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上海文学》的文学评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985年《上海文学》的文学评论
邝可怡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
摘要:<上海文学》是中国大陆新时期的重要文艺刊物之一,其特点正在于文艺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双向发展。

1985年被评论者称为“方法年”,强调“理论方法热”的现象。

此时《上海文学》正经历杂
志本身的“改革”时期,文学杂志的经营模武以及编辑方向都有明显的转交。

1985年《上海文学)发表
的文学评论,不仅展现了特定历史处境之下欧美文艺理论移植中国的复杂过程、理论对新时期文学创作的
指导作用,还揭示了评论者和编辑如何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重新定义了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位置及
功能。

关键词:《上海文学》;新时期;文学批评;理论移植
20世纪以来,报刊杂志一直为中国引人西方一。

②作为上海作家协会负责的“地方性”刊物,文艺思潮的重要中介。

新时期的文艺杂志不仅记录它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均可与“全国了欧美文艺理论的移植过程(transpla ntation),其性”文艺杂志相比。

③《上海文学》1979年第4期
中还牵涉理论框架和概念术语因时间、语言、文学以“《上海文学》评论员”之名发表《为文艺正名》引传统和地域文化差异,导致不同程度的变异起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全国性讨论;1982年第8期发(transformation)和本土化(domestication)的问
表冯骥才、李陀和刘心武关于“现代派”的通信
引起题。

由于新时期中围评论家积极引入的西方文艺理
的大型文学论争;1984年发起召开的“杭州会议”所
论,不少乃由欧洲各国转译到美国再被广泛介绍。

引领的文学写作倾向,及后在杂志发表李杭育、阿这一复杂情况正提供了适当的机会探讨文学理论的
“可译性”(translatability)以及其双重变异(dou—
城、韩少功的论述和小说创作所形成的“寻根文学”
bly transformat ion)等重要议题。

①强调文艺创作和思潮,均为新时期文学开创了新的格局。

文学评论
双向发展的《上海文学》,于被称为“方
相较于《收获》、《钟山》和《人民文学》等以发法年”的1985年内所发表的文学评论文章,不仅表创作为主的文学杂志,《上海文学》的特点正在于展现了特定历史处境之下欧美文艺理论移植中国的文艺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双向发展。

一般而言,西方复杂过程、理论对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还文论的介绍工作由专门探讨文艺理论研究的杂志承
揭示了评论者和编辑如何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担,譬如《文学评论》和《文艺理论研究》;可是80年重新定义了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位置及功能。

代的《上海文学》也负起了相关方面的重要工作,然一新时期《上海文学》文学评论的独特性而学者于此多有忽略。

纵观《上海文学》于1985年《上海文学》是中国新时期的重要文艺刊物之设立“理论”和“文艺论坛”两个栏目,所载文章的种
①文学理论概念术语的翻译以至不同文化地域之间文学理论的“可译性”、可译程度和范围等问题,一直为文评家所关注。

参考Edward S ai d,“Tr ave ll ing Theo ry”。

in T he World,the T ea,an d t h e Cr厶ic。

Cambridge,Mass.:Hazard Univ er sit y Pl@85,1983,pP-226--247;Edward Said。

“Travelling’I'|leory Rec onsi dere d”,in Reflect ion s Exile and Other,i缸n声,Cambridge:Ha rvard U niv er sit y PTess.Ser ies“Conver-genees”,2002,PP.436---452;J.Hillis Miller,“Border Cros sin gs,Tran slat ing Theory:Ruth“。

in S anford Budiek a n d W o l f ga n g I s e r e ed.,The Tr an s la t ab il i ty ofC ul t u re s:F i g u r at i o ns o f fk space Between Stan ford,Cali forn ia:St anfo rd U n i v e r s i t y Pres s,1996,pp-207—_223.另参考拙文“Th e Translatability of L i t e r ar y Theory:Structuralist Nar rato log y a n d Chinese Literary Studies”.Tamkang Journal of Huma nities and S oda/Sc/enc es,No.29 (Mar 2007),p p.40—141.
②《上海文学>于1953年创刊,当时名为《文艺月刊)。

1959年易名为《上海文学)。

1964年杂志与(收获>合并,至1977
年lO 月《上海文艺)重新出版,1979年1月再次改名为《上海文学>。

⑧1985年12月《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编辑《新方法论与文学探索)的理论文集。

收录27篇文章。

主要来自<上海文学)(4篇)、<读书)(4篇)、《文艺理论研究)(2篇)和《文学评论)(2篇)。

参考《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选编:《新方法论与文学探索>,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5年。

