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早读精编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早读精编材料
(共十二周)
第一周自然的绝响
星期一
风雅诗斋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赠刘景文:刘景文,名季孙,字景文,苏轼的好朋友。

擎雨盖:挡住雨水的盖子。

擎,托住。

鉴赏指引: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文言读吧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没有片刻不拿书的)。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读书的声音很清晰的传到远处近处,其刻苦学习到了这个地步。

)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聚精会神地思考,构思)尔。

《“三上”文章》欧阳修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皇后回宫内穿上上朝时的服装站在朝廷上。

)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

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备数后宫(我很荣幸地成为后宫中的一个),安敢不贺”(《隋唐嘉话》)
大家文坊
深秋书简
北京城最值得留连的秋天景色,依我看不在香山山里而在山外;在燕山山脉逶迤而西的沿山一带。

这时候乘坐汽车在八达岭以北的公路上行驶,车窗外就呈现出不断变换画面的自然景观。

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米勒,再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马奈。

色彩从四面八方聚拢来,个个都活蹦乱跳,都有生命。

黄的黄得彻底,红的红得透明,绿的绿得苍郁,就连天上的白云也卷曲如鸡毛状,在瓦蓝瓦蓝的天空飘荡。

坐在车里的人们不由得兴奋起来,带着淡淡的伤感;“好个秋天呀,怎么如此仓促,还没看够就要走了呢”时序已进11月,难免会生发出这种眷恋的伤感情绪。

但是这种情绪之所以发生,倒不是由于经历了太久的夏季单调绿色的浸泡,也不仅仅是由于秋阳下大自然呈现出来的美丽色彩和对于温暖秋季的眷恋,而是因为眼前的和谐的美实在令人销魂,在于这些似乎未曾见过的灿烂色彩是如此丰满、充足,它们在特定的时间和角度里因阳光的照射而扩散出来的乡土情调
和文学韵味竟然如此深沉、如此浓烈。

因此说秋天是色彩的世界或者说秋天是色彩错杂光影幻动的世界就都远远不够了。

为什么呢因为生命,生命才是最可宝贵的,没有生命的世界总是僵死的。

我们说某人画得好,那是因为他的画有灵气,而所谓灵气也就是生命。

秋天并非平静如水,秋天也非只闻虫吟。

秋天是炽热的、喧闹的、跳动的。

生命在这个季节唱出了它的全部美丽,唱出了它最高亢的生命之歌,而且越是接近秋与冬的交界处,生命愈是顽强地表现自己,竭力要在大自然的美景里面挤进或者留下自己的一滴颜色、—种声音或一份韵味。

就像一位老画师在他的晚年要把毕生功力都画到画布上去一样。

请看公路两旁的白杨树吧。

白杨树已经老了,虽然树叶开始脱落,有的已经老得不成样子,枝桠毕露,依然昂首向天。

这白杨树生性倔强,就连它掉在地上的叶片也不甘心就此零落成泥,即使干枯了残破了,依然蜷曲身姿翘出坚硬的不规则形状,倘若有人踩上去,那金黄色的看似软绵绵的绒毯定会发出抗议的叫喊。

山脚下迎着飞驰的汽车跑来的是一簇黄栌树丛。

这黄栌虽然低矮,挤在一起不成模样,但在深秋的阳光照射下却耀眼地红,红得像一团火,而且那火红火红的火苗直往人们的眸子里钻。

汽车再往前走,进了一个山坳,一群“绿林好汉”沿山坡一字排开,把大团大团的绿色挤得像快要滴落的液汁。

这群矮脚油松大概是新客,看它们绿沉沉的架势是决心留下来过冬的了。

在金色的秋天的阳光下,坐在车里的人们心头颤动了,即将或正在逝去的秋天使人们沉默无语,都沉人对于生命的伟大力量的赞叹。

蓝天、白云,近处的白杨、远山的红树、山坳里的油松以及不知名的杂树乱草,车子真好像驰进印象派画家的油画里来了。

色彩是如此调和,画面是如此丰满,汽车的发动机醉意朦胧地哼着,人们都不说话,好像也醉了,好像这一切,山、石、林、树、人,以及钢铁制成的车身,都有了生命,都在表现,都在使自己成为这些风景画中不可缺少的宝贵组成部分。

