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化第一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吉化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
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点。

从材料中“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可以判断我国处在春秋战国时期。

A符合这一时期的特点。

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 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 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 老子“无为”和“小国寡民”的思想
D. 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派认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获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满意自己的食物,喜爱自己的服装,安守自己的家园,享有自己的风俗。

使民众恢复到那只用绳结就足以记事的年代,这反映了老子“无为”和“小国寡民”的思想,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该学派主张“绝仁弃义”,反对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D选项错误,该学派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反对墨子的学说。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 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等。

导致孔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 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
B. 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C. 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
D. 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孔子之所以遭遇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尴尬结局的原因是当时他的主张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

孔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德”,当时的诸侯国为了争霸纷纷进行社会的立竿见影的变革,而这些思想都是与改革背道而驰的。

故本题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遭受冷遇的原因
4.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
A. 儒家的“仁政”思想
B. 墨家的“兼爱”思想
C.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孟子之语反映其主张尊卑有别,批判的“某家”其思想显然是“尊卑无别”。

墨家主张“兼爱”的平等思想,是无阶级差别的,B选项符合题意;AD选项属于儒家思想,儒家强调的是正名,是有阶级差别的,排除;法家思想主要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C选项排除。

【点睛】
本题通过儒家流派对墨家思想的批判来考查对黑家兼爱思想的准确理解,儒家与墨家思想的不同点,考点也可以从相同点角度考查。

5.下列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张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 民贵君轻
B. 兼爱尚贤
C. 中央集权
D. 无为而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能反映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民贵君轻、兼爱尚贤、无为而治尽管也是当时的主流思潮,但是并不能代表当时社会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6. 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 “独尊儒术”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 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 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民本”特色
D.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答案】A
【解析】
武帝之后,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主流思想。

这里的“儒术”体现出“外儒内法”的思想。

故本题选A;新儒学核心仍然是儒家思想,故B错误;新儒学是在先秦儒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故C错误;D中全面吸收说法绝对。

7.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 压制知识分子
B.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 完善法律机制
D. 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以思想上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而服务,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加强了君主专制,D正确。

压制知识分子、区别对待古文化、完善法律机制,都与材料无关,排除ABC;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帝王思想文化上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秦和西汉统治思想的比较
8.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 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B. 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 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D. 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人)性比于禾..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以判断出董仲舒将“人性本善”与“君权神授”相结合。

B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9.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东晋的
儒者陶渊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东晋僧人慧远三人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 项正确;B 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间不吻合,排除;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C 项排除;D 项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排除。

故选A 。

10.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
A. 穷理的方法问题
B. 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 理气的关系问题
D. 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理学.心学的不同的掌握程度。

朱熹为理学大师,陆九渊为心学的开山祖师,双方辩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双方对探究理的方法的异同,理学强调向外探求,心学强调向内探究,认为“心就是理”,故A 项正确;BCD 项是共同点。

所以答案为A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1.“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 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
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体现了程朱理学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普及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维护封建统治和压抑人的个性发展,B、C两项错误;“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说明程朱理学使人们的价值观得到重建,D 项正确。

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12.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

这反映了二程继承并发展了()
A. 孟子的性善论
B. 孔子礼的思想
C. 荀子的性恶论
D. 佛教的天命观
【答案】A
【解析】
“天命之性”是先天的,是至善无疵的;而“气质之性”具有恶的因素,说明二程在继承孟子性善论的基础上,对于人性的看法又有所发展。

故答案为A项。

孔子的礼注重尊卑等级,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二程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3.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妇女有财产继承权,法律也允许妇女改嫁、离婚,甚至丈夫外出三年不归,女方就可以主动提出离婚。

这说明宋代
A. 妇女地位逐步提高
B. 理学影响范围有限
C. 三纲五常尚未出现
D. 儒家伦理已法律化
【答案】B
【解析】
宋代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倡导“三纲五常”思想,而材料中妇女改嫁,提出离婚,说明理学思想影响范围较小,故B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妇女地位的提升,故A错误;三纲五常西汉时期已经出现,北宋时期强化,故C错误;儒家伦理道德并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故D 错误。

14.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A. 维护封建礼教
B. 主张学以致用
C. 反对迷信崇拜
D. 抨击腐朽统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明末李贽提出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家思想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因此选C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
15.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

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 强调人欲的合理性
B. 提出“工商皆本”
C. 主张“经世致用”
D. 批判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中国江南市镇经济繁荣,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的发展要求重视工商业,而不是“重农抑商”,由此可知“工商皆本”的思想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故B项正确。

A项,强调人欲的合理性表达了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但不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的要求,排除。

C项,经世致用思想主张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不能反映时代发展的本质,排除。

D项,题干强调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政治无关,排除。

16.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写到:“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