95万方数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类和形式各异,包括西方文学理论介绍、批评方法和艺论坛的短评8篇。

相对而言,1985年的《上海
文创作方法总论、新时期作家作品批评、新时期文学发学》维持发表各种文类的创作,包括中篇小说9篇、展和文学现象讨论,以至作家评论者之间以书信形短篇小说63篇,另辟“作家作品小辑”收入张
辛欣、式讨论文艺议题。

论者一方面重新检视马克思主义韩少功、肖建国、陈村、何立伟等作家的小
说14篇文艺理论观点、现实主义和典型理论,①另一方面引(小说合计86篇)、散文8篇、诗歌82篇、报告文学
介西方文艺思潮,除现代主义的探讨外还积极引进4篇、理论文章3l篇,还有文艺论坛的短评6篇。

各种西方文论,涵盖了20世纪初至60年代欧美新相较1985年的《上海文学》与前一年杂志
文章发表
兴的文艺研究方法:结构主义叙事学、文学语言学、的情况,散文和诗歌的篇数明显减少,小说创作和评
文艺心理学、文艺社会学、读者反应和接受美学、人论的刊载却有所增加。

至于文学评论和创作数目的
类学与神话原型分析等等。

②西方文学理论的移植相对比例从1984年1:6.6增加至1985年1:
4.7。

过程、概念的翻译挪用和转化、分析中国文学作品的1985年7月改革后的《上海文学》,提出反
映当有效性,理论对杂志内部文学创作的影响以至新时代文学“新潮流”、作家“新探求”的编辑方
向。

除此期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均成为研究《上海文学》的以外,还强调发展理论版面的重要性:“理论
版将继重要议题。

续探索新时期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中一系列已知与《上海文学》的文学批评在80年代初已备受未知的问题,力争在文学观念与创作方面有所突
关注,③本文将讨论范围集中于1985年发表的评破。

”@移用当代西方的文学理论,引入文学以外其
论文章,原因有二。

其一,1985年被文评家称为“方它学科的研究方法,是杂志尝试突破固有文学观念
法年”以凸显“理论方法热”的现象,本文尝试将《上的两项主要原则。

海文学》这年内发表的评论文
章,重置于中国当代本文就1985年《上海文学》的文学评论,考
察文学批评发展的脉络加以考察。

其二,《上海文学》杂志所选取、引进的西方文艺思潮和批评方法,如何
在1985年正经历杂志本身的“改革”时期。

首先是反映中国大陆八十年代文学批评的具体发展方向? 文学杂志经营模式的改变,由国家补贴转为自负盈相关理论在《上海文学》内部又得到怎样的回
应和亏;④其次是版面革新和编辑方向的转变。

杂志自发展?最后,本文探讨《上海文学》的评论者
和编辑
第7期起决定“革新版面,增加篇幅,同时每页扩大如何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重新定义文学理论和
字数,使刊物的容量更为充盈”,⑤版页由原有的80批评的位置及功能。

页篇幅增至96页,即增加百分之二十的篇幅。

二由外到内:《上海文学》至于编辑方向和版面的调整,我们可以藉着比
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的引入
较1984年和1985年《上海文学》文章发表的情况,
得到更清楚的理解。

1984年杂志发表中篇小说7 考察1985年的《上海文学》,不乏各种让人
眩篇、短篇小说64篇(小说合计7l篇)、散文17篇、诗目的西方文艺思潮和批评方法,我们特别注
意的是歌113首、报告文学3篇,另外理论文章23篇和文评论者对结构主义叙事学(S truc tuali st Narra tol ogy)
①参考赵祖武、叶益钧:《文学评论的术语革命势在必行),《上海文学)1985年第3期;徐俊西:<典型化理论再认识——再答
程代熙同志>,《上海文学》1985年第7期。

②1985年《上海文学》探讨西方现代主义的文章主要参考陈恩和:《中国文学发展中的现代主义——兼论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的融汇》,《上海文学》1985年第7期。

杂志引介或评论二十世纪欧美各种文艺研究方法的综论文章包括鲁枢元:《文艺学的学科形态》,《上
海文学>1985年第9期;陈伯海:《文艺方法论讨论中的一点思考》,《上海文学》1985年第9期;张德林:《“新方法论与文学探索”后记>,《上海文学>1985年第9期。

