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北京高二〔上〕期末语文
一、古诗词基础〔每题3分,共24分〕
1.〔3分〕以下词语中字形或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渔樵〔jiāo〕雾霾〔mái〕踯躅玉盘珍羞
B.逶迤〔yí〕挟持〔xiá〕褥暑青枫浦
C.悲怆〔chuāng〕倚靠〔yī〕晌午衣袂飘飘
D.手腕〔wàn〕巨擘〔bò〕坼裂纵横驰骋2.〔3分〕以下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漠穷秋塞草腓腓:茂盛
B.两朝开济老臣心济:扶助
C.斗酒十千态欢谑谑:玩笑
D.危樯独夜舟危:高的
3.〔3分〕以下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

他的诗歌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老概不平的思想情感,七言诗对唐代作家颇有影响。

B.温庭筠,唐代词人,字飞卿,时号“温八叉〞,他的词自成一家,对晚唐五代词和宋词影响很大,有“词中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C.李煜,字重光,被称为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他的词前期主要写宫廷生活和男女之情,后期主要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和因徒生活的痛苦。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道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散文家,并称为“三苏〞。

4.〔3分〕以下与古诗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懒起画蛾眉〞中的“蛾眉〞是飞蛾触须般细弯的眉毛,多指美人之眉,也写作“娥眉〞。

“宛转娥眉马前死〞中则以“娥眉〞代指美人。

B.古诗中常以“鱼雁〞指书信。

“鸿雁长飞光不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中的鱼、雁都是传书的信使。

C.“玉箸应啼别离后〞中用玉制的筷子形容妇女双流的眼泪,“梨花一枝春带雨〞写贵妃脸上带泪,如带雨的梨花。

两句都用了比喻手法。

D.“月〞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有很多别称。

诗句“千里共蝉娟〞中的“蝉娟〞、“露脚斜飞湿寒兔〞中的“寒兔〞都是指月亮。

5.〔3分〕对以下诗句所使用的手法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
B.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比喻
C.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用典
D.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夸张
6.〔3分〕对以下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玉环天生明质,相形之下,六宫美人全都黯然失色,以众妃衬托了玉环的美貌。

〔白居易《长恨歌》〕
B.“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写作者在临安春光中写书法,饮清茶,欣赏西湖美景,过着闲适安逸的生活。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C.“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写的是敌人践踏了我们的行列,我们的骖马已经倒地,特别了战况的惨烈。

〔屈原《国商》〕
A.等闲相见销长日,也有闲时更学琴。

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怀事不经心
B.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忆,半缘修道半缘君。

C.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D.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3〕简要概括文章第三段中“一泰〞、“二泰〞的内容。

〔每条不超过四个字〕。

一泰二泰三泰
山水胜绝9.〔10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以下各题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释: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郑国人钟仪被楚兵俘虏成为楚国的囚徒后,两年中一直带着自己国家
的帽子。

此以“楚囚〞指“囚徒〞。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长安景色,伴随着丰富的联想:清晨时分,云雾在缓缓飘动,汉朝雄伟壮丽的宫阙在眼前浮动。

B.“紫艳〞二字写出了菊花美丽的色泽,“静〞写出菊花娴雅的仪态,寄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

C.尾联使用了两个典故,言简而意丰。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羁旅京城,思念故乡而又不能归去的惆怅情怀。

D.本诗写景富有变化,有全景描写,有仰视,有俯瞰,有动静结合;选取一系列的典型景物,清新恬静。

〔2〕以下诗句中加点的意象,与“红衣落尽渚莲愁〞中“莲〞所含感情色彩最接近的一项是A.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B.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C.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D.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3〕这首诗以“望〞字来组织材料,着意写景,请问本诗前两联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0.〔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各题
一卷星辰
①杜甫,我的河南乡亲,中国古代诗圣,“一个从无人知晓的地方来的虚拟国度的首脑〞〔鲍勃•迪伦〕。

