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四则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的反映。各门科学知识都
有自己特有的范畴。如哲学中的质和量、本质和现象,化学
中的化合和分解等。
09
论语四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 子:中国古代对男子的 之:所学的东西、
释
尊称,这里指孔子。
知识。
学:指学习西周的传统
明诚对弟弟总是很没耐性,教弟弟做功课时 总是不断地责骂他,说他动作很慢。 我们可用哪句学过的《论语》劝告他?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以致用
久未见面的老同学从外地回来,你想招待 他,他却恐怕麻烦你。你可以怎么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妹妹学完新课以后,就认为无事 可做,一直玩手机。 请用孔子的话来劝导她。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知识记
翻 译
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 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对我来
说,我又做到哪一些呢?”
19
论语四则
第三则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 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 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 导学生。
论语四则
试说出画线的字的汉语拼音。 ① 论语( lún ): 记叙。 ② 愠( yùn ) :生气、恼怒,怨恨。 ③ 默而识之( zhì): 通“志”,记住。 ④ 诲( huì ) :教诲、教导。 ⑤ 不亦说乎( yuè):同悦,愉快、高兴。 ⑥ 哉( zāi ) : 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句子
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 (b) 表承接关系:然后
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 表转折关系:但是
3) 温故而知新
(b) 表承接关系:然后
4) 默而知之
(d) 表修饰关系:地
5) 择其善者而从之
(b) 表承接关系:然后
理解与探究
2 温故”是否就能“知新”,“知新”后是否就能 “为师”?说 出你的看法及理由,并举实例支持你 的说法。
文化典籍。
时:时时、按时。
亦:也。 说:音愉快yuè、,高同兴悦。,
习:演习、复习、温习、
实习、练习。
乎:吗。
10
论语四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 朋:友朋,也指志同道合的人。 释 乐:与说有所区别,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知:了解。
将旧知识 融会贯通
独立思考
16
论语四则
第三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述而》篇共包括38章。
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
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
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17
论语四则
第三则
18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何有于我哉!”
理解与探究
3 审视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是否和以上孔子所提 出的相符?与同学讨论孔子的学习方法在现代生 活中的可行性。
理解与探究
4 李贺的锦囊 唐代诗人李贺,为了把诗写好,每天起得很早,背上饭兜、 锦囊,骑上一 匹瘦马,沿着一条小溪漫游。一路上,他细 心观察和了解自然风物,即景吟诗,每逢想出佳句就写在 纸条上,放入锦囊之中。就这样从早到晚坚 持积累生活素 材,勤奋地进行诗歌创作。李贺的妈妈看着儿子那装满记 有 诗句纸条的锦囊,十分心疼地说:“唉呀!孩子啊,早 晚得把你的心呕出来才罢休吗?”正因为李贺不辞辛劳, 精雕细琢,才使得他的诗篇千年传颂。
论语四则
第四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
行:走在一起,同行。 善者:好的方面,
优点。
释 焉:yān, 语气助词,
表示肯定。
从:学习、采纳、
听从。
择:选择。
之:它(优点)。
其:他。
改:改掉、改正。
论语四则
第四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07
论语四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学而》)
•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 《学而》的重点是“劝勉弟子要孝顺父母;
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
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等的道德范畴(fànchóu)。
• 范畴(fànchóu):哲学上指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的基本概念,
论语四则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 温故: 温习学过的知识。 释 新: 刚刚学到的新知识、新体会、新发现。
矣 : yǐ,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跟“了”相同。
翻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
译 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15
论语四则
第二则
获取 新的知识
有所发现
温习 学过的知识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
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 醒;汉代的
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
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 上,只要一打瞌睡就会
05
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课文知识
晋朝的车胤(chē yīn)、孙康、匡衡 (kuāng héng),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 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 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 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 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 了个小洞,“偷”邻居的一点灯光读书。成 语“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 几个故事。
温故未必能知新,即使温故知新也未必能为师。某些知识是 固定的,再怎么温习也不会有新体会,比如数学的加减乘除, 怎么算答案都还是固定的。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未必能 将体会到的知识传授给他人; 没有一定的名分,别人也未必能接受他的指导。比如一位技 工不断温习接水管的技巧,有了新的体会,但由于身份低微, 人们宁愿相信学院里只讲理论的讲师,也不愿相信他的话。 (供参考)
课文知识
中华民族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有所作
为;看重的立身之本,是真才实学; 认定的
成才之路,是发愤学习。华族重视读书、勤奋
好学,已成为世代相传的 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有许多关于学习的格言,如“少
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 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等,也
流传着很多古人珍惜时 间、发愤苦读的故事。
愠:音yùn,生气、恼怒,怨恨。
君子: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11
论语四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
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
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
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
此恼怒,不也是有德的君子
吗?”
