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段性质量检测(试题)-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第一学期五年级上册阶段性质量检测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dǐ yù yŏng xiàn xiāo qiǎn tuō cí tŏng zhì
chÌ dào yóu jì shì hào dīng zhǔ yǒu sǔn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衣冠.楚楚(guān guàn)姓任.(rén rèn)大腹便便.(biàn pián)强.逼(qiǎng qiáng)削.减(xuē xiāo)哼.喝(hēng hng)
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喑.哑yīn 筛.shuāi选玲珑.lóng 鱼鳞.lín
B. 己亥.hài 奉.献fèng 剔.透tī抖擞.sǒu
C. 陵.墓líng 波.澜bō灰烬.jìn 步履.lǚ
D. 美哉.zāi 惶.恐huáng 宏.伟hóng 车胎.tāi
4.下列每组词语中没着错别字的一组()
A.胁调有序无价之宝怒发冲冠震天动地
B.完壁归赵眉开眼笑不计其数千真万确
C.不可估量呕心沥血富丽堂惶丰衣足食
D.诡计多端处心积虑得意忘形路不拾遗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兵荒马乱的年代,许多老百姓路不拾遗
....,生活苦不堪言。

B.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足智多谋
....发明了地道战这种作战方式。

C.昔日的圣地,如今已是内忧外患
....了,一片萧瑟。

D.兵荒马乱
....的年代,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6.结合所学课文,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是()
A.《落花生》一文主要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其中议花生是详写。

B.琦君的《桂花雨》一文,借助抒情,表达了“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怀。


C.《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作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为了表达自豪之情。

D.“九州生气恃风雷”中的“风”喻指社会变革。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B.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養子满院子飞。

C.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D.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

8.读词语,用“”画出与其他项不同意思的词语,并重新写一个。

(1)人寿丰年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金碧辉煌
(2)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兵贵神速家破人亡
(3)能说会道巧舌如簧娓娓道来对答如流
9.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子习
(1)我默默地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谊。

(缩句)
(2)一个去年冬天的夜晚,我的喘病又发生了,全身一点力气也没有。

妈妈极坏了,赶紧连忙我去送医院。

在病房理,一位医生给我诊断后,马上又给我打针。

这位医生各蔼可亲,工作认真负责,不到两个钟头以后,我感到好此了。

第二天,老师医院查看我,我感慨地说:“谢谢老师的关心!(用修改符号修改病段)
(3)左右为难: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直言不讳:
(4)思考划线词语之间的关系,再仿写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
(5)非连续性文本我们的互联网
材料一: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止到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 02亿人, 2018上半年新增网民数量为2968万人,与2017年相比增长3. 8%,互联网普及率为 57. 7%。

材料二:调查中,9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天上网,互联网这种高科技时代的新兴媒体大大方便了人们学习、研究、工作、交流和娱乐。

材料三: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仅46. 6%的人表示能忍受1天以上不上网,仅22. 4%的人能忍受3天以上不上网。

许多人认为,过度上网改变了自己和周边人的性格,具体而言:63. 6%的人认为上网使人变得内向;57. 3%的人觉得整天上网让人更孤独;46. 2%的人认为上网会让人缺乏创造性;41. 5%的人认为上网会让人变得被动;34. 8%的人指出网络会让人情绪低落。

材料四:互联网正在使人们的某些习惯被弱化,甚至渐渐消失。

对此,某班同学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统计如下:
“互联网使人们的习惯被弱化或渐渐消失”调查表
被弱化或渐渐消
面对面沟通看纸质书写信外出参加聚会参加运动打电话
失的习惯
比例37. 7%56. 5%69. 1%30. 0%46. 8%36. 9%
1.调查显示,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过度上网最可能导致人()(多选)
A.内向
B.孤独
C.情绪低落
D.变得被动
2..互联网使人们的某些习惯被弱化,其中被弱化最明显的是()。

A.写信
B.看纸质书
C.参加运动
D.面对面沟通
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网民数量增长十分迅速
B.互联网方便了人们学习、工作和交流
C.互联网使人们不能面对面交流
D.互联网弱化了人们的某些交流习惯
4.对于小学生应该怎样合理使用互联网络,你有什么建议?至少列举两条。