②杜甫往往被冠以“现实主义诗人〞名号。

“现实主义〞,应该是一种对现实不回避的态度,而非一种艺术风格。

我赞同布罗茨基的一句话:“不能在‘诗歌’这个词前面加上形容词。

〞同样,不能在诗人前面加上形容词,如“先锋〞“后现代〞“民间〞等等。

诗歌、诗人本身已自足而广大,要么是一首诗、一个诗人,要么什么都不是。

一切现实主义,都是超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使杜甫不瞒不骗,真与自然;超现实主义使他能将平凡、残酷的现实,保持下去。

③我喜爱河南诗人罗羽的现实主义之作《祖国诗》:“鹌鹑是你的祖国,夜莺的咳嗽不是你的祖国/鲁山牛腿山羊是你的祖国……〞无论他被称为一个先锋主义诗人。

先锋,不是某类写作风格的专利,而应是所有诗人、作家都应具备的精神。

尤奈斯库说:“先锋就是自由。

〞就是思想自由、表达自由。

任何一个诗人关于现实生活的发现和表达都应独一无二,无论困难,只有一少部分出色诗人才干做到,也不应放弃关于这“困难〞“独一无二〞的认知和追求。

杜甫就是唐代的先锋诗人,他能与古人窠臼为敌,与时风流弊为敌。

现实的,必需是先锋的﹣﹣都需要“为敌〞的勇气和才力。

④读杜甫,激烈感到,伟大诗歌的本质就是悲歌,痛彻肺腑。

伟大诗人的命运或许只能是悲剧,“慷慨有余哀〞。

青年时期,杜甫写出《望岳》,像李白;中年、晚年,因时代巨变而诗风巨变,写出《登高》《登岳
阳楼》,与登泰山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已迥然不同,充满“悲〞“病〞字眼。

生活愈破败,其诗愈雄奇、苍凉、辽阔。

杜甫不再像李白,而成为杜甫自己﹣﹣沉郁顿挫,随时敏捷。

⑤杜甫启发我们,写什么不是问题,怎样写也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一个诗人能否诚实面对自我和世界,这是最基本的写作准则和诗学伦理。

杜甫感时﹣﹣感应一个时代无所不在的冲击;忧国﹣﹣忧虑一个具体而非抽象的国度,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这国度的肌肉、血脉、神经和呼吸。

像杜甫一样承受了、担当了、克服了自己的命运,一个诗人才有存在的价值,并有可能成为一个国度、一个时代的徽记。

⑥杜甫之后,热衷于应制诗、酬唱诗的诗人多矣,撒娇、献媚、谋利,诗歌气象趋于软弱、阴柔、陈俗。

像杜甫一样切肤感受着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等别离之痛并哭泣的诗人,稀近于无。

市场经济时代,诗人们所面对的个人或公共的疑难,为写作带来复杂性和难度,也可能使写作者丧失表达的勇气、辨认力、底线。

趋利、避义、罔顾左右而言他的写作大行其道。

⑦当我揣着信封里的小规模润笔而为高档楼盘写广告诗,或伪造一点泪水写所谓“底层诗歌〞的时候,杜甫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差异庞大,如同云朵与泥巴。

像杜甫那样写作,我们就不敢在汶川大地震面前、温州动车追尾事件面前轻浮、轻率地抒情,就耻于化装舞会式、市场营销式的游戏和表达。

⑧青年时代喜爱李白,中年以后,觉杜甫更亲。

杜甫之所以逐渐被后世认可并尊称为诗圣,不仅仅在于他情怀中的仁慈、广大,也在于他诗的驳杂、多元。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这样恣肆、霸气、脱口而出的句子,像那个总在痛哭流涕的杜甫写的吗?确实是他写的。

集嶙峋与柔软、秋兴与春愁、悲痛与轻快、放歌与烂醉、展示与讲述于一身,一个诗人才可能伟大。

伟大的诗人像山川,峰岭变幻、一言难尽。

⑨,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周年,我与众多诗人赴河南祭拜。

杜甫出生地﹣﹣郑州郊区巩县依山而凿的一间窑洞,木门紧闭,门前有杜甫童年打枣的雕塑。

杜甫墓:庞大土丘混同于山坡,衰草绵延,如白发瑟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融入故乡山坡的一个诗人的庞大白头,依旧忧思难眠。

