小圈子的利害。

一个个当日的忠诚部下,在袁世凯做了总统,尤其是打败国民党之后,都成了一个个的地方诸侯,自己都有了自己的小圈子,自己的小集团。

如果袁世凯皇帝做的好,当然他们会跟着,如果做的不好,天下大乱,自然没人乐意跟着一起殉葬。

到什么时候,都是形势比人强,形势比人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强。

辛亥革命之后,皇帝没有了,基于皇帝的纲常伦理,也跟着摇晃,单凭赏赐收买建立的忠诚,没有大道理作为基础,怎么说,也是不稳的。

(摘自《新世纪周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