各种研究方法号论文章可参考吴亮:《文学与消费)。

《上海文学》1985年第2期;周始元:《文学接受
过程中读者审美感受的作用——从接受美学谈起》,《上海文学>1985年第3期;南帆:《论小说的情节模式>,《上海文学)1985年第10期;盂悦、季红真:《叙事方法——形式化了的小说审美特性》,《上海文学》1985年第10期;李庆西:《大自然的人格主题>,《上海文学>1985年第11期;黄子平:《得意莫忘言》,《上海文学》1985年第11期;杨文虎:《创作与遗忘》,《上海文学》1985年第11期。

@80年代初较早讨论《上海文学》所载文学批评的文章为毛时安:《思维,在美的领域——读近两年来《上海文学)的文学批评’,《读书)1983年第4期。

此外亦有兼论《上海文学》发表的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见王干:《气度与选择一一关于《收获)《钟山)《北
京文学》《上海文学》印象》。

《读书》1989年第4期。

近年当代文学的期州研究,则集中讨论《上海文学>与“新小说”或“先锋小
说”的生成关系。

参考杨庆祥:《“读者”与“新小说”之发生》,《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4期。

@见1984年12月29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对期刊出版实行自负盈亏的通知>,文化政策图书馆网页:http://万方数据
W W W o cplL ca/h w5218.h t ml。

另参考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年,第2-
- 4页。

(匿)⑥《本刊将刷新面貌)。

《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邝可怡:1985年<上海文学>的文学评论
以及接受美学(Ae sth et ic s of Reception)的分析和应—论结构主义叙事学》。

文章以四位理论家的著作用。

两种文学批评方法及相应的文艺思潮,在欧洲为据,分述俄国普洛普《童话形态学》对民间故事功的兴起和发展均具有特殊的文学文化背景。

但针对能的概括分类、法国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结新时期中国大陆的文学发展情况,二者被同时引进,构人类学》对神话故事情节模式的研究,以及法国
分别展示了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两个主要的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和托多罗夫《“十13谈”语探索方向。

法》对“叙事语法”(G ram ma ir e du r6ci t)的论述。

论评论者引介源自法国结构主义文艺思潮的叙事者尝试上溯俄国形式主义对叙事学的影响,展示其学,基本上配合新时期以来“由外到内”的文学研究理论在法国发展的具体情况。

从今天的观点看来,方向:从过往着重文学外部规律的研究,转移向文学文章虽然未能涵盖所有重要的叙事学论述(例如巴内部规律的研究;过去评论者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特和热奈特的分析),却能准确指出叙事学寻求世论观点,强调文学与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意识形界结构本身“普遍语法”(Grammaire universelle)的态之间的关系,现在则更关注文学自身的结构方式、核心理念:“结构主义者把复杂而范围广阔的文化内部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

①有别于同样强调文学现象概括成容易把握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确使我们
自身独立价值的新批评(N e w C ri ti c is m),叙事学作更明确地意识到这些现象之间隐含的共性和普遍联为极具操控性(operative)的理论系统,提供了严密系,同时为理解个别现象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思考
的分析框架以及大量繁琐而精确的概念术语,以便框架。

”④此文发表后,国内陆续出版各种叙事学理对文学文本进行科学性的剖析。

②再者,尽管法国论的译介,《上海文学》更成为引介相关理论的重学者托多罗夫(Tzvet an To doro v)、罗兰·巴特(R o.地。

⑤从1984年至1990年期间,杂志共刊载了121an d Bar t he s)、热奈特(G6r ar d Ge ne tte)、克劳德·布篇关于叙事学分析方法以及理论应用的文章。

雷蒙(Cla ud e Bremond)和格雷马斯(A.J.Greimas)1984年《上海文学》首先发表陈村的《关于
“小等人对叙事学基本研究对象“叙事”(1e r6ci t)的理说时间”》,1985年则陆续刊载了林文山《小说的解并不一致,但他们关于“叙事”的理论,经过语言“人称”》、南帆《论小说的情节模式》以及孟悦、季红概念的翻译、不同时代和地域文化的移植,在中国文真《叙事方法——形式化了的小说审美特性》。

⑥四学研究中被大大扩展其研究范围,还重建起一套高篇文章以不同分析重点及对象,展示叙事学移植的
度概括性和应用性俱备的分析系统,加以应用于新具体过程。

陈村的文章可说是从微观角度对叙事学时期小说创作的分析。

③事实上,《上海文学》对叙理论中一个关键概念的详实阐释,孟悦和季红真的事学的积极引介与杂志内部鼓励“新小说”的创作论述则从宏观角度表现对叙事学理论系统的成熟掌关系密切。

