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聊斋志异》中婴宁天真善良的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电大宿州分校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谈《聊斋志异》中婴宁天真善良的形象2009(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分校:宿州电大
姓名:曹宇
学号:0934001265171
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
目录
一、内容提要 (1)
二、关键词 (1)
三、正文
1、天真单纯与花为伴 (3)
2、善解人意惩恶扬善 (6)
3、纯质无暇笑口常开 (8)
四、参考文献 (12)
浅谈《聊斋志异》中婴宁天真善良的形象
内容摘要:婴宁,出自《聊斋志异》卷二婴宁篇,是蒲松龄笔下一
位较为特殊的女性。

聊斋里的女子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美的,无论
是鬼是狐是妖还是普通的良家女孩子,一个个都是美得妖冶而轻灵。

蒲松龄是描写女性的高手,他笔下的那些女子,性格各异,却无一
不美得让人心醉神驰,沉迷不已。

要说这些美丽的女子中我最喜欢
的便是婴宁,因为她的天真、善良与乐观。

本文将从婴宁天真善良的性格特点开始,揭示古人眼中的妇女
形象,以及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婴宁形象善良天真爱笑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鲁迅评价它说:“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换之状,如在眼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锁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聊斋》的数百篇作品中写了上千的社会阶层各色人物,其中不乏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婴宁》的女主人公就是其
中之一。

《婴宁》写的是狐女婴宁与王子服真诚相爱,并终于结成美满婚姻的动人故事。

表达了封建社会中青年人追求坚贞,纯洁爱情的美好向往,也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迫。

婴宁是古往今来笑得最美的女子,也是蒲松龄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亲热地称呼为“我婴宁”,那一句“我婴宁何尝憨耶”,更像是长者对于调皮小女的嗔怪和爱护。

尽管封建社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是婴宁以一介弱女仍然获得了胜利,这当然是由于蒲松龄热爱她的原故。

蒲松龄为什么偏爱她,赋予她最长的篇幅?是由于她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

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

前人久已指出一部《聊斋》可以概括为“惩恶扬善”四个字,然而《聊斋》中惩恶更是为了扬善。

一部《聊斋》中的善最主要的正是“孝”。

孝是贯串于《聊斋》始终的,是至高无上的。

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

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

她正是为了使鬼母能有所依栖才远出踏青,才破愁为笑,才在姨兄王子服前明骂似贼、暗送秋波;引来了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何得背老母”,以暗示老母在她心中的地位。

正是这一点孝情,成为婴宁一切言行的指南。

但是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

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动,非只为继承香烟重视男子;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
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

这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一.天真乐观不谙世事
婴宁见生来,狂笑欲堕。

生曰:“勿尔,堕矣!”女且笑且下,不能自止。

方将及地,失手而堕,笑乃止。

生扶之,阴拔其腕,女笑又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

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之花示之,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

”问:“存之何意?”曰:“以示相爱不相忘也。

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疾,身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

”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当呼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

:生曰:“妹子痴耶。

”“何便是痴?”曰:“我非爱花,爱撚花之人而。

”女曰:“蒹葭之情,爱何所待言?”生曰:“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

”女曰:“有以异乎?”曰:“夜共枕席耳。

”女俯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


此段对话描写鲜明的刻画了婴宁的天真,单纯,当然其中也隐含了她丰富的内心活动,两人对话一明一暗,极具趣味性。

婴宁的笑是她天真个性的外在表现。

在《聊斋》整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几乎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个性特征,婴宁鲜花般美丽而灿烂的笑容就是她不同于常人之处,使人们在谈狐说鬼的世界里感到阵阵温暖。

在《婴宁》中,婴宁未入世前与她最亲密的是鬼母和婢女小荣,社会关系单纯而朴素。

在未与王子服相遇之前,她是在鬼母的教导和与小荣的嬉戏中成长的。

先说鬼母。

婴宁本是孤女,由鬼母抚养长大,鬼母担负着哺育和教导婴宁的责任。

虽然鬼母在作品中出场不多,但她对婴宁的教育方式却值得注意。

当王子服忍不住相思之苦,寻至深山,与鬼母道明来意,相互认亲后,鬼母这样说到婴宁“渠母改醮,遗我鞠养,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后又瞋目批评婴宁说“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从这些话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当时鬼母的神态、动作,她对婴宁的教育是自然、随意而富有人性化的,面对婴宁的“错”也只是轻轻地责备,这里没有世俗封建礼教“闺训”中要求妇女“目不斜视,笑不露齿”、“言辞庄重,举止消停”、“凡笑语莫高声”的严苛,而充满着人性化的关爱与宽容。