”材料认为黄宗羲的思想
A. 继承儒家民本思想
B. 继承并发展儒家思想
C. 具有现代民本思想
D. 儒家思想与现代民本思想结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提到“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并未涉及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故A项错误。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由材料“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可知,黄宗羲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大意是:如果认为其观点与现代的观点不同而认定它并非什么新观念,那就是用现在的标准去苛求古人了。

材料并非指黄宗羲的思想具有现代民本思想或与现代民本思想结合,故C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
17.以下是某一学派对法律本质的论述:“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法律只不过是不同利益的体现,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的利益,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就是有限的。

”这一学派是
A. 智者学派
B. 苏格拉底学派
C. 启蒙思想家
D. 自然哲学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就是有限的”信息可知,该学派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不应强求一致。

而与此观点相对应的是智者学派,智者学派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特别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把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的高度,追求自由、民主和法治,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自然哲学家从自然界寻求一种理智的具体事物来解释世界,不再受制于迷信的神话观,与材料信息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8. 苏格拉底把古希腊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提出“认识你自己”,把思考重点从自然引向自我
②提出“美德即知识”,启发人们去追寻人生真谛
③把古希腊哲学发展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
④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家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太格拉而非苏格拉底,所以④项表述应该直接排除,①②③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答案选A,B C D三项组合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
19. 伊拉斯谟借“愚人”之口说道:“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根据这句话,伊拉斯谟本意是要
A. 抨击愚昧
B. 倡导平等
C. 讽刺贪淫
D. 推崇人性【答案】D
【解析】
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斯的代表人物,“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反映了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的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D项正确。

ABC项不符题意。

20.著名史学家钱乘旦对欧洲近代某一思想解放运动有过这样的评价:“它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

几个世纪以来,它被誉为西方文化的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的发展的起点。

”下列有关这一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强调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B. 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
C. 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 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西方文化的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的发展的起点”等关键词,可以判断出使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指文艺复兴,这是西方近代文明的开始,之前都是笼罩在宗教神学的阴影当中,故B正确;A是古希腊的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等,排除;C指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D是启蒙运动的作用,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阶级积累了原始财富。

21. 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D.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的“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可以推知宗教改革实质是在反封建,D正确;反教皇的宗教斗
争是对宗教改革的现象,而不是本质,排除A ;反对君主不是宗教改革内容,B 错误;D 项民族革命错误。

所以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22.“人文精神”即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内涵的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思维着
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C. “灵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 D.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强调的是理性,符合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内涵,因此B 选项正确。

A 选项反映的是西方人文精神起源时期的人文精神;C 选项反映的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精神;D 项出自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

故正确答案为B 选项。

23.下列关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其所对应的历史时期,不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宗教改革并没有取消宗教仪式,只是简化宗教仪式,强调信仰得救,不再以天主教会为中介,突出人文主义色彩,因此C错误,故选C。

A项正确,古希腊智者学派研究的对象从自然转移到社会和人;B项正确,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本;D项正确,启蒙运动中明确提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口号。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名师点睛】人文主义是古希腊时期起源的一种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思潮。

这种思潮在中世纪受到埋没,但是在14世纪开始复兴,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得到进一发展,17、18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

而同时期的古代中国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主张遵从儒家伦理道德,禁锢了人的欲望,压抑了人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4.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

”这里所说“影响”主要是指
A. 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B. 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
C. 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 是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印刷术传入欧洲后,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火药传到欧洲,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指南针传入欧洲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入欧洲,对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起到推动作用,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科技的地位,而是强调四大发明促进欧洲社会的转型,排除A。

B项是指南针的作用,没有涉及火药、印刷术的作用,排除。

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材料强调四大发明促进欧洲社会的转型无关,排除D。

25.《齐民要术》中强调“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功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反道,劳而无获”。

这句话所反映的农学思想是
A. 顺应天时,多种经营
B. 工商皆本
C.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 重农抑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功力少儿成功多”可知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齐民要术》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

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

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材料二 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

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材料三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编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材料四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

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
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

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之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和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认识有何不同?
(3)通过以上对东西方思想文明的对比,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5)概括材料四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答案】(1)相同点:都重视道德、知识并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关系;都重视教育的作用。

(2)不同: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文艺复兴思想家弘扬人文主义,倡导个性解放。

(3)结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人类的思想文化发展具有多元性,要客观、辩证看待。

(任意一个即可)
(4)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

(5)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人文主义。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

”、“美德由教育而来”等信息从都重视道德和知识并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关系、都重视教育的作用等方面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

(2)依据材料二中信息结合所学从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文艺复兴思想家弘扬人文主义,倡导个性解放等方面分析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和宋明理学家对“人性”认识的不同。

(3)通过以上对东西方思想文明的对比可从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