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生活,理解土地改革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

同时,学生应学会从历史事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土地改革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学生分组名单、讨论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的变革。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土地改革的相关图片、视频等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土地改革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土地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现了土地改革的历史画卷,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的艰辛和对土地的渴望。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又有对政策法规的解释,既有对当事人的采访,又有对历史影响的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和深远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土地改革这一课题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他们可能对农民的生活状况、土地制度等概念感到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感受农民的生活环境,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可能对政策法规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的同情心,理解和支持土地改革,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等,生动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农民辛勤劳作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民生活状况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土地改革。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重点阐述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

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通过杨白劳的唱词中唱到:“高粱谷子望不到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3课土地改革。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农村筑起土地梦改革掀起创新路农业走向发展路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课件展示中国农村解放前的具体情况。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土地改革》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土地改革》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巩固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重重困难:国民经济千疮百孔,斗争形势错综复杂。

首先要做的是巩固人民政权。

为巩固工农联盟,完成新民主主义遗留的任务,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

不但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在整个建国后的历史中起着牵引、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农村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有关土地改革的调查。

可以从自身和周围变化进行对比,了解土地改革带来的影响,进一步调查农民最需要和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

但也由于农村地区获取资料的条件不足,搜集资料较困难,因此课前准备工作中的分工要明确,学生应做力所能及的调查访问,而教师要多准备一些文字、音像资料备用。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2.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掌握整理信息的方法。

2.通过学生剧的编制与演绎,掌握提升历史知识层面的方法。

3.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4.通过历史材料的分析,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

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更加热爱共产党。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土地改革的回顾,让学生了解我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以及这一变革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了解。

但土地改革这一主题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社会的变革及其影响的认识有限,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农村社会变革的认识,珍惜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制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难点: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需要进行土地改革?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土地改革的文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的经过: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知识点2 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知识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1951年,某地农民领取了“土地居产所有证”,其法律依据是(B)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国土地法大纲》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1949年9月29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二十七条:“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实现耕者有其田。

”为完成这个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立即着手(C) A.清除国民党残余势力B.剿灭各地土匪C.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D.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准备3.以下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两张图片,它们共同反映的学习主题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4.下表为1950年、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土地占有比例(%)。

从表中数据的变化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是(C)1950年1952年人口比例土地占有比例人口比例土地占有比例贫农、中农85.5 45.2 92.1 91.4 地主、富农14.5 54.8 7.9 8.6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西藏获得和平解放C.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D.抗美援朝战争获得胜利知识点2 土地改革的意义5.我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历来都把“三农”问题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0年至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到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详细,包括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实施过程和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

但土地改革这一主题相对较为具体,学生可能对其背景和过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深入探究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土地改革的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加深对土地改革过程的理解。

教师点评,总结土地改革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的意义,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课程标准】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材分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学情分析】学生对土地改革不太熟悉,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读资料、看录像、分析问题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设问: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都采取了什么措施?并展示《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图片,指出土地改革是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措施。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
雇农是最穷的,穷到一无所有,没有房子没有地,甚至没有积蓄,只能给别人打工,被别人雇佣。富农是以雇工为主,自己参加劳动。富农与地主有分别,富农自己劳动,地主自己不劳动。
中农比贫农稍微富裕一点点,介于贫农和富农之间,一般占有土地,拥有一部分牲畜和劳动工具,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一般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受人剥削。如果有轻微剥削(剥削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5%以下)就成为富裕中农(又称上中农)。
给善良一些的地主种地;
去城市打工;
依靠共产党团结起来分得地主的土地;
等等回答。
老师指出,由于想要自己通过劳动积累买到土地在当时变得十分艰难,很多农民不仅仅背负沉重地主,还要缴纳国家的各种苛捐杂税,所以很多农民破产,变成流民,或者进入城市打工,生活状况并不比以前好多少。因此,农民没有上升的空间,生产的积极性非常低,农村经济也难以发展,农业难以发展,其他行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农民想去城市当工人或者手工业者的机会也不多,中国变得更加贫穷落后。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中共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看到了希望,也使农民逐渐明白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支持共产党、依靠共产党,组织起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打土豪分田地。
2、难点突破: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学法指导】
1、观看视频、阅读图片,从中提取历史信息;
2、分析材料,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3、探讨问题,各抒己见,挖掘智慧。
步骤
教学过程设计
动态笔记
导入Biblioteka 这里有一张照片,旁边写了抗美援朝,中间贴着的却不是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的名单,而是与抗美援朝同时进行的一件事情——土地改革。为什么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会同时进行呢?两者之间有何联系?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土地改革。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1950年至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改革的原因、土地改革的过程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土地改革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对其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握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土地改革实例,分析土地改革的过程和意义。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

然后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思考并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原因,如封建土地制度的剥削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等。

然后呈现土地改革的过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农民分得土地等。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3课土地改革一、学习目标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重点:土地改革的业绩及意义。

难点: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阶层采取的政策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旧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人口___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___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__,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_______,实行农民的_____。

到__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_____制度,_____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_____,成为_____的主人。

这使_____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_____,_____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自学探究:结合课文,想一想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必须要进行土地改革?思考:农民为什么踊跃地斗争地主和拥护《中华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请反复阅读课本,思考并记忆土地改革的意义。