鬼母的这些做法同婴宁这个人物一样显得与世俗格格不入,这是因为她们都是源于自然,不属于那个秽浊的现实社会。

除了鬼母之外,与婴宁朝夕相伴的就是她的婢女小荣了,这个人物因为言语少,出场次数不多往往被很多人所忽略。

从某种意义上说,婢女小荣是婴宁天真、自然性格的映衬和补充。

在婴宁与王子服的恋爱过程中,小荣起着积极作用。

当婴宁得知王子服正坐在她家厅堂上等候自己时,婴宁先在“户外嗤嗤笑不已”,是小荣将她“推之以入”,这才有了和王子服的第一次正式见面。

当鬼母说到王生与婴宁是“极相匹敌”的一对时,小荣便趴在婴宁耳边说了句:“目灼灼,贼腔未改”,这一句话使得婴宁大笑不止,表明婴
宁对小荣的话是认可的,也从另一侧面表现了小荣这一人物率直、天真、机敏的性格,这与婴宁大胆而又含蓄的个性交相辉映,更突出了婴宁性格中真的一面。

她和婴宁就像一对“孪生姐妹”。

婢女小荣的衬托与引导,使得婴宁更为自然纯朴,内涵丰富。

如上所言,那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就了婴宁个性化的性格。

她是蒲松龄尽情赞美的“这一个”。

她与封建时代的一般少女截然不同,她天真烂漫,憨态可掬。

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着重渲染了她的笑,她的笑不仅在《聊斋志异》中,即使在整个中国古典文学中也是最为动人的。

婴宁本是一个狐狸生、鬼母养育的可爱少女,她从小就生活在与尘世隔绝的美丽山野中,那里没有世俗风气的侵蚀,无忧无虑、无拘无束。

因此,笑将她的思想纯净表现得淋漓尽致,笑将她那一种与生俱来的“真”抒发得恰到好处。

哪里有婴宁,哪里就荡漾着笑声,“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娟,人皆乐之”。

在小说中作者描写了她有“笑语自去”,“含笑而入”,“复笑不可仰视”,“狂笑欲堕”等等,这里面有纵情大笑,有狂笑、浓笑,有微笑,对婴宁这一个天生笃笑的人来说,用不同的笑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无疑是最具真感情的流露。

在与王子服刚开始交往的过程中,婴宁的语言是坦率而不矫情,笑是自然而纯真,情感是朴素而美好。

当王子服对她注目不移时,她就说了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然后“遗花地上,笑语自去”了。

这就是自然、独特、美丽的婴宁。

此时的她,还未受世俗环境的侵染,因而表现出天然、纯洁的天性,她不知道世间还有什么男女大防,对王子服言语坦率真挚,将自己的感
情完全表露出来,而且表露的是那么的自然而毫无做作之感。

她的笑更是与众不同,世俗女子讲究笑不露齿,将喜怒哀乐完全掩饰起来,而婴宁则时时笑,笑得自然而美丽,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

再如她随王子服至王家后,王生的表兄弟吴生想见她。

开始她在房里偷笑,不愿出见。

在王母的再三催促下,她才咬着嘴唇勉强而出,面向墙壁停了一会,才转身向吴生施礼,礼还没有来得及施完,她就立即翻身进入内室。

接着就是放声大笑。

这里,从人间外带来的真情,笑在其外,却动在其内。

她对人间这一系列的应酬交接、清规戒律感到很新奇,而原有的天真乐观、憨直无邪的性格也在笑声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婴宁就是这么一个将喜怒形于色的人,她是一个真人,一个毫无掩饰的自然真率的人。

作者塑造婴宁这一人物形象的真正意图是“在努力探求一种境界,一种生活在封建礼教禁锢下的人应然状态”。

二.善解人意惩恶扬善
“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可去苦——“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可博人爱——“邻女少妇,争承迎之”;可增其媚——“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婴宁之笑别具色泽,别开生面,让她的善解人意跃然纸上;而结尾处的葬母带有浓厚的古典韵味,更为其增色不少。

