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常识》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常识》有感
读《常识》有感
读《常识》有感1
感觉〈常识〉不错,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有人告诉我,做人最重要的是懂得常识,你有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你也会一个好的生活。
于是在生活中我经常观察众人,有些人书读得不多,但是很会做人,也就是很懂得常识,八面玲珑,为人处世受人家肯定。
有些人呢也许可以说懂得很多专业知识,比如说英语八级,知识而广博,无事不晓无书不读,但是就是不会为人处事,不圆滑,到头来单位里没人肯定。
所以一听到〈常识常识就是普通知识,人皆共知的,直白无奇的。
然而,读梁文道的《常识》,却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收获主要来自思维的深刻和思想的深度。
对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的评议,不在于登高一呼出语惊人,而在于独具慧眼地剖析和揭示隐藏其中的脉络和题中要义,让读者不仅感到言之成理,而且有豁然开朗甚或醍醐灌顶的感觉。
当读者不仅将《常识》当成知识来学习,而且当成智慧来收藏时,作者也就在读者心中扎下了坚实的根基。
我常常在《常识》中捕捉到思想的火花,就如在小说中捕捉到情感的丰富和细腻,那同样是一种阅读的快感。
仅举几例以飨读者:比如说宣传与炒作,比如说市容与生计(单位里的电脑有摘录,再次编辑后补上)。
读《常识》有感2
一、教育即转化
“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
”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
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
这与简单、浮光掠影式的备课有直接关系。
备课备什么?我们是否在课堂上使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了呢?是否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嫁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十分明确的理解、感觉到和看到那“不懂的地方”,并且激发其探究的热情?简而言之就是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与处理方法问题。
“交集点”找得准是把握教材的能力问题,而如何处理这个“交集点”是方法论问题。
把握好了这一点,自然在讲与不讲之间可以游刃有余,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且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环节也才成为可能。
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根本:教育即转化,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去接近新知。
二、教育不是雕刻,而唤醒
“为雕刻而教育”,意味着学生的灵魂只是等待教师雕刻的石头,教师拿刀按照心中早已构想好的模样,随心所欲地砍削删减,学生能做的只是被动承受,偶尔因疼痛不适而抱怨哭喊几声,也很快被教师的呵斥和刀削之声所淹没。
“为唤醒而教育”,将学生的灵魂视为等候被唤醒的种子,教育的方式不是直接把种子从土壤中拔出来,而是为它创造条件,所以教育应该是农业而非工业,教育要遵循人成长的规律。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课堂教学?在科学知
识的学习中,有大量的科学概念,这些概念互相链接,形成了科学的基本框架。
要掌握好这个框架,最基础的是要掌握科学概念。
但学生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就形成了一种概念,这种概念来源已久,是
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朴素概念,其中有些完全与科学概念相悖,这就是
前概念。
在科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的前概念对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的有很大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采取头脑中的前概念解释从而阻止科学概念的接受。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如果能了解学生原有的科学前概念并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对前概念的教学我们常存在以下误区:
1、对学生的“前概念”熟视无睹,甚至忽略。
这样的结果是老师所讲的“科学概念”会被学生们先入为主的“前概念”抵销掉一大半。
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若不事先纠正学生“运动需要力”的错误概念,则会对整个教学造成很大干扰。
2、对学生的“前概念”不引导不启发,而是“压下去”的办法,给予否定。
如很多学生在学前会认为月相变化的原因是照亮月球的阳光被地球遮住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启发引导来明确学生的认识,加深理解。
3、对“前概念”的教学干预表现出“无能为力”。
这种做法势必导致让学生带着他的“前概念”牵着老师的鼻子走,其教学效果不佳。
其实学生头脑中的不少前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与掌握,这样的前概念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资源。
我们应把这种“资源”作为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前概念中生长
出科学概念。
所以调查学生的前概念显得特别重要。
三、教育即“生命、实践”
书中提到,什么是教育者存在的使命和不可代替的价值?无非是
与“生长”和“成长”有关,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成长,促进人的生命生长的事业。
教育实践的重要功能就是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而服务。
教育的力量就是促进人的生命生长的力量。
教育就是“让生长”。
杜威说,教育目的不能从外面寻找,而是回到人的生命内部去挖掘,回到生长本身。
教育的眼光关注一切与生命生长有关的东西。
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应该从知识中挖掘生命成长的内容,渗透知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挖掘。
如在浮力知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悟不管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水有一种“品质”,对浸入它所有的物体不管能否使物体上浮总是不会放弃,坚持着,托住。
在溶解性影响因素教学中可以渗透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的思想。
在熔化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从量变到质变的思想,晶体要达到熔点才开始熔化,之前的吸热都用来准备,蓄积,即量的积累引起质变。
在植物与土壤的教学中让学生领悟“给与”与“索取”,土壤给予植物水和无机盐,植物为土壤积累有机物。
在土壤的形成过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不经历磨难的岩石是成不了肥沃的土壤的。
土壤虽被我们踩在脚下,但那里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书中说到有耐心的教育,才会从容,教育者的从容不仅意味着从
容接受,即带着一种宁静的心态坦然接受教育过程和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悲与痛。
从科学教学中,生命的起源、发展、衰老、死亡都是正常
的生命现象,自然界碳-氧循环、水循环、生物的世代交替等均不谋而合。
个人生命成长的过程是短暂的,应该努力体验其中的精彩。
书中
说教育应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教天地人事,说的是教育内容,
教给学生有天地万物的真理和知识,人间之事背后的规范和道理。
育
生命自觉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培育有生命自觉地人就是一种教育的理
想和标杆,有生命自觉的人应具备三大特征:一是明自我即对自我的
生命自觉;二是明他人即对他人生命自觉;明环境即对环境的生命自觉。
科学教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此外,本书中还提到的`并非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是一种表演,但是
教育行为普遍具有表演性。
所谓“教师为中心”“一言堂”“灌输式教学”共同之处都在于教师垄断了表演的权力,占据了绝大多数表演的
时间和空间。
教师必须把表演权还给学生,让更多学生有表演的机会。
即提倡的让学生自主、合作。
读《常识》有感3
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吕思勉编注的《中国文化常识》是作者早年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
别听书名叫《中国文化常识》就觉得这一定是本枯燥无味的书,其实能否找到当中乐趣,全在乎读者对这本书的定位和用法。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把这本书作为一本古文化说明书来读较为合适,当然,我们没必要一口气把它读完,只需要像查字典一样,当在阅读其它书籍中遇到有关古文化常识上的疑问时,再找出相关的内容出来查对一下就可以了。
这是一个细嚼慢咽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真相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就是阅读这本书的最大乐趣所在。
那么,我说这本书好,它究竟好在哪里呢?
首先,是内容的全面性。
几乎是无所遗漏地将日常生活里碰到的常识项目都能一一列举。
其次,是内容叙述的简要性。
该书的每一章节内容的叙述都直截了当、简明扼要,对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不加冗长的修饰、不作繁复的推敲。
……最后,是解释说明的直观性。
该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取用了很多插图和列表去解释所讲的内容,再配合一些专用词汇、术语的注释,令人一目了然。
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当然不能够说懂得一点古代文化的常识就掌握了其精髓,那只不过是五千年文明古国里的苍海一舀,但我们不防把学习中国文化常识作为重新修读“中国文化”这一浩大课程的入门,认真汲取前人给我们留下的智慧和氧份,并将它们传承下云,发扬下云,那是留给子孙厚重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