10.根据积累填空
(1)诗文吟诵:陆游的《示儿》一诗中表达它强烈爱国情感的名句是:“(),( )。


林升对南宋朝廷苟安一隅,每日醉生梦死的状态痛恨异常,发出了“(),( )”的辛辣嘲讽。

龚自珍叹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发出“(),( )”的呐喊。

因为爱国,蔺相如敢以一己之力出师秦国,与秦王周旋,最后不辱使命,“()”。

爱国的()发出了(),( )。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的赞美,所填句子的意思是:() (2)名言警句:小明平时学习不认真,放学后总是贪玩,爸爸便用陶渊明的诗句告诫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
会用岳飞的词句告诫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you),他的绘画造诣(yì)很高。

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他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张僧繇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

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

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吸引了很多人前去观看。

大家都称赞他画得太逼真了。

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儿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珠。

大家纷纷请求张僧繇把龙的眼珠点上。

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
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认为他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上眼珠,但是他为了让庙中留下两条金龙,只肯为另外两条金龙点上眼珠。

这一天,很多人聚在寺庙墙壁前围观。

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珠。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的眼珠后不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电闪雷鸣。

①就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金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儿,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珠的两条金龙,而另外两条被点上眼珠的金龙早已不知去向。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一个成语——画龙点睛,用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时用一两句关键性的、精辟的话点明要旨。

②这些点明要旨的话,人们常常称之为“点睛之笔"。

1. 根据下面的解释,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学问、技艺等所达到的水平。

()
(2)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
2. 比较短文中画“—”的两个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表示突出强调,②表示特殊含义。

B.①②都表示特殊称谓。

C.①表示突出强调,②表示特殊称谓。

D.①②都表示特殊含义。

3. 请用写出文中直接表现张僧繇画龙画得好的句子。

4. 短文第5自然段中人们为什么目瞪口呆?
5. 阅读《画龙点睛》原文,结合注释,对照短文翻译下面画“—”的句子。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①,因②点其二。

须臾③,雷电破壁,二龙乘云上天,二龙未点睛者皆在。

注释①诞:欺骗。

②因:于是。

③须臾:一会儿。

6. 阅读下面这段话,用“—”画出其中的点睛之笔。

古往今来,有许多成功的人,他们的人生路都是铺满荆棘的。

司马迁身受宫刑,凭着顽强的毅力,在痛苦的煎熬中完成了巨著——《史记》。

失聪,预示着一个音乐家音乐生命的结束,而贝多芬却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了《命运交响曲》这部不朽的乐章。

张海迪,高位截瘫,但她却靠自学掌握了四门外语, 成了著名作家。

他们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但这种曲折又恰恰显示出了他们在逆境中的强大生命力!原来,曲折本身也是
一种美。

槐花
自从移家北大,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

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
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

我()也陶醉于飘逸的香气中,()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看惯了便也忽视了。

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

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我从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画的人像,为了夸大印度人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到脸庞的外面。

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张到了面孔以外来了。

“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什么奇迹呀?”
“你们这样的花树。


“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这位印度朋友不以为然,立刻反驳。

我无言以对
....,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仿佛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如初次见他一般,()陌生,()似曾相识。

而且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国外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

我我看到耸人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

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陪伴我们的外国向导满脸不解。

当时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

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瞪大眼睛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正如有人这样解释:只有同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我们应该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

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不再熟视
..
无睹
..,而是尽情欣赏,心生欢喜。

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

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

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

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

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1.为文中的括号选上合适的关联词。

如果…就虽然…但是……
即使…也…既………又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无言以对:
熟视无睹:
3.文中划线句子,和它意思一致的选项是()。

A.多得很,还是很了不起的啊!
B.多得很,很了不起吗?
C.多得很,不是很了不起。

4.文中9-12自然段,作者回忆了一件往事,请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我”三次看槐花的情感态度在变化:第一次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第三次,_____________;6.联系上下文,品读句子,回答问题。

(1)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仿佛瞪大了的眼晴扩张到了面孔以外来了:“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这句话是对印度朋友的____、____和语言描写,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2)“我想自己先试一试,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録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

”语段中连用了三个“仿佛”,可见不是真是所见,而是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有这样“神奇的效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
美丑都难看出”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习作表达
疫情的来临之际,我们身边出现了很多英雄人物,让我们敬佩不已,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哪些让你敬佩的人呢?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写出人物身上发生的具体事例,体现出你的敬佩之情。

书写规范、美观。

字数合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