在倒数第二段文字中,婴宁向王生讲述了自己的身世与经历,并表示,鬼母养育其十余年之多,她深表感激,希望王生可以帮其入土
为安。

“妾本狐产。

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

”——短短的几句话,表明了婴宁对于鬼母的感激之情、报恩之心。

在王生对其表示同情及怜惜之后,婴宁又说:“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而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

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句句真情,字字动人,从此可以看出,婴宁对于其养母的感情绝对是真情实意,“无人怜”、“悼恨”、“不忍溺弃”等字眼,都是婴宁对母亲的疼惜,而她希望王生可以将养母与其丈夫合葬,也是了却了母亲最大的心愿。

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女性,婴宁真人快语,笑时惹人喜爱,哭时让人怜惜,而她的所作所为,也与当时社会中对女性所谓“行不露趾、笑不露齿”的要求格格不入,想笑便笑,想说便说的性格,成就了婴宁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然而,如若您认为这样便是一个完整的婴宁,便有大错特错了。

婴宁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善良的人物形象,也是一个敢于与时代抗争,不惧权势、惩恶扬善的正面女性英雄形象。

庭后有木香一架,故邻西家,女每攀登其上,摘供簪玩。

母时遇见辄诃之,女卒不改。

一日西人子见之,凝注倾倒。

女不避而笑。

西人子谓女意属己,心益荡。

女指墙底笑而下,西人子谓示约处,大悦。

及昏而往,女果在焉,就而淫之,则阴如锥刺,痛彻于心,大号而踣。

细视非女,则一枯木卧墙边,所接乃水淋窍也。

邻父闻声,急奔研问,呻而不言;妻来,始以实告。

爇火烛窥,见中有巨蝎如小蟹然,翁碎木,捉杀之。

负子至家,半夜寻卒。

——这是一段略带轻松意味,却
又现实意义极深的文字。

调皮的婴宁攀上木香架玩耍,不想却被西邻的一位男子看上,“调戏良家妇女”——这无论是在什么时代,都是与道德相违背的,但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这样的情况确实常常发生,并且往往受害的只有女性自己。

可是,婴宁却没有担起这么一个受欺负的角色,她将男子骗去约会,又将枯木变成自己,狠狠地惩罚了这个好色之徒。

然而在那个社会,“贞静清闲,行己有耻;不瞎说霸道,择辞而言;穿戴齐整,身不垢辱;专心纺织,不苟言笑。

”才是妇女的行为标准,只有具备德、言、容、工这四行的女性,方不致失礼。

显然,婴宁是与此相悖的,她不仅巧笑嫣然、登高攀援,还招惹“祸端”“惹人非议”。

可是,这样的婴宁却是可爱的,她惩恶扬善,她勇敢站起来捍卫自己的女性尊严,用行为击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让一个敢爱敢恨的女性角色跃然于纸上。

三.爱花爱笑个性鲜明
少女婴宁是一个狐狸精与人所生的狐女,从一开始就受到封建社会的摒弃,但她一出场,就是笑容伴着鲜花,“撚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完全没有被遗弃孤儿那种愁容,此后,作者反复用笑容对婴宁进行了细腻深入的刻画,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可爱动人形象。

当王子服独自到山中找到婴宁时,她丝毫没有少女的矜持,先是从门缝不时的露出脸来偷看,见了面也是谈笑自若,毫无顾忌。

当养母派婢女叫她与王子服见面时,“户外嗤嗤笑不已”,进门后
还用手捂着嘴,笑不能止,当王子服作自我介绍时,她又开始了笑。

这段描写,婴宁虽没有说话,却通过笑表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她与王子服之前已经见过面,此时又来自我介绍,自然可笑,同时她的笑声也包含了她对即将获得的爱情所感到的欢心。

当她第一次见到王子服那含情默默的眼神,聪明的狐女便知道了王子服的情意,当王子服找到婴宁家,却找不出相间的理由,坐卧徘徊时,他的这种深情和执着,婴宁怎么会不知道,当她得到一个青年如此的垂爱,怎能不由衷的痴笑几声呢?
婴宁生长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没有受到世俗之风的影响,她的思想单纯,个性天真率直。

不似传统淑女般足不出户,也不似泼辣悍妇般充满市侩之气,她是单纯的,单纯到见人便露出天真的笑容,她也是善良的,即便在婚后也不忘母恩,承担了一个儿子该挑起的责任。

拿现代的眼光来看,无疑婴宁是可爱的,不过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她的行为实则是与时代不相符的。