握。

至于林文山和南帆借用叙事学概念,分析古典1.《上海文学》所见叙事学理论的移植过程小说和当代小说的叙事特征,探索西方叙事学理论80年代最早介绍叙事学理论的文章是张隆溪应用研究中国叙事文学的可能性。

于1983年《读书》杂志发表的《故事下面的故事一陈村《关于“小说时间”》一文针对叙事学理论
①刘再复曾扼要指出80年代初文学研究方法的四种发展趋势:一、“由外到内”,从文学外部规律研究转移向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二、“从一到多”,从政治或哲学的单一角度的研究转移向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种角度的研究;三、由微观分析到宏观综合研究;四、由封闭体
系到开放体系。

参考刘再复:《文学研究思维空问的拓展》,《读书>1985年第2期。

②法国学者托多罗夫首次在《“十目谈”语法》提出“叙事学”(Narratologie)。

将之定义为“叙事的科学”(La Science du r6el t)。

见Tz’r e ta n Todorov,Grammaire du D(c a m,C r o n,P a r i s—L a Haye:Mo ut on,1969.p.10.不过,真正为叙事学提供大鼍复杂术语和概念的著作.是法国热拉尔·热奈特专门研究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的专著《修辞(三)>(Fi gur eIil,1972)第三章“叙事话语”(Di sco urs du r&oit)。

参考G6rardGcnette.曩91l船/i"/,P ar is:k Seuil,1972,Chapter3.
③参考拙文“,nI e Tra n sl at a bi li t y of L i t e r a r y Theory:Stm etur alist N arr ato logy a n d Chinese Literary Smd i∞。

”p p.45—46.
④张隆溪:《故事下面的故事——论结构主义叙事学》,《读书>1983年第1l期。

⑤法国叙事学的理论著作中文翻译,始于1985年。

法斟兹维坦.托多罗夫《叙事作为话语》(“L e r6e i t d iseour s,”1966)的中译首载于《美学文艺学方法论》(jE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

1987及1989年,分别出版王泰来编i莘《叙事美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以及张寅德编译《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当中收入兹维坦.托多洛夫《文学作品分析>(“U A n My m du t e x t e litt6raire”,1968)、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Introduction aI'a n al y s e stru ct u ra le du r6eit”,1966)和布雷蒙《叙述可能之逻辑)(“L丑
d e s po ss ib le s na n。

a t if s”,1966)等文章。

1990年,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腑∞啪du r触,1972;No uv ea u d,/$coIO-S也L o g i q u e
r6c/t,,卿)的翻译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⑥分别参考陈村:《关丁:“小说时间”>,《上海文学)1984年第9期;林文山:<小说的“人称”>,‘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南帆:‘论小说的情节模式);盂悦、季红真:《叙事方法——于侈式化了的小说审美特性)。

97万方数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牟第l期
系统里“叙事时间”一环,从小说选取的时间段、叙并从不同人称叙述转换手法的应用,诠释金圣叹对事的时间次序(O r de r)和叙事时距(D u r at i o n)三方《水浒传》的修改原则、评价《红楼梦》较《水浒
面加以解说。

后二者正是叙事学学者热奈特以普鲁传》优胜之处。

诚然,此文对西方叙事学观念的斯特《追忆逝水年华》(M arc el Prous t,?la re cherch e借用仍存有不少稚嫩的地方,但可说是“西学中du te mp s perdu)为研究对象,在《叙事话语》(D is—用”的初步尝试。

至于《论小说的情节模式》一r6cit)建立完备的叙述时间分析方法中两个文,以19世纪俄国作家契可夫的《草原》和新t o u r s du
时重要面向。

①单就叙事时距的研究而言,陈村的文期作家张承志《北方的河》里小说情节“淡化” 章准确翻译和解说了五种叙事速度变化:扩展的现象为触发点,讨论现代审美意识如何“反抗” (St re tc h)、停滞(P au se)、等速(Co ns ta nt p ac e)、紧缩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

文章虽然确认“情节小说
(Compression)和省略(Ellipsis),并指出20世纪意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特征是叙事性”,但除简单引用识流小说强调主观时间、运用内心独白的写作,如何英国批评家兼小说家福斯特《小说面面观》(E.造成复杂的时间概念。