⑩以杜甫为镜,一个人、尤其是中年人,其写作应能够与内心及周遭广大苍凉的秋意,保持呼应,发生关系。

是时候了,与无边落木一同萧萧而下,无论夏日曾经盛大。

⑪五十三岁那年,杜甫在长江上写下《旅夜书怀》,有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前一句是空间,后一句是时间。

空间、时间在两个维度上展开和奔流,并定格于六年后长沙到岳阳的一艘破船上。

⑫我也正慢慢接近他晚年的光景和心境,像他一样处于远离中原的异乡。

不同的是:他漂泊在江上,把越江而去的一只沙鸥看成将来的自己;我漂泊在城市,把城市的云烟看成梦乡的地图。

他在痛苦,我在痛快﹣﹣所以我将很快就在人间、纸上消失,而他负责持续承受人间和纸上的疼痛、苦难。

〔取材于汗漫《一卷星辰》〕〔1〕以下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超现实主义使杜甫将平凡、残酷的现实保持下去。

B.杜甫诚实面对自我和世界的写作态度使我们不敢轻率抒情。

C.第⑧段写杜诗风格驳杂多元是其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

D.第⑨段划线句用比喻手法表现出杜甫墓地无人祭拜的荒凉。

〔2〕依据文章第②③段回答,作者为什么认为杜甫既是现实主义诗人,又是先锋主义诗人,请简要回答。

〔3〕请简要赏析文章结尾段的划线句。

五、填空
11.〔30分〕古诗词默写
〔1〕行宫见月伤心色,。

〔2〕,在地愿为连理枝。

〔3〕袅袅兮秋风,。

〔4〕欲渡黄河冰塞川,。

〔5〕出师未捷身先死,。

〔6〕塞上长城空自许,。

2020北京人大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
参照答案
一、古诗词基础〔每题3分,共24分〕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常所积存字音和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A.“渔樵〞中的“樵〞应读作“qiáo〞;
B.“挟持〞中的“挟〞应读作“xié〞,“褥暑〞中“褥〞应改为“溽〞;
C.“悲怆〞中的“怆〞应读作“chuàng〞,“倚靠〞中的“倚〞应读作“yǐ〞;
D.全部正确。

应选:D。

【点评】此类题目多考査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

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

形似字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

在分析思索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

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2.【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依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推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解答】A.“大漠穷秋塞草腓〞中的“腓〞,应译为“病,枯萎〞,句意为: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应选:A。

【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

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铭记,在考试过程中才干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

〔2〕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干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

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3.【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主要考查的内容是中国古代作家的朝代、字号、称号以及词作内容风格,应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能熟记清楚,不可张冠李戴。

【解答】A.表述正确;
B.“有‘词中之冠’‘词中老杜’之称〞错,“词中之冠〞“词中老杜〞是周邦彦;
C.表述正确;
D.表述正确。

应选:B。

【点评】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现代文学常识与课本关系密切,考查的多是常出现在课文中的作者,因此重在平常积存。

4.【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理解句子需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需要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

所谓“句内意义〞是指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

需要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

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委婉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重点。

【解答】A.“多指美人之眉〞错,是女子美丽的眉毛,也可借指女子容貌的美丽,比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蛾眉也是美女的代称。

比如“初上凤皇墀,此镜照蛾眉〞。

B.说法正确。

C.说法正确。

D.说法正确。

应选:A。

【点评】理解句子几个注意:
1、对语句的理解也必需建立在对全文的理解之上,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2、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目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

在对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作者这样写可能会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表现什么主旨,所以,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了答案的一部分。

3、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能把几种方法割裂开来,结构复杂的句子中的每个分句中还有关键的词语,并且还用了修辞手法,因此我们要拥有整体意识,要综合运用。

4、把握表达还原的原则:敛去浮华,回归本质。

5.【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用典的修辞手法。

用典就是引古事来比今事以抒发情怀的手法。

了解用典需要了解典故本身的意义,要了解作者用典的意图。

【解答】A.对比,“战士浴血奋战〞和“将军醉生梦死〞作对比;
B.用典,“春风十里〞不是真正的春风,而是指先前扬繁华的州街道,语出唐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作者用典是为了说明扬州城今昔非比,过去繁华,今日荒凉。