rú儒家
•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
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
大成,之后延绵不断,
为历代儒客推崇,至今
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
流派。
•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荀子、颜子、朱子等
• 思想核心仁、义、礼、
智、信、勇、诚、恕、
忠、孝、悌。
03
《论语》
论:记叙 语:语言
• 《论语》是它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汇集本。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著
理解与探究
4 梅尧臣的诗袋 宋代的著名诗人梅尧臣,凡外出游玩或访亲会友时,总是 随身带着一个号称“诗袋”的布袋,看到什么新鲜的事或 美丽的风景,有的得句,有的成诗,立即用笔在纸上记下, 把它投入袋中。长此以往,梅尧臣的诗作获得了很高的成 就。 参考以上两则故事,写一篇短文,叙述你如何从游乐中 学习。
12
论语四则
第一则
➢ 不断学习和温习,方能 牢固知识,学习之乐;
➢ 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 进,人生之乐;
➢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提高修养。
13
论语四则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为政》)
《为政》篇包括24章。
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 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 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 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 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14
《论语》是一部什么书?是谁编写的?
《论语》是_儒__家___经典著作之一,以 _语__录___体为主,记录__孔_子___及其弟子 言行的书。 由孔子的__弟_子___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论语》中的“论”是什么意思? “语”是什么意思? “论”是_记__叙__的意思,“语”就是_语_言____。
作。
•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 成。
•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 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 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通行本《论语》共20篇,492章,首
创“语录体”。。
04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好多了,不必再“囊萤
映雪”“凿壁偷 光”,更不必模仿“刺股悬梁”的做法,但
古人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将勤奋好学的
优良传统持续发扬光大。
(摘自《中国文化常识》) 06
题解
《论语》四则 摘自《论语》的《学而》 《为政》《述而》篇章, 主要说明学习必须有正 确的态度和方法。
学以致用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 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 到本文中孔子的哪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理解与探究
1 结合上下文,判断下列文言虚词“而”的意思。 文言虚词“而”的几种用法:
(a) 表并列关系:并且 (b) 表承接关系:然后 (c) 表转折关系:但是 (d) 表修饰关系:地 (e) 表假设关系:假如
总结:试辨析《论语》四则适用于哪
方面?治学?待人处事?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治学
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待人处事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治学
4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治学
5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待人处事
6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治学
随堂练习
你认同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吗?
认同。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可以 从中获得新知识。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 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 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 习方法。
学以致用
有同学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天下第一。 我们可用哪句学过的《论语》来劝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注 默:默默、不出声。 诲:huì, 教诲、教导。 释 识:音记z住hì。,通“志”, 倦:疲失去倦耐、心厌。倦,
之:它(所学的知识)。 于:对于。
厌:通“魇”,满足、
厌烦。
哉:z疑āi问, 语或气反助诘词fǎ,nji表é。示
论语四则
第三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
《论语》四则
你认识 我吗?
图片中的人物 是……
孔子
01
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创始人。
他创办私学,主张因材 施教,有教无类。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 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 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
02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
翻 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 译 而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就引以为
戒,加以改正。”
翻译 视频
论语四则
第四则
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 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然后改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