②相对于孟悦和季红真《叙M.For ster,Asp ects o f Novel,1927)对“情节”和事方法——形式化了的小说审美特性》,后者更能因果关系的理解外,并无深入分析小谢隋节模式的从宏观角度,按结构主义的原则将叙事理解为二层叙事元素。

⑤相反,南帆正希望超越文本内部的分结构:即转化现实世界为主体经验的“深隐层次”,析,探讨特定艺术模式与人们生活中的经验感受和以及转化主体经验为艺术世界的“表现层次”。

文认知方式相应之处。

不论以情节模式为重心的小说章对于叙事结构“表现层次”所包含的三种主要元还是当代以淡化情节为主的作品,都“为人们审素:叙事者(Na rrat or)、叙事角度(Pe rspe ctiv e)和叙视世界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角度、方式和立足点。

”@事语调(N ar ra t iv e tone)均有系统分析,纵然部份的2.同时作为先锋小说创作指引和批评工具的
分类原则仍有待商榷。

最明显的例子莫如论者提出叙事学理论叙事者的五种类型归纳(不掩饰的叙事人、参与事《上海文学》引介叙事学理论,一直维持至
90 件的叙事人、不参与事件的叙事人、傀儡的叙事人和年代,对新时期小说创作和杂志内部的文学评论都
隐身的叙事人),其中正混淆了两种分类原则:叙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前者牵涉范围甚广,限于篇者对故事的参与程度以及叙事者在文本中被感知的幅,无法在此详细论述。

但从身兼评论者的作家陈程度。

③村在1985年《上海文学》发表创作谈《赘
语》,
1985年《上海文学》刊载的另外两篇文章:对自己同期发表的短篇小说《一天》的讨论,仍林文山《小说的“人称”》和南帆《论小说的情节可窥见作家有意识地探索叙述时间的问题。

⑦后者模式》,分别借用叙事学的理念或术语重新审视中则具体表现于1987至1990年间,运用现代语言学国古典小说和当代小说的发展。

林文山于文章开首影响下的叙事学、文学语言学等批评方法研究新时即表示“‘人称’这个玩意儿,似乎是洋货”,④期文学创作的文章,其中包括李劫《试论文学形但随之大量举证说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式的本体意味——文学语言学初探》(1 987年第3称叙述的使用及讨论,早见于《水浒传》、《红楼期)、李庆西、李杭育《小说的哗变——现象学的
梦》以及金圣叹的评论。

换言之,论者试从西方叙事态度》(1988年第5期)、陈晓明《后新潮小
文论的标准肯定中国古典小说的价值。

文章对人称说的叙事变奏》(1989年第7期)和张颐武
《叙叙述的讨论,实质配合了叙事者身分(是否属于事的觉醒》(1990年第5期)等等。

故事
人物)和叙事角度(全知或限知)的分析,综观而言,四篇评论均以80年代先锋小说

①热奈特针对叙述时间分析建立的三个范畴,分别为叙事的时间次序(O rd er)、叙事时距(D ur at i on)和叙事频率(F re qu e nc y)。

②热奈特定义叙事速度为故事时间的跨度(秒、分、时、月、日)和文本空问长度(行、页)的比率.并从而提出五种叙事速度的变化:省略(el li ps e)、概述(s um mar y)、场景(sce ne)、延缓(st re tc h)和停顿(p au se)o参考G6r ard Genette,F/gu re II I,o p.c/t.,P P.128—144;S ey m ou r
Chat—m且n,Stor y and Dis cours e:N arrat iveS truct urei n
F i c t i on and Film,/t ha ee a n d L o nd o n:C o m e l l Un iv ers it y Press,1978,pp-67--79;Mieke B丑l,Narra- toto s出:e ss ai s Sill"la signi fic ati on narrat ive dan5q u a t re r o l T l n r l5mo d e r/l e$,U t r e c h t:H E S。

1983,p p.125一126.
③孟悦、季红真:《叙事方法——形式化了的小说审美特性)。

④陈村:《关于“小说时间”》。

万方数据
(D⑥南帆:《论小说的情节模式》。

另参考E.M.Forster,Aspects of the Novel,London:Penguin,1990,斗87.
⑦陈村:《一天>、《赘语),《上海文学》1985年第11期。

邝可怡:1985年<上海文学)的文学评论
基本论述对象。

先锋作家自觉追求文学形式的革thetics o f Recep ti on)指出文学包括“从作者到作新,遂与评论者迫切寻求文学形式的分析方法互相品”的创作过程以及“从作品到读者”的阅读接影响。