于是车子里的人们开始坐不住了,都在心里问自己,怎么住在北京城这么多年却从未见过真正的秋天,怎么平庸到把北京的秋天只局限于楼顶碧空下盘翔的鸽群和夜晚天上被两棵枣树刺得眨眼的星星和苍白的月亮了呢原来在北京的一角,在这不知名的不起眼的也没名目的沿山公路一带,平凡、偏僻、普通到不值提起的山区,竟然蕴藏着北京的秋天,蕴藏着秋色之美的真髓!伴读引思:本文描绘的是京郊山野的秋色,更是作者对秋色、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先总写山野秋色的丰富和浓艳:“色彩从四面八方聚拢来……黄的黄得彻底,红的红得透明,绿的绿得苍郁。

”在作者笔下,秋天的京郊简直成了印象派画家作品的大汇展。

然而作者更从中发现了秋色之美的深层原因,你认为这原因是什么呢
素材回廊
写春夏名句: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宋·朱敦儒)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宋·晏殊)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宋·苏轼)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唐·韦庄)
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民国·王国维)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秦观)
不信芳春厌老人,老人几度送余春,惜春行乐莫辞频(宋·贺铸)
不信青春唤不回(民国·于右任)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五代·冯延巳)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杜牧)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宋·某尼悟道诗)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北朝·陆凯)
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宋·苏轼)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宋·欧阳修)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宋·苏轼)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唐·王维)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唐·张泌)
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宋·陆游)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无门和尚)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唐·王维)
春游芳草地,夏赏荷花池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唐·杜牧)
夏荷芳香柔风轻,群芳休斗池水中
风雅诗斋
山馆
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①。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②,畲田得雨肥③。

渊明谁送酒④残菊绕墙飞。

[注]①竹扉:竹子做的门。

②远岫:远处的峰峦。

③畲田:开垦过三年的田。

④渊明:陶潜,陶渊明。

鉴赏指引:余靖,生平不详。

余靖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官。

此诗大约是他晚年所作,有陶潜、王维田园诗的遗韵,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带孤独惆怅之情。

首联描绘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画。

颔、颈两联是诗人近看远眺的秋天景色。

末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孤独惆怅的心情。

全诗采用由近及远、从景到情的写法,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文言读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玉工)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

曰:“天下之刖者
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韩非子》
星隧木鸣(流星坠落地上,树木作响),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是自然界出现的特殊现象)。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太阳、月亮出现亏缺,刮风下雨不合时节,偶然出现流星坠落,这种现象没有哪个时代不曾经出现过)。

《荀子》
大家文坊
桐花·柿
扬彦
我怀念桐花。

春天,我漫步在林间山道中,最爱的是洁白的桐花。

因为它不但显出大自然的美,而且还令我产生许多遐想,和对往季的追念。

那是一丛丛洁白的桐花,过去常常开在公路的山道两旁,汽车在山谷中爬坡而上,首先映入眼帘中,是那一片的洁白,它比火还耀眼,我会突然从心中说:“又是春天了!”一年四季都在城市工作,忙得感不到季节变化的人,在这充满清新气息的山野,突然见到大片桐花,这种喜悦和感慨是难以形容的。

所以,桐花常常令我产生许多遐想。

但是,它更多的是令我对往事怀念。

在十年动乱的年代,我被关在一间工厂做“牛鬼”,被强迫劳动,天未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扫净工厂厂区。

这间工厂靠着一座山,四周有许多桐树,每天都落下许多桐花,它散落在空旷地和道路中。

朝阳未出,天还很暗,我就穿着一件厚衣裳,“沙沙”地从高处扫往低处。

花沾着露水还是很美的,白得令人悲伤,一堆堆地往洼地扫去。

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第二年又是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

桐花在我心中是一朵洁白而又凄凉的花,它叫我咀嚼着苦难的往事。

然而我更喜爱的是秋天暗红的柿树。

它像一个壮实的汉子站在山间,脸色微红,充满丰收的喜悦。

它殷红色的果实是饱满的,累累地垂在枝头,沉甸甸的招人喜爱;它肥大的叶经过风霜以后,也叶叶金红,像火苗一样生动、美丽。

在春天和秋天的山道上,我常常怀着对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喜悦。

柿树,常常是给人以奉献。

唐代有书云:“柿,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

”它有上百甚至三百年的树龄,它是质地坚硬的木材,它夏日生出成片的绿阴,它的霜叶随着节气从暗红变成鲜红,令人注目,而它的果实过去常常是供养幼儿和老人的。

父亲常常对我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

”我也常常对我的女儿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

”但后来者不都是这样了,他们不懂得柿饼为何物,因为他(她)们是吃牛奶或昂贵的“力多精”长大的!但是,我想,吃“力多精”的不见得个个聪明,吃柿饼饭的也不见得是愚蠢,到底是时代不同了。