C.用典,诗人在这里借用了《庄子•寓言》和《列子•黄帝》中的两个典故,快慰地宣称自己早已去心机绝俗念,随缘任遇,与世无争,再也不被人猜忌,足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D.夸张,早晨到晚上,人的头发就变白了,夸写人生短暂。

应选:B。

【点评】用典方式:明用: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

暗用: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

正用:正用历史故事的意义。

反用:反用历史故事的意义。

典故内容可以借用历史故事,可以化用前人诗句,可以借用神话传说。

6.【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理解句子需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需要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

所谓“句内意义〞是指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

需要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

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委婉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重点。

【解答】A.理解正确。

B.“过着闲适安逸的生活〞理解片面,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是客居京城的无奈,想到了自己壮志未酬。

C.理解正确。

D.理解正确。

应选:B。

【点评】理解句子几个注意:
1、对语句的理解也必需建立在对全文的理解之上,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2、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目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

在对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作者这样写可能会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表现什么主旨,所以,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了答案的一部分。

3、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能把几种方法割裂开来,结构复杂的句子中的每个分句中还有关键的词语,并且还用了修辞手法,因此我们要拥有整体意识,要综合运用。

4、把握表达还原的原则:敛去浮华,回归本质。

7.【分析】〔1〕本题考查我们给诗句排序的能力。

当然可以依据平常的积存直接选取答案,也可以依据这两句诗的对仗性选出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词语能力。

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依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

【解答】〔1〕注意这两句诗对仗较为工整,类似于对联,A.与其它三项不一样,是以⑤结尾,其它三项以④结尾,“酒〞字是仄声,而“灯〞是平声,所以是“等〞在最末,A.不对;D.组合成“江湖春风一杯酒,桃李夜雨十年灯〞显然不对,“桃李〞是在春天开放,与“春风〞联系紧密,应是“桃李春风一杯酒〞,排除;比较剩下两项,诗句应是强调在“江湖〞而听“夜雨〞,所以是“江湖夜雨十年灯〞,选C。

〔2〕第一处,馨香:散布很远的芳香、香气;温馨:温暖,馨香,客气,体贴,一般与场面、记忆、亲情搭配。

这里形容爱情散发出芳香,应用“馨香〞;
第二处,温暖:亲切关怀;温润:指人的性情、言语温柔,也指温暖湿润。

这里形容友情,应该是让人感觉很“温暖〞;
第三处,繁重:分量重,程度深;深重:指罪孽、灾难、苦闷等程度深。

这里形容乡愁,应用“繁重〞,让人感觉乡愁的分量很重;
第四处,流逝:时间消逝;悄悄逝去。

消逝:〔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

这里形容“韶华〞,没有强调慢慢逝去的过程,只是强调时间流逝的结果,应用“流逝〞。

应选A。

答案:
〔1〕C
〔2〕A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

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依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推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8.【分析】〔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使用,除了在平常学习中多积存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虚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要依据上下文语境以及抓住诗句中国关键词来推断该填入哪首诗。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

找到相关内容,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解答】〔1〕B.方寸:心情,心绪。

译文: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

〔2〕诗句前面说到“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大意是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所以诗歌应该跟诗人被贬有关。

而C里的诗既说到了听闻诗人被贬九江这件事,还说到了自己在病中听到这个消息时的情景,所以较为合乎语境,应选C。

〔3〕这里要我们概括作者认为安适的内容,一泰的内容是“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暖寒饥饱〞,意思是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可概括为“亲人在前〞;二泰的内容是“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

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意思是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可概括为“衣食尚足〞。

答案:
〔1〕B
〔2〕C
〔3〕亲人在前,衣食尚足。

译文:
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竟这样长期离别?
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首先说了您的病情,其次表达您生病时的心情,最后谈到我们多年的交谊情分。

信上还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动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

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

〞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

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表达一下近来的心境。

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

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

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

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

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

江州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

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

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

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

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

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

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

流水围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

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

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

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

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

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

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

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

有的坐着,有的睡着。

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

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

作诗的习惯牵动着我。

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头。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依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改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9.【分析】〔1〕本题考查同学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索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同学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索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诗句意境的赏析。

答此类题应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再分析写作技巧、表达效果及蕴含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