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建筑中“崇高美学”的表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当代思想家利奥塔德在继承康 德、伯克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又结合后 现代主义美学、解构主义等理论思想,提 出崇高是源自对绝对事物的追求与无法 呈现,指出了崇高的未定型与不可呈现 的特性。
2“崇高”在纪念性建筑中的体现
康德与伯克对崇高的论述反应到纪 念性建筑上便是形式上巨大而简明的几 何体量。其作用的机制是巨大的体积与 质量给人带来一种悬而未决的恐惧感和 压迫感,进而引导人们自身理性的介入 以纾解无理由的恐惧,从而产生一种释 然后的崇高感。
18世 纪 的 理 论 家 们 并 不 认 同 古 典 主义美学中所认定的美是“多寓于一”的 这一概念。他们将崇高与优美严格的区 分界定,两者间的区别在于优美给人的 主观体验为愉悦而崇高则更多为敬畏。
优美的评价准则易受到地域文化与时代 特性的影响,具有多样性、装饰性,而崇 高这一概念则更多强调的是永恒与伟 大。正如康德在其《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中所提到的,“崇高必定总是伟大的,而 优美却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纯 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着意打扮和装饰 的。”
这种体量巨大,外形抽象的纪念性 建筑在人类早期建筑中便已广泛存在, 如埃及的金字塔、英国巨石阵等史前巨 石建筑便是其中代表。这些建筑脱胎于 古人宗教观念的萌芽与对未知自然的恐 惧,这一时期的纪念性建筑多用作于墓 葬与祭祀。人们用堆起的巨大石块以象 征着永恒与不朽,这些建筑都表现了当 时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未知事物的敬 畏。它们给人的感觉便是人类崇高美学 在纪念性建筑上的最初体现,反映出原 始社会的朴素的崇高。这也表明在人类 早期社会便已有意识的去利用巨大的体 积感和厚重的质量感来表现和营造纪念 性建筑的崇高感。
18世纪英国的改革家、思想家、美 术家,埃德蒙·伯克与德国哲学家康德,
. A在l朗l基R努i斯g《h论t崇s 高R》e的s基er础v上e,d对.崇高
与美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成为崇高美学 的重要理论基础。
伯克在 1747年发表的《关于我们崇 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中》 一文 中提到,崇高的核心为惊惧的激情,即 “自然界中的伟大与崇高,当其作为原因 最有力地发挥作用的时候,所促发的激 情,叫做恐惧”,并隐喻道“最初的恐惧在 地球上造出了神。”
法国建筑师布雷作为其中的代表性 人物,在其后期的建筑设计与思想中深 受这一观点的影响。例如其设计的牛顿 纪念堂,布雷对建筑语言进行了简化,仅 用夸张的、非人性的巨大尺度和纯粹的 几何形体去表现建筑的永恒、伟大,同时 让人无法近距离地感触,与建筑之间产 生一种距离感。 参观者在其内部巨大的 球形空间下,无论视线如何变幻,仅能看 到一个连续的曲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 点,视野在曲面上不断的延伸,营造出一 种无垠的巨大。同时布雷对光影的设计 也十分具有戏剧性,白天,从小孔透过的 光线形成“星河”,内部昏暗巨大的圆形 空间则形成浩瀚的“宇宙”。夜晚,内部的 圆形明灯形成“太阳”,使内部宛如白昼。 布雷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模仿,使参观者 在一种强烈的戏剧性冲突中感受宇宙自 然的壮丽,一种崇高的美便油然而生,这
043
安徽建筑
纹,正反向倾斜,受力合理。高强水泥基 灌浆料流动性大、操作简单、早期性能 好、终期强度高。套筒连接技术广泛应用 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与此同时,套筒 灌浆连接筒内灌浆料密实度缺乏有效检 测手段,且试验研究表明套筒灌浆连接 的韧性不足,易出现爆裂现象,质量难以 保证。