以李劫的文章为例,分析对象包括李陀受过程,强调读者主动参与文学作品讯息生产的位《自由落体》和《七奶奶》、王安忆《小鲍庄》和置,固然改变了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但《上海《大刘庄》、阿城《棋王》、何立伟《一夕三逝.空文学》的文学评论大量引用接受美学的概念术语,船》、刘索拉《寻找歌王》、《你别无选择》和分析通俗文学或流行文学的发展,是针对中国80《蓝天绿海》、残雪《苍老的浮云》、马原《冈底斯年代中期以后文学商业化现象的批评方向。

的诱惑》和《虚构》、韩少功《爸爸爸》、郑义1.接受美学和“文学与消费”的讨论
《老井》、孙甘露《访问梦境》以及莫言的《红高吴亮首先在1985年第2期的《上海文学》发粱》。

论者尝试“从文学语言本身的更新来思考新表《文学与消费》一文,尝试就当前社会变革中文学的性质”①,借用语言学、符号学并配合叙事“消费浪潮”的现象,提出深入思考。

论者先从哲结构的分析,解说先锋小说从“意绪化”走向学角度,指出消费问题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观念的改“意象化”的文学创作发展。

相较于陈晓明的文变——生活范型、行为价值、伦理判断、动机与目章,其考察对象同样以马原、苏童、格非、叶兆的、利与害、善和恶以及生活终极目标。

③然后再
言、余华、孙甘露等先锋小说家为主,但切入角度从两方面探讨“文学与消费”的论题,即文学自则集中于叙事时问的问题。

论者以为“‘叙事时身的消费性,以及文学如何保持严肃性和纯正性。

间’隐藏了小说方法论的全部内容,它是叙述技吴亮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文艺社会学研究方法,也术的开端和终点”,而后新潮小说根本是“由‘叙未借用“文学场域”(1i ter ary field)或读者“期待事时间’而引发叙事方法的革命”。

②故此,其分视野”(ho rizon of expectation)等理论概念,却能析针对先锋作家对“时间跨度”的处理,包括循灵活运用通俗文学(流行文学)为例,清晰解说
环或逆反的时间运动、主观化的时间意识、时间停文学生产过程(写作、出版、发行、零售)所体
留和时间差等,并配合消除现实与幻觉分野的现的市场机制。

论者宣告过往文学生产者(作者)“模糊性叙述”、多重文本的叙事者的考察,全面和文学消费者(读者)的分离状态经已结束,文剖析80年代的小说形式变革。

新时期小说复杂多学作品是“作家在市场信息、读者心理、出版订变的情态,在叙事学的分析系统和概念术语参照之货诸方面的暗中协同下得以完成。

④”面对当下社下,得到具体而落实的阐释。

会消费浪潮的冲击,吴亮为中国大陆80年代后期叙事学对小说叙述方法的系统分析,不仅受到新的文学发展作出多方面不同的预测。

论者基本持正时期作家及评论者的关注,它所体现的结构主义文学面态度,认为相关情况迫使人们将文学创作放回整批评观点,还影响着80年代中国作家、评论者以至杂个社会文化环境之下加以考察,并重新认识
不论严志编辑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之间关系的理解。

肃或通俗的文学,都“只有在关系之中,在流通有关问题的探讨,将于本文结论部份再作回应。

之中,在阅读之中才能实现自己蕴含的内在价
值。

”∽’读者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独特位置,由三《上海文学》对接受美学的引介
此得到重新审视。

相对于文学内部规律研究方法的探索,1985吴亮的文章发表以后,1985年第3期的《上年《上海文学》所见评论者关注的另一个文学现海文学》随即刊载了周始元《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象,是新时期商业消费社会的形成与文学发展的关者审美感受的作用》一文,从理论层面系统分析系。

文学阅读及接受问题的探讨,乃于80年代中读者在文学阅读及接受中的位置及其再创造作品的国大陆的特殊文化环境之下进行。

接受美学(Aes—过程。

⑥虽然周始元的讨论未涉及文学生产与消费
①李劫:<试论文学形式的本体意味——文学语言学初探),《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

②陈晓明:《后新潮小说的叙事变奏),《上海文学>1989年第7期。

③吴亮:《文学与消费》,《上海文学>1985年第2期。

④⑤吴亮:《文学与消费》。

⑥周始元:《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审美感受的作用>,<上海文学>1985年第3期。

另参考周始元:<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的再创造
作用——现代西方文论中的一个新课题>,《文艺研究)1985年第5期。

万方数据
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