当人们“使华妆行新妇礼”的时候,她仍然憨笑,使场面出现了尴尬,当王子服一家对她的身世感到怀疑的时候,她只是“孜孜憨笑”,王子服一家无可奈何。

她的笑不仅使她自己感到快乐,她还把这样的快乐传递给周围的人,每当母亲有忧愁的时候,她一笑即可化解,她就像个天使,有她在的地方,就有快乐。

为此,她很受人们欢迎。

然而,当她以恶作剧的方式惩罚了好色之徒“西人子”之后,没有人对好色之徒进行谴责,而是把所有的罪过都推到了婴宁的身上,在母亲的叱声厉责中,婴宁发誓再也不笑了。

笑,是婴宁唯一的资本,当这一基本的权利被残忍的扼杀之后,我们不能不为之痛惜。

前面大段的喜剧式的描写已经让人们渐渐喜欢上了婴宁的笑容,可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却让人真的有些承受不了。

当她对着王生哭泣,讲述自己的悲惨身世,并希望王生把抚养自己成长的鬼母与秦氏合葬式,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多么善良,知恩图报的美丽形象啊,她的一举一动,不仅突出了她性格中深沉的内容,也给她纯真可爱的品质增添了亮色,使她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

她的笑,正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东西,而作者却把它撕破了给大家看,婴宁的笑被扼杀了,可作者却让人们在“小婴宁”身上看到了希望,然而,“小婴宁”的命运恐怕也是不容乐观的吧。

婴宁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便是与鲜花相伴。

她的少女时所居住的山村,处处是花,到王子服家之后,爱花成癖,甚至不惜当掉金钗四处购置良种,在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花。

鲜花在小说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以大自然中美丽的鲜花来象征婴宁的的美丽和纯洁,以花衬人,以人比花,将婴宁花一样的容貌和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此外,王子服和婴宁的爱情一是由于花而引起的,园中的对话更是围绕花来进行。

是花引起了王子服勇敢的追求,使他得以接近婴宁并最终实现完美结合。

《聊斋》中的婴宁适宜的如花般美丽的形象,她没有受到世俗之风的影响,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不谙世事,不懂封建礼教所谓何物,她以一片赤诚,一脸灿烂微笑面对这个社会,得到的却是天性的扼杀。

保持这样的天性错了吗?没有,错就错在时代,错就错在当
时有太多的束缚,太多的不能为。

她的形象在《聊斋》中是独树一帜的,具有鲜明的色彩,小说《婴宁》不管在描写技巧还是艺术刻画和创作上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婴宁》这篇小说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悲欢离合,没有艰难困苦,没有通常所说的性格冲突引起的情感波澜,也没有把主人公推向生死一线的风口浪尖。

有的只是轻松的氛围,欢愉的意境,奇迹似的邂逅和美满的结合。

应当说,这是一篇虽有鬼狐的灵异和现实的情节,但却是以描摹人情人性的美和独特的性格美、情操美为主要目的的小说。

小说描写书生王子服痴心追求狐女婴宁的故事,而着重刻画婴宁娇憨动人的性格。

婴宁以其笑,在《聊斋志异》中别具色泽,别开生面。

她笑得娇美:艳丽、天真、无邪。

她的笑,使小说中其他人物解颐忘忧,有时却使他们狼狈尴尬。

但融涵在婴宁特征中的"笑",实际上成了婴宁生命的一部分。

婴宁的笑有时不顾封建礼俗,有时显得完全不通人情世故,不该笑而纵声,不当笑而前仰后合。

然而,作者笔下的婴宁始终让后世的读者得到一种销魂蚀骨的美感,这主要是因为婴宁笑出了天真纯洁善良无瑕的美,又笑出了无视封建礼教,一秉纯性纯情的美。

她的笑声融汇了对爱情的忠贞,对理想婚姻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篇末写婴宁之子见人辄笑,大有母风,也是对婴宁性格临去秋波式的衬托。

参考文献:
①马瑞芳. 蒲松龄评传[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②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③蒲松龄. 聊斋志异[M]. 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0.
④薄子涛. 聊斋志异艺术谈[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
⑤张德瑞.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美[J]. 蒲松龄研究,2005年,
(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