17~18世纪,在启蒙运动的大背景 下,以康德、伯克为代表的理论家们将崇 高作为美学的范畴与标准,在艺术领域 中所出现的崇高的批评范式对当时的建 筑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康德将人的主 观性引入到美学基础中来,认为美是来 自个人的体验与感受,是某种主观的表 现,而不是某种客观的反映。这使得建筑 师们越发关心建筑给人带来的主观体 验,而不再是一味追求建筑比例的和谐 与装饰的优美。
不难发现,纪念性建筑与“崇高”的 天然属性注定两者之间会产生紧密的联 系,从古至今,“崇高”作为美学概念,在 纪念性建筑中被广泛地表达与使用。
1 崇高美学的发展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所探讨的“美” 更多是美学意义或哲学意义上的美,而 不是视觉意义上的美。康德在其《纯粹理 性批判》一文中,将“美”界定为 2种,即 “崇高”(sublime)与“优美”(beauty)。中国 最早引用这一观念的是王国维先生,将 崇高也译作壮美。
纪念性建筑中“崇高美学”的表现
刘昊 ,岳凌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作者简介: 刘昊(1993-),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方向:建筑 设计及其理论。
摘 要:从纪念法老神权的金字塔,到现代社会大众消费文化主导下的各种纪念性建 筑,建筑的纪念性这一概念不断被重新阐述、并加以拓展,但营造“崇高”感一直是建筑 体现其自身纪念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从原始社会朴素的崇高,到康德的伟大的崇高,再到当代利奥塔德基于后现代美学所提 出的不可表现的崇高,崇高这一哲学概念通过对美学的影响,进而作用于建筑形式之 上,对“崇高美学”的诠释表现出多样的审美形态。 关键词:纪念性建筑;美学;崇高
安徽建筑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7359(2020)04-0043-02 DOI:10.16330/ki.1007-7359.2020.04.014
0 前言
纪念性建筑最早诞生于人类的相关 纪念活动,源自人类对“自然”与“神”的 敬畏之情,建筑的纪念性便诞生于人类 对未知”的追求虽未停止,但从古希腊到文艺 复兴,建筑形式中的装饰性被不断加强。 启蒙运动前,不管是理性派还是经验派 都只一味强调美的客观性,即客观事物 所具有的美的属性让人产生美感。这一 时期以神庙、教堂为代表的纪念性建筑 不断追求形式上的优美、和谐、高贵、华 丽,强调纪念性建筑的装饰性,以至于文 艺复兴后期巴洛克建筑的产生。
2“崇高”在纪念性建筑中的体现
康德与伯克对崇高的论述反应到纪 念性建筑上便是形式上巨大而简明的几 何体量。其作用的机制是巨大的体积与 质量给人带来一种悬而未决的恐惧感和 压迫感,进而引导人们自身理性的介入 以纾解无理由的恐惧,从而产生一种释 然后的崇高感。
18世 纪 的 理 论 家 们 并 不 认 同 古 典 主义美学中所认定的美是“多寓于一”的 这一概念。他们将崇高与优美严格的区 分界定,两者间的区别在于优美给人的 主观体验为愉悦而崇高则更多为敬畏。
优美的评价准则易受到地域文化与时代 特性的影响,具有多样性、装饰性,而崇 高这一概念则更多强调的是永恒与伟 大。正如康德在其《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中所提到的,“崇高必定总是伟大的,而 优美却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纯 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着意打扮和装饰 的。”
这种体量巨大,外形抽象的纪念性 建筑在人类早期建筑中便已广泛存在, 如埃及的金字塔、英国巨石阵等史前巨 石建筑便是其中代表。这些建筑脱胎于 古人宗教观念的萌芽与对未知自然的恐 惧,这一时期的纪念性建筑多用作于墓 葬与祭祀。人们用堆起的巨大石块以象 征着永恒与不朽,这些建筑都表现了当 时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未知事物的敬 畏。它们给人的感觉便是人类崇高美学 在纪念性建筑上的最初体现,反映出原 始社会的朴素的崇高。这也表明在人类 早期社会便已有意识的去利用巨大的体 积感和厚重的质量感来表现和营造纪念 性建筑的崇高感。
18世纪英国的改革家、思想家、美 术家,埃德蒙·伯克与德国哲学家康德,
. A在l朗l基R努i斯g《h论t崇s 高R》e的s基er础v上e,d对.崇高
与美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成为崇高美学 的重要理论基础。