(三)互动提高,请同学们分组研究: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2、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阅读第14页红字阅读材料,进一步思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达标自测(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方实行的是…… ( )A.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C.地主、资本家土地所有制(2)新中国成立时,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A.得到土地B.反腐败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实现工业化(3)、1950--1952年土地改革与过去土地改革所不同的特点是 ( )A.消灭地主阶级 B,消灭剥削制度C.保存富农经济 D.分给地主土地(4)、关于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改革前我国农村均是维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B.《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这次土改的指导文件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改的文件之一D.这一时期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了土改(5)、这次土地改革完成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作用是 ( )A.消灭了地主阶级B.使农民得到土地C、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D.为国家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6)、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我国农村实行的是………………… ( )A.地主土地所有制 B.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C.农民土地所有制(7)、土地改革完成的同时,我国在农村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改革生产工具,提高技术;组织农民走互助组、合作化的道路。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 土地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改的背景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材料二:5.教师归纳:结合材料和课本,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土地改革的原因、目的、内容及历史意义,与第2课《抗美援朝》同为新中国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抗美援朝是从外部巩固政权,而土地改革则是从人民内部巩固人民政权,同时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在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之间起到了一个衔接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过程;2.理解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材料的分析,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的作用,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2.通过课前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拓宽知识面,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掌握收集与整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问题才能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出示歌词。

从歌曲中感受到农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受到谁的欺压?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课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感受旧社会农民生活的悲惨,思考农民生活困苦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土地改革的原因出示图片:《刚刚诞生的贫困的新中国》《全国土地改革前耕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03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03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目标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调查、搜集与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2.通过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纵向联系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3.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认识到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开展;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设问: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什么土地政策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地改革的背景【教师活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东北、华北等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时,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

出示材料和“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表格,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理解: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土地改革的经过【教师活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部法律是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一章第一条,说明土地占有形式由地主所有变为农民所有。

提问: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学生活动】知道土地改革的开始。

思考后,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还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人民真正当家做主,就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同时,这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教师活动】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二章内容及教材第14页《相关史事》,讲述1950年冬起,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2(新人教八下).doc

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2(新人教八下).doc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2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1 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 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土地改革的意义·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 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3课 土地改革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3课 土地改革

第3课土地改革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历史意义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看过相关的影片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生:(思考并讨论)师:《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的肆意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山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辛,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现实中,是有此人存在的。

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

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

)师:同学们在听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旧社会,地主是如何剥削广大农民的?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额地租;强迫农民为他们干活……师: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大量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

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出”的伎俩巧取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

师:其实,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农民,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师:历朝历代,人们不堪忍受的时候,就起来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

总之,农民从始到终都在为土地而奋斗。

到了毛泽东这里,以他对历史的熟谙和研究,深知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去为农民争取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土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展开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

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通过杨白劳的唱词中唱到:“高粱谷子望不到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3课土地改革。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农村筑起土地梦
改革掀起创新路
农业走向发展路
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
课件展示中国农村解放前的具体情况。

师: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
生: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师:解放前的旧中国,地主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不干活,还坐享其成;而占农村人口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师:怎样改变这种情况呢
生:进行土地改革。

师: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土地改革的原因:
生:结合课本回答。

教师明确:(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根本原因)(2)新中国成立时,占全国三亿多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过渡:为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新中国的领导人怎么办?
板块二:改革掀起创新路
(二)土地改革的经过:
(1)时间:
(2)地点:
(3)法律文件:
生:结合课本回答,1950——1952年、新解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课件展示: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师:《土地改革法》颁布后,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课件展示。

(4)主要内容:
师:土地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生:结合课本回答。

教师明确: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从“地主私有”转变到“农民私有”,仍然是属于土地私有制。

教师播放视频:《土地改革》,让学生对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师:结合材料内容回答: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
(5)具体办法:
生: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师: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分给地主一份应得的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师:此次土地改革的何时完成?取得了什么成果?
(6)结果:
生:结合课本回答。

教师明确:(1)1952年底,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

(2)免除每年向地主缴纳700亿斤粮食地租。

(3)农民获得解放。

课件展示读图说史。

学生上台展示:看图说史。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

过渡: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中,“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终于得到了实现。

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块三:农业走向发展路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课件展示材料:
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师:1952年,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生:结合课本回答。

教师明确:(1)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

(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3)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4)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5)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师:土地改革的进行,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材料探究环节。

3、课堂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史海扬帆环节。

1.从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中国农民拥有土地的千年梦想都没有实现,真正的“耕者有其田”是在后普遍实现的。

()
A.新中国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颁布
D.1952年
答案:D
2.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分到土地的农民有:
A.1.5亿
B.3亿
C.4亿
D.9亿
答案:B
3.新中国成立前,下列关于我国土地制度的说法不正确是()
A.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B.只有老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
C.占农村人口极少数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D.占农村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占有大量土地
答案:D
【读图说史】
【材料探究】
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请回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哪一年颁布的?有什么政府颁布的?
(2)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

(2)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农民迫切要求土地。

4、感情提升:
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关怀。

在党中央新的农村工作方向指导下,农民的梦想一定会飞扬得更高、更远。

八、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方面:根据教学内容整合了三个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二)改革掀起创新路、(三)农业走向发展路。

每个板块都使用大量的历史图片和资料进行了分析,极大
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浓厚,课堂效率极高。

教学方法和互动方面:通过播放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材料探究和上台展示等,学生参与度较广,培养了学生积极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件方面:以视频、图片、文字等为载体,更直观、具体,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足方面:学生上台展示,要点放不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