而柿饼,老年人还是要吃,据说它的营养高,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

它给人间是一种奉献。

如今人生的晚秋已快来临,我应像一棵柿树。

伴读引思:桐树的开花与柿树的结果处在不同的季节,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来写,它们之间必有所联系,也有所象征,你能分析其联系及象征意义吗参考:桐花是春天的产物,柿是秋天的收获,所谓“春华秋实”。

文中桐花与作者的痛苦经历相联系,柿则与奉献相联系。

它们象征着:人生经历了艰难坎
坷的洗礼,会更加成熟起来,有所收获,有所奉献。

素材回廊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2、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

燎栗:凄凉。

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3、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4、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5、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6、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迢迢:夜长。

亭亭:远貌。

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7、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8、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

眺:远望。

平楚:平野。

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9、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

木叶:树叶。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10、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树叶落下。

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

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

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11、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1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

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13、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

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

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1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15、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16、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17、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18、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19、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20、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21、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22、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23、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2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5、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

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

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26、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27、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

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28、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29、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30、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3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2、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

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33、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34、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

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

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35、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3
36、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37、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

合:长满。

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38、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39、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

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40、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41、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

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42、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43、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

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

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44、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45、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46、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47、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48、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49、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50、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51、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52、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

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53、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54、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55、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56、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

关河:关塞河流。

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57、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花谢叶落。

苒苒:渐渐。

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58、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

霁雨:雨停了。

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59、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

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60、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61、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

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62、绿荷多少夕阳中。

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

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63、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

画角:军中用的号角。

断:尽。

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64、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65、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66、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

红蕖(音同“渠”):荷花。

却:开尽。

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67、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

塍:田间的土梗子。


68、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69、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70、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71、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

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72、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

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73、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74、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风雅诗斋
赠从弟①三首选一
刘桢
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④松柏本有性。

【注释】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②亭亭:高貌。

③瑟瑟:风声。

④罹:遭受。

凝寒:严寒。

鉴赏指引: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

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

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

尤其是结尾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文言读吧
李超,宇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李超给他吃得饱饱的。

)僧甚感荷(感激),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请让我传授给你。

)”李喜,馆(留居)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甚得。

僧问:“汝益乎”曰:“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令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叉而立。

僧又笑曰:“可矣,于即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行了,你差不多都掌握了我的拳技,请比一比高低吧。

)”李欣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技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

(不一会儿,互相扭抱格斗抵挡,李超不时地钻着和尚的空子,施展拳技。

)僧忽一脚挪,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聊斋志异》
大家文坊
大自然的礼赞
李长之
世界不是荒凉的。

我们感觉没有人的时候,另外却另有别的令我们向往的东西,而且这种东西却一定存在。

仿佛一个堂皇伟大,神秘而崇高的剧场吧,观众是愚妄的,这不要紧,因为他们可以散去,戏曲是鄙俗的,这不要紧,因为可以改,脚色平凡,这也仍然能令人忍耐下去,因为可以希望有更不平凡的来代替。

所有这些失望的痛苦,和不甘于失望,又追求新的幻影的疲劳,我们都为一点补偿了,也就是多多少少是一种慰藉了。

因为剧场总是好的,一切靠不住,剧场靠得住,剧场却比较悠久些。

这剧场就是大自然。

一切变,大自然不变,这剧场永远是堂皇、伟大、神秘、崇高的。

观众、戏曲、脚色、都渺小吧,这剧场却越发庄严。

戏散了,这剧场也依然巍峨地矗立着。

所以,只要没忘掉这剧场的人,他是可以心平气和下去的,并且也不会寂寞。

有谁感到没有归宿的么到大自然里去。

最不自量,而又最不安分的动物,恐怕只有人类吧。

人类企求—切。

而超越了实际的能力。

大自然在这地方却恰是人类的母亲,她不会打消孩子们的梦的,虽然早知道那是梦,她却只用种种暗示,种种比喻,种种曲折而委婉的辞令,让人们自己去觉悟。

在人们的能力限度以内,她却又鼓舞人们,完成人们,务在把人们所仅有的一点能力,去作一些最善的发挥。

大自然有种种律则,是剧场吧,有剧场的规矩,作母亲呢,也有母亲的教导之方。

不过人们不容易知道。

熟悉剧场的人,自然会熟悉剧场的规矩。

一个母亲的爱恶,也常是不能明日地说出来的,但是一个骄儿会恰恰符合了母亲的意向。

大自然的骄儿就是天才。

人自然永远爱护天才,她有种种设计,是让天才完成自己,虽然不必事先告诉。

歌德、屈原、李白、康德、悲多汶。

曹雪芹、高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