伯克在 1747年发表的《关于我们崇 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中》 一文 中提到,崇高的核心为惊惧的激情,即 “自然界中的伟大与崇高,当其作为原因 最有力地发挥作用的时候,所促发的激 情,叫做恐惧”,并隐喻道“最初的恐惧在 地球上造出了神。”
法国建筑师布雷作为其中的代表性 人物,在其后期的建筑设计与思想中深 受这一观点的影响。例如其设计的牛顿 纪念堂,布雷对建筑语言进行了简化,仅 用夸张的、非人性的巨大尺度和纯粹的 几何形体去表现建筑的永恒、伟大,同时 让人无法近距离地感触,与建筑之间产 生一种距离感。 参观者在其内部巨大的 球形空间下,无论视线如何变幻,仅能看 到一个连续的曲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 点,视野在曲面上不断的延伸,营造出一 种无垠的巨大。同时布雷对光影的设计 也十分具有戏剧性,白天,从小孔透过的 光线形成“星河”,内部昏暗巨大的圆形 空间则形成浩瀚的“宇宙”。夜晚,内部的 圆形明灯形成“太阳”,使内部宛如白昼。 布雷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模仿,使参观者 在一种强烈的戏剧性冲突中感受宇宙自 然的壮丽,一种崇高的美便油然而生,这
043
安徽建筑
纹,正反向倾斜,受力合理。高强水泥基 灌浆料流动性大、操作简单、早期性能 好、终期强度高。套筒连接技术广泛应用 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与此同时,套筒 灌浆连接筒内灌浆料密实度缺乏有效检 测手段,且试验研究表明套筒灌浆连接 的韧性不足,易出现爆裂现象,质量难以 保证。
17~18世纪,在启蒙运动的大背景 下,以康德、伯克为代表的理论家们将崇 高作为美学的范畴与标准,在艺术领域 中所出现的崇高的批评范式对当时的建 筑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康德将人的主 观性引入到美学基础中来,认为美是来 自个人的体验与感受,是某种主观的表 现,而不是某种客观的反映。这使得建筑 师们越发关心建筑给人带来的主观体 验,而不再是一味追求建筑比例的和谐 与装饰的优美。
不难发现,纪念性建筑与“崇高”的 天然属性注定两者之间会产生紧密的联 系,从古至今,“崇高”作为美学概念,在 纪念性建筑中被广泛地表达与使用。
1 崇高美学的发展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所探讨的“美” 更多是美学意义或哲学意义上的美,而 不是视觉意义上的美。康德在其《纯粹理 性批判》一文中,将“美”界定为 2种,即 “崇高”(sublime)与“优美”(beauty)。中国 最早引用这一观念的是王国维先生,将 崇高也译作壮美。
纪念性建筑中“崇高美学”的表现
刘昊 ,岳凌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作者简介: 刘昊(1993-),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方向:建筑 设计及其理论。
摘 要:从纪念法老神权的金字塔,到现代社会大众消费文化主导下的各种纪念性建 筑,建筑的纪念性这一概念不断被重新阐述、并加以拓展,但营造“崇高”感一直是建筑 体现其自身纪念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从原始社会朴素的崇高,到康德的伟大的崇高,再到当代利奥塔德基于后现代美学所提 出的不可表现的崇高,崇高这一哲学概念通过对美学的影响,进而作用于建筑形式之 上,对“崇高美学”的诠释表现出多样的审美形态。 关键词:纪念性建筑;美学;崇高
安徽建筑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7359(2020)04-0043-02 DOI:10.16330/ki.1007-7359.2020.04.014
0 前言
纪念性建筑最早诞生于人类的相关 纪念活动,源自人类对“自然”与“神”的 敬畏之情,建筑的纪念性便诞生于人类 对未知”的追求虽未停止,但从古希腊到文艺 复兴,建筑形式中的装饰性被不断加强。 启蒙运动前,不管是理性派还是经验派 都只一味强调美的客观性,即客观事物 所具有的美的属性让人产生美感。这一 时期以神庙、教堂为代表的纪念性建筑 不断追求形式上的优美、和谐、高贵、华 丽,强调纪念性建筑的装饰性,以至于文 艺复兴后期巴洛克建筑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