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黄公望的“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学黄公望的“痴”
黄公望是近期的文化热点人物。

这位中国山水画变革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被后世誉为中国山水画中“第一神品”。

今年6月1日,分藏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段将于台北联合展出。

该作品分别360余年后即将“合璧”。

笔者关注的不是此次展览,而是黄公望对于艺术的“痴”。

“元四家”中,黄公望用墨不如吴镇,用笔不如王蒙,恰因为他简秀、枯笔淡墨的笔法是可以传授和学习的,才使中国文人画到文人山水画的笔墨技法有规可循,使其成为“元四家”之首。

黄公望有多“痴”?据说,黄公望出狱后,以卖卜、课徒为生,诗酒为伴。

他居住在青山绿水间,闲来无事,常倚靠在门前湖桥上的石栏杆上,边仰观山景、远眺湖光,边手捧酒坛敞怀豪饮,完全是一个酒鬼的模样。

附近的樵夫、渔翁从没见他动笔作过画。

时间长了,便有人背后讥笑黄公望是“名副其实的‘大痴’”。

众人的议论传到黄公望耳中后,他却依然故我,反而酒喝得更多了,以至于湖桥下竟积了一堆被他丢弃河中的空酒坛,甚至有时妨碍了船的航行。

确实,黄公望的后半生里,以其“痴”相和“狂”态醉游于山林、湖上。

古人有这样的记载,“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藤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谓。

又居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波,风雨骤至,虽水怪悲诧,亦不顾”,“尝于月夜孤舟,出西郭门,循山而行,山尽抵湖桥,以长绳系酒于船尾……人望之以为神仙云”……
他真是个酒徒吗?当然不是。

他的“痴”,完全是对官宦生活的彻底否定,也是忘我地沉醉于诗画之中的表现。

他的山水画,很多创作于他70岁以后。

在构思创作《富春山居图》时,他跑遍了富春江两岸,用六七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

同为“元四家”的倪瓒赞其“文化大痴黄老子,与人无爱亦无憎”,说明黄公望超脱世俗的深厚的艺术趣味。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很是感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 好的艺术创作往往是创作者个人执著的痴迷。

“痴”这个字,在艺术中就是用来形容艺术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著而又专注,以至浑然忘我的那种情境。

只有对艺术的“痴”,才能使创作者完全忘掉现实的理智,像一个痴呆者一样,执著和沉迷于别人无法了解的领域。

也只有对艺术的“痴”,才能做到“工夫在诗外”,达到艺术的巅峰。

这种对于艺术的“痴”,不是创作者自谓的标新立异,也不是一些人认为的生活放荡不羁,而是在抛弃生活羁绊之后的艺术理念的脱胎换骨。

如今,一些人为艺术而艺术,把艺术当成了行为艺术,形象怪异,动作荒诞,行为放肆,口无遮拦,或许可能会换来一时稀疏的掌声,但永远踏不进艺术的大门。

须知,喜怒哀乐寄情于诗书画之中,才能做到“写到灵魂最深入,不知有我更无人”。

学学黄公望的“痴”,不是简单的一句话。

黄公望的“痴”,需要我们用心琢磨一辈子,或